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回顧和整理“數的認識”的過程。

2、能對學過的數進行較系統的整理,進一步掌握數的知識,發展數感。

3、積極參加自主整理的活動,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課前預習:

小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顧以前學過那些數,各舉五例。分析不同類數之間有何關係。

教學過程:

一、結合例項,引導學生回憶數的認識

1、回顧數的意義。

師:你學過那些數?

(生回答)

師出示卡片,生齊讀。師:舉例說明這些數可表示什麼?

(生回答)

2、數的分類。

完成問題(1)。

師:把上面的數填到合適的位置

(生回答)

師:每種型別的數,除了上面幾種型別,你還能舉出其它的嗎?

(生回答)

3、數的互化

呈現表格,完成數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數的大小比較。

學生自主完成。

5、適時小結。

師:通過剛才的練習,我們複習到數的哪些知識?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顧有關倍數和因數的知識

1、引出問題。

師:小明的爸爸年齡數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數,個位上的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且年齡是小明的五倍,同學們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齡嗎?

(生回答)

以上問題,我們運用了哪些數學知識呢?(倍數和因數)

明確:我們一起回顧和整理倍數和因數。

2、小組合作,梳理知識。

師:以小組為單位,將學過的“倍數和因數”知識整理下來。同學們認真討論,由組長記錄,一會兒我們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個小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學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識結構。

師:在這一部分中我們為什麼先學因數和倍數?

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

師:倍數和因數是基礎,他們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今天整理出來的倍數和因數脈絡圖使這部分知識更加條理化和系統化。

三、複習正數和負數

師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況記錄。

學生閱讀題目內容。

出示問題(1)。

提醒學生估算時要注意的問題。(生回答)師:(生回答)師:(生回答)

出示問題(2)。

讓學生舉例說明什麼是正數和負數。

學生自主完成問題(2)。

全班交流。

交流時重點關注怎樣用正負號表示收支情況,以及怎樣基數按每次結餘。

四、人民幣上的號碼

1、讓學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幣。

2、提出兔博士的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你的經驗大膽回答。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複習了哪些內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問題?

六、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回顧和整理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過程。

2、能對四則運算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和運算定律進行歸納和整理,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3、體驗自主整理數學知識的樂趣,提高計算能力。

課前回顧:

我們學過那些計算?分別寫出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減、乘、除的算式各一道,並計算出結果。小組內交流計算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四則運算

1、師:回想一下我們學過哪些計算?

生回答。

小組長彙報本組在課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

2、議一議

出示問題(1)生歸納整理。

出示問題(2)生舉例說明0和1在四則運算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生整理彙報。(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數)

3、各部分間的關係。

師:加法各部分間有什麼關係?

生回答。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師歸納出加減法互為逆運算。

同樣的方法總結乘除法的關係。

說一說

師:上述關係在計算中有哪些應用?

啟發學生回答,(進行驗算、解方程等)

二、複習四則運算和運算律

1、師: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有哪些?

小組討論,自主總結,並寫出字母表達式。

先說出運算順序再計算。計算後交流做法,注意能簡算的要簡算。

3、估算。

先讓生獨立思考並判斷,再回答是如何判斷的。

師生共同討論怎樣想,需要幾個步驟。

計算問題(2)時可用競賽的方式,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三、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回顧了什麼內容?需要注意什麼?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數應用題的複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

2、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尋找出簡便的解法,並理出解題思路;

3、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4、讓學生了解到生活與數學的關係,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關鍵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複習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找準單位“1”

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教學課件演示 教學意圖

一、基礎訓練匯入。

師:今天我們要對分數應用題做一下全面的複習。大家想一下我們解答分數應用題最關鍵的是什麼?

專項訓練:

課件:練習:已知根據條件,說出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並說出有關的數量關係式。

在每道題後追問:從資訊中你還知道了什麼? 指名回答,並作評價:說一說你們找單位1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我們以資訊中的第6題為例,誰來說說,應該怎樣畫線段圖呢?根據線段圖教師問:線段圖畫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還剩的噸數應該怎樣做?

