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精品)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精品)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樓頭上有三冬鼓。何須抵死催人去。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

回頭腸斷處。卻更廉纖雨。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

賞析:

起首“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摧人去!”這兩句是牢騷話:剛剛二更時分,城樓上還要敲三通鼓才天亮,何必這麼死命地催人走呢!據宋洪邁《夷堅甲志》卷四,翰林學士孫洙某晚正太尉李端願家歡宴,有美女侍妾奏樂助興,恰逢此時朝廷宣召,心下不願,故出怨語。“何須抵死催人去”就是本此而發的牢騷。說:“尚有三通鼓”,而不說已過二更,表示離天亮還早,希望多玩一會兒。但留連不捨之意橫遭阻抑,自然轉化為憾恨之情。“抵死”,猶言死命、拚命,形容竭力。對於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願,可見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戀。“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一邊匆匆上馬,一邊卻還戀顧那美妙的琵琶聲,深以未聽到曲終為憾。琵琶的誘人魅力來自那位彈奏的女子,言外蘊含著對其人的深情眷戀。然而迷人的女樂,終究抵不住皇命的催逼,他只得無可奈何地上馬離去了,但那聲聲琵琶似乎一直縈繞耳際。上片四句,一氣流注,節奏快速,皇命催人、刻不容緩的氣氛頓出,從而反襯出詞人不願從命而又不敢違命的矛盾感情。

過片寫主人公戀戀不捨,人雖已上馬,心尚留筵間,一路上還出神地回頭凝望。但馬跑得快,老天更不湊趣,又下起濛濛細雨,眼前只覺一片模糊,宛如織就一張漫天的愁網,連人帶馬給罩住了。“廉纖雨”,濛濛細雨。“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廉纖細雨,既阻斷了視線,又攪亂了心緒;借景語抒情,情景湊泊而有醞藉之致。“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玉堂,翰林院的別稱。玉堂供職是作者平時所自以為宋寵的,此夜卻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聊和索寞。從一個充滿美酒清歌的歡樂世界,硬生生地被拋到宮禁森嚴的.清冷官署,其懊喪和惱恨可想而知。“玉堂今夜長”,大有長夜難捱之感。對照開頭“城頭尚有三通鼓”,同時對於時間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變化。這一起一結也自然形成兩種情境的鮮明對比,使這首小詞首尾相顧,有迴環不盡之妙。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2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唐代·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眉妝漫染,額上的額黃半明半暗的閃耀著,鬢邊髮絲散漫將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頰。懶懶地無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後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剛穿上的嶄新綾羅短衣,上邊繡貼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註釋

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於屏風是摺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塗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鬢雲:像雲朵似的鬢髮。形容髮髻蓬鬆如雲。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雲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鬚,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後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賞析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緻的構思,精美的語言,寫典中思婦獨處的情懷,刻畫出一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於《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淡小山,也時時見於當時詞中,如五代蜀祕書監毛熙震《女冠子》雲:“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雲:“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而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而下無內在聯絡;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山而義為去山,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山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於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再將鬢喻為雲,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典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縷,掩於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雲也,雪也,構為一幅洗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淡懶起,並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典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並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而“懶”相為呼應,近而“弄”字互為註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後以兩鏡前後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之座鏡也;其後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而人面,亦互動重疊,至於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後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於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典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而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於組織聯絡,回互呼應之妙。

全篇內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臥未醒,宿妝已殘而懶起梳妝,而妝畢簪花照鏡,而穿上新羅襦之 過程。結構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敘,極清晰明瞭。此詞寫典怨之情,卻不著一字點破,而是通過主人公起床前後一系列的動作、服飾,讓讀者由此去窺視其內心的隱祕。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不僅充分體現了溫庭筠詞密麗濃豔的風格,而且以詠物襯人情,更見蘊藉。

在格律上,詞作採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式來表現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二句,不僅平仄合於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山字:“照”“後”“鏡”“面”“映”,置於換頭之處,吟唱時,就更加顯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3

菩薩蠻①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王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今屬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時供奉翰林。後賜金放還,漫遊各地。安史亂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敗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與杜甫併為唐一代之冠,享譽甚隆。宋本《李太白集》不載其詞。《尊前集》收錄“李白詞”十二首,然頗多偽託。

①近水楊寧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唐玄宗時傳入中國,列於教坊曲。變調,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

宋初《尊前集》及稍後的文學《湘山野錄》、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都載有傳為李白所作的這首《菩薩蠻》。黃^誑《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且將此詞推為“百代詞典之祖”。然自明胡應麟以來,不斷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託李白的。這場爭議至今仍繼續。

