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高一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伊索寓言複習

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伊索寓言複習

1、在反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提高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文句的能力

3、訓練學生逆向思維和多角度思維能力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茹毛飲血、草皮樹葉、掘穴而居、兩腿走路、結繩記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今:煎炒烹炸、西裝革履、高樓大廈、汽車火車、電計算機、防護網防盜門。

結論: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但人類的陰暗面也進步了。

二、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

錢鍾書先生是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在一個風氣開通、歷史轉型時期的特殊結晶。他一九一○年生於江蘇無錫,幼承家學,其尊翁基博先生是頗有成就的國學家。錢鍾書天資過人,自幼即以多才蜚聲鄉里,代父司筆札。青年時代就曾受到前輩學者陳衍、錢穆、張申府、吳宓等的高度稱頌,被譽為人中之龍(吳宓語)。一九三三年錢鍾書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兩年後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獲.(Oxon)學位,後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歸國,曾在多所大學任教。一九五三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後相繼擔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六十年來,錢鍾書先生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錢鍾書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極限去探索人文寫作和人文學術的極致的。他辛勤筆耕不輟,著作等身。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於一的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描繪舊中國知識分子百相的長篇小說《圍城》,融中西學於一體、見解精闢獨到的《談藝錄》;解放後出版了《宋詩選注》、《管錐編》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待出版者還有《〈宋詩紀事〉補正》,等等。

錢鍾書是本世紀我國最傑出的學者之一。他不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對西方的古典的和現代的文學、哲學、心理學以至各種新興的人文學科,都有很高的造詣和透闢的理解。

錢鍾書先生對我國古代的經、史、子、集都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於我國的文化傳統,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於一爐,並鑄廣博的知識與精深卓識於一體,使豐富的原創性發現和堅實的學理性論證二者達到完美的統一。他為學不迷信任何偶像和權威,對任何問題都充滿著犀利的批判眼光。

錢鍾書先生作為20世紀人文學術的傑出象徵,留下了一份豐厚的思想文化資源和一個崇高的學術文化標準,啟迪著和激勵著新世紀的人文社會科學家,充滿求實態度和創造精神地開拓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天地,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作家錢鍾書先生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逝世。

(節選自1999年12月27日《光明日報》載李鐵映著《深切緬懷學術文化大師錢鍾書》)

2.柯靈《促膝閒話鍾書君》(節選)

錢氏的兩大精神支柱是淵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滲透,互為羽翼,渾然一體,如影隨形。他博極群書,古今中外,文史哲無所不窺,無所不精,睿智使他進得去,出得來,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 ,攬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絕傍前人,溶鑄為卓然一家的錢學。淵博使他站得高,望得遠,看得透,撒得開,靈心慧眼,明辨深思,熱愛人生而超然物外,洞達世情而不染一塵,水晶般的透明與堅實,形成他立身處世的獨特風格。這種品質,反映在文字裡,就是層出不窮的警句,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天才的警句。淵博與睿智,二者缺一,就不是錢鍾書了。

錢氏健談,口若懸河,舌粲蓮花,雋思妙語,議論風生,令人忘倦。但他更解得沉默是金的真諦。《寫 在人生邊上》《人獸鬼》《圍城》,無一不受過左派抨擊,有的穢詞惡語,令稍有潔癖者不願複述;《寧詩選注》受過聲勢浩大的嚴肅批判,他一例恝然置之,如菩薩低眉,擠花微笑。

三、文學常識

1、《伊索寓言》

古代希臘寓言的彙編。相傳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了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總結他們的豐富鬥爭經驗和生活教訓。它的藝術性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當,形象生動,語言精煉,寓意深刻,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它是歐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歐洲文學史上奠定了寓言創作的基礎。後代作家常引用其中的故事,或為重新創作的題材,或為抨擊暴政、敵人的武器。

2、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集--《伊索寓言》

烏龜與兔爭論誰跑得快。於是他們規定了比賽的日期,約定了地點。那時兔因為自己的天生速度,不注意跑路,卻在路旁躺下,就睡著了。烏龜知道自己走得慢,毫不停留地往前跑,就這樣,他在睡著的兔的旁邊走過,得到了勝利的獎品。