常規性基本訓練,複習找單位“1” 訓練:為新知識做鋪墊。

二、根據看線段圖列式

師:誰來說說,根據線段圖應該這麼列式呢? 出示線段圖 【教學課件演示】

注重線段圖的應用,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寫出乘法數量關係式。同時,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基礎練習

基礎練習只列式不計算

師:用我們剛才複習的方法做。(學生做完後教師指名回答)你是怎麼想的?把誰看作單位“1”?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用什麼方法計算?

歸納總結:請同學們把這4道題分分類,並要說出分類的依據是什麼?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進行小組討論,有能力的就獨立完成。學生進行思考;在學生回答時要引導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什麼,這類題目應當怎樣解答。

嘗試練習,然後提問:這道題你是怎樣想的?分數和比聯絡在一起會出現許多的新問題。出示:文藝書和科技書本數的比是1∶4。誰來說說可以得出哪些資訊?

【教學課件演示】

培養學生審題要仔細,弄清數量關係。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分數應用題分類的依據是。

四、對比練習

1)讀題,分別找到兩道題的單位“1”,並說說這兩道題有何不同?2)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係,然後列式計算,全班講評。

通過兩題對比,突出較複雜應用題的難點,幫助學產生加強審題意識,提高分析能力。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教學難點: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展示目標,引入本課。

二、探究新知,意義建構

1、看一看

下面幾幅地圖的比例尺分別是多少。①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慶市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圖按照一定的比例畫在紙上,這幅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說一說

(1)比例尺1:100表示什麼意思呢?

生:圖上1釐米長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釐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圖上,圖上距離1釐米,表示實際距離(20xx)釐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圖上,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40000)倍。

3、議一議

(1)什麼是比例尺呢?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樣表示呢?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或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板書: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3)比例尺有什麼特徵呢?

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個比,不帶計量單位;②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統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項,一般應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圖】數學概念不是老師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之後,自己總結和概括出來的,自己發現特徵的,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只有經歷知識和概念的形成過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鞏固新知

1、有時,比例尺的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大。一個精密零件的.長度只有3.5毫米,畫在一張圖紙上是70毫米,這幅設計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這幅設計圖紙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圖上的比例尺用線段來表示。小明家在學校的正西方,到學校的實際距離是900米。你有辦法找到小明家在圖上的位置嗎?1釐米相當於實際距離300米。(在學校正西方向900米。)

3、這位老師從廣州坐飛機到北京開會,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釐米)192000000釐米=1920(千米)

答:廣州到北京實際距離是1920千米。

五、總結新課,整理知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板書設計: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實際距離=圖上距離×1釐米表示的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釐米表示的實際距離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藉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麼-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係?(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麼規律?

B、在數軸上除可以表示整數外,還可以表示分數和小數。請學生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週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週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並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鑽研教材,其實會發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後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於對比發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麼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於幾,這樣的設計對於學生國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麼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三種不同型別,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型別,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畫某一現實背景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從常量到變數,是學生認識過程的一次重大飛躍。通過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過去學過的數量關係的理解,初步學會從變數的角度來認識兩種量之間的關係,感受函式的思想方法。同時這部分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號這一內容,既可以鍛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的意識,通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為進一步學習函式知識奠定紮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比、比例的意義,掌握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雖然學生在過去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和運算律的過程中,對變數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式的觀念探索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是從本課開始的。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結合生活例項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設計理念】

數學學習應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在認真分析教材,深入瞭解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本節課的設計,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絡。

2.讓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注重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4.注重學生過程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不斷認識、調整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例項認識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數的特點,感受用數學模型表示特定數量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和方法,獲得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獲得一些學習成功的體驗,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徵,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設疑,鋪墊銜接。

1.談話:看到“正比例的意義”這個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2.結合現實情境回憶常見的數量關係。

【設計說明:數學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正比例的意義建立在對常見的數量關係間變化規律探索的基礎之上,適當的回顧既有利於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有效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二、合作探究,發現規律。

1.教學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並聯系這輛汽車的行駛過程,體會表中行駛時間和路程之間有什麼關係。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和比較表中資料,說一說這兩種量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組織反饋,並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裡的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汽車的行駛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

談話:請大家進一步觀察表中資料,這輛汽車行駛的時間喝路程的變化是否有一定的規律?

