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精選22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精選2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精選22篇)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

《幼兒園》是張以慶執導的一部紀錄片,獲得第十一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人文紀錄片創意獎”、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唯一的紀錄片大獎。通過記錄一所幼兒園中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裡的生活,為我們真實展現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點滴,從一堆堆生活的碎片中,以微觀的角度審視世界,詮釋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無邪。

本片通篇沒有一句解說詞,沒有連續的情節,是一個毫無故事化的紀錄片,但也正是這種別具一格的表現方式,只是用孩子們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和動作,向我們詮釋了孩子對這個世界初步認識的懵懂不安,也帶我們回憶了孩童時不加修飾的天真美好。但孩子們逐漸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也令人始料不及、思緒沉重,小小生命的深沉訴說,又展現了世界讓人不得不接受的另一面。

片中的對白樸實而富有情感。影片的第一個場景,便是孩子們第一次進幼兒園與家長分開。對一個新環境的陌生不安,家長和老師強制性的動作,令孩子們用他們的方式表達此刻心中的惶恐,不停的哭喊聲讓人聽了揪心、同情。一句“老師別搶我”和“把老師當媽媽”以及下文不斷出現的一句“我要回家”,簡單真實的幾句話,其實反映了孩子們對父母強烈的依賴感。從出生到現在,他們的視線裡總是出現的兩個身影,令他們覺得放心習慣,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家長形成了堅不可摧的信任,但這種心理的平衡感在家長驟然離開時被打破。孩子的心,總是簡單而平靜,成年人心中的喜怒哀樂在他們那會被放大千倍萬倍,對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天地,心中被放大的不安令他們本能的抗拒。也許,這種抗拒也是人們心中最初的純善對這個現實冰冷的社會一種無聲息的反抗吧。

本片的拍攝技巧拿捏得當,在拍攝外景時,運用了大量的景深——操場上的玩耍場景,淅淅瀝瀝下著雨的場景,新年將到大雪紛揚的場景.....刻意的虛化,突出了孩子們真實的一面,同時也表現了孩子的心中對這個世界懵懂的認識。導演別具匠心的表達方式,增添了藝術效果。

黑白的藝術處理別具一格而蘊含深意。在本應該五彩斑斕的孩童生活中穿插了孩子們練習心算,對生活中情感、政治、歷史等事情的看法。與五彩斑斕的充滿童真的生活形成對比,體現了孩子接觸了這個世界後,逐漸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而這種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認知令人始料不及。面對片中一個個“小大人”,很多人對此除了感到幽默滑稽的同時,也思緒沉重。父母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雖然貧窮,但處處洋溢孩子本應該擁有的純真無慮,童年不應該如此嗎?面對一個個對歷史政治侃侃而談的孩子,也許時代的變遷改變了太多事物,但看到這種烙印刻在孩子們的身上,難免不讓人感到無奈的痛心和沉重的壓抑。從孩子的眼中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我們該慶幸還是悲哀?

傳統民樂《茉莉花》的響起應情應景,富含深意。敘述孩子與父母分離的場景時響起,體現了孩子們初步接觸這個陌生世界時的懵懂不安,單純青澀,表達了對孩子開始成長的期許,但似乎也包含了對一顆柔軟簡單的心靈將變得複雜深刻的擔憂。在令人無法拒絕的成長中相對於天真單純而言,側面襯托了世界的另一面。在敘述放學時,最後一個孩子等待母親到來的時候,響起了《茉莉花》,加上對孩子面部焦慮不安的表情的特寫,音樂給人一種憐惜哀婉之感。孩子在空曠校園中等待母親,一種在安靜偌大的空間裡、自己渺小不堪的心理暗示,誇大了他心中的無助之感,同時也反映了社會中父母奔波,對孩子遲到的關愛的社會現實。

樸實而富有情感的對白,拿捏準確的拍攝技巧,別具一格的黑白藝術處理,應情應景的音樂《茉莉花》,為該片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幼兒園》詮釋了孩子身上的天真無邪,以微觀的角度折射巨集觀世界。幼兒園,記錄了人們漸行漸遠的童真。逐漸長大的人群,接受了成長的代價,再回首童年時光,對那個單純如同白紙般的幼年自我,除了嚮往還有淡淡苦澀.....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2

在幼兒園裡面究竟充斥著些什麼東西?我們在片子裡面看到的是無數的打鬧、耍無賴,有的時候成人以為那也許不過是小孩子們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嬌生慣養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隨性豁達的常常被不依不饒的孩子糾纏到耳鳴。

所謂的友愛,恐怕只能是一種假象。張以慶經常在片子當中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著,儘管很多時候他們常常會給人一種群體活動的錯覺。午睡結束之後,會有一個孩子慢慢地穿著衣服,或者是繫著鞋帶,他們以這樣的方式有意無意的掉隊了,最終在自己的努力中掙扎,走的時候也許會若無其事地打個噴嚏。都與他人無關。

所以即使是在幼兒園裡面,我們都還只是一個人。這種獨處讓我們都會感到孤獨,劇照當中的那個女孩子在片子開頭哭得梨花帶雨,背景音樂是《茉莉花》,幼兒園的門把孩子們和這個世界隔開,讓他們只能通過院門向外張望。他們希望從那門縫裡面看到什麼呢,只有每一個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又會將這一切忘記,然後把自己的孩子也送進幼兒園。片子當中那個等著父母來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總是不停地在幼兒園的前門後門張望,每一分鐘都顯得充滿期待卻又焦躁不安。孩子們在這一時刻是柔弱的,我見猶憐。也許我們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簡單,但是對於這個社會上的很多事情,他們門兒清著呢。

最經典的莫過於他們對美伊戰爭的評價,所謂的國家之間的恩恩怨怨,其實就和小孩子打架沒什麼本質區別。但是孩子又畢竟只是孩子,對於曾經帶著這個民族無限傷痛的日本人,他們的仇恨又顯得有點盲目和糊塗。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幾個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們無法苛求孩子。除了幼兒園當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訪問被穿插在片子當中,他們狡猾地在那裡笑著,不願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祕密,顯得真實而又可愛。他們用稚嫩的聲音心算著數學,練習著八百標兵的順口溜,他們有的時候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來,有的時候偏著腦袋卻說出了比大人還要專業的答案。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3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幼兒園裡孩子生活的故事,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茉莉花》的背景音樂響起時,有一種淡淡的憂傷爬到我心裡。

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有個體差異,孩子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但是來到了幼兒園卻必須一模一樣,彷彿工廠裡生產零件一樣,如果有一個是不符合標準的,那就是“不合格”,需要“反省”。

《幼兒園》的孩子們缺乏真正的關注與愛,在與孩子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什麼?”

“我媽媽忙著做美容院,我爸爸忙著和別人吃飯。”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幼兒園在看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於孩子,要孩子為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孩子們不能有自己的觀點或者看法,不能喜歡別的隊,只能和老師一樣喜歡中國隊,中國隊輸了,就必須難過,不能瘋玩了。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難道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嗎?人云亦云嗎?