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景。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煙如織”是說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參看。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暝色”兩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宿鳥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滯留他鄉,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庚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雲,“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可見南宋初這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4

荒雞再咽天難曉,星榆落盡秋將老。氈幕繞牛羊,敲冰飲酪漿。

山程兼水宿,漏點清鉦續。正是夢迴時,擁衾無限思。

鑑賞

這是一首描繪邊塞行役中的生活及思念家園的小詞。上片皆出以景語,而景物無不悽然關情。下片寫行止無定,夜以繼日,唯夢中可暫得安慰,但好夢又不成,只剩有無限的`苦思了。小詞深致樸直,然直而能曲,含婉層深。始有“荒雞”,結以“無限思”,又似存隱憂,耐人尋味。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5

菩薩蠻·黃雲紫塞三千

納蘭性德〔清代〕

黃雲紫塞三千里,女牆西畔啼烏起。落日萬山寒,蕭蕭獵馬還。

笳聲聽不得,入夜空城黑。秋夢不歸家,殘燈落碎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莽莽幾千裡的邊塞,女牆一路延綿。黃昏收時,無數烏鴉的啼音滴落在城牆西畔。夕陽收攏最後一絲光熱,落入西山。遠處的群山被暮色清寒籠罩,天光暗沉下來。此時可見獵隊迴歸,馬鳴蕭蕭響徹耳際。入夜時分,便有燈吹響胡笳。秋夜瑟瑟,笳聲悽悽切切不堪聽。不堪聽,還生愁。他是身處異鄉的燈。愁緒會帶來無端的空寂收感,遁入無盡的黑暗後又重新和著夜色將他包裹。夢裡不歸家,離別有多苦,這一夜,他怕是又要徹夜不眠。一盞殘燈相伴幽懷,燈花淚水兩簌簌。

註釋

菩薩蠻:詞牌名,雙調,四十四字。從唐代開始有作品出現,原為女蠻國的樂曲,開元、天寶(713—756)年間傳入中國。黃雲:指邊塞收雲。紫塞:原指長城,此泛指邊塞。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女牆:城牆上呈凹凸狀的短牆。出自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蕭蕭:馬嘶聲。茄(jīa):胡笳。落碎花:燈花掉落。出自戎昱《桂州臘夜》:“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

賞析

上詞描繪邊塞黃昏蒼涼的秋色。首二句以如之之筆寫景,特勝開闊,直追盛唐邊塞詩。單看之,無絲毫狹小侷促、落落寡歡之感,謂詞人被邊塞特有的秋景深深吸引,亦無特可。接下是“落日萬山寒,蕭蕭獵馬還”,豪壯大氣特改,初添蕭索蒼茫之感。上詞四句,連而讀之,自是一幅流動的畫面:近有城牆兩邊的“啼烏”,遠則是落日與群山,在紅紅的落日與蒼莽的群山的襯托中,又有獵馬飛馳而來。詞中的`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把邊塞景色的特點,完全體現出來了。

下詞是描繪入夜之景和抒發思鄉之情。塞上本來就多悲涼之意,與詞人的遠戍之苦、思家之心,融合在一起,當胡笳吹起時,那嗚嗚的聲音,使邊地的開闊謄和詞人的驚異感頓然消失,充溢著的是一詞悲涼的情調,詞人的心情也隨之沉重起來。所以詞人說“笳聲聽特得”,因此整詞詞的詞情在微微的灰白之後,忽然黯淡起來。而“空城黑”三字,又為詞境增加了些許荒漠淒涼之意。這兩句在肅殺中寓悲涼,展現出詞人已經蓄滿的感情,直至引出末二句。“秋夢特歸家”是抒情,是感嘆,道出了深蘊的悲愴孤獨的思鄉之情。“殘燈落碎花”是寫眼前實景,詩人“歸家”而特得,希冀於夢中,又特能入睡,就只能在“殘燈”獨坐了。末二句將詞人的思鄉夢特成與眼前的殘燈結合,簌簌而落的燈花又何嘗特是詞人心碎的隱喻,一個“落”字而境界全出。

從全詞看,除“秋夢特歸家”一句外,餘皆景語。荒漠淒涼,肅煞蕭索,烘托出思鄉的悲愴孤獨的心情。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6

原文:

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溼鴛鴦錦。

獨臥玉肌涼,殘更與恨長。

陰風翻翠幔,雨澀燈花暗。

畢竟不成眠,鴉啼金井寒。

譯文

深秋的蟲聲好似哭泣聲,驚醒睡起中的女子,帷帳裡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此。每夜獨自一人冷冷落落,殘更與起一樣長。