預設:

(1)一種量擴大到到原來的幾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一種量縮小到到原來的幾分之幾,另一種量也隨著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2)路程除以對應時間的商都是一樣的,也就是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都是80。

根據學生的交流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不能主動發現規律的,及時引導學生寫出機組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並求出比值。

提問:這個比值表示什麼?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上面幾個量之間的關係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提問:括號裡的“一定”表示什麼意思?你能結合這個式子說一說上面的例子中汽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變化規律嗎?

小結: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係,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請學生完整地說一說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什麼關係。

【設計說明:正比例的意義比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對變數有比較充分的感知。為此,在呈現表格後,先引導學生聯絡汽車行駛的過程體會到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是在不斷變化的,再通過觀察和比較進一步體會到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這既有利於學生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感知變數的特點,又滲透了變數和自變數的含義,有利於學生初步體會變數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表格,討論時間和路程的變化規律,並對學生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充分預設,既為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具體活動中經歷學習過程,獲得對正比例意義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表達式後,讓學生交流這裡的“一定”表示什麼意思,並結合文字表達式說一說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促使學生對已經積累的感性認識進行抽象和概括,為進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義做好準備。】

2.教學“試一試”。

讓學生自主讀題,根據表中已經給出的資料把表格填寫完整。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表格,先想一想購買鉛筆的數量和總價是怎樣變化的,再寫出幾組對應的總價和數量的比,並比較比值的大小,看這兩種量是按什麼樣的規律變化的。

提問:這裡總價好數量的比值表示什麼?你能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讓學生結合上面的'關係式,判斷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是否成正比例,並說明理由。

【設計說明讓學生繼續結合具體的例項進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點,積累對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經驗,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提供更豐富的感性認識。】

3.抽象概括

請大家回顧一下,例1和“試一試”中分別是什麼樣的兩種量?成正比例的兩種量有什麼共同特點?

啟發: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係可以用什麼樣的式子來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並揭示課題。

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回顧例1和“試一試”的學習過程,說一說成正比例的量有什麼共同特點,並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關係的字母表達式,既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把已經積累的的感性經驗上升的理性認識,獲得對正比例意義的準確把握,又有利於學生初步感悟數學抽象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符號化的思想,發展數學思考。】

三、分層練習,豐富體驗

1.“練一練”第1題。

出示題目後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討論: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按什麼規律變化的的呢?請大家先寫幾組相對應的的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所用時間的比,並比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這個比值表示什麼,可以用什麼樣的式子表示題中幾種量之間的關係。

學生按要求活動,並組織反饋。

提問:張師傅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2.“練一練”第2題。

出示題目後,請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它們是怎樣變化的,在獨立進行判斷,並交流判斷時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第1題。

先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發現訂閱數量與總價的變化規律的,可以用什麼樣的式子表示它們的關係,為什麼說訂閱的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關係?

4.練習十第2題。

出示題目後,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把正方形放大,並演示放大後的正方形,並說說是怎樣畫出放大後的正方形的,放大後的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多少釐米。

出示題中的表格,讓學生獨立填表並比較填出的資料,說一說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是按什麼規律變化的,它們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是按什麼規律變化的,它們是否成正比例。

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

追問: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關鍵看什麼?

【設計說明:緊緊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地設計練習,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掌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的過程和方法,又有利於學生初步體會變數的特點,感悟函式的思想,發展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四、反思回顧,提升認識

談話交流: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怎樣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係?你還有哪些收穫和體會?

【板書設計】

正比例的意義

兩種相關聯的量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複習:

師:什麼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麼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資料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儘可能多的比例。並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覆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並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並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麼兩個外項的積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麼。

(4)完整板書: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裡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陣列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麼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第一單元:認識負數

教學內容:

1、認識負數:教材第1—6頁例1—例4以及練習一

2、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第10—11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聯絡。

3、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初步體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後面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做些準備。

教學重點:正數、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課時安排:3課時

(1)認識負數的意義

教學內容:p.1、2,完成第3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5題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準備:溫度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通過複習,你知道這節課要學什麼麼?(板書:負數)

說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自然數、小數、分數)

分別舉例。指出:最常見的是自然數,小數有個特殊的標記“小數點”,分數有個特殊標記是“分數線”,你知道負數有什麼特殊標記麼?(負號,類似於減法)

二、學習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溫度麼?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這個溫度麼?