影片也給我一種孤獨冰冷的感覺。特別是孩子獨處的鏡頭出現時,再加上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

比如:孩子們午睡醒來時,有的能自己穿衣服,有的坐在床上滿面愁容隱隱哭泣的,也有穿衣服一次次嘗試反覆脫掉,最後還是耐心地穿好了衣服的,我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自己。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放板凳的場景,在老師提醒“換方向,調個面”後,他依舊不能放好板凳,接下來的時間他都在與這個板凳作鬥爭,但老師也只是口頭提醒了一下,並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落實於實際行動。

孩子的內心世界應該是渴望得到關注,渴望得到幫助的,只能依靠自己不停地探索發現了。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

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但是又並不完全懂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裡,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小孩帶走,在他們眼裡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

在《幼兒園》影片裡比較缺乏愛的教育,在採訪一個男孩時,問他:“你最喜歡班裡的那個同學?”

這個孩子說:“不知道”,其實從他害羞的表情裡可以看出,他是有喜歡的女孩的,但是他不敢說。

問:“什麼時候說我愛你?”

孩子回答:“不知道。”

問:“你沒有聽過嗎?”

孩子回答:“沒聽過。”

“不好意思說,噁心!”

愛是很神聖的東西,因為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大放異彩因為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溫暖。不是爸爸媽媽們不愛孩子,我相信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表達得太少,讓孩子也羞於說愛,覺得說愛是噁心的!

愛在心口難開,不止電影裡這樣,現實生活中也會經常看到,特別是現在的成人,明明很愛自己的父母,但幾乎不會表達,我們會給父母買東西,節日時問候他們,但我們幾乎不會說我愛你。

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勇敢地去表達自己,讓孩子也學會表達,不要把愛藏在心裡。

整部影片中,我學習到了以下幾點:

一、我們需要尊重我們的孩子,把他當做和我們一樣的成人去對待。尊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觀點。

二、給予孩子真正的關心與幫助,關注他們的學習,關注他們的生活,多陪伴孩子。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道德觀。

三、勇敢地向孩子表達愛,讓孩子感覺到愛是美好的,讓孩子也勇於向別人表達愛,形成美好溫馨的生活環境。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4

《幼兒園》是張以慶導演的作品,它紀錄了湖北武漢一所寄宿制幼兒園一個小班、一箇中班、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裡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形象生動,展現了中國幼兒園裡最真實生活狀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紀錄片展現中了國寄宿制幼兒園裡的真實生活,展現孩子們的活潑可愛、天真無邪,老師們的辛苦付出、無私奉獻,也展現了中國21世紀初的幼兒園教學模式,揭露了中國教育的一些弊端。這樣的主題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有歡笑、有衝突、有快樂、有悲傷,無論是積極地一面還是消極的一面,這部紀錄片都真實地展現出來的,這在大背景之下是極具創新意義的,也是極大膽的。片中有多次學生打架鏡頭,包括抓頭、咬人、抓臉,雖然這有悖孩子的天真的性格,但卻真實展現出了孩子成長中的消極面,孩子性格的弊端。老師說孩子是神經病,孩子不聽話就要把孩子送走,這體現了幼兒園教育的某些弊端,抹殺個性的教育模式。老師讓孩子們男女混浴的鏡頭體現了幼兒園性教育的缺失。孩子們念“炸死了美國的王八蛋”體現出孩子們接受了錯誤的仇恨教育。看球賽時,老師說中國隊輸的話,孩子就全留在小班,這體現了錯誤、極端的愛國教育。老師晚上抱孩子撒尿的鏡頭體現了老師的無私奉獻。

紀錄片以小班入學的場景作為開頭,孩子們哭鬧、嘶喊,體現出孩子們離開父母的不捨,以及初到陌生環境的恐懼不安,這是孩子們幼兒園生活的開始,也是孩子們上學生涯的開始,放在片頭再合適不過了;紀錄片以大班拍畢業照作為結尾,這是孩子們幼兒園生活的結束,代表孩子們新的生活即將開始,帶給人感動與希望。紀錄片選取了孩子上課、吃飯、睡覺、洗澡、郊遊、表演、上學、放學等最能代表幼兒園生活的典型畫面。紀錄片中用了許多特寫鏡頭,突出了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例如開頭小女孩腿上打翻的飯菜、無助的眼神、小心翼翼的說“老師,潑了”,體現出了孩子的年幼,生活還不能自理以及她恐懼無助的內心;小男孩黑黑的腳底體現出孩子的調皮;孩子午睡拉手的特寫體現出了孩子們之間純潔的友誼。紀錄片多次在孩子們的生活鏡頭中穿插孩子們回答問題的鏡頭,並用了不同的色調,這裡體現了每個孩子的不同個性,也體現了孩子們在幼兒園裡的成長。孩子們唸詩以及窗外飄雪的鏡頭體現出了時間的變遷,季節的變換,以及孩子的童年流逝之快。整部片子的過渡都非常自然,會用慢鏡頭加上舒緩的音樂進行過渡。

紀錄片多次使用《茉莉花》的作為背景音樂,這是有特殊用意的,茉莉花的潔白無瑕與孩子們的純潔、天真無邪相呼應,也體現了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給人以希望。

《幼兒園》是一部真實生動、十分吸引人的紀錄片,它能勾起觀眾回憶,打動人的內心,引發觀眾的思考。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5

映入觀眾眼簾的,便是這句勾起了我許多回憶的話語,“這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是我們自己”,確實,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諸多我童年時的影子。紀錄片《幼兒園》記錄了一批孩子從剛進學的第一天到幼兒園畢業的這段時期間的最為真實的表現,它將這個影片分小班、中班、大班三個部分交替穿插播放,這樣不同年齡的孩子的表現和差異就可以顯而易見了。

這部紀錄片的一大特色,便是在本真條件下對小朋友的提問。鏡頭中我們甚至找不到採訪者的相貌,有的只有她的聲音,這樣就把畫面完完全全地留給了孩子們。採訪者對小朋友提出一個問題,好比編者聞道“你知道我愛你是什麼意思嗎?”鏡頭真是地記錄了孩子的第一反應和回答,我們才得以看見各種充滿了童真的答案,有個小朋友不假思索的就答道“就是我抱你”。看到這兒的我們笑倒了一大片——我想給觀眾留下深刻映像的,肯定是老師說起無數次的這句話“馬玉蘭你又害人啦!”重複的次數足夠多了,就達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讓觀眾在影片放結束了還可以想起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語,還能想起這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最令我動容的一幕場景,平日裡專門愛欺負別的小朋友的一個男孩,打人與被人打是他的家常便飯且構成了他幼兒園生活的主要內容,就這樣一個十足的小惡霸,在週末家長來接孩子回家的時候,一個人寂寞地坐在傳達室裡,東張西望,焦急地等著最後前來的媽媽,坐立不安的神情活生生的勾勒出了一個愛打架的壞孩子實質是缺少親人的關愛,是想引起大人對他更多的關心。

《幼兒園》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背景音樂了,《茉莉花》的旋律在影片播放過程中不時地響起,這樣一來打破了紀錄片播放的連貫的節奏,讓它有起有伏,有緊湊有舒緩。另一來背景音樂的奏起,也給觀眾留有了可以思考的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只在看紀錄片,或許不思考的話,紀錄片看完了,除了看的時候的幾聲哈哈大笑,留下的也什麼都沒有。

紀錄片中記錄了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其實也真實的折射了一個家庭,折射了一個社會。一組最為明顯的體現了家庭教育差距的對比就是,一個是班級裡的小霸王,揍人、動輒就把同學打到出血的人物形象,一個是在看到同學受人欺負後主動把自己碗裡最好吃的肉夾到了他的碗裡的小女孩的人物形象,這兩個人物的對比,不正是折射出了這兩個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與差距嗎!

