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今天,我講授了《人人都有煩心事》一課,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他們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氣氛特別活躍。

我改變了自己的角色,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我把學習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孩子們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學生們的知識面很窄,思維不夠活躍;

2.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改進措施:

1.可以讓學生們多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開闊他們的視野,使孩子們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爭取讓他們學會更多的知識;

2.我們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關注學困生,讓每位學生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學生不是一個群體,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著一個個濃縮著愛和殷殷寄託的名字,有著一張張笑臉。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說一說等,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啟發,明白生命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

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對殘缺的生命我們更要給予關心幫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課堂在相對寬鬆的氛圍中結束。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有一些收穫但同時也有一些遺憾和不足。

1、課堂上還是我自己講的過多,總是擔心學生們說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應該學生說的東西自己一著急就都說出來了,整堂課還是我在主導,課堂氣氛還是不夠活躍,學生緊張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時自己的引導沒有到位,沒有把學生們的積極性很好的激發出來。

2、自己沒有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導致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3、板書過於簡單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適合國中學生接受,影響了學生的認知。

4、課堂上留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過短,學生思維沒有能夠很好的被啟發開來。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這節課通過介紹祖國--些不同區域人們住房的特點,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們住房與當地自然環境、自然條件的關係。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我在教學時,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體會與自己家鄉自然環境的異同。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的學習內容,又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我從教材圖片匯入,介紹住房的起源。在通過圖文對照、學生介紹等形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說說某種住房的建築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是把區域的差異具體化、形象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效果不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對少數學生要降低學習難度。加強教師的引導。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這學年我們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與社會》,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自主選舉班幹》這一課,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式做說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景,誘發創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可設情景讓學生憑著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造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體現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創造力。<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慧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慧。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利用學生的智慧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三級階梯上的國土》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第九冊《可愛的祖國》單元主題一《我們生息的國土》中的一個內容。通過前面幾個內容的學習,藉助地圖,對我們國家的面積、海域情況、政區的劃分、相鄰的國家和首都北京都有了最基本的瞭解。《三級階梯上的國土》從“中國地形特點”這個角度切入,給學生展示了我國地形的複雜與多樣,讓我們的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祖國版圖多像一隻昂首挺胸的胸雞”的深層理解!在設計與教學《三級階梯上的國土》時,我們把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教育始終放在了第一位,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國土是多麼的有趣與可愛!我們能生息在這樣的國土上是多麼的驕傲與自豪。活動設計是本課教學的特色。教學中,我們藉助“國土尋祕”讓學生通過對祖國地形的分辨、講述、尋找,既瞭解了我國三級階梯的區域範圍,不同顏色地區的海拔高度,準確知道了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的含義,也讓學生懂得高原、盆地、平原是構成我國國土三級階梯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通過地圖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與可愛!學生的愛國之情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不知不覺間得到了發展和昇華!

教學本課時,我緊緊抓住以下三個特點,以小見大凸顯“三級階梯”的神奇與魅力。

1.以“色彩”為基礎,突出階梯的特點。每一個熟悉中國版圖的人一眼就可以從版圖上的顏色迅速找到並判斷其色彩所代表的地形階梯的意思。因此,從色彩入手,引導學生觀察,一方面可以分清三級階梯的具體分界線,一方面可以通過色彩的變化牢記其地理位置和分佈的特點。

2.凸顯階梯的地形。圍繞著“三級”、“階梯”這個學生熟悉而又形象的字眼緊扣課題,依次介紹三級階梯的“分水嶺”,突出我們三級階梯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東西文化、交通、運輸、農業、能源的開發和發展。

3.以“風光”為展示階梯的風采。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居住環境造就和養育中國不同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和美麗的風光。不僅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而且所選擇的圖片又富有民族特色的。

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沒有在課堂得到展示和交流,雖然控制了課堂,學生主動性沒能得到發揮,在以後的課堂中需要改進。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在本節課中,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交流的方式,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他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 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待於提高。

改進措施:

1. 我們應多提問學生,要多表揚鼓勵學生。

2. 教師要做好課堂評價,爭取讓學生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通過本次《農民、牧民、漁民》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深思,現將教學反思梳理如下:

一、教學提問要高度有效,才能有力地推進教學向縱深方向發展,才能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農民、牧民、漁民》教學提問設計,在新課匯入:時緊緊設計瞭如下提問:同學們,你們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麼?那麼我們把從事這種勞動的人稱為什麼那麼在大草原上,以放牛、羊、馬等牲牲畜為主的人,我們把他們稱為什麼每天風裡來、浪裡去,以撒網捕魚為主的人們,我們又把他們稱為什麼?使學生緊緊圍繞問題進入課堂主題,達到了環環相扣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使問題成為學生熟悉而又有思考的物件,在交流性問題中,更考慮到答案的開放性設計,使學生更為全面地圍繞教學內容,梳理自己的獨特見解。課堂教學效果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所以,有效提問是產生有效課堂的關鍵因素之一,課堂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即離不開老師的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讓課堂激起浪花。