介紹溫度計:(1)℃、℉,我們中國人用攝氏度為單位,即℃;℉是華士度,是歐美國家用的。(2)以0為界,0上面的溫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溫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別表示多少度?

在溫度計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麼時候是0℃嗎?(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倉一年中的最低溫度麼?(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它嗎?

分別寫出這三個溫度:0℃,為了強調這個溫度在零上,35℃還可以寫成+35℃,而這個零下5度,應該寫成—5℃。

讀一讀:正35,負5

分別說說在這3個不同的溫度你的感受。

2、完成試一試:

寫出下面溫度計上顯示的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並讀一讀。

對零下幾度,可能學生會不能正確地看,注意指導。

3、完成第3頁第2題的看圖寫一寫,再讀一讀。

簡單介紹有關赤道、北極、南極的知識。

4、完成第6頁第4題:

先指名說說這三條魚分別所處的地方,再選擇合適的`溫度。也可選擇幾個讓學生說說選擇的理由。

5、讀第7頁第5題。,讓學生說說體會。

6、完成第6題,分別在溫度計上表示4個季節的溫度。加強指導與檢查。

三、學習例2:

1、出示例2圖片,介紹“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識。

讓學生指一指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從哪裡到哪裡。補充:最新的測量,這個資料有所變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這兩個地方,一個是高於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來表示,另一個是低於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來說說這樣記錄有什麼好處?

2、完成第6頁第1題:用正數或負數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讀一讀第2題的海拔高度,它們是高於海平面還是低於海平面。

三、認識正負數的意義:

1、像溫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於和低於海平面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黑板上這些數,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怎樣的數是正數?怎樣的數是負數?

0呢?為什麼?

2、完成第3頁第1題,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填入相應的圈內。

3、完成第6頁第3題:分別寫出5個正數和5個負數。

四、全課小結:(略)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能借助數軸初步理解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關係。

重點難點

負數的意義和數軸的意義及畫法。

教學指導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

負數的出現,是生活中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需要。教學時,教師應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例項,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素材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出現負數的必要性,並通過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在引入負數以後,教師要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實際例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並通過大量的事例加深對負數的認識,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把握好教學要求。

對負數的教學要把握好要求,作為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過渡,國小階段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負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這裡不出現正負數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什麼樣的數是正數,什麼樣的數是負數,只要求學生能辨認正負數。關於數軸的認識,這裡還沒有出現嚴格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性的定義,只是讓學生藉助已有的`在直線上表示正數和0的經驗,遷移類推到負數,能在數軸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所對應的點。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創設了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在解決問題時應著眼於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數學資訊、尋找解題思路。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對於學生有道理的闡述,教師要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課時安排

共分3課時

教學內容

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材第2頁例1)。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例項,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重點難點體會負數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情景匯入

1。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教材第2頁主題圖。(有條件的可播放天氣預報視訊)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麼0℃代表什麼意思—3℃和3℃各代表什麼意思)

3。引出課題並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

(1) 新課講授教學教材第2頁例1。

(1)教師板書關鍵資料:0℃。

(2)教師講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溫度。比0℃低的溫度叫零下溫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3℃表示零下3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比0℃高的溫度叫零上溫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3℃表示零上3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3℃,讀作三攝氏度。

(3)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溫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剛剛同學回答得很對,讀法也很正確。

(5)瞭解了北京的氣溫,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溫,它與上海氣溫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6)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溫度都寫出來,並讀一讀。

(7)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第1題。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溫度低。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將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用途呢?