這則龜兔賽跑的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向幼兒灌輸驕傲而懈怠不及愚笨而努力這一道理的啟蒙教材。類似這樣的小故事,《伊索寓言》中有三四百則之多。

伊索是古希臘的一位寓言大師,相傳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初葉,原本是個奴隸,由於主人賞識他的才智而獲得自由。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並非伊索一人所作,而是古代希臘寓言的彙編,是古希臘人民長期的集體創作。這部作品凝聚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總結了他們的種種生活經驗,表達了他們對社會和自然界的看法。

《伊索寓言》的內容極為豐富,大多采用擬人化的手法,用一個簡短的動物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例如《農夫和蛇》的故事:農夫在冬天發現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可憐它,拿來放在他的懷裡。蛇溫暖過來,回覆了他的本性,咬他的恩人,把他害死了。他在將死的時候說:我是該死,可惜那惡人。這則故事古往今來不知被多少人引用來說明對惡人決不能心慈手軟。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他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淺顯的小故事中常常閃耀出智慧的光芒,爆發出機智的火花,蘊涵著深刻的寓意。它不僅是向少年兒童灌輸善惡美醜觀念的啟蒙教材,而且因為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因此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歐洲文學史上,它為寓言創作奠定了基礎。17世紀法國詩人拉封丹以及19世紀初俄國的克雷洛夫的語言創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啟發和影響。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為說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此書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國當代學者錢鍾書先生就向人們推薦這部著作,他說:《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給我們三重安慰。第一,這是一本古代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於現代文明的驕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見解。第三呢,這部書差不多都是講野獸的,從野獸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歷程!

3、 該不該讀寓言童話(孫玉祥)

曾經聽說過這麼一件事:當一個親戚領著她那正讀國小的孩子來找一個學者,要他向自己孩子推薦幾本書時,這位學者想起自己小時候讀得愛不釋手,成年後讀來也覺得十分親切的《安徒生童話選》。就在前不久,他聽了電臺播的《海的女兒》後,還忍不住被打動得熱淚盈眶,便很鄭重地向這位孩子和他母親推薦了這本書,因為他覺得這樣的書能叫我們領略什麼是崇高,什麼是人生意義。可家長聽了以後卻對這書不感興趣,她的理由是:我聽周圍許多家長說,不要讓孩子看這種童話寓言。因為這樣的東西看多了,會把孩子心眼看傻,以後長大上了社會只會被人欺負。你說,我要是不小心培養出個窩囊廢來,他這一輩子不就完了麼?

其實,前人就這種教人為善的寓言童話該不該讀也有過爭論,比如盧梭就在他的著作《愛彌爾》卷二中主張小孩子不該讀寓言--不過,他的理由不是怕小孩子太過善良了,而恰恰是怕他們讀了寓言壞心術:他舉了《伊索寓言》中狐狸騙烏鴉嘴裡的肉一則為例,說明小孩看了不會同情被騙的烏鴉,反倒會羨慕善騙的狐狸--這不教壞了小孩麼?所以要不得。而錢鍾書則以為寓言要不得是因為它把淳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愈幼稚了,以為人類當中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這樣的小孩長大後容易處處碰壁上當。總之,他們的擔心還是怕小孩讀了寓言或則不學好而學壞;或則以寓言當生活,以後到社會上吃虧。

然而,真的寓言與童話就不能讀了麼?那些曾打動過我們心靈,給我們帶來希望和美好感情的寓言童話就只能給我們的生存帶來負面意義,而無法使我們得到幸福麼?難道真的除了物質的獲取與享受外,我們再沒有其他值得追求的價值與境界了麼?如果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美的領域的話,那在社會與自然之間,不也存在一個巨大的精神世界麼,而寓言與童話不就是這個世界燦爛奪目的花草麼?我們又為什麼要剝奪她的存在與必要呢?