二、使學生在課前充分地開展調查活動,才能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農民、牧民、漁民》就其教學內容而言,它涉及到老百姓最為主要的三種生產生活方式,就其分佈而言,我和我的學生所處的地方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固對牧民、漁民的生產生活了解不多。我所授課的學生又是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調查方法和能力,所以,在課前,我安排了調查活動,讓學生從報紙、書刊、網路、請教他人等渠道瞭解農民、牧民、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特點。有了課前充分的調查活動,學生在交流、回答、師生互動、彙報等環節中,認真思考、積極交流、大膽發言。使課堂教學的目標得以實現。

三、認真把握評價的激勵與導向,才能使課堂煥發生機。

課堂離不開評價,有效的課堂評價能達到激勵與導向的目的。但在這節課中,我沒有能很好地把握好評價的激勵作用,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的激勵語言沒有很好地達到激勵的目的。如在這節課中,我提問:同學們,你們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麼?學生髮言非常踴躍,有一個學生說:我的父母每天都在補皮鞋,我也常回家幫助他們。課堂頓時沸騰了,有的學生在偷笑、有的學生在低頭議論,我見了,就簡單地這樣評價了那位同學的發言:我們今天是講的是農民、牧民、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你坐下吧。後來,那位同學幾乎沒參與了我的課堂交流活動。這一典型案例使我課後進行了這樣的反思:課堂評價一定要關注學生回答和交流的問題要靠譜嗎?就學生個體而言,對教師的提問要有統一的理解嗎?那位學生將自己的家人的生產進行了介紹並沒有離開我本身的問題作答呀!由此可見,那位學生緊密地聯絡自己的父母生活,真實而客觀地介紹了生產情況。這門課程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明理、導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構建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固我的評價沒有達到激勵的作用。我想,只有充分地實現課堂評價的激勵和導向的作用,才會使課堂教學煥發生機,才會不丟失每一位兒童的熱情和求知慾望。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活動是一項動態生成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只有以正確的理念為導向,在精心設計教學預案的基礎上,在準確把握課堂評價和動態生成之上,才能高效達成教學目標。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從這堂課的結構安排,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我認為是成功的:

首先,本堂課目標明確,緊扣教學要求,突出重點,反三難點。為了讓學生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特點與優點,能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友誼,掌握交往的恰當方式,全課圍繞“男生女生如何交往才算是恰當正常的交往”這一問題展開。

開始看一看教材上的漫畫,看後討論哪幾幅圖畫上同學的交往是恰當的,哪幾幅是不恰當的?為什麼?接著演一演(進行角色扮演“男生女生的交往”,演後全班討論評析,使學生知道男生女生怎樣的交往才算是恰當的,在交往中應該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然後辨一辯:“男生女生誰更聰明”讓學生明白世界是由男女兩種性別的人組成,每一種性別都有其存在的優缺點。最後是議一議:列舉同學的平時在校內外男女同學交往種種場景,分析這些現象是否恰當正常的交往,哪些地方該引起注意,每個同學如何去把握好交往的分寸。

其次,形式多樣,人人蔘與,課堂氣氛活躍,體現了學生的合作討論與交流。本堂課有漫畫,有文字說明,有討論,有表演,有辯論,有比一比等活動。儘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表演的機會,給他們一個發展自己的舞臺。學生都積極發言,樂意表演,且能自編自演。要進行小組比賽,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很強,大家都不甘落後。特別是辯一辯,正反雙方脣槍舌劍,吧課堂推向高潮,氣氛非常活躍。

再次,注重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不僅表演討論課本的內容,還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中男生女生交往的種種現象進行分析評價,使學生真正懂得了男生女生怎樣交往才是恰當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友誼。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對男生女生交往的“度”沒有十分清晰的界線,有少數問題同學們的意見有分歧,以後教師備課時對一些問題儘量考慮得周全些。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教給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關鍵。如何讓學生好學、樂學、主動學習,是老師的任務。在課堂上,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學生大膽發言,激發他們的好勝心。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網路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方便,讓學生認識到網路的優點,然後轉換話題,通過具體事例來了解網路對我們青少年的危害,讓學生小組討論,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網路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最後昇華感情,小組合作,完成網路公約的制定,使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網路陷阱,合理利用網路,讓網路能夠造福於人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一個“線”的作用,把學生蒐集到的資料串起來,並讓他們積極的動腦思考,把資料內容上升到思想上來,從思想上認識到網路的危害,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合理利用網路,做到健康上網。