請同學們看一看我們教室有多大,它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米。(長大約8米,寬大約6米。)如果我們要繪製教室的平面圖,若是按實際尺寸來繪製,需要多大的圖紙?可能嗎?如果要畫中國地圖呢?於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在繪製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再畫在圖紙上,有時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體(如機器零件等)的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再畫在圖紙上。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需要確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就是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應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二、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什麼是比例尺(自學書上內容,學生交流彙報)

出示圖例1

在繪製地圖和其它平面圖的時候,需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小(或擴大),再畫在圖紙上。這時,就要確定圖上距離和相對應的實際距離的比。一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2.介紹數值比例尺

讓學生看圖。

“我們經常在地圖上看到的比例尺有這兩種:1:100000000是數值比例尺,有時也可以寫成:1/100000000,表示圖上距離1釐米相當於實際距離100000000釐米。

3.介紹線段比例尺

還有一種是線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圖),表示地圖上1釐米的距離相當於地面上50km的實際距離。”

4.介紹放大比例尺

出示圖例2

“在生產中,有時由於機器零件比較小,需要把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以後,再畫在圖紙上。下面就是一個彈簧零件的製作圖紙。“

學生看圖,“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麼意思嗎?這也是一個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2:1

比較這個比例尺與上面的'比例尺有什麼相同點,什麼不同點。

相同點:都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不同點:一種是圖上距離小於實際距離,另一種是圖上距離大於實際距離。

5、總結

比例尺書寫特徵。

(1)觀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書寫形式有什麼特徵。

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後項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簡和轉化

“我們再看一下北京地圖上的這個線段比例尺,這裡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釐米:50千米,你會把這個線段比例尺轉化成數值比例尺嗎?”

說明:這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們化成相同單位,再化簡。

“是把釐米化作米,還是把米化作釐米?為什麼?”(因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於多少釐米?”學生回答後,教師把50千米改寫成5000000釐米。

“現在單位統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樣化簡?”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5000000

教師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圖給學生看,讓學生說出它們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麼意思。

最後教師指出

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②求比例尺時,前、後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如10釐米:10米,要把後項的米化成

③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過程要求

(1)學生獨立完成。(要求寫出數值比例尺)

(2)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3)彙報交流結果。

2、完成課文練習八第1~3題。讓學生完成第48頁的“做一做”。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化成同級單位。集體訂正時,要注意檢查學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項是不是“1”。

四、課堂小結

(本課要點:1、比例尺的意義;2、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單位名稱的改寫,如把千米和釐米的換算就是擴大或縮小100000倍的關係。)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會根據比例的意義組成比例。

2、經歷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過程和運用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

3、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目標展示。

1、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關比的知識,你能說說什麼是比嗎?舉例說明比各部分的名稱。

2、今天,我們要在比的基礎上學習一個新知識(板書:比例)。

3、看到這個數學新名詞——比例,你的腦子裡產生出哪些問題?

【老師有選擇地板書如:什麼是比例(或比例的意義),比例的組成及名稱,比和比例的區別等。】

4、同學們提的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學比例的意義。

1、我們從學習數學開始,幾乎天天都用到等號,你能說出幾個含有等號的式子嗎?說說等號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麼?(連線左右兩邊相等的兩部分)

2、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兩個比相等可以用等號連線嗎?

(2)你能在練習本上寫出兩個可以有用等號連線的比嗎?

(3)和你小組內同學交流你寫出的式子,並說明理由。

(4)學生彙報。

3、形成概念。

(1)像黑板上我們所列出的這些式子叫做比例。

(2)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比例嗎?

(3)老師小結: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深化概念,鞏固練習。

(1)你認為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麼嗎?(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2)你能抓住這個關鍵寫幾個比例式嗎?(2分鐘的時間看誰寫得多,並且和別人的不一樣。)

〈二〉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稱?你知道嗎?

(預設:學生如果不清楚的話,教師說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找出黑板上這幾個比例的內、外項。

3、比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

(1)把黑板上的這幾個比例式寫成分數形式。(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2)找出它們的內、外項。

(3)你發現什麼規律了嗎?

〈三〉比和比例的區別。

1、小組討論、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結: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式子。比例有4項,比有2項。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1)、表示()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要看它們的()是不是相等。

(3)、寫出比值是的兩個比():()和():(),寫成比例是()。

(4)、選取48的4個因陣列成一個比例是()。

2、課本32頁國旗尺寸成比例嗎?

3、課本33頁“做一做”第2題。(用右圖中的4個數據可以組成多少個比例?)

(1)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比例的變化有規律可循嗎?若有能用已學的知識解釋嗎?如不能解釋,課後請預習課本34頁。下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過程

1、出示主題圖。教材第2頁主題圖。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麼?0℃代表什麼意思?-2℃和2℃各代表什麼意思?)

