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國小數學教案【精】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教案【精】

國小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自然數。

2.認識自然數的6種含義。

3.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認識自然數,及自然數的一些含義。

教學重難點:

認識自然數的6種含義。

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看圖編題。

出示圖片、學生編題

小結:自然數0、1、2、3、4、5等,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

二、揭示課題

認識自然

三、新課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數

1.數蘋果,看個數。

(1)出示:1個蘋果。

提問:現在你看到了什麼?

回答:1個蘋果。

(板書:1)

(2)逐步的一個一個新增蘋果。

提問:現在有多少隻蘋果?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成:1、2、3、4、5

提問:這裡的1、2、3、4、5表示什麼?

回答:蘋果的個數。

(板書:表示個數)

2.找名次,看序數。

(1)出示:劉翔110米欄比賽後的領獎的情景

提問:誰得了冠軍?冠軍還可以怎麼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書:1)

提問:那亞軍和季軍又可以怎樣表示?

(板書:2、3)

(2)提問:這裡的1、2、3表示什麼?

回答:表示比賽的名次。

小結:比賽的名次是一種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這樣的.序數

板書:表示序數

3.小結:像1、2、3這些用來表示計數編序的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們被稱為自然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深入地瞭解自然數。

(出示課題:自然數)

4.認識自然數。

(1)提問:誰能說說看你在平時生活中的哪些情況下可以用自然數表示?

(2)學生舉例回答

(3)小結:所以用來表示物體個數的數叫做自然數。

(二)探究二:自然數所表示的6種含義

1.自學。

2.交流反饋。

學生逐步歸納自然數的6種含義。

3.小結。

①表示序數——如第3個。

②表示個數——如3個。

③表示程式碼——如:郵政編碼中的3,3號運動員等。

④表示量數——如:“多長?多大?多重?”。

⑤表示計算結果——如:2+1=3。

⑥表示重複計算的次數——如:2重複加3次:2+2+2=3×2=6 2重複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認識

1.提問:“0”是自然數嗎?說說你的理由。

(1)學生介紹說理。

(2)小結:從歷看,國內外數學界對於0是不是自然數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0是自然數,另一種認為0不是自然數。建國以來,我國的中國小教材一直規定自然數不包括0。目前,國外的數學界大部分都規定0是自然數。為了方便於國際交流,1993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3100-3102-93)《量和單位》第311頁,規定自然數包括0。所以在近幾年進行的中國小數學教材修訂中,教材研究編寫人員根據上述國家標準進行了修改。即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3)自然數:表示物體個數的數0、1、2、3、4、5、6、叫自然數,簡單說就是大於等於零的整數。

(4)板書:0是自然數。

2.提問:有比“0”更小的自然數嗎?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數。

(2)提問:的自然數會是幾?

(3)回答:沒有的自然數。

(4)板書: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的自然數。

3.小結。

0是自然數中最小的一個。0加1得1,1加1得2,2加1得3,這樣繼續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個自然數。而從自然數的排列順序可知,後面一個自然數比前面一個自然數多1。因此,任何一個自然數都是由若干個1合併而成,所以1是自然數的單位。0可以看成是由0個1組成的自然數。自然數由0開始,一個接一個,組成一個無窮集合。如果把任意一個自然數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這個自然數後面的一個自然數可以表示成“n+1”。

板書:每個自然數都只有一個自然數接在它的後面。自然數n的後一個自然數是“n+1”。

四、課內練習

1.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數。

18 0 -9

2.判斷。

(1)從1開始的表示物體個數的數叫自然數。

(2)大於或等於0的整數都是自然數。

(3)沒有的自然數,也沒有最小的自然數。

(4)接在自然數18後面的自然數只有1個。

(5)在和之間有4個數。

3.有三個連續的自然數,中間的一個數可以表示為(a—1),那麼另外兩個自然數可以表示為和。

五、本課小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自然數有哪些深入地瞭解呢?

是自然數。

2.每個自然數都只有一個自然數接在它的後面。自然數n的後一個自然數是“n+1”。

3.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的自然數。

六、課後作業

找找身邊的自然數,說一說它所表示的含義。

國小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初步瞭解“四年一閏”的道理。

2、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並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問題。

3、能積極參與尋找、發現平年與閏年的關係,對數學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慾。

教學重點:

發現並掌握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判斷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年份是否是閏年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小華每次過生日都要種一棵“生日樹”,她在12歲生日那天種下了第3棵“生日樹”。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嗎?

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教師不做評價。

2、揭題:學習了本節課之後,你就會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2。

(1)課件分別出示xxxx~xxxx年的年曆,將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塊提煉並排列起來。

引導: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數,依次觀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裡。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數(天)

(2)組織交流。

①反饋填寫結果。(學生說,教師板書)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數(天)28……

②引導觀察: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麼?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閏年的含義:根據2月天數的不同,我們把年份分為兩種,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閏年。(板書)

(3)探究判斷平年和閏年的方法。

提問:仔細觀察表格,平年和閏年的出現是隨意的,還是有一定的規律?你發現它們有什麼規律?