錢鍾書說過:小孩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給他們怎樣一個世界怎樣一個社會來過活。如果我們只能造一個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社會的話,那童話寓言當然有害無益;如果我們能造出一個有正義、公理、人道的社會,那誰又能說童話寓言沒用呢?

4、世界是寓言 我們就是寓意1999年9月30日 第18期

美國詩人華倫說:世界是寓言,我們就是寓意。有興趣你閱讀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們確實可以找到許多生活的答案。

從前,有一個國王......故事就開始了,小時候我們剛認識世界也常常從這一句開始。正是大人們給我們講解的那些寓言,伴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給了我們一個個充滿遐想的小世界。孤獨或者可憐的國王,聰明人或者傻瓜,窮人與富人,人和鬼神,機靈狡詐的狐狸,野蠻強暴的獅子,可怕的狼,可憐的羊......,我們從中讀到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也讀出了世界的許多許多內容。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讀懂它,小孩、成人、老人......任何人對它的閱讀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樂趣,作家、哲人、普通百姓......

錢鍾書先生說: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讀的......在《讀〈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筆評點伊索寓言中的幾個小故事,這也許是對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評價。不僅是關於動物的伊索寓言如此,還有許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大可一讀的。

在這個腳步匆匆,資訊雲集的世界裡,寓言是一種別緻的快餐,它古老又新鮮,你隨時翻閱都可以讀到一個悠久而完整的世界。那些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和啟發人的生活真義,使我們在歡笑中獲得智慧的情感的愉悅和滿足。

世界是什麼?瞭解它並非不可能,我們永遠無法把世界塞進一隻概念的口袋裡,我們最終面對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每一件瑣事,每一種境遇,每一條經驗和智慧,都隱藏著世界的奧祕,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隱藏著海洋的奧妙一樣。如果說世界是個寓言,我們會從自己的那一條寓意中去發現它的本質。至少,智慧與樂趣,在寓言中你隨時都可以得到。

四、課文分析

1、整體把握

本文是一篇讀後感。讀後感的一般結構為匯入--讀後之感--總結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1、2兩段,從兩類人、兩種關係說起。認為成人可讀暗含對現代人的嘲諷和不滿。

第二部分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裡九個故事聯類引申,洞燭世相,-一糾正淺薄的見解,表達作者獨到之見,是全文的主體。

第三部分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總結,認為兒童不宜看,暗含對現代人的更加不滿。

2、主要內容分析

作者對他們的態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反對,一類是引申:反對的有蝙蝠的故事、牛眼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驢子和狼的故事引申的有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學家的故事、烏鴉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麼,作者提出了什麼新的見解(以下八個故事,研讀的步驟同此)。

蝙蝠的故事原題目作《蝙蝠和黃鼠狼》,講的是我們遇事也不要一成不變,隨機應變往往可以躲過大風險的道理。原意是諷刺沒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附炎趨勢,仰人鼻息,毫無原則可言。

作者議論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是諷刺故意標新立異、以求虛名的人,他們自吹自擂,總吹噓自己與眾不同,比別人高明。他們以己之長,貶人之短,(這長也未必是真有所長)從不虛心學習別人,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場合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自高自大,傲視別人。

(2)螞蟻和促織的故事

螞蟻和促織的故事原題作《螞蟻和蟬》,講的是凡事都要預先有準備,才能防患於未然的道理。原意是諷刺只圖安逸,只想不勞而獲的人。

這裡的螞蟻是指: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朋好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

這裡的促織是指:生前養不活自己的大作家,死後成全了別人。(這則寓言中所講的同學們比較陌生,可以點到即止。)

作者議論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後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後成為別人賺錢的資本。這些文章的作者們往往在作家生前與作家並無深交,甚至關係不睦。這些人在作家死後寫些不負責任的文字,是以介紹為名,行養活自己之實。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壽寫了些介紹和回憶魯迅的文章,當屬此類。但應注意的是,一些嚴肅的、實事求是的評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應受到指責。

(3) 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題作《銜肉的狗》,講的是這故事適用於貪心的人的道理。原意是諷刺貪婪和多疑。

