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古文新城道中賞析

新城道中①

古文新城道中賞析

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②。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③。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④,煮芹燒筍餉春耕⑤。

註釋

① 新城:為杭州屬縣,今屬富陽。

② 積雨:久雨。

③ 銅鉦:古代打擊樂器,形如盤子。

④ 西崦:西山。

⑤ 餉:送東西給人吃。

【語譯】

和暖的東風知道我將要到山鄉去旅行,特地把烏雲吹散,停歇了那簷間響了多日的雨聲。清晨我行進在去新城的路上,遠近的山岫,飄浮著白雲,似乎戴上了一頂頂白色的絮帽,銜在樹梢上的初升的太陽,猶如掛著面銅鉦。鄉村人家短短的竹籬笆裡,桃花含笑怒放;小溪邊楊柳飄揚,倒影在水波中盪漾,是那麼輕盈。那西山住著的農民想來今天最為高興,天晴了,趕快為春耕的家人備飯,燒煮些芹菜竹筍。

【賞析】

這首七律作於熙寧六年(1073)二月,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視察各屬縣,經過新城。

詩人要出門公幹,可是連天陰雨,心中自然感到煩悶;到了出門這天,天忽然放晴了。老天爺如此垂青,他心中非常高興,所以詩首聯就讚美久雨初晴,說東風有意作美,為全詩定調。由於心情好,興致高,眼中所見便分外親切,分外覺得賞心悅目。於是他見到那山嶺上繚繞峰尖的雲彩,便童真地把它想象為山戴上了頂白絮帽;見到早晨初升的太陽掛在樹梢,他又把它想象為一面銅鉦。這兩句形容別緻,想象奇特。韓愈詩有“晴雲如擘絮”句,說晴天的雲彩像扯散了的棉絮,而蘇軾見雲朵凝結在山峰,便進一步說它如同棉絮帽;又因為古人有把太陽比作盤子的,蘇軾便由初升的太陽的顏色與光度,認為像只發光的銅鉦。這一比,便使詩充滿新鮮感。這聯詩雖然曾被人認為用字過俗,說得過實,實際上這正體現了蘇詩隨意揮灑的特點,同時與全詩風格吻合。詩中以“晴”字關聯上聯,“樹頭”句寫早行也很得神采。

五、六句承接上聯,由遠景、大景改為近景、小景,拈出野桃、竹籬、溪柳、沙水,描摹農村景色,工巧新鮮,得自然的妙趣。清汪師韓評雲:“鑄語神來,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詩結尾寫農人餉耕,表明了是春耕時,與自己巡察各地,關心民間疾苦的`職責聯絡起來。而農家之樂,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樂,又呼應了首句的喜晴。

全詩寫的是一個早晨的事,四聯又分寫日出前、日出及日出後的事,次序井然,依行程循循展開。又充分利用擬人化手法,寫東風理解人,野桃、溪柳也具備人的特性,把景色與理趣融為一體。

TAG標籤:賞析 新城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