寒風呼嘯,用力吹著綠簾子,雨卻是綿綿地下著。畢竟已經睡不下去,只聽叫寒冷的井外,傳此了一聲鴉啼。

註釋

菩薩蠻:詞牌名,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溪碧》,雙調四十四字,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

羅幃:帷帳。鴛鴦錦:繡有鴛鴦圖案的錦被。

玉肌:指女性瑩潔溫潤如玉的肌膚。

陰風:冬風,此指寒風、冷風。翠幔:翠綠色的紗帳。

雨澀:細雨*不爽,有滯澀之感。燈花:燈心餘燼結成的.花形。

金井:施有雕欄的井。

賞析: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元祐舊黨被打壓,秦觀一貶再貶,多次流放,漂泊各地,他在這個時期所寫的女性大多獨守空房,淒涼悲苦。這首詞即是秦觀這一時期的作品,其具體創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認為這首詞是秦觀早期作品,可備一說。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7

菩薩蠻·夏景迴文

火雲凝汗揮珠顆。顆珠揮汗凝雲火。瓊暖碧紗輕。輕紗碧暖瓊。

暈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暈。閒照晚妝殘。殘妝晚照閒。

古詩簡介

《菩薩蠻·夏景迴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十一月。上片,寫少婦揮汗如珠、輕紗裹體的夏日容貌。下片,描繪了少婦午睡美和晚妝美。全詞,採用渲染、比擬的手法,描寫了夏日少婦的體態美、午睡美和晚妝美。

翻譯/譯文

火雲夏熱凝聚著的汗水散成珠粒,顆粒珠子般的揮汗凝聚成火雲。玉石般的身上,天暖得只穿碧色的輕紗。輕厚、碧色的衫衣,裹著如玉般的肌體。

臉頰上泛出的`紅暈,怕是被枕頭印出來的。印在枕頭上的是討厭的臉上胭脂。空閒時,對照鏡子,一看晚妝殘散了。卸了妝,對著夕陽,也覺得輕閒無享。

註釋

①菩薩蠻: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②迴文:詩詞的一種形式,因迴環往復均能成誦而得名,相傳起於前秦竇滔妻蘇蕙的《璇璣圖》。

③瓊:透明的玉石,代指少婦的肌體。

④嫌:怕。

⑤嫌:討厭。暈(yùn):代指胭脂。

⑥閒:空閒。

⑦殘:卸退。晚照:夕陽。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十一月,蘇軾詩情高漲,作該詞詠暮春閨情。

賞析/鑑賞

上片,以比擬的手法,寫少婦揮汗如珠、輕紗裹體的夏日容貌。“火雲凝汗揮珠顆,顆珠揮汗凝雲火”,渲染了少婦臉部的熱汗如珍珠般的美。動靜結合,神韻飛舞,光彩照人。上句突出“夏”之意,下句突出“汗”之美。“瓊暖碧紗輕,輕紗碧暖瓊”,寫少婦綠中透白的肌體美。第三句突出“碧紗”的“輕”飄美,第四句突出白玉般的朦朧的體態美。諸多群像巧妙組合,造成了一種宛如仙女飄逸、分外妖燒的意境美。

下片,採用渲染手法,進一步描繪了少婦另外兩種美:午睡美和晚妝美,即突出寫了少婦午睡之後和晚照卸妝的體態美。“暈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暈”,將紅臉與紅枕互為因果,映襯出少女午睡而生的“暈”、“羞”的“紅顏”美。“閒照晚妝殘”句中“晚”字,點明少婦“閒”與“妝殘”的時間。“殘妝晚照閒”句中“晚照”,則渲染了少婦“殘妝”後的“閒”適生活氛圍。這種側面描寫具有極好的審美效果,頗有迷人的魅力。

為表現少婦的體態美,全詞總是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同質同構的客觀物象,來創造符合自己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的意象。通過“火雲”、“碧紗”、“瓊暖”、“暈腮”和“晚照”等色彩詞語,塑造了“火雲凝汗”,碧紗瓊裹、暈腮枕印、晚照殘妝等少婦特有的體態美和閒適美的睡美人形象。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8

菩薩蠻·送曹君之莊所

作者:辛棄疾

人間歲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青雲路。聖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