從現在而言,這部紀錄片它拍的正是我們自己,從長遠意義而言,它所起到的教化的作用,讓我們意識到,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不要讓你們的孩子變成影片中的小霸王,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則,因為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6

幼兒園,多麼遙遠而又熟悉的記憶啊,那是最純真的年代,也是最值得回憶的年代。雖然看著幼兒園好像離我們的記憶很遙遠,但那是記憶最初萌芽的時候,雖然幼稚,但很多事還是依稀存在於我的腦海中。

都說小孩子和動物是最令導演頭疼的兩個,而卻有人能夠聚焦於小孩,拍攝出《幼兒園》這樣的紀錄片,聽起來著實令人敬佩。本片拍攝於2001年,歷時14個月,真實記錄了湖北一幼兒園小班、中班和大班孩子們的生活。沒有劇本創作,拍攝場景也沒有選擇明顯的主題,基本上是拍一段小班拍一段中班拍一段大班然後又拍小班。

影片活動從鏡頭上來講,場景多用長鏡頭,搖鏡頭虛焦鏡頭、平拍極少俯拍、統一交叉疊化轉場大量運用中遠景,特寫多用固定鏡頭,極少推拉,使影片風格統一、畫面切換流暢、情節發展自然、情緒變化平穩。此外,《幼兒園》講述的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從小班講到小孩子幼兒園畢業,真實還原了小孩子一個完整的幼兒園故事,若干年後的今天,這群孩子已經長成我們這般大的年紀,回憶起來應該是感慨萬千的吧。

多年之後,觀看《幼兒園》會引起許多共鳴。影片中一個男孩子左顧右盼地守侯家長,這也是我們每天遇到的事情。小時候,我的家離幼兒園很遙遠,每天父母需要騎行很遠的距離來接我放學,由於工作繁忙,接我時遲到是常有的事,但有幼兒園老師和小夥伴的陪伴,現在想來心裡還是暖暖的。此外,片中小孩子之間的大鬧也是常有的事,但多年之後,如果有一個從小打到大的小夥伴,豈不是一種幸事?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7

我喜歡參加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原因是多方面的,儘管每次活動都或多或少需要我們家長的參與,但我也是樂意的,因為我在活動中見證了孩子的成長!

這次秋季運動會我有幸成為主持之一,還真有些許的緊張,我不知道其他幾位家長心情如何?要知道老師們早已帶領孩子們熱身了好幾次啦!運動會上孩子們盡情的玩,無論是單手限時拍球,還是左右手限時拍球,個個都是認真對待,看得出來,每位小朋友都想展現自己的實力。結果肯定不一樣,拍得多的,應該是家裡練過了,反正王禹錚是在家練過的。練過和沒練過其結果不一樣,所以,要培養孩子,真的多陪陪他們!

運動會開始之前,運動員們在音樂中隨老師做操表演,我也跟著做了,好像有不止3套操,動作挺全的,我跟的有點亂,可小朋友們都在認真地隨老師做,雖然動作不完全到位,但也為他們能做出這麼多的操感到自豪!

我還發現小朋友們在升國旗儀式中是莊嚴的,在國歌聲中,國旗徐徐升起,我沒有聽見孩子們的聲音,我也沒敢回頭看他們,我感覺到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有了民族和國家這概念吧!

這次運動會是成功的,孩子們很高興,因為整個下午有自己的家長陪著在幼兒園快樂的活動,活動著老師們精心安排下的專案,他們是幸福的,對各位家長也是難忘的,因為能多多的見證孩子在幼兒園中的表現,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孩子之間一比便知。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問題在如今各更為重要,聽聽北大實行的校長實名推優制,雖說咱們不逼孩子這輩子非怎樣怎樣,可是認真參照那些校長推優的人選,各個都是非凡!做人不容易,做父母的不容易,做教師的更不容易。想想孩子自小就是在集體中,和小朋友,和同學一起,教師永遠是領航人。我崇拜教師們,而我卻畏懼教師這個行業,因為教師需要付出太多,除了心血還要耐心,還要科學的方法、、、、、、又發現自己有那麼多的不是!

再次感謝各位老師,是你們的愛心和耐心,帶給孩子們快樂和有序,留給每個家庭更多永恆的瞬間!

謝謝老師們!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8

我參加了兒子所在的明天幼稚集團第十幼兒園大二班的家長開放日活動,幼兒園開放日觀後感。一個上午的時間,我不僅對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還從一些點點滴滴中生髮出許多感慨。

早上九點鐘,教學觀摩課正式開始。

班主任李老師頭戴五彩斑斕的漂亮花環一出場,立刻就引來了孩子和家長們的歡呼。我正在感嘆幾張簡單的彩紙怎麼經老師的手就能變出那麼精美的裝飾時,就聽到李老師說:“小朋友們,咱們自己動手來製作一個花環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說好。於是李老師先取下花環,讓孩子們仔細觀察上面有幾朵花,都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它們的花瓣、花蕊各有什麼特點,花的排布有什麼規律等等。這個看似簡單的預備過程,其實寓含著豐富的訓練要素:它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觀察力,讓他們對事物的顏色和形狀有了進一步的掌握;而且還拓展了孩子的思維向度,使他們明白在找尋花朵的排布規律時並不是唯一的。

接下來就是動手製作了。老師先將一張A4的白紙對摺,然後將折後的白紙折成均等的三份,最後開啟A4紙,按照摺痕畫出六朵花,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後用剪刀把六朵花剪下來,貼上到橙色的長條紙上,再根據自己頭圍的大小把長條紙粘連到一起,一個美麗的花環就製作成功了。對摺對大班的小朋友來說比較容易,但三等分地折對他們中的有些孩子來說就有些困難了。老師就耐心地教孩子怎麼先目測,然後怎麼去改變誤差等等。我覺得這個動手製作的過程很有意義,一方面,它有著嚴謹的科學精確性,比如對摺、三等分、測頭圍等,另一方面,它又有著張揚個性的藝術想象力,比如花形、著色完全由孩子依自己的喜好選定。當孩子們將親手做成的花環戴在自己頭上時,每個小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在遊戲過程中,孩子的左右腦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與鍛鍊,這才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中間的休息和加餐之後,孩子們頭戴自己製作的花環開始了他們的彙報演出,內容有古詩朗誦、合唱童歌、眼睛保健操和武術健身操,有些古詩很長,家長們都可能背誦不全,但孩子們朗誦得那麼流利,且聲音洪亮、充滿激情。天籟般的童聲合唱更是把我們彷彿帶回了久已逝去的童年時光,很多家長都不由自主地也跟著孩子們同唱起來……孩子的表演真是讓家長們大開眼界,也大飽耳福。

午飯時間到了,孩子們在安靜地享受著他們的午餐。幼兒園還特地準備了些食物給家長品嚐。我嚐了幾種製作比較精緻的麵點,味道果然不錯,難怪兒子週末在家吃飯時經常會說“還是幼兒園的飯好吃”呢……呵呵,我也趁機大飽一下口福吧。

短短一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生活得那麼快樂充實,我們作為父母感到無比安心。同時,我們也感受到老師的工作有多麼勤苦。李老師那些看似無心的教學設計,其實恰恰體現了她教學經驗的成熟與豐富,而這份自如,其背後又有多少辛勤的付出啊!也許只有同樣作為教師的我才能理解得更為深刻吧!此外,老師們對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可謂細緻入微。比如怎樣正確握剪刀、怎樣使用膠棒,怎樣處理廢紙等等,都有那麼具體的規定,這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都感到自慚形穢。