作者議論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用。有些人沒有自知之明,他們從來不能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他們拒絕批評,老虎屁股摸不得,誰如果批評了他,他會大嚷大鬧,反咬別人一口。作者用這則寓言斥責無自知之明,掩飾缺點和錯誤的劣性。

(4) 天文學家的故事

天文家的故事原題作《天文學家》,講的是這故事適用於這樣一種人:他們連人們認為是普通的事情都辦不到,卻拼命誇誇其談。他只望著高處,不管地下結果失足掉在井裡,原意是諷刺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一心想往上爬卻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議論下去之後,決不說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後,眼睛還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諷刺一些下臺人物,不承認失敗,仍在美化自己。他們羨慕權勢,夢想自己終究還會再爬上去。他們企圖東山再起,恢復已失去的天堂。

(5)讀烏鴉的故事

烏鴉的故事原題作《穴烏和鳥類》,講的是借債的人拿著別人的錢,似乎很體面,可是一旦還了債,就原形畢露了的道理。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原意是諷刺偽裝者,它惹起眾怒,下場可悲。

作者的議論:這隻烏鴉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了原形,惱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個乾淨,到那時候,大家光著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等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諷刺一種故意否定大家,藉以抬高自己的人,他們的手法是把水攪渾,造成人人都有缺點和錯誤的局面,大家誰都有缺陷,誰都不行,彼此彼此,這種人從中得到了滿足。這個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擊和低毀別人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和醜陋。

另外,這種人還有一個特點:自己得不到的好處,千方百計讓人家也得不到,誰比自己好就打擊誰。

(6)牛跟蛙的故事

牛有我這樣大嗎?原意是諷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議論,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作者諷刺一種人不承認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點說成是優點,聊以**,不思進取。他們把壞反說成是好,便無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當然會相安無事是反語。這些人不肯自責,把自己擺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讓,這類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讓,爭執和衝突就會不可避免,當然不會相安無事。

(7)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原題作《寡婦和母雞》,講的是不少人由於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結果連現有的也丟掉了的道理。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兩個蛋,原意是諷刺貪婪,諷刺急於求成。

作者議論,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諷刺有錢人吝嗇,一毛不拔,不肯施捨,不肯幫助別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貪婪,不要指望闊人能善心來賙濟窮人。

(8)讀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題作《狐狸和葡萄》,講的是有些人,能力小,辦不成事,就推託時機未成熟的道理。原意是諷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別人取得了成績,心存嫉妒,便說那成就並沒什麼了不起。

作者議論,訴苦經可以免得別人來分甜頭。用意有二:(1)有一種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這甜頭獨吞之後,用訴苦來騙人,以保護既得利益。他擔心別人來分享甜頭,偏把獲取說成失落和苦難,彷彿自己一百個不合算,現實生活中這類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設訴苦者的甜頭是應得的,為了避免別人嫉妒,不讓別人分走成果,只好訴苦,這訴苦出於無奈,而且言不由衷。這裡主要是為了諷刺嫉妒者。

(9)驢子跟狼的故事

驢子跟狼的故事原題作《驢和狼》,講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該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黴的道理。 狼信以為真,專心尋刺,被驢踢傷逃去,原意是讚揚驢的機智,諷刺惡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議論,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指出有些醫生是凶手偽裝的,居心叵測。偽善者常是殺戮生靈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著羊皮的狼,這些偽善者打著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殺人之實,他們是統治者的幫凶,但面目早經偽裝,一時難以識破,因而人們不可過於天真。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作者並非在抨擊所有的醫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誤人的庸醫,未嘗不可。

3、難點、重點分析

(-)第一部分(前兩個自然段)

(1)為什麼要從兩類人、兩種關係說起?

為了糾正《伊索寓言》淺薄的見解,首先要樹立一個觀點,把人類歷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類的童年時期,現代是成人時期。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樣淺薄、幼稚的原因。又由於成人總是喜歡小孩子,這就使人明白了人們喜歡《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們反比古人複雜了,思慕古代也許只是喜歡其幼稚,也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燭世相,就從第一部分開始。

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經驗,以此入題,容易理解我們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歡小孩子一樣。說兩類人,目的是說大人與小孩子的關係,第二種人只是一個比較,有比較,就清楚大人對小孩子的喜歡含有賣老(居高臨下,擺老資格)的成分。作者對下面九個寓言故事的糾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調。

(2)對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如何理解?