指名回答並引導學生共同發現“四年一閏”的規律,再讓大家將表格中的閏年圈出來。

通常每4年裡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曆年份數除以4沒有餘數的一般是閏年。公曆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必須除以400沒有餘數才是閏年。例如,20xx年是閏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問:現在大家知道小華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嗎?

學生根據平年和閏年的知識回答:2月29日。

2、數學文化。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為什麼會有“四年一閏”的規律嗎?這裡麵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識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本第48頁“你知道嗎”的內容。

指名閱讀短文,並讓學生解釋“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意思。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並板書:公曆年份數是整百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

如20xx年、1600年是閏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頁“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後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48頁“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你知道什麼是季度嗎?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一年有4個季度,把12個月平均分成4份,每3個月是一個季度。

師出示表格並追問:你能算出今年每個季度的天數嗎?

學生計算,並說說計算的方法。

追問:今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國小數學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40-41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判斷角的種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它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也是教學難點。而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教材編寫的意圖是設計了大量的學生活動,希望學生能在操作活動中實現由靜止的課本知識向動態的學生探索活動轉變。學生學好這節課不僅能為他們後續學習角的分類和畫角打下基礎,同時也為學生今後學習幾何知識創造條件。

角的度量是測量教學中難度較大的一個知識點。教材把這部分安排在學生初步認識了角,明確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礎上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角的度量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四年級學生。本套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角的認識”這一內容。第一個階段在二年級上冊,是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尺畫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畫直角。第二個階段在二年級下冊,是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和鈍角。第三個階段就是本冊教材這一單元,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有了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基礎,學生對角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一部分學生對量角器有初步瞭解,但多數學生幾乎沒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體驗,學生對它的'認識是陌生的。因此在認識量角器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充分估計學生學習的起點,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本節課我力圖採用直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一步步發現“簡易量角器”測量方法的不足,使學生在直觀感受、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獲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獨有的數學體驗。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體會統一角的計量單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會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量角器的構成,以及一度角的由來,通過探索、實踐,歸納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積極參與量角的學習活動,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的簡潔嚴謹,激發學好數學的願望。

四、教學重難點

1.認識量角器的構造,會使用量角器正確量角。

2.量角時能正確讀出角的度數,知道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

五、板書設計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頂點 重合 中心點

一條邊 重合 0度刻度線

另一條邊讀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揭示課題隱藏內容

(1)視訊引入

①播放《憤怒的小鳥》視訊

②提問:孩子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遊戲嗎?喜歡玩嗎?

③出示3張彈弓圖片,哪個彈弓更好玩呢?為什麼?

(2)複習角的知識

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如果要製作一個2號彈弓,我們需要知道角的什麼資訊?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

師:看到標題你有什麼疑問?

生:角怎麼度量,用什麼量呢?

(3)複習長度的測量

播放微課視訊

長度的測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線段去量長的的線段,那我們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隱藏內容

1.活動一:彈弓2角的大小

(1)用老師給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師給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組合作:用給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彙報交流:說一說怎麼量的?量的結果是怎樣的?

用小角量大角,當角度不夠時怎麼辦?進一步把角細化成1度

③質疑:我們用三角尺也不能準確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麼辦?

生:測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個小角那麼大,及時上傳學生活動的照片和視訊,對於正確和錯誤的進行點評,用班級授課大師分組給學生加分。

(2)介紹1度角

①談話:對,要準確測量一個角的大小,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角作單位來量,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角的單位。

②課件演示:人們將半圓平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個小角,再將小角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對的角作為度量角的單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記作1度。

③直觀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創作量角器

(1)認識量角器:半圓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箇中心點,兩圈刻度,分別從0度到180度;,每兩個數字之間相差10度,有兩條0度刻度線等。

(2)指名讀給定角的度數,學生辨析。

(3)猜一猜,讓學生猜出給定角的度數,說一說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學例1

(1)出示例1:怎樣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數?