感謝辛勤付出的老師們,感謝立美育人的明天十幼!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9

拍記錄片的程式可分為素材的選擇,結構的發掘,聲音、色彩的處理,現場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團隊的組建。(引用自新浪共享檔案——《賈樟柯如何拍攝製作紀錄片》)我對其中的“結構的發掘”與“聲音色彩的處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認為幼兒園的影片結構可總結為:一條持續採訪一個學生的主線,另一條副線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線是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副線則是平行的時間空間關係,或者說不明顯的時間空間順序。主線中對一個心算班優等生的持續採訪不僅在時間上暗示了幼兒園孩子的成長,影片的前進,也揭示了幼兒園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靈性與創意這一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其他孩子的採訪都分別從具體細節方面體現了小孩獨有的天真與快樂。而副線則從群體的角度來觀察小孩的第一次社會群體生活。長鏡頭運用和長時間講述一件事情的情況比較多,如一個孩子學穿衣服,一個孩子學搬椅子,一個孩子等家長。這些較冗長的鏡頭和敘事,形象傳達了孩子剛開始學習獨立的困難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會群體生活中,會發生各種矛盾。小孩子間打鬥吵架,老師嚴厲地斥罵,孩子艱難的學習新事物,這些都一一體現著幼兒園裡孩子們經常遇到的挫折,以及並不倡導溫柔讚揚的教育。而這種教育一直持續到國小中學大學,我們遇到的挫折也總是讓我們產生小時候為難想哭的表情。以至於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僅與我們自己的幼兒園相似,甚至和現在的我們,現在的社會相似。《幼兒園》中的聲音都是採用現場的聲音,有明顯的空間感與現場感,顯得更真實生動。色彩方面,對比度不強,沒有強烈的光影感覺,使畫面顯得樸實,也稍顯灰暗。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0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片頭的話似乎在引導我們對這部片子反思些什麼。

在我的定性思維裡,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模樣。他們因為一點小事就可以開心很久,一隻蟲子可以圍著看一下午;他們的煩惱也很簡單,系不上鞋帶、穿不好襯衫,簡直整個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負後情緒低落,小女孩趕緊把自己碗裡的肉夾給他,哄他開心。問“愛是什麼?”,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著你。”我以為這些就是幼兒園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這部片子,我恍然發現,原來幼兒園裡已經可以看見眾生相……

記錄片的好處是沒有設計和偏見,一切都那麼真實,於是我們看到本以為是後天形成的如今的種種行為念頭其實在幼兒園時就已經突顯了,照樣是有欺凌、瞞騙、暴力、虛榮。片中有這樣的毋寧說搞笑的鏡頭: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張桌子上,對面的小朋友說“我不要你坐我對面,看著煩人!”說著還表情狠狠而詭異地徵求別的小朋友意見:“看著都煩,是吧?”其誇張的表演能力讓人歎為觀止。

在這部片子裡,我們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們身上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們和社會上的各種“德性”。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卻覺得“我愛你”是噁心的話、說不出口?為什麼孩子會去憎恨沒見過、甚至不確信是怎麼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國人?幼兒園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觀,他們會有這樣的一些思維無疑是被成年人灌輸進去的。

該片背景環境是武漢一所全託住宿制幼兒園,幼兒園老師們即便是在夜間也難以安心睡覺,惦記著喚醒孩子們起床小解、給孩子們蓋好被踢開的被子,老師們的辛勤工作看在眼裡,對於在這一點我是給予認可的。但依然無法抹滅的一個事實是:教師們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片中有一段老師不停點名批評一個名叫馬玉蘭的小朋友,甚至說出“馬玉蘭你又在害人”,才三四歲的孩子卻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無法為自己辯解;有小男孩無緣無故打人,欺負別人,老師脫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經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幼兒園就給小朋友們男女混浴?我認為,孩子們的言行都是受家長老師的耳濡目染,幼兒園教師理應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每一句說出口的話都應該慎重考慮;孩子的性別意識也從小就要樹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負女孩子”、“女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這些也都應該從娃娃時代就要抓起,給予正確的引導,切不可大意。

其實說到底,我們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總之最後,我還是希望孩子們眼裡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會氣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歡樂和美好。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1

“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

這部紀錄片選取了一個非常好的拍攝素材。幼兒園其實也是一個微縮小社會,在這裡同樣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樣的事,也就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影片中採用了採訪的方式,讓幼兒園的孩子談論一些似乎是大人才會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有關愛、有關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帶有偏見的狹隘觀點。而這些從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教育,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教育。

主題深度上來看,張以慶曾認為:“孩子是快樂的,童年是美好的。”但在他14個月細膩、敏感與冷靜的觀察、等待、體驗後才發現,幼兒園與成人社會完全重合,孩子們被“公共媒體滲透、被社會格式化、被商業化與外來文化深深影響。”紀錄片通過觀察幼兒園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個社會的面貌,折射了每一個社會人的形象。從小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響著一個孩子,他們兒時就形成的固定觀念和思維,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決定著他們的未來。而當他們長大,做了父母,他們又將同樣的觀念延續給他們的孩子,一代又一代。這是一個迴圈的過程。

內容上很是創新,沒有一個人會想去拍攝幼兒園,並且願意在幼兒園中拍攝一年之久。大家都認為幼兒園是個單純幼稚美好的一片淨土,誰也不會認為孩子們會有任何世俗的想法。只有張以慶不這麼認為,雖然他拍攝的內容和他最初的想法並不一致,但是他認為:“選題天然流露出來的承載能力是最為可貴的。”

鏡頭質量很高,很多細節都被他用鏡頭記錄了下來,這需要很敏捷的跟拍技術,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他所關注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人,並且很理性的把自己變成一個旁觀者,儘量不帶任何個人色彩。

畫面編輯很獨特。整個片子只記錄幼兒園室內的生活,室外的生活全部用模糊的鏡頭帶過,給人一種想象的空間。幼兒園的整體色彩不是五彩繽紛的,反而有一點點灰色的色調,片中部分鏡頭銜接,導演明顯是有自己意圖導向的。所以容易讓部分觀眾反感,覺得幼兒園的小朋友不該是這樣的。

音樂音效的設定上,《茉莉花》貫穿全片,此歌曲先後在香港迴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聽到《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彷彿在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中國不止前進著。”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2

《幼兒園》剛開始時,小孩子抓著媽媽,不讓媽媽走的畫面讓我想起了我幼兒園的時候,也是抓著媽媽不讓她走。《幼兒園》以這個場景為開頭,一開始就能抓住觀眾的感情,引發觀眾的共鳴。《幼兒園》這部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在技術方面肯定是很成熟的,在剪輯、情節的連貫性方面都很好,極具觀賞性。中間時不時穿插地對小孩子的採訪也設計地很好,能讓觀眾更深入地瞭解孩子。

《幼兒園》中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長接走了,最後的一個小朋友一直在焦急地等待著。鏡頭對於這個小朋友神態的特寫、內心獨白的描述都很到位,能夠抓住觀眾的情感,讓人不由地為他心急。