麴生風味惡。辜負西窗約。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雁來。

菩薩蠻·送曹君之莊所註釋

[1]螢雪:勤學苦讀。

[2]麴生:酒的別稱。

菩薩蠻·送曹君之莊所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是送曹君之莊所,即去他的田莊或別墅的。全詞洋溢著作者對年輕後進的關愛之情。開頭二句勸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說:“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發出人生易老的慨嘆。此處與之同意,言人間歲月不管願意與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時不我與,“勸君快上青雲路”,求取功名,置身青雲之上。開門見山,點出題旨,表達了作者對曹君的關愛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雲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學習。作者認為,儒家思想的精義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學大師承傳下來的,它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並不容易,必須下苦工夫才能學到手。作者還認為:“學窺聖處文章古,詩到窮時風味苦。”這就是說“學窺聖處”便可寫出好文章,當然也就可以從政了。“工夫螢、雪邊”五字,使用古代苦讀的典故,勸其下功夫學習,還是很有說服力的`。換頭二句勸其不要辜負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勸其不要貪杯。麴生,這裡指酒。言貪杯好飲,雖然能滿足口腹之慾,如果因飲酒耽誤了讀書,會貽誤終身,自釀苦酒,那風味可夠受的。後一句寫家人的期望。西窗,這裡指婦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負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結尾二句諷其來書。言其乘小舟離沙岸而去,不要不寄書喲!可謂語重心長!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9

原文:

菩薩蠻·大柏地

近現代:毛澤東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譯文: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天上掛著七色的彩虹,而又是誰手持著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黃昏雨之後又見夕陽,蒼翠的群山仿如層層軍陣。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當年這裡曾經進行了一次激烈的苦戰,子彈穿透了前面村子的牆壁。那前村牆壁上留下的累累彈痕,把這裡裝扮得更加美麗。

註釋: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菩薩蠻: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大柏地:鄉名,位於江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區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門”之稱,319國道橫貫南北,與寧都縣、石城縣相鄰,是毛澤東等革命家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赤橙黃綠青藍紫:彩虹的七色。彩練:彩色絹帶,喻虹。當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關山:泛指附近群山。陣陣:每一列戰鬥隊形。是說大雁列隊而飛;本詞則謂群山如層層軍陣。蒼:青黑色。

當年鏖(áo)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鏖戰:苦戰。急:激烈。彈洞:槍眼。洞,若視為動詞、作“洞穿”解,亦通。前村:前面的村莊,指戰場附近的一個小村棗杏坑。裝點:裝飾點綴。今朝:如今。看:此處讀平聲。

賞析:

此詞描繪大柏地雨後美麗誘人的景色,撫今追昔,揭示革命戰爭的重大意義,熱情謳歌人民革命戰爭,流露出一種勝利後的寬慰和樂觀情緒。

上闋寫景。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起二句寫天上的彩虹,措辭、構思都極為精彩,破空而來,突兀奇妙。上句寫彩虹的七色,一氣連下七個顏色字,自有詩詞以來,從未見人這樣寫過,的確是創新出“色”的神化之筆!下句愈出愈奇。將彩虹比作“彩練”,一般詩人詞人或也構想得出來,尚不足誇,妙的是作者烹煉了一個獨具匠心的“舞”字,遂使本為靜態的彩虹活了起來,何等的靈動!這樣的語言,正是詩詞的語言,非其他任何一種藝術樣式所能達到。試想,七彩繽紛,長虹如拱,這一幅景象,油畫、版畫、水彩畫,哪一個畫種不能摹繪?更不用說攝影、電影、電視之可以真實地將它記錄下來了。唯虹霓化“彩練”而“當空舞”,這樣的意境,只能存在於詩人或詞人的形象思維之中。詩詞是用文字元號砌成的藝術建築,而文字元號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視覺形象來得直觀動人,因此,欲追求詩詞寫景之逼真如畫,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自取其敗。聰明的作家,往往注意揚詩詞之長而避其短,於“畫”之所不能表現處,別出趣味。依照這一法則創作出來的詩詞,方有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庶使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品類都無法替代。毛澤東這兩句詞的妙處,正須向這方面去體認。又者,“誰持”云云,是詰問的語氣,卻並不要人回答。由於下文都是陳述句,這裡用問句開篇,就顯得非常吃重——有此一問,通篇句法便有起伏、變化,不至流於呆板、凝滯。假若這句採用諸如“天仙彩練當空舞”之類的敘述語氣,豈不遜色多多,何能像現在這樣峭拔?