引出課題並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學例1 。

(1)教師板書關鍵資料:0℃ 。

(2)教師講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溫度。

比0℃低的溫度叫零下溫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2℃表示零下2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

比0℃高的溫度叫零上溫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2℃表示零上2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2℃,讀作:三攝氏度。

(2)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溫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瞭解了北京的`氣溫,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溫,它與上海氣溫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2、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1)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溫度都寫出來,並讀一讀。

(2)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2、教學例2。

(1)教師出示存摺明細示意圖。(教材第2頁的主題圖)教師:同學們能說說“支出(-)或(+)”這一欄的數各表示什麼意義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後指名彙報。

(2)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像20xx,500這樣的數表示的是存入的錢數;而前面有“-”號的數,像-500,-122這樣的數表示的是支出的錢數。

(2)教師:上述資料中500和-500意義相同嗎?

(500和-500意義相反,一個是存入,一個是支出)。

你能用剛才的方法快速而又準確地表示出向東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進20步和後退25步嗎?說說你是怎麼表示的?

師把學生的表示結果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4、歸納正數和負數。

(1)你能把黑板上板書的這些數進行分類嗎?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展示分類的結果,適時講解。

像+8,+4,+20xx,+500,+1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數,前面的+號也可以省略不寫。

像-8,-4,-5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負數。

(2)那麼0應該歸為哪一類呢?

組織學生討論,相互發表意見。

(4)歸納: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

(5)你在什麼地方見過負數?

鼓勵學生注意聯絡實際舉出更多的例子。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知識整理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形成支識網路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絡表示出來。彙報同學互相補充。

複習概念

什麼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根據什麼?

什麼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係?什麼叫反比例的關係?

什麼叫比例尺?關係式是什麼?

基礎練習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是六年級一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比是( )。

小圓的半徑是2釐米,大圓的半徑是3釐米。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

甲乙兩數的比是5:3。乙數是60,甲數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頁2、3題

綜合練習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那麼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陣列成兩個比例( ):( )、( ):( )

實踐與應用

1、如果A=C/B那當( )一定時,( )和( )成正比例。當( )一定時,( )和( )成反比例。

2、一塊直角三角形鋼板用1/200的比例尺畫在紙上,這兩條直角邊的和是5.4它們的比是5:4,這塊鋼板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板書設計: 整理和複習

比例的意義

比例 比例的性質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義

正反比例的判斷方法

比例應用題 正比例應用題

反比例應用體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區分比和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判斷。

3、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圓柱的表面積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14頁例4和練習二餘下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2、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的側面積怎麼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圓柱的表面積怎麼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3、練習二第14題: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只列式,不計算)

二.教學例4

(1)出示例4。學生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已知圓柱的高和底面直徑,求表面積)

(2)求的是廚師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麼?(廚師帽沒有下底面,說明它只有一個底面)

(3)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獨立進行計算.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察看最後的得數是否計算正確。(做完後,集體訂正。指名學生回答自己在計算時,最後的得數是怎樣取得的。由此指出:這道題使用的材料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這裡不能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這道題要保留整百平方釐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① 側面積:3.14×20×28=1758.4(平方釐米)

②底面積:3.14×(20÷2)2=314(平方釐米)

③表面積:1758.4+314=20xx.4≈20xx(平方釐米)

5.小結: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筒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求用料多少,一般採用進一法取值,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三、指導練習

1、練習二第9題

(1)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幾個面?(側面和下底面,也就是隻有一個底面積)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於課堂練習本上。

2、練習二第17題

先引導學生明確題意,求用彩紙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減去(78.5×2)平方釐米,再組織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13題

(1)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正方體的表面積=稜長×稜長×6

(2)學生獨立完成第13題:計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表面積,並指名板演。

4、練習二第19題

(1)學生小組討論: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過教具演示,使學生明白圓柱及長方體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剛好是圓柱的三個底面積。因此,計算油漆的面積就是計算長方體表面積與圓柱側面積之和減去圓柱的一個底面積。