在我看來,《幼兒園》這部紀錄片表現地不只是孩子的幼兒園生活,也能反映一些現實問題。從對孩子的採訪中可以感覺到孩子們對日本的討厭,孩子們的這種想法應該是受身邊的大人影響的,那個年代中國民眾還普遍對日本存在敵視、偏見,還不能以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日本,即使是現在也不能完全做到。大人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些孩子在採訪中會說出一些比較現實的話。可以感覺地出《幼兒園》裡的孩子家境應該都是不錯的,父母可能工作繁忙,也可能是想讓他們接受更好的學前教育,讓他們全託在幼兒園,孩子肯定不喜歡一直待在幼兒園的。紀錄片裡不時有孩子數著日子盼望著回家的鏡頭,可以感覺到他們對於回家的渴望。我個人覺得,幼兒園的孩子不應該進全託班,他們還小,需要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3

幼兒園本來是一個充滿童真與單純的世界。如果說校園是現在社會中唯一的一塊淨土,那麼幼兒園本應該就是淨土中的淨土。然而,在紀錄片《幼兒園》中,我們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兒園跟成人社會是重和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成人的深思。

當有人問一個小朋友為什麼他能長這麼高時,小朋友嫻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這不禁讓我心生詫異: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居然可以把這樣的問題回答的如此“圓滿”。但仔細想來,其實這未必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我們成人的世俗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當記者問到有關警察的問題時,一個小男孩告訴我們,交警會收蠻多錢,還收車子。一個小小的孩子對我們國家公職人員就有了這樣的認識,我不敢想象這些印象留在他們的世界裡伴隨他們成長後將來會這樣,但可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的事會很難上演了。

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成人的影響下儼然已經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態了,而且這些孩子的成熟與我們想象中的天真無邪相距甚遠。紀錄片《幼兒園》不僅在主題上寓意深刻,其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拍攝技巧也值得我們稱讚。

導演所拍攝和表現的場景並不是我們一提到幼兒園頭腦中就會閃現的諸如上課、六一、遊戲等常見景象。我們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細品味後卻能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非常態的內容。

整個片子看完,你會發現自己完全處於一個比平時低矮的世界,該片採取平視的手法,用孩子們的高度和視野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不僅剔除了成人的紛擾,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孩子們眼中的一切,而且極富感染力。

剛看完《幼兒園》給人一種零散的感覺,我們似乎很難用一句話將其內容全面的概括。但細細想來,導演正是通過各個看似零散雜亂的片段不斷延伸主題,提升內涵。然後用蒙太奇手法深層次的表現這片幼兒的世界,其實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4

幼兒園,是孩子從離開家到接觸社會的一扇視窗。在幼兒園裡,孩子們認識老師,結識小朋友,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自從孩子來到省一幼,我發現孩子無論是從習慣養成還是從學習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孩子的交往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都在幼兒園得到了極大的鍛鍊,看到一天天快快樂樂健康成長的孩子,家長感到無比欣慰。同時,也無比感激老師們的辛勤付出。

老師精湛的業務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不但讓孩子享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時也讓家長受益匪淺。特別是老師在週末的非工作日時間,還給大家組織了許多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和家長都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

記得今年9月份,老師組織孩子們去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進行社會參觀實踐活動。大家首先參觀了企業文化展廳,對酸奶的起源、多種功效及製作原理,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然後在講解員阿姨的帶領下,參觀了企業產品研發、檢測、菌種儲存等各個實驗室的工作情況。最後參觀了整個工業園的生產過程。

參觀了批量生產酸奶的整個過程,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工業技術現代化的震撼。第一個發酵車間裡,偌大的生產車間,只有四個工作人員對著電腦監控生產過程。第二個灌裝車間裡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工作人員在進行空杯的放置,每條生產前有一個工作人員在看管。所有的工作人員全副武裝,一身白色裝備。所有的機器都按照預設的指令有條不紊的工作,杯裝產品生產線,每小時出產兩萬杯到三萬多杯酸奶不等。第三個包裝車間。車間裡,近處的機器手在整齊地抓起二十四杯酸奶,放入指定的箱子裡,然後封裝。遠處的孩子們在參觀過程中對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及科學技術解放生產力有了親身的體驗。我看到了辛勤的工作人員,他們為了我們的健康,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滿意、最好的產品,忍受工廠內部的高溫,敬業仔細的不斷嘗試、改進產品而努力工作;並且君樂寶產品生產流程是相當科技、衛生、安全的,他們的產品是由新鮮的牛奶經過一系列嚴格的工藝流程製成,就連運奶車的衛生都是有嚴格規範的,每次把奶運回來以後,都會有專門的清洗人員用酸水、鹼水和純淨水進行反覆沖洗,這就保證了下次運奶工具的環境衛生。君樂寶產品依靠高科技裝置電腦程控儀器組成了先進的生產工藝流程,這就保證了產品的高效、高質、高產的效果。通過這次參觀,讓我和孩子增廣見聞,感覺到現代社會科技技術的先進,食品安全環節的細緻掌控以及辛勤工作人們的兢業精神。

通過本次活動使小朋友和家長加深了酸奶製作的印象,大家不僅瞭解了酸奶對人體的好處和生產過程的複雜嚴謹,也體會了工人師傅的艱辛。小朋友們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長了知識。

從這個社會大課堂中學到了平時不知道的知識!

10月份,老師又組織大家參觀了石家莊經濟學院地球科技博物館。對於這次參觀不但孩子們,包括家長也很期待,平時很少有這種接受科普知識的機會,大部分孩子除了省博物館、省科技館之外,還沒有去過這麼專業的地方。家長們也表示目前孩子們接受科普教育的機會太少,進入博物館,面對一件件從未見過的展品,孩子們情緒開始高漲起來。面對龍捲風模擬裝置,大家知道了聳人聽聞的龍捲風是怎麼形成的;看到兩三米長的猛獁象牙化石、風蝕而成的蘑菇石、我們見識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對精巧的地動儀,不僅對古人的智慧表示讚歎;面對璀璨奪目的各種寶石,孩子們知道了寶石為什麼會價值連城……一路走來,一件件珍貴的地質標本讓孩子們應接不暇,耳畔也頻頻爆發出“哇”的聲聲感嘆。走進四樓大廳,最讓孩子們驚歎的標本出現了,那就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不尋常華北龍”,面對這頭20米長、兩層樓高的龐然大物,孩子們興奮異常,剛剛出現的疲憊感立刻被驅趕到九霄雲外。參觀即將進入尾聲的時候,還有小朋友和家長站在恐龍標本前忙著拍照留念。 走出博物館,大家的興奮之情還是沒有消退,真是一次難得的科普教育機會。

以上只是中二班的一部分活動,最近老師還要組織大家去參觀蔬菜大棚,我和孩子都很期待,這種拓寬視野,助力成長的活動,孩子和家長都非常歡迎,我和孩子都是幸運的,再一次對老師們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5

《幼兒園》觀後感

《幼兒園》的第一幕是一個小孩第一次上幼兒園,他哭著鬧著找媽媽,撕心裂肺,哭得面目猙獰。我想到我第一次上幼兒園,應該也是這般情景,不禁覺得好笑。現在的我身處異鄉,幾個月不回家也不會如此想爸爸媽媽,只是偶爾會觸景生情,懷念家裡的種種,但轉眼就又奔向了忙碌,流淚想家的情景怕是再難重現了。