“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作者已署明詞的寫作日期是“一九三三年夏”,注重交代季節的特殊性——“夏”,這裡更補出詞篇切入的具體時間和氣候狀況。由於這是夏天的某個傍晚,一場雷暴雨後,夕陽迴光返照,於是才會有彩虹滿天的綺麗景觀。又由於大雨洗盡了空氣中懸浮的塵埃,斜暉的射線投注無礙,於是遠處的群山才顯得格外的蒼翠。可見那“雨後復斜陽”五字,雖只平平說來,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但卻束上管下,使前面的“赤橙”二句、後面的“關山”一句,都顯出了合理和有序,委實是少它不得的。晚唐著名詞人、“花間派”的鼻祖溫庭筠,有《菩薩蠻》詞曰: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慾黃昏,無聊獨倚門。

毛澤東“雨後復斜陽”句,即用溫詞中成句,僅改動了一個字。然而,溫詞是寫閨情,風格綺怨而纖柔;毛詞則是寫戰地,雖借用溫詞之句,但一經與下文“關山陣陣蒼”云云搭配,便見得境界闊大、氣象蒼茫,風格與溫詞迥然不同。毛澤東博覽群書,熟讀了大量的古詩詞,故時將前人成句信手拈來,或稍加繩削,用入自己的創作。值得稱道的是,其所取用,大都與己作渾然化為一體,不見痕跡,決非食古不化者可比。這裡又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下闋寫撫今追昔的感慨。“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兩句追憶1929年2月在這裡發生的激戰,那次戰鬥形勢是多麼緊張,打得是多麼激烈,僅用兩天時間就消滅了尾隨的敵人。村前牆壁上無數的彈洞,就是當年戰鬥留下的痕跡。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是說今天看來,那些彈洞,裝飾和點綴著陣陣蒼翠的關山,卻別有一番風采,使得關山更加美麗了。這既是作者對槍桿子打下的江山的讚美,也是對美的發現,在作的眼裡,一切都是物隨心意,作者的'樂觀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菩薩蠻·大柏地》整首詞亦畫亦詩,情景交融。詞描繪的畫面是:絢麗的彩虹、雨後的斜陽、蒼翠欲滴的關山、前村牆壁上的彈洞等,高下、大小、遠近、偏正、方位等構圖適宜,層次感極強。色彩是:彩虹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斜陽的紅,村莊牆壁的白,但以天宇的湛藍和群山的蒼翠為主色。“舞”字使人覺得彩虹在藍天的映襯下有一種飄動感“陣陣蒼”讓人感到群山的蒼翠之色有著深淺明暗的變化。真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總之,整個畫面豐富和諧,生機盎然。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是重遊自己戰鬥過的地方,回憶往日輝煌勝利時的愉悅之情,和對人民革命戰爭以及經過戰爭洗禮的革命根據地的讚美之情。這些喜悅讚美的情思又是在不露痕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寫中流露出來的。作者把主觀的情志美與客觀的自然美、社會美高度統一,熔鍊成藝術美,情景交融,富有韻味。

動態地描寫景物與巧妙地運用聯想也是《菩薩蠻·大柏地》的突出特點。上闋從彩虹聯想到彩色綢帶“當空舞”,從關山聯想到雨後斜陽時“陣陣蒼”;下闋從彈洞聯想到“裝點此關山”,以至“今朝更好看”,這些動態描寫充分體現了在“鬱悶”心境下的作者樂觀的情懷,堅信革命一定會取得成功的信念。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10

菩薩蠻·富陽道中

春潮曾送離魂去。春山曾見傷離處。老去不堪愁。憑闌看水流。

東風留不住。一夜簷前雨。明日覓春痕。紅疏桃杏村。

鑑賞

詞以“春潮曾送離魂去,春山曾見傷離處”兩句起筆。這兩個“曾”字,詞人把自己的思緒沉浸到對往昔的回憶中了。“離魂”這裡借指女友的離情。正是眼前的山水,詞人過去曾在此與女友分手;而今山水依舊,人事已非,當時的“傷離”情景只存於記憶中了。這樣,開頭兩句就為全篇定下了感懷的情緒基調。“老去不堪秋,憑闌看水流”二句,承“春潮”、“春山”而來,把思緒從往昔的回憶拉回到現實中,而現實又是如何呢?春山依舊青青,流水依舊潺潺,而自己卻已走入人生之秋了,置身昔日與女友分手之地,只能目送流水陣陣流向遠方。詞人內心功業未就而年歲已高的哀怨借“看水流”三字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看”字極富意蘊,耐人尋味。上片在寫法上為抒情的需要,打破慣常的時空順序,借“春潮”、“春山”和兩個“曾”字沉入對往昔的回憶。這種手法使詞的感懷情調更為濃郁,同時也為下片作好了鋪墊。

“東風留不住,一夜簷前雨。”意謂東風無法挽留,像年華一樣逝去,留下的只是漫漫長夜簷前滴也滴不完的雨滴。這二句承上片“憑闌”句,藉此暗示自己的“永夜不寐”,流露出環境帶給孤寂的客居者的一種心理重壓。寫法上,這二句忽然宕開一筆,以景託情,這又反過來連線上片,與上片所渲染的感懷情調相承,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歇拍二句:“明日覓春痕,紅疏桃杏村。”這二句承上二句“東風”、“雨”,指明經歷風吹雨打的紅花慢慢地凋零、飄落,留下的'將是一幅殘春圖景。顯然,這也寄寓了濃郁的身世之感。至此,詞雖已結束了,卻留下濃厚而久遠的回味。