(3)提醒學生將計算結果化成以平方米為單位的數,並可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

四、佈置作業

練習二第10、15、20題

第三課時教學反思

學生有上一節課紮實的表面積教學作基礎,這節課例4的學習顯得十分輕鬆。在這一環節,學生共提出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求做這樣一頂帽子需要多少面料,也就是求哪幾部分的面積總和?”“結果20xx.4按四捨五入法保留整十數應該約等於20xx,可為什麼教材中應是約等於20xx?”我在此環節,將教學重點放在聯絡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所求問題到底是求什麼,即要求學生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教學完例題後,運用一組選擇題,提升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題目如下:

做通風管需要多少鐵皮

圓柱形水池的佔地面積

做無蓋的圓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鐵皮

做圓柱形油桶需要多少鐵皮

衛生紙中間硬紙軸需要多大的硬紙板

求水池底部和四周貼瓷磚的面積

壓路機滾筒滾動一週的面積

(1)求側面積;(2)求1個底面積與側面積的和;(3)求底面積;(4)求2個底面積與側面積的和

指導練習內容較多,難以在一課時完成,所以準備再補充一節練習課。

兩個驚喜

1、沒想到班上有一名同學(數學科代表袁文傑)通過比的知識發現了底面積與側面積之間的倍數關係,從而利用這一關係提高求表面積的速度。因為底面積=πr2,而圓柱體的側面積=2πrh,所以S底:S側=(πrr):(2πrh)=r:2h,2S底:S側=r:h。當已知圓柱體底面半徑和高求表面積時,如果先求出圓柱體側面積,就可用側面積÷h×r快速求出兩個底面的面積,從而提高計算速度。

2、沒想到班上居然有一名同學(數學科代表江賜陽陽)會用課前我查詢資料中所介紹的轉化方法來推導圓柱體的表面積。在他的帶領下,同學們推導得出新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圓柱體的表面積=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底面半徑)。正因為了解到這種方法,在練習中計算已知底面周長3.14米,高5米,求表面積時,全班前30名同學完成的同學不約而同地採用了這種方法,體現出這種方法對於已知周長和高求表面積的簡便之處。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 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

2. 體會數學轉化思想,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恆文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感受探索數學奧祕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同學們,我們的圖形世界十分豐富,回憶一下,什麼叫做物體的體積?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和正方體的體積的通用公式是什麼呢?用字母怎樣表示?

出示學習目標:

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體會數學轉化思想。

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圖柱轉化,自主探究,驗證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底面積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為什麼?

(2).猜一猜,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 的體積相等嗎?用什麼辦法驗證呢?

2、大家看圓柱的底面是一個圓形,在學習圓面積計算時,我們是把圓轉化成哪種圖形來計算的'?(演示課件:圓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圓面積公式的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由複習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入手,實現知識的遷移。]

3、引發思考:我們能否把圓柱體也轉化成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轉化成哪種立體圖形?揭示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操作驗證。

1、請學生拿出圓柱體的演示學具,以小組為單位,聯想圓形面積的轉化方式,合作探究將圓柱轉化為長方體的方法。

在操作時,學生分組邊操作邊討論以下問題:

①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體積與原來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②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圓柱的底面積有什麼關係?

?.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的圓柱的高有什麼關係?

2、小組代表彙報

(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轉化,會有多種轉化方法,教師適時加以鼓勵)

3、電腦演示操作

(1)電腦演示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

仔細觀察:圓柱體轉化成一個長方體後,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什麼?長方體的寬和高又相當於圓柱的什麼?

動畫演示: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後拼成的物體會有什麼變化?

(分的分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

(2)根據學生的觀察、分析、推想,老師完成板書: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確嗎?學生齊讀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三、練習鞏固,靈活應用

闖關1.

1、填表。(課件)

2、一根圓柱形鋼材,橫截面的面積是50平方釐米,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讓學生試做,集體反饋。

闖關2.想一想: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半徑(r)和高(h),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直徑(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圓柱的底面周長(C)和高(h)呢?

學生討論、交流、彙報。

小結: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是先求出什麼?(生:底面積)

闖關3.