片中還講到日本的問題。有小孩會說日語,會唱日文歌,有小孩說日本鬼子是最壞的一種人。我當時心裡疙瘩了一下,很好奇作為家長會怎麼跟小孩說這麼一個敏感的問題。從小孩的回答來看,他們都覺得日本鬼子很壞,都覺得日本鬼子應該得到報應。所幸的是他們並不會認為所有日本人都是壞人。我想這些都是小孩耳濡目染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的結論。我並不反對小孩應該接受一些歷史的教育,只是認為大人不應該將自己的觀念灌輸給小孩。

一開始看這部片子,真的是認為這部片子充滿了溫馨和愛意。越往下看,卻又一種笑不出來的感覺,茉莉花這首歌平時聽得挺悅耳的,此時聽來卻又一種悲涼的感覺。有影評說“幼兒園裡小孩子的社會,就是現實社會的對映、微縮,是大人世界與小孩子純真天真秉性的一種奇怪的組合。”我突然明白了這種悲涼從何而來。我們通常都認為小孩是單純天真的,是無憂無慮的。但他們還這麼小,就知道民族仇恨,就知道中國足球隊差勁,就知道弱肉強食。突然有一種感覺,像是我們這些世俗的大人在無形中玷汙了小孩的純潔。

而幼兒園的老師,粗暴的動作和直白的語言讓我有一種壓抑的感覺,他們像是機器人,麻木不仁。經常出現的恐嚇反而讓我覺得孩子是無辜的,孩子被嚇壞了,以後必然也會循規蹈矩地按照世上大部分人那樣生活,堅持所謂的善良,正直和堅強,摒棄邪惡,罪惡。可是,善良和邪惡卻從來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這樣下去,孩子終究也會變成機器人,不敢突破底線,變成了平庸的人當中的一個。 幼兒園這部片拍的很雜亂,都是一些生活情景的疊加。我想每一個人都從這部片裡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看法。就像我,我並不認為我所看到的都是一些美好的東西,我覺得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反省,對自己,或是對孩子。就如片頭所說,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6

那些是我們的過去,是我們孩子的未來。

看到張以慶的《幼兒園》,每件事情都不是連貫的,它並不以某一個小孩或者某幾個小孩為主角。如果非要說的話,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有許多個,但是總的來說,都是一個形象,那就是幼兒園的小孩子。它的故事情節如此支離破碎,然而卻讓觀眾的印象很是深刻,因為它表現的就是在幼兒園中發生的事情,是上過幼兒園的人都會有過的經歷。那一個個長鏡頭的組合以及關於孩子們鏡頭的特寫,還有鏡頭的運動來表現了孩子們在幼兒園的表現,讓我不禁想起了幼兒園那些支離破碎的記憶。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我最終還沒能確定下來,是表現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是表現社會對孩子的影響嗎?也許只是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還是全都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一定表現了幼兒園那些小孩子的本性。

雖然這部作品的主題不大明確,但是它的敘事結構還是頗為清晰的。這部作品的敘事角度,是以一般紀錄片常用的純客觀敘事的角度,講述幼兒園的故事。但由於這部紀錄片並不以某一個人為主角,而是以多件沒有清晰的時間線和因果關係的事情穿插而成的,因此可以定為它是以綴合式團塊結構的敘事模式來講述故事,根據小孩子的衣服,我們也可以判斷其敘事的時間是以夏秋冬春夏的方式來走的。 在我看片子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應該就是那些背景的音樂,在這部紀錄片中,除了現場收的聲音樂聲還有幼兒園唸的歌曲,只有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和口琴的音樂讓我印象最深。第一次出現的《茉莉花》背景音樂是在他們第一次午睡,在馬上要睡著和睡熟的時候出現。我忽然想起了以前在學校住宿的時候,睡醒了老師會播的音樂。口琴的音樂和《茉莉花》都不是很歡快的,而是充滿一種淡淡的哀傷。那是我曾想快快長大的日子,想快點變成大人,快點成年,快點老去的時候。而當我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我開始還念過去,那種大家都在一起玩,一起睡覺,不開心就哭,哭完就好了的童年。

看《幼兒園》的時候,我發現了那些小孩子竟然是如此的現實而又天真。他們知道要恨日本人,罵美國人,知道有愛,知道中國足球,評論起來也像個大人一樣能說出一套一套的話。但他們也會很直率的不開心就打,你打我我打你的,卻也會歧視,孤立別人。最終,我也想起來一些自己在幼兒園的片段,其實我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就顯示出了自己的價值傾向,只不過那時候更坦率。

這部紀錄片中,有很多很多關於孩子們的特寫鏡頭,孩子明明白白的表現出了有攝像機這種東西在拍著他們,他們會不自覺地去看它。而在那些單獨插入的對孩子的訪談中,那些孩子都是那麼的成熟。讓我無話可說。

話說在我看這部紀錄片的每一分鐘,我都有記錄下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因此我也記下了很多紀錄片所用長鏡頭拍攝下來的東西,如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孩子的哭鬧,吃飯、午睡時的孩子。讓我印象比較深的長鏡頭有兩個:一個是一個孩子在把椅子放好,卻一直失敗的場景,他把椅子翻了一次,卻依舊放不好,也意識不到問題在哪裡。這讓我著急萬分,後來卻又釋然,鑽牛角尖卻不放棄的孩子,也是很可愛的。一個是通常都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孩子陳志鵬,這個長鏡頭是以一種平拍的方式去拍的,他老是在回頭看攝像機,或許是看活動室的另外一個門,那一種躊躇,那一種期待過後的失望,讓我想起了在求學生涯中,同是幾乎老在最後被接走的自己的心情,總是在怕,怕家人不再接自己了,但其實心裡知道不會被拋下,卻還會恐慌的難以言喻的心情。

那些不會再來的過去,那些泛黃的記憶,伴隨著音樂慢慢地遠去吧。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7

感恩老師的愛,寶寶愛您!

——幼兒園感恩活動觀後感

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看到孩子成長,可孩子真的長大了,心中都是五味雜陳。轉眼我們懷中咿呀學語的寶寶就走進了幼兒園,不再整日戀在我們的身上撒嬌了,輕鬆之餘的惦念只有為人父母之後才能真正體會。一次感恩節活動,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在園內的一點一滴,讓我們強烈的感受到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從9月的親子活動開始,寶寶入園已經有9周多,如今的小大人兒會煞有介事的教爸爸媽媽怎麼把手洗乾淨,睡覺前如何把衣服疊整齊,每天唱著不一樣的歌,看著她各方面的變化,我們成了她快樂的學生。每天放學看到孩子興奮快樂的笑臉,我們知道,她在幼兒園是快樂的,可仍然有很多的問題想問她,想知道她今天學了什麼、玩了什麼、經歷什麼,每天刷部落格想看到更多的照片,真希望親眼看看她在幼兒園生活。感恩節活動是個機會,我們就這樣滿懷期待的走進了樂言二班的教室。

活動從開始,收到孩子溫暖貼心的心願小卡片,喝到寶寶親手端來的茶,那滋味無比甘甜。還有寶寶精心練習的舞蹈。老師還精心準備了影音檔案播放,幾百上千的照片,我們看見了她在吃飯、在睡覺、在學習、在遊戲。我們感慨,孩子在幼兒園每天學習的內容豐富多彩、課堂教學進行的生動活潑,孩子每天的生活是這樣的快樂。一顆心真的就放下了,對於家長來說,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感恩節禮物了。欣慰之餘,我們感謝老師的無微不至的關愛和辛勤付出。