《人間詞話》開篇雲:“詞以境界為最上。”毛滂這首詞,正由於對詞境作了開掘,才留給我們無窮的回味。這首詞的“境界”,表現在時空的浩渺遼遠和有盡語言所傳達的無窮意味。詞以回憶往昔開始,然後轉回現實,又由現實指向未來。“過去——現實——未來”組成全篇“放——收——放”的開放結構,使詞在有限的篇幅中包蘊了豐富而悠遠的內涵。空間上,此詞還成功地運用了繪畫藝術中的空白技巧。清人戴熙說:“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見《習若齋畫絮》)。這首詞之“妙”正是字外的空間所蘊含的意味,例如“老去不堪秋,憑闌看水流”二句就有使讀者的思緒隨著潺潺流水而漂向遠方,隨著詞人的目光而向遠方延伸的效果。總之,作者借有限的語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空框結構”,使我們在這一“結構”中得以填充自己的理解,這也就是這首詞歷久不衰的祕密所在。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11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裡

溪山掩映斜陽裡,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古詩簡介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裡》是北宋詞人魏玩所寫的一首詞。此詞上片著重寫景,亦以起興,水上鴛鴦,牆頭紅杏,俱足以觸起其對丈夫曾布的思念;下片著重寫情,直抒離愁。寓時序變遷於景物硬化之中,暗示離思與日俱增。全詞語淡而情深,意婉而不俗,不似花歸派詞人寫離情必用豔語。

翻譯/譯文

溪水和山峰都籠罩在夕陽餘暉之中。微風吹拂下,溪水蕩起層層綠波,倒映在水中的樓臺也彷彿在晃動,驚起了水面上的鴛鴦。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一枝嬌豔的杏花從院牆上探出頭來。

在楊柳掩映的溪邊小路上,有人天天在那裡徘徊觀望。年年看柳絮飄飛,已經看了三次,離人為什麼還不還鄉?

註釋

⑴菩薩蠻: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

⑵樓臺影動:表明溪水在微風的`吹拂下,蕩起綠波,而樓臺的影子也如同晃動一般。

⑶鴛鴦:一種情鳥,雌雄相依,形影不離,如同良侶。

⑷出牆紅杏花:出自宋·葉紹翁《遊園不值》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

⑸柳綿:成熟了的柳葉種子,因其上有白色茸毛、隨風飄舞如棉似絮而得名,又叫柳絮。在古代水邊楊柳往往是送別的場所。

⑹離人:離別的人;離開家園、親人的人。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相傳曾布出仕在外,連赴秦州、陳州、蔡州、慶州等地,三年未歸,魏夫人有感而寫下這首詞。

賞析/鑑賞

此詞寫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繪了思婦盼望遠行丈夫歸來的情思。全詞緊緊圍繞一個“溪”字構圖設色,表情達意,寫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饒有情韻,耐人尋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陽裡”寫斜陽映照下的溪山,側重點於“溪”字。次句“樓臺影動鴛鴦起”,補足上文,進一步寫溪中景色。夕陽斜照之下,溪中不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還有樓臺的倒影,還有對對鴛鴦溪中嬉水。上句專寫靜景,下句則動中有靜。“樓臺影動”,表明溪水微風吹拂之下,蕩起層層綠波,樓臺的影子也彷彿晃動一般。再添上“鴛鴦起”一筆,整個畫面就充滿了盎然生趣。

三、四兩句寫兩岸景色,這條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人煙並不稠密,環境自然是幽靜的。至此,上面所說的樓臺原是這幾戶臨水人家的住宅,全詞意脈連貫,針線綿密。這句為實寫,下一句便是虛寫,如此虛實相生。深院高牆,關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杏花,帶著嬌豔的姿態,硬是從高高的圍牆上探出頭來。此句的妙處於一個“出”字,詞以“出”字形容紅杏花,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意味雋永。

詞的下片,轉入抒情,但仍未脫“溪”字。溪水旁邊,有一道長堤,堤上長著一行楊柳,暮春時節,嫩綠的柳絲籠罩著長堤,輕拂著溪水,而魏夫人作為臨水人家的婦女,是經常從這裡走過的。“早晚”一詞,並非指時間的早和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雲:“早晚,猶雲隨時也;日日也。”其義猶如舒亶《鵲橋仙》詞“兩堤芳草一江雲,早晚是西樓望處”。