1、把一個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把圓柱切開,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 ),它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所以圓柱的體積等於(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圓柱底面半徑為r釐米,高為h釐米,體積v=( )立方厘米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集體反饋。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的底面積和高相等,他們體積也相等。( )

2.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都 可以用底面積乘高的方法來計算。( )

3.圓柱體的底面積越大,它的 體積越大。( )

4.圓柱體的高越長,它的體積越大。( )

5.如果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不變,體積也擴大2倍.( )

4、填空

1.一個長方體和一個圓柱的體積相等,高也相等,那麼它們的底面積( )。

2. 一根橫截面面積是10平方釐米的圓柱形鋼材,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圓柱形木材橫截成2段,表面積增加16平方釐米,它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如果這根木材長2.5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課堂小結

學習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惑?(生彙報收穫)

五、佈置作業

教科書第21頁練習三第1-4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及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訓練學生認真審題,能夠選擇合理簡便的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正確、合理、靈活、迅速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且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靈活、合理地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

1.第74頁第1題。

(1)把下面的小數化成分數: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小數:

以上各題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們已經知道,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可以根據已知數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是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還是先把小數化成分數,從而進行計算。

下面各題用什麼方法進行計算比較簡單?

提問: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一般情況下化成什麼數做比較簡便?為什麼?

提問:分數和小數乘、除混合運算在一般情況下,化成什麼數做比較簡便?為什麼?(第三種方法最簡便,但這種做法只有小數能夠被分數的分母除盡時才最方便,一般情況下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把小數化成分數來做比較簡便。)

(二)學習新課

以上這些計算方法是我們進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方法。

(板書課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1)小組討論:這道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把小數化成分數計算比較簡便。)

(2)全體同學在練習本上試做,通過試做,體會一下為什麼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簡便?

(3)訂正,並且說說這種做法有什麼好處?(因為計算分數乘、除法時,有時可以先約分再計算比較簡便,所以,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一般先把小數化成分數後再計算。)

(1)審題:例5與例4有什麼不同之處?

(例4是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例5是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2)想一想,做這道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a.運算順序;b.選擇合理恰當的方法。)

(3)小組討論:這道題是把小數化成分數算簡便,還是把分數化成小數算簡便?(把小數化成分數計算比較簡便。)

(4)全體同學在練習本上試做。

(5)訂正。

(6)小結:我們把題目中的小數都化成了分數,這樣在乘除過程中,有時可以先約分,使得做起來比較簡便,同時得到的是一個準確的結果。

(7)如果計算的結果允許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數化成小數,取它們的近似值進行計算。在本冊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兩位小數,這種演算法在現在電子計算機越來越被廣泛使用的'社會裡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大多數電子計算機都是用小數來計算的。請你用這種方法試做這道題:

≈5.2÷3.2-1.67×0.7(注意: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訂正此題,並且教師要強調:如果計算的結果允許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數化成小數來計算。

3.小結。

兩位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1)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2)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又怎樣計算簡便?

看書質疑。

(三)鞏固反饋

採用分小組鞏固練習的形式。

1.用題板做練習,大面積反饋。

舉題板訂正,再把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

不難看出,第二種方法更簡便一些。所以解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如數的特徵、運算子號等決定怎樣做簡便就怎樣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還要靈活運用。

2.互相幫助:1,3,5組同學做題(1);2,4,6組同學做題(2)。之後,同桌同學交換檢查,指出錯誤,加以改正,使學生掌握檢查的方法,並養成檢查的習慣。

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哪組的同學都做對了就給予表揚。

3.全體同學齊做。

把題中的分數化成小數後再計算。(保留兩位小數。)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課堂總結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

課本第78——79頁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三第1、2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複雜的實際問題(不超過兩步),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

2、發展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學重難點:

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複雜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談話,並出示例題。

學生自由讀題,瞭解題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問:從題中你知道了什麼?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說出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談話:為了使已知條件之間、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係更清楚,可以先畫線段圖。

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示範畫線段圖的過程,學生和教師一起操作,完善線段圖。

2、問:要求女運動員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麼?在圖上指出來。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於學生同時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

探討其他演算法

設問:想一想還可以怎樣算?

學生思考後交流。教師適當評講。

三、鞏固深化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先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

2、完成“練一練”第2、3題。

學生弄清題意後獨立解答。(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

集體評講。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三第1、2題。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