單單從群檔案中下載一個2G的影音檔案就用了半天時間,老師上傳的時間要多久呢?製作這樣的檔案又要多久呢?每天,老師們悉心的照料孩子們吃飯睡覺之外,還進行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等等,這背後的準備和付出可想而知,難怪部落格的重新整理時間總是很晚!作為家長,我們感謝幼兒園領導的精心安排,感謝老師對班級的愛、對孩子的愛、對工作的認真和熱忱。相信如果不是這樣,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場形式簡單內容乏味的報告會了。

經過這樣的一個特別的感恩節活動,我們相信老師們是真的愛孩子,我們也理解為什麼孩子那麼聽老師的話,那麼喜歡***班的每一位老師。所以,這樣特殊的節日裡,我們也要感謝老師們,感謝你們給孩子的愛和付出!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8

6月10至12日,迎澤區教育局組織區內的所有幼兒園骨幹參觀了本區三處示範幼兒園,這三處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和辦園理念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自己觀園後的感受彙報如下:

1、省委幼兒園:最大的感受就是這裡的佈置繽紛多彩、個性十足。整個佈局像童話中的城堡,並且極具中國特色,給幼兒無盡的想象力。這所幼兒園的辦園檔次高,能給幼兒充分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在這所園裡不管是活動室還是走廊,一幅幅幼兒創作畫,一件件獨具匠心的作品,再加上管理規範的師資隊伍,組成了有著的藝術色彩的辦園理念,充分體現了幼兒園的主體特色。再有老師們手工創造性的製作了體育器械和教玩具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所幼兒園教室裡,設施齊全,各種活動豐富而富有幼兒趣味,能夠使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很好的調動了幼兒的天性。再有這所幼兒園的區角材料豐富,合理根據幼兒年齡段設定,老師們想得比較周到細緻,使幼兒能得到全面發展。

幼兒園的總體師資隊伍素質高,觀看了教師公開課最吸引我的是他們的美工製作。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自己動手用生薑很生動的製作了各種形象物品。孩子們在實際操作中認真的態度,並且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構思著,專研的精神令人折服,這次美工公開課將幼兒

的想象空間與日常物品結合緊密的聯絡,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創意美。

2、三晉幼兒園

走進三晉幼兒園感受到十年時間的發展,但是始終展現的事創新的概念,體現了園所團體的意識、環境、內涵。尤其區角的創設新穎獨特,符合孩子的發展;園務管理細緻有很規範的規則制度,家長工作方式方法也很多,並且能引進高階先進的課程,為孩子的發展全方位打基礎。

3、康樂

來到康樂幼兒園,能充分感受到這所幼兒園歷史的悠久,處處展現出厚重、內涵;走進教室看到的卻是活潑的氣氛;安全教育的在這裡充分得到展現、1、自我保護、2、應急自救、3、安全教育周等等,在教學中利用日常的一些活動(日常海選等)及家庭教育指導將幼兒與家長教育理念很完善的落實。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提升了本人在辦園理念上的更進,在今後的工作中,給孩子創設一個美麗的多彩的活動空間,堅持本園教學特色,併為孩子提供更寬更廣的空間,讓孩子們在寬鬆的環境下自由快樂的成長。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19

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講述了一所全託幼兒園裡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的憂傷。

在這部片子裡,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孩子們慢慢的形成了標準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準,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而小班卻是以《請你跟我這樣做》開始了第一節課。

幼兒園裡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很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許多成人的'關愛,在這些生活細節中孩子內心的恐懼、憤怒、渴望又有誰能真正的體會到呢。也許成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當年的感受吧!集體洗澡時的場景,讓人看著那樣的揪心,滿頭滿臉的肥皂液,讓孩子崩潰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樂的事情,然而這樣的洗澡在孩子心裡產生的恐懼將伴隨著他們一生的體驗。當片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候,讓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與難過。

大班的一個孩子,在被問起“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時”孩子回答:“我媽媽忙著做美容,我爸爸忙著和別人吃飯”。父母把所有事情都會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當孩子們望眼欲穿的盼來了週五可以見到爸爸媽媽的美好時刻時,第一位進入教室的媽媽沒能讓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動,沒能看到那份久別的親吻和擁抱。而孩子此時的那份高興、激動、委屈、難過都融入到了剎那間崩潰的眼淚裡。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了,但是又並不完全懂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裡,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孩子帶走,在他們的眼裡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裡,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大班的孩子在戶外活動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戶外活動的,飯要吃,就是會回來的晚些。戶外活動就是去外面緊玩緊玩,戶外活動太好玩了,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每個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笑得特別開心,對他們來說,不是總能有那麼多自由時間玩耍的,自由玩耍變成了奢侈的事情,這些時間對他們來說變的少而珍貴。張以慶導演以模糊的鏡頭給了觀眾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們覺得那些大樓裡的人們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樣“逃也逃不脫”。沒有了快樂而又不能自由尋找快樂的時候,留下的只有無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怎麼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給孩子,要孩子給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在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縮影。孩子們要愛國,但他們不一定非要愛一個不會踢球的中國隊。老師們集體教育,過多的統一化標準,讓孩子們越來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個性。

一個小朋友被問為什麼能張這麼高時說:“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高的。”聽到這個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就會講如此公式化的語言?原來他在幼兒園裡就已經被教育要講這樣的話了。為了迎合成人,他們早已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孩子為結束。最後的字幕裡寫著“三年後,他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嗎?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看似拍攝的是一群幼兒園裡的孩子們,但其實這也是一個社會縮影,通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一起嬉戲、打鬧、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無奈與孤獨。半夜睡覺卻被老師拖起來上廁所,在班上孩子們都被家長接走了,只有自己還在等媽媽時的焦慮。一個孩子被另外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沒有人關注那個打人小朋友背後的原因和感受,老師說“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沒有人喜歡打人的小朋友”。這樣的語言讓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奮起反抗,維護自己僅有的一點自尊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選擇了塞進了一個圈子,迫於現實收起了自己的於眾不同。使同處一個圈子的個體趨於規則化。例如片子開頭幾分鐘的“第一頓飯”,有個小男孩說“吃完回家”,在幼兒園的第一個午覺依舊在哭,因為他還沒有適應這個新環境,但是最後還是屈服了,因為他無力改變他回不了家的現實。又比如馬玉蘭這個幼兒園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樣,不愛遵守幼兒園的規則,她經常在上課時發出聲音,在課桌上亂寫亂畫,在大家坐著唱歌時卻一個人站著,甚至還想把腳抬起來放在課桌上。

片子中經常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師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著,儘管很多時候他們常常會給人一種群體活動的錯覺。在孩子們午睡醒來時有像小胖子一樣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床上滿面愁容隱隱哭泣的,也有陳志鵬穿衣服一次次嘗試反覆脫掉最後還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場景,在老師提醒“換方向,調個面”後,他依舊不能放好椅子,接下來的時間他都是在於這個椅子做鬥爭,但老師也只是口頭提醒一下,並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落實與實際行動。最後畫面定格在了他回頭想要尋找幫助。

當然,除卻這些讓人看了有些傷感的畫面,也還是有屬於孩子們的天真無邪“一葉知秋”場景裡面,一片葉子也能玩的很開心。

片中各故事過渡之間經常插入對某個小朋友的訪談,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藝,兩位數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結果,會說“英語話”,知道日語裡“爺爺”和“叔叔”是“一個詞組裡面的”,會流利快速說出“八啦百啦標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裡面有很祕密,被問道你喜歡哪個女孩子啊這樣的問題靦腆而笑,被問及是不是那個白白的那個?他臉紅紅地說“你知道怎麼還問我呀?”孩子們在被問及關於“我愛你”的問題時表現一致曖昧,大多數孩子並不懂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他說“我愛你就是我想把你抱著”,“不好說”。問道“為什麼不好說”的時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說道“這個噁心”。這一句話讓人不寒而慄。如果一個孩子從未得到過成人給他無條件的愛,更沒有感受到愛,我想他們又怎能回答出什麼是愛呢?