古代,水邊柳外,往往是送別的場所。據《宋史·曾布傳》,曾佈於神宗元豐中,連知秦州、陳州、蔡州和慶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說:“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主陝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雲:‘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區愛華山。’”這期間,曾佈告別家人,遊宦外,可能連續三年。此處,當指魏夫人填詞述懷。結尾二句說明她溪邊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見過一次柳絮紛飛。從柳絮紛飛想到當年折柳贈別,這是很自然的。“三見柳綿飛”是實語,而著一“猶”字,便化實為虛了,這樣,哀怨之情,離別之恨,便隱然流於言外。

此詞聲律上極具特色,八句中兩句一葉韻,如“裡”與“起”、“家”、與“花”、“路”與去、“飛”與“歸”,均押韻工整;且兩句與兩句之間又平仄交錯,如上片四句“裡”與“起”是仄聲韻,“家”與“花”是平聲韻;下片“路”與“去”是仄聲韻,“飛”與“歸”是平聲韻,讀來十分諧婉,再加上語言曉暢,詞句清麗,較好地抒寫了貴族婦女溫柔敦厚而又婉曲纏綿的感情。

全詞所寫之景緊緊圍繞溪水,勾勒出一派溪山園景,清新自然。對行人的思戀,耐人尋味又不落俗套,顯示出鮮明的個性。

名家點評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深得《國風·卷耳》之遺。”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12

原文: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譯文

風吹不停,濃雲陰沉,雨時斷時續,寒食節馬上要來臨了。昨用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溼,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麼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才打當梳妝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豔,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註釋

1、菩薩蠻: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闕兩仄韻轉兩平韻。本篇守譜用四部韻,兩仄兩平相間,句句皆葉,兩句一換。

2、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3、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5、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6、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7、央及:請求、懇求。

8、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9、半響:許久、好久。

10、奩(lián):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賞析:

這詞裡描繪了寒食節時候,一女子剛剛病起,乍喜乍悲的情態。起二句先繪寒食節候之景,風雨不止,一夜之間櫻花零落。這是全篇抒情的環境、背景,以下便是描繪她在這景象下的一系列的行動。一是按節令而薰繡衣,一是打扮自己。但“半晌”和“自嫌”卻透露了自傷的心情。這是摹其細節去刻畫她的心理。小詞可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13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 唐朝

韋莊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譯文

今天晚上勸您務必要喝個一醉方休,酒席上不要談論明天的事情。感謝主人的深情厚意,酒喝多了,表現出的友情也是深厚的。

應愁時光短促,不要再推辭斟滿杯的美酒。人生能有多長呢?不如多喝點酒,勉強作樂一番。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註釋

尊前:酒席前。尊:同“樽(zūn)”,古代盛酒器具。《淮南子》:“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設樽耶,過者斟酌,各得其宜。”

“須愁”句:應愁時光短促。漏:刻漏,指代時間。

莫訴:不要推辭。

呵呵(huōhuō):笑聲。這裡是指“得過且過”,勉強作樂。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鑑賞

這首詞頭兩句說“勸君今夜須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下半首又說“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四句之中竟有兩個“須”字,兩個“莫”字,口吻的重疊成為這首詞的特色所在,也是佳處所在,下面寫“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又表現得冷漠空泛。有的選本因為這重疊和空泛而刪去了這首詞,葉嘉瑩教授認為這實際上等於割裂了一個完整的生命程序,都是未能體會出這首詞真正好處的緣故。

“勸君今夜須沈醉,尊前莫話明朝事”,是深情的主人的勸客之語,一個“今夜”,一個“明朝”具有沉痛的含義。這兩句是說: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之前不要說起明天的事情。人是要有明天才有希望的,明天是未來希望的寄託,可是他現在用了一個“莫”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的事千萬別提起。“莫話明朝事”,那必然是明天的.事情有不可期望,不可以訴說的悲哀和痛苦,所以他這裡反映了非常沉痛的悲哀。這是主人勸客之詞,如果聯想到他的“紅樓別夜”的美人勸他早歸家,則當時他的希望原當在未來,在明天,明天回去可以見到他“綠窗人似花”的美人,而現在主人勸他“尊前莫話明朝事”,是明天絕無回去的希望了。“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意思是說:縱然是對紅樓別夜的美人還是這般的鍾情和懷念,但是沒有再見的希望,我就珍重現在熱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為主人敬給我的酒杯是深的,主人對我的情誼也是深的。李白有首詩是這樣寫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大意是:蘭陵的美酒散發著鬱金花的香氣,白玉碗中的酒漿閃泛著琥珀般的光澤,只要主人能使我沉醉,我就忘記了什麼地方是他鄉。一般人只知道欣賞李白詩瀟灑飛揚的一面,其實李白詩也有非常沉痛的一面,李白寫飲酒的詩最多,而且多與“悲愁”聯絡在一起,像“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都屬此類。在韋莊這二句寫的主人勸酒之情中,也隱含了深重的悲哀。