在本次課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思想很靈活,有的問題也許教學過程中沒有涉及到,但是學生提了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能力,使得學生圍繞本課進行思考討論。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今天,我上了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3課《讓煩惱走開》,這是我跟崗學習的第二次上課,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導師和同行們給我反饋的意見,我總結反思如下:

一、匯入課題簡潔明瞭

開課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請學生說說有什麼煩惱,並設計了“煩惱樹”,突出了“美的教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關鍵性問題,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情感認識,也為揭示課題巧設伏筆。

二、主線清晰目標明確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教學要源於昇華,又高於生活,以促進兒童發展,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整節課層次清晰,緊扣“煩惱”這一主題,設計巧妙“感知煩惱——瞭解煩惱——解決煩惱——健心教育”四個板塊,使凝固的教材文字溶化成了生動的課堂,使“教學關鍵性問題達到二級思維深度”,幫學生排除煩惱,讓我們驚喜的看到,孩子們已走進文字,做到迴歸生活,建立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構思新穎尊重體驗

從生活實際出發,在課堂上圍繞“美的課堂教學思維”開展了“傾訴煩惱”、“小品表演”、“解煩錦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其目的是把儘可能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說、主動議、主動探究,積極地表達思維,課堂上達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學生髮言。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且層層遞進,學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著洗禮,良好的行為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四、校本拓展情感昇華

在拓展環節中巧妙展示了孩子們在校本活動中“健心”“立美”的圖片,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生談生活體會,排除煩惱。說明黃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調重彈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學生思維是活躍的,情緒是飽滿的,我們也看到了課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餘,我也在認真地思考,如何讓課堂教學更趨於完美?品德課堂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舞臺,在這節課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動,當學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時,教師和學生可否教學具有個性的評價,讓情感的體念更深入內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觸動,學生的成長是離不開教師的適當的賞識評價。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擁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中的一個主題。教學中,我力求貼近學生實際,從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中選取學習材料、引發真情實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正確對待煩惱。針對書上的案例,讓學生為來噹噹醫生,為李萌解除煩惱開個“藥方” , 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我力圖在課堂中體現本課程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我在這節課中主要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開展各種體驗活動,讓學生嘗試心理調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我消除煩惱和給別人帶去快樂的行為習慣。

《擁有好心情》是孩子們和我非常喜歡的一節課,通過真正和學生“零距離”的交流,體驗到了新教材給我帶來的歡樂,它不僅讓我轉變觀念,而且品德與生活與心理輔導進行整合後,更感到其內容上的魅力。本節課是第二課時──變煩惱為快樂,擁有好心情,我想和孩子們一起放飛心情。課堂來源於前期大量的調查,使我們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堂中說真話,達到對孩子生活有真正幫助的效果。我認為這堂課應該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學生生活的過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吃穿住話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個主題《吃穿住話古今》中的一個話題。本課通過講述“食”,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澱,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一、創設情境,拉近現實和歷史的距離。

《中華食文化》是個比較大的話題。吃不僅僅是為了充飢、品嚐美味,吃中還有人的智慧,吃中還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採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瞭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瞭解了現代社會的“食”之後,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於人類在幾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脫節。

二、活動多樣,發現食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新課程的特點,在品社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強化情感體驗,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確保學生通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體驗和分享,幫助學生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體驗、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活動:食背後的故事、追溯古代飲食文化,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宣傳、介紹中華食文化;同時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關的圖片,穿針引線,使得課堂始終處於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的和諧氛圍中。

三、探究歷史,體驗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總是以一種過去時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講述的是離學生生活久遠的時代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是怎樣瞭解歷史的呢?在這裡,我也滲透探究歷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話古今(一)》這課中,教材就設定了一個問題“最初的人類,還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載下來。人們是怎樣知道他們當時的生活的?”在這裡,我引導學生思考、猜測遠古時代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成語、圖片、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等方面瞭解當時的歷史。

 四、課後留白,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對話文字。為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留有許多彈性空間。它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觀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我們為學生留有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話古今》這課後,我請學生自己去探究我國的飲食禮儀,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我想下節課一定能上得更貼近學生,更能走進歷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後,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學生的發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節課內容教學內容從走近遠古時代到中外飲食的比較,內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學過程中我每項內容都想深入挖掘,導致課堂教學教學時間不夠充裕,雖然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有興致,多感官的參與過程中,但孩子參與的時間還是不夠多,今後設計要注重讓學生隨時有話可說,不僅僅是一名“看客”。;教師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精煉;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精確;在處理一些細節問題上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在今後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問題。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我講授了《吃穿住話古今(二)》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認識到了建築的地域特點,瞭解了我國的服飾文化,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 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閱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TAG標籤:品德 五年級 反思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