這句話是反語,用於諷刺。前一句說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只是喜歡小孩子,並非為敬老,也許是賣老。接著就對賣老這一點申述理由,正因為相信現代的一切都比古代進步,所以會賣老。這個話不無諷刺意味。現代與古代相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當然是大大進步了,但是現代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醜惡複雜。在這一方面,要說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以至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顯然缺乏自知之明。

(二)第3自然段,質疑解難。

(1)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應如何理解?

三重安慰都是諷刺。增進我們對於現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於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是遠比古代的人狡猾。我們進化了,把人類的早期看做窮朋友、小孩子,這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2)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是不是反語?

不是反語。是將要對以下九個故事,進行獨到、深刻的分析,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新的見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三)第三部分(最後一段)怎樣理解?

(1)作者真的認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現代兒童讀物的嗎?並非如此。

盧梭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他認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學壞。這裡盧梭是指出了讀寓言可能發生的負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認為,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也就是說,如果社會具備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們讀寓言,會有益於身心發展。

至於作者提到盧梭說小孩子不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狸,證明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這並非作者同意此說法,而正是藉此指出了傷害小孩子心靈的社會風氣、社會原因。

(2)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複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觀點恰恰相反,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裡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以上這些話,作者是說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簡單化和理想化,以致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對孩子有害無益。同時,作者呼籲淨化社會環境,為下一代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3)盧梭......主張復古認為社會應回到原始狀態,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進步,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相信真善美終將戰勝假惡醜。儘管伴隨文明的進步,有些人的心越來越壞,但假惡醜終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戰勝假惡醜,就要認識假惡醜,世界是複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一點。

(4)為什麼在我是相信進步的人之後又連帶一句雖然並不像寓言裡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這裡作者順便抨擊了自封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貪天之功據為己有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

4、本文中心思想

最後一段有一句話是解讀全文的一把鑰匙。這就是說,現代社會的人事、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並不像寓言中所講的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情形要複雜得多,是非顛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情形是常有的。

這就是說,生活在現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麼簡單幼稚。人事是複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一點,才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採取適當的對策。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過《伊索寓言》與現代社會中種種卑劣行徑的比較,說明現代有些人遠比古代寓言所說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一點,這才不致碰壁上當。

是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小孩子有這樣的心術,正是社會風氣殘害了他們的心靈。現代的社會中,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並不象寓言理解的那樣公平清楚。是非顛倒,善之善報的情形是常有的,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惡的一面;隨經驗的積累,人便越來越狡猾了。因此對兒童的教育也不能只講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簡單化、理想化,以致脫離社會實際,這樣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同時作者呼籲淨化社會環境,為下一代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這一願望的表達,是通過作者對這九個寓言故事作的眉批式的翻案而展示的。

5、晦澀語句分析

⑴人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這句話諷刺什麼?

諷刺那些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的人。他們總不肯虛心向別人學習,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的場合,他們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傲視別人,自高自大。

⑵有些東西最好不要對鏡自照,這一句斥責什麼?

斥責他們毫無自知之明,聽不得批評,不能知錯改錯,這號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評他一下,他反而胡鬧,反咬你一口。

⑶就是下去以後,眼睛還是向上看的,說的是什麼意思?

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臺,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職的高低。可見眼睛還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臺,還是一心向上爬。

⑷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這個方法指的是什麼方法?

指的是自己得不到的好處,千方百計叫人家也得不到,誰比自己好就打擊誰,對付誰,跟他過不去。

⑸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彼此各得其所,當然會相安無事?

就是不承認缺陷,明明是缺陷,偏偏說成是長處。什麼缺陷都可以說成好的,也就沒有是非可言了。因為彼此都把缺陷當長處,都陷入自我滿足,自我欣賞,也就與世無爭。實質上,他們是不思進取。

⑹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麼意思?有錢人往往吝嗇,一毛不拔,不肯幫助別人。

⑺訴苦經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諷刺什麼?