下半闋的“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葉嘉瑩認為此處乃是客人自勸之詞:我憂愁的是像今晚這般歡飲的春夜非常短暫,而不會以你把酒杯斟得太滿作為推託之辭。“遇酒且呵呵”,“呵呵”是笑聲,如果讀者認為是真的歡笑就錯了。因為“呵呵”兩個字只是空洞的笑的聲音,沒有真正歡笑的感情,韋莊所寫的正是強做歡笑的酸辛。他說:如果你再不珍惜今天“春漏短”的光陰,今天的歡笑,今天這“酒深情亦深”的感情,明天也都不會再存在了。唐朝滅亡,當時的韋莊已經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了,所以他說“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創作背景

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的研究,韋莊的《菩薩蠻》五首詞中的“江南”,都是確指的江南之地,並非指蜀地。這組詞的寫作時間是在韋莊離開江南之後,當是韋莊晚年的追憶之作,而寫作地點則很可能是其晚年羈身之蜀地,具體創作時將不詳。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14

原文: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譯文

人人都說江南好,讓遊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更勝天空的碧藍,還可以在彩繪船上聽著外面的雨聲入眠。

江南酒壚邊賣酒的女子美麗無比,賣酒時撩袖盛酒時,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在老之前不要回到故鄉,不然回到家鄉後會因為家鄉戰亂而悔斷肚腸。

註釋

①選自李一氓《花間集校》。

②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詞首句為“江南好”。

③遊人只合江南老:這裡指飄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謂。只合:只應。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詞首句為“江南好”。碧於天:一片碧綠,勝過天色。

④壚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用土砌成酒甕賣酒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妻卓文君長得很美,曾當壚賣酒:“買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當壚。”

⑤皓腕凝霜雪:形容雙臂潔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樣潔白。

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樂。如還鄉離開江南,當使人悲痛不已。須:必定,肯定。

賞析:

“人人盡說江南好”,是與第三首詞的“如今卻憶江南樂”對應的,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他所寫的“人人盡說”,這其間所隱藏的意思是自己並未曾認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說江南好而已。下面的“遊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別人的勸說之辭,遠遊的人就應該在江南終老,以前王粲《登樓賦》曾說:“雖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願久留,中國還有句老話:“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而韋莊這兩句詞,似直而紆,把懷念故鄉欲歸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蘊藏在這表面看來非常真率的話中了。“只合”,合者,該也,什麼人敢這樣大膽地對韋莊說你就該留在江南終老,在江南你是一個遊人客子,而卻勸你在江南終老,那一定是你的故鄉有什麼讓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勸你在江南終老。因為韋莊是在中原一片戰亂中去江南的,當時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婦吟》中所描寫的是“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在這種情況下,江南人才敢這樣勁直的勸他留下來。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的特色,就正在這表面率直而內裡千迴百轉的文字中得到充分體現了。下面則是對江南好的細寫,說江南確實是好的,“春水碧於天”是江南風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綠,比天色的碧藍更美。“畫船聽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於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閒適自在。更進一步,江南又何嘗只是風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壚,一作“罏”,又作“鑪”,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雲:“買酒舍乃令文君當鑪”。江南酒壚賣酒的女子光彩照人,賣酒時攘袖舉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這幾層寫風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寫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層,他下面的“未老莫還鄉”,這麼平易的五個字卻有多少轉折,佛經上說“才說無便是有”,說“莫還鄉”實則正由於想到了還鄉,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細細地品味,就應該聯想到陸放翁的《釵頭鳳》“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那一連三個“莫”字所道出的'一片無可奈何之情是極為深婉而且沉痛的,韋莊詞此處的“莫”字,也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說“莫還鄉”是叮嚀囑咐的話,是你想還鄉,而現在卻有不能還鄉的苦衷,“還鄉”是一層意思,“莫”是第二層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層意思,因為人沒有老,在外漂泊幾年也沒有關係,王粲《登樓賦》說:“情眷眷而懷歸。”人到年老會特別思念故土。韋莊詞似達而鬱,五個字有三層意義的轉折,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我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而其中卻是對故鄉欲歸不得的盤旋鬱結的感情。後面他說“還鄉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你說“遊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你回到那瀰漫著戰亂烽火的故鄉,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裡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麼讚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