《幼兒園》這部記錄片,國際評委認為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現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兒童世界是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折射,讓全世界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共鳴,那些都是曾經的我們,將來還會是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20

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張以慶導演的《幼兒園》記錄片,在看的時候我想了很多,幼兒園觀後感。

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在沒有生孩子之前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離開媽媽那種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獨自流淚的樣子,雖有心疼但心裡總會想,老師這麼愛你們,到幼兒園還有這麼多小朋友和你們一起玩,有很多家裡沒有的玩具和食物,為什麼還要哭得那麼傷心呢?還不太理解家長為什麼送孩子來上學看到孩子哭泣時依依不捨的樣子,當時就在想,家長就不能狠點心說走就走開,或許孩子也不會這麼長時間的傷心,老師也能輕鬆一點。

今天看到紀錄片裡一個小男孩剛入園時那種歇斯底里的哭泣,那種不安的眼神,那份要媽媽的堅持,我的心裡很酸,觀後感《幼兒園觀後感》。我就在想3年後我的寶寶入園時發生這種狀況我是否還能那麼的坦然,是否還能那麼輕鬆的離開?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我不能,我捨不得。這時,我能從一個媽媽的角度去感受,感受孩子當時離開媽媽的那份不安和焦慮,感受到媽媽離開孩子的那份不捨和不放心。

寶寶百天的時候我和老公把寶寶抱到我們幼兒園,再看到星星班的那群孩子現已升為月亮班,看到孩子見到我叫我小語老師的那種興奮,我的眼睛溼潤了。孩子是那麼的純真,給予我感動!回想過去的一年裡對他們的一些嚴厲,我的心裡很是內疚。我想我再回到教育崗位的時候,我將會多了更多的寬容與關懷,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寶寶的到來讓我成長,同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會面臨更多新的問題,這也是我的功課,需要我去學習和調整。不僅要調整我的時間,更要調整我的心態。不僅要學習怎樣做好一個媽媽,更不要忘記學習做好一個妻子,因為我先是成為一名妻子之後才成為一名媽媽的。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21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的的確確從內心深處給予了我震撼,和其餘紀錄片或者是影視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導演張以慶採用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兒童的視角,去記錄和反映生活。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中,兒童一定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但是在張以慶的《幼兒園》裡,我們看到了一群和我們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們是略帶凶殘的、他們有時是憂鬱的、有時也是被固化了的。

筆者認為,片中更能引起觀眾反思的在於穿插的採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採訪是這樣的,和一個孩子談了交警和錢的問題,然後畫面接到孩子們遊戲時,分錢的場景。繼續插入剛剛那個孩子的訪談,談了怎樣處理錢和領導關係的問題。這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們大部分人的想象來看,孩子的內心應該是純潔乾淨的,孩子的回答理應是將罰款上交給領導,而這位被採訪的孩子的回答確實讓人詫異,他對處理錢和領導的問題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實際年齡,這不應該是孩子應有的表現,所以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是什麼時候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個孩子——馬玉蘭,也值得去仔細推敲。馬玉蘭確實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孩子,她愛動好說話,儘管老師一遍又一遍的責備她,她卻依舊我行我素。你可以認為她應該管教,是不聽話的孩子,但是當她一次次被約束的時候,難道不是在抹殺孩童的天性嗎?筆者認為,孩子不應該被完全固化,而應該去引導他們的行為,在沒有做錯事情的情況下,儘可能的讓他們釋放和發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於個性的發展嗎?

談到釋放天性並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自由,片中還有一個角色更引人深思——愛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軟肉強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這個孩子也因為總愛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會再有更多的辦法了,這是不是在折射我們的現實呢?對待壞人,我們只能躲得遠遠的,儘可能的遠離他們,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暴力卻沒有更多的解決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採訪中,讓幼兒園的孩子談論一些似乎是大人才會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有關愛、有關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帶有偏見的狹隘觀點。而這些從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教育,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教育。從小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響著一個孩子,他們兒時就形成的固定觀念和思維,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決定著他們的未來。所以,紀錄片通過觀察幼兒園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個社會的面貌,折射了每一個社會人的形象。也呼應了片頭語: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除此之外,那個週末總是被最後接走的陳志鵬是否依舊翹首以盼,頑皮的馬玉蘭是否被管教的變得乖巧聽話,那個愛打人的孩子現在又是怎麼樣了…… 幼兒園其實是一個微縮小社會,在這裡同樣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樣的事,也就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紀錄片《幼兒園》的觀後感 篇22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幼兒園》這部紀錄片拍攝的是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但其實這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通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一起嬉戲、打鬧,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無奈與孤獨,半夜睡覺卻要被老師拖起來上廁所,在班上孩子們都被家長接走了只有自己還在等媽媽時的焦慮,並且常常發生乖巧懂事的孩子被嬌生慣養的打到鼻腔流血,隨性豁達的被不依不饒的孩子糾纏到耳鳴。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選擇地塞進了一個圈子,迫於現實收起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使同處一個圈子的個體趨於規則化。例如片子開頭幾分鐘的“第一頓飯”,有個小男孩說“吃完回家”,在幼兒園的第一個午覺依舊在哭,因為他還沒有適應這個新環境,但是最後還是屈服了,因為他無力改變他回不了家的現實。又比如馬玉蘭這個幼兒園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太一樣,不愛遵守幼兒園的規則,她經常在上課時發出聲音,在課桌上隨意亂畫,在大家坐著唱歌時卻一個人站著,甚至還想把腳抬起來放在課桌上。

導演張以慶經常在片子當中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著,儘管很多時候他們常常會給人一種群體活動的錯覺。在孩子們午睡醒來時,有像小胖子一樣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坐在床上滿面愁容隱隱哭泣的,也有陳志鵬穿衣服一次次嘗試反覆脫掉最後還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放板凳的場景,在老師提醒“換方向,調個面”後,他依舊不能放好板凳,接下來的時間他都在與這個板凳作鬥爭,但老師也只是口頭提醒了一下,並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落實於實際行動,這也像極了這個大社會,最後畫面定格在了他回頭想要尋求幫助。

當然,除卻這些讓人看了有些傷感的畫面,也還是有屬於孩子們的天真無邪。“一葉知秋”場景裡面,一片葉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會大方地分一個肉丸子給同學;會說“我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會說“在四歲時恨日本人恨的流鼻血”;也會搖頭晃腦地說“幼兒園永遠是春天”...他們是快樂的,而觀看他們的我們在慢慢長大變成熟這個過程中可能已經失去了童真。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國際評委認為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現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兒童世界是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折射,讓全世界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共鳴。不同年齡段的看這部紀錄片看到的找尋的也是不同的,那些都是曾經的我們,將來還會是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