諷刺旁人嫉妒,總想分點甜頭,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頭,唯一的辦法只得訴苦經,好讓別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前提是假設訴苦經者自己嚐到的甜頭是應得的。其二,如果享用葡萄純屬非分,那就是諷刺訴苦經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裡樂滋滋的,嘴上卻大訴其苦經,真夠狡猾的。

⑻怎麼說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

那是說有些屠夫狡猾,他們戴上了醫生的面具,他們打著行醫的幌子去殺人,以偽善的面目幹壞事。

⑼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裡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這就是說,現代社會的人事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並不像寓言所講的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情形要複雜得多,是非顛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情形是常有的。

這就是說,生活在現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麼簡單幼稚。人事是複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一點,才有清醒的認識,才有適當的對策。

⑽為什麼說小孩子讀了狐狸騙烏鴉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騙的烏鴉,反而羨慕善騙的狐狸,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

因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來是善良的,就會同情被騙的烏鴉,厭恨善騙的狐狸,如果對被騙者反而不同情,對欺騙者反而很羨慕,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

⑾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一個什麼世界、一個什麼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伊索寓言》在什麼樣的社會裡該讀,什麼樣的社會裡不該讀呢?

如果社會上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讀讀。而現代社會不少人居心險惡,非常狡猾,讀這樣的寓言,弄得頭腦簡單,幼稚可笑,就對付不了種種惡行,會處處碰壁上當。言下之意,作者是說,要讓兒童認識社會,包括人心險惡的一面,懂得應該怎樣防範,這樣才不致碰壁上當。同時呼籲世人淨化社會環境,為後代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⑿寓言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裡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在禽獸中間,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簡單。而現代社會的人和事,遠非那麼簡單,許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惡的因果報應,也不是一下子兌現的,社會複雜得很,不少人奸詐得很,如果頭腦簡單,就會碰壁上當。

⒀作者說我是相信進步的人,從全文看,這句話有哪些含義?

盧梭主張復古,回到原始狀態,那是倒退;作者相信進步,就是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相信進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終將戰勝假惡醜,儘管伴隨文明的進步有些人越來越壞,但是假的惡的醜的終究是站不住的。要戰勝假惡醜,就要認識假惡醜,世界是複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一點。

⒁為什麼在相信進步後邊又連帶一句雖然並不像寓言裡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這是順便諷刺那種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這種人像那隻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進步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

五、詞語解釋。

1.厭恨:厭惡痛恨。

2.憐憫: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閱歷:由經歷得來的知識。

4.信而好古:語出《論語》,意思是相信並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歷程:經歷的過程。

8.發跡:指人變得有錢有勢。

9.衣錦還故鄉:古時指做官以後,穿起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向親友誇耀。成語為衣錦還鄉,也說衣錦榮歸。

10.高超出世:好極了,好得超過世人的水平。

11.賣弄風雅:向別人顯示、炫耀自己的(其實並不高明的)文學素養。

12.上流社會:舊時指社會地位高的人們。

13.屈尊下顧:降低了身份來觀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體的明暗、位置等現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觀察星象來推測人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時不小心跌倒。

17.下野:執政的人被迫下臺。

18.坐井觀天:比喻眼光狹小,看到的有限。

19.惱羞成怒:由於羞愧和惱恨而發怒。

20.嬌小:嬌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22.相安無事:相處沒有矛盾、衝突和爭執。

六、練習題之五,示例。

要證明自己的觀點,就要講根據,講理由。講理由好像很難,其實並不難,其中包括運用我們熟悉的因果關係、條件關係、假設關係的複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觀點,講明自己的理由。

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複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裡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示例:我認為寓言可以讓孩子們讀。因為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把人類的智慧和善良教給孩子們,教得具體生動、親切感人。孩子們讀了寓言,會認識到人世間的喜悅與悲傷、成功與失敗都像寓言中講述的那樣,蘊含著有益的哲理。他們長大了就會時時處處關心別人、關心集體,熱愛勞動、熱愛生活。

七、寫作指要

1.寫法指導

本文一大特色就是作者對九個寓言作眉批式的翻案。所謂翻案就是一種逆向求異的思維方式。順向思維,是在前人的認識或在一般人的觀點的基礎上再向前一步而求新、求深;逆向求異則完全不同,它不走常規之路不落俗,而是從題目著眼,或從一般人所已瞭解的觀點、說法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背道而馳地去確立主題,以表達不同凡響的認識和看法。

逆向求異的立意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具體作法:

①反義思考:這裡的義是指作文題的某些詞語的意思。作文題僅依字面之義,作文難免平庸,如在關鍵字眼前加上不、沒有、未必等詞,或可大放異彩。

②反意存真:這是一種批駁錯誤看法,提出正確認識的立意方法。有些舊傳統、舊觀念還在影響我們,這些舊的意識決定人們的行為規範,當然難免不合時宜,故而可以向一些傳統觀念挑戰。

③一事多解:有些事物、事理,從一個角度看有一定道理,但如換一個角度看,也同樣有教育意義。

逆向求異的立意過程,要注意求異不能過了頭,要經得起推敲,正確區分精華和糟粕。

2.例文欣賞

評狗咬耗子

在工廠裡,在校園內,在集市上,只要你稍微留心一下,時常可以聽到忿忿的指責聲:哼,狗咬耗子!不僅忿忿,且滿臉慍怒,恨恨的樣子。我很是不解:狗咬耗子有什麼罪?人們為什麼對那些咬耗子的狗這麼痛恨?

耗子是危害人類的大敵:傳播疾病,偷食糧食,破壞建築,無惡不作。中國有句成語叫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可見人們對老鼠痛惡之深。這也就更加令人費解:老鼠,既然人人打得,為什麼狗就不能咬呢?

在人們心目中,咬耗子似乎不是狗的事,貓咬耗子理所當然,名正言順。而一旦有的動物(如狗)也插足其間,人們便認為這是做了超出其職權範圍的事。於是指責它多管閒事。狗受了這不白之冤,也許感到莫名的悲哀--人類意識竟如此可憐,以至到了敵友不分的地步。

自然界中有耗子,人群中也有耗子。他們或者貪汙盜竊,徇私舞弊,或者尸位素餐,監守自盜,或者內外勾結,**販私。這些社鼠城狐對人類為害之烈,更是耗子所不能比。而一旦當那些正直的人,熱心的人,堅持原則的人站出來與這些害蟲做鬥爭的時候,也難免受到多管閒事的指責。

然而,人畢竟是人。不畏流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者,還是大有人在。你看吧;在錯誤路線出現的時候,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總是挺身而出。正是因為有這些多管閒事的人,人民的生命財產才免受威脅,犯罪分子才不敢猖獗,落難的兒童才得以被及時搶救。如果大家都不願多管閒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風氣,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可見,狗咬耗子並非壞事。這是一種疾惡的如仇的正義之舉,是有主人翁責任感的表現。每一個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中國人,對於那些禍國的耗子不僅要咬,而且要咬住不放。管那些苟安者說什麼多管閒事!

八、拓展閱讀

讀《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寫成已有兩千多年了,今人讀來猶不覺乏味。一則寓言講一個故事,說明一則道理,方法簡單,點子高明。唯一的缺憾乃在它的老。倘若書本身和書的內容一樣古老,我們也許還顧念著古人的歷史侷限性,設身處地地讀這本書。不幸的只是這書的紙張,油墨無一不是同用來印瓊瑤小說的有親戚關係,因此我們捧著書自然而然地要發揮現代人好挑剔的長處。對於書中的幼稚見解,我們自可嗤之以鼻,對於書中意猶未盡者,我們還可以發揮一下自己的想象。總之要使之符合我們現代人刁蠻任性的口味才好。

燕子和鳥類的故事:燕子看到寄生抽芽,預知鳥類將有大難臨頭,於是慫恿其它鳥類一起投降人類。其它鳥類不聽,結果被人捉去吃。燕子獨自去請求保護,人類則允許它和人類住在一起,安穩地做窩。伊索當然是欣賞燕子有先見之明,可是他想來不知道燕窩是東南亞人的口福。

北風和太陽的故事:北風和太陽比誰的威力大,看誰能剝去行人的衣裳,那會兒北風輸了,可現在他再和太陽比一場,就不至如此。隆冬季節小姐們照樣能穿著超短裙,美麗凍人。男孩們為了更明顯地表示自己cool,溫度驟降時也只穿兩件。

母親和她的女兒們的故事:某婦人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種菜人,另一個嫁給陶工,女兒回孃家,嫁給種菜人的要母親為她祈雨,嫁給陶工的要母親為她祈晴。母親左右為難。故事已有人續過,說是一人看見該婦人整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就給她出主意:何必在下雨天替嫁給陶工的女兒欣喜呀!這個故事簡直成了逆向思維的經典例證了。

醫生和病人的故事:一個醫生給人治病,病人死了,他對送殯的說:這人如果戒了酒,灌了腸,就不會死了。別人怪他沒在死者生如是規勸他。其實別人沒搞懂這個醫生的手腕。假如早點將病人治好,他是斷然吃虧的,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打算治好病人,只希望他能半死不活地拖久點,自己的腰包也會鼓起來。醫生也是一種屠夫,還有這一面的意義。

種菜人和狗的故事:種菜人的狗掉到井裡,種菜人下去撈它,狗以為主人下來是要把它按到水裡,就咬了他一口。伊索譴責狗的忘恩負義,我卻同情狗對落井下石的惶恐。

獅子和農夫的故事:獅子愛上了農夫的女兒,向她求婚。農夫叫獅子拔取自己的利爪獠牙,說是會使女孩害怕。獅子情迷心竅,照辦了,結果被農夫用棍子打跑了。這結局也許只適於父權至上的古代。不過倘在現代,剁了爪、拔了牙的獅子,女孩子也是決計不會愛的。女孩見到獅子會說:你可愛的地方全丟了,暴力、殘忍、冷酷都不復存在。和你相比,我寧願嫁給一隻有牙齒的鱷魚。

獅子和狐狸的故事:獅子老了,不能憑力氣獲得食物,於是鑽進山洞,把前來探望的野獸捉來吃。狐狸走來,遠遠地站在洞外。獅子問它為什麼不進洞,狐狸說:假如我沒發現進去的足跡有許多,出來的卻一個也沒有,我也會進洞的。伊索認為聰明的人根據跡象預見到危險,就能躲開危險。然而如果這隻獅子多張一個心眼,用吃剩的獸爪偽造幾排出洞的足跡,並最後將這隻聰明的狐狸吃掉,我們就會多明白一個道理:真正的危險來臨前往往是無跡可尋的。

獅子、驢和狐狸的故事:獅子、驢和狐狸一起去打獵,抓了很多野獸。獅子叫驢給他們分,驢把獵物三等分。獅子大怒,吃了驢,又叫狐狸分。狐狸把獵物堆到一塊兒,只給自己留一點點。獅子問是誰叫它這樣分的,狐狸回答:驢的災難。伊索說我們應當從鄰人的不幸中吸取教訓。這故事顯然還沒有完,憑我的理解,結局理當如此:獅子勃然大怒:你打算把我撐死啊!撲上去,把狐狸也吃了,然後從容不迫地享受全部獵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馱神像的驢的故事:有個人把神像放在驢背,趕著驢進城。路人看見神像,紛紛下拜。驢以為大家拜它,開心的歡蹦亂跳,被趕驢人很打一頓。趕驢人罵道:壞東西,人們拜倒在驢面前的時候還早著呢!以驢的脾性它不會醒悟,除了記著那頓打而不敢再亂蹦亂跳外,它的自我感覺依然良好,人們雖不是拜它,但到底是拜在它的面前。人也如此,有時明知自己不是受崇拜的料,但站在偉人跟前,自己也彷彿成了偉人。這種精神迷障,不是用事實可以戳得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