(2)學生獨立嘗試量角,小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師展示學生量角的過程,學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視訊展示在螢幕上)

(4)小組長彙報量角的步驟。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

②角的另一邊所對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4.小結量角的方法

(三)鞏固深化

完成活動三,量出給定角的度數,教師巡視拍照,將圖片和量角視訊傳到螢幕上。

(1)學生獨立完成(3分鐘)

(2)教師評價量角的方法。

(3)教師揭曉:為什麼2號角最適合做彈弓。

教師提問:你覺得這個角熟悉嗎?在哪裡見過啊?彈弓2的角的度數是50度,教師向學生講解彈弓原理。

(四)總結與課後拓展

(1)出示拓展題,讓孩子上臺操作量角器量角,佈置課後拓展作業,畫一個五角星。

(2)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3)小組評價:得分最多的小組獲勝。

國小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課本第444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活動,結合具體事物或者圖形,使學生初步認識周長。

2、能夠計算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與其它多邊圖形的周長。

3、結合情境,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

建立對周長的感性認識。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事物,理解周長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玩具。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課件)一年一度的森林運動會快要舉行了,螞蟻王國正在緊鑼密鼓的選拔爬行運動員,快樂和幸福兩隻小螞蟻作為優勝者做最後的比賽,勝利的一個將代表螞蟻王國參賽。它們兩個分別沿著兩片樹葉的邊線,看誰先爬完一圈誰勝利。讓我們來看一看,幸福先爬完,幸福隊勝利了。

生:不公平,幸福的樹葉小,它爬一週的距離就短,所以它雖然先爬完,也不一定它爬得就快。

師:對,那麼幸福和快樂沿樹葉邊線爬一週就是樹葉的周長,那麼到底哪個長呢?我們今天就帶著這個問題來認識物體的周長。

二、 摸一摸,描一描,建立周長的概念認識。

卡片:銀杏葉 楓葉

教師介紹銀杏葉和楓葉的價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環保意識和審美意識。

鼓勵學生動手摸一摸樹葉的邊線,兩位同學合作將樹葉沿邊緣描在黑板上,介紹樹葉的周長。

三、運用生活素材,拓寬對周長的感性認識

(1)出示素材:各種圖片、硬幣、課本、汽車等

學生自由選擇物品,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介紹物品的周長。如果學生選擇的是實物,教師應讓學生明確所介紹的只是其中某個面的周長,而不是整個物體的周長。

(2)指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物體的著手,用摸一摸、描一描或者量一量等方法給大家介紹物體的周長,可以獨立活動,也可以小組協作。

4、通過比較,初步理解周長的意義。

將學生介紹過的圖形的周長與實物相比較,如:比較車的圖片和玩具車,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周長一般是針對平面圖形或者立體圖形的某個面而言的。

五、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

出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圖形,計算出圖形的周長。

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周長就是圖形一週的長度。

六、拓展練習。

比較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大小。

七、解決情境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我們今天認識了周長,同學們都表現得非常的棒,那麼咱們再來看一看螞蟻王國的爬行比賽。哎呀,螞蟻王國因為剛才同學們的一句話,現在已經亂成一鍋粥了,看來還得咱們同學們出馬解決才行。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生:給他們找兩片周長一樣的葉子。

師:你們怎麼確定兩片周長的葉子一樣呢?我們有什麼辦法測量出樹葉的周長呢?

生:先用繩子沿邊線量,然後用尺子量出長度。

生:我只用繩子就行了,先拿一段繩子量出一片的周長,作上記號,再拿這根繩子量另外一片樹葉,找到一個和它一樣的樹葉就行了。

生:我用軟尺量。

師:同學們的辦法太好了,螞蟻王國的小螞蟻終於在同學們的建議下進行了一次公平的比賽。你們聽它們在表揚你們呢!(小朋友們,謝謝你們給我們出的好點子,你們真的太棒了。)

八、小結。

咱們今天學習了什麼是周長,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體都有周長,我們去量一量常見物體的周長,看哪個同學的方法最好,量的最準確。

國小數學教案5

設計說明

1.在具體情境中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圖形與幾何”的知識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創設具體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上課開始,以學生熟悉的俄羅斯方塊的旋轉現象引出課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味,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能很快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2.在師生合作中探究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新知的講授中,通過課前準備好的學具,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說出圖形經過怎樣的變換才能還原成原圖形,在這種學生互相交流的氛圍中將每種圖形的運動過程說清楚,從而讓學生明確圖形變換的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方格紙七巧板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圖形的運動(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件演示俄羅斯方塊遊戲,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師:你知道在俄羅斯方塊遊戲中每一個方塊都能進行哪些運動嗎?

(平移和旋轉)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板書:平移旋轉)

師:這兩種運動你們還熟悉嗎?平移和旋轉時應注意什麼呢?

(引導學生說出平移時應說清平移的方向和距離;旋轉時應說清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今天我們就用平移和旋轉的知識來進一步探索圖形的運動。

設計意圖:通過俄羅斯方塊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搭建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樑,既交代了學習目標,又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動手操作,探索變換過程。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七巧板嗎?這有一副七巧板,不過有兩個圖形很淘氣,離開了家。你們願意用所學的知識把它們送回家中相應的位置嗎?(課件出示)

(1)學生拿出方格紙、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自己動手移一移、轉一轉。

(2)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是怎樣操作的。

(3)彙報、交流變換方法。

根據學生的敘述,課件演示變換過程:圖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圖②先向左平移9格,再繞直角頂點逆時針旋轉90°。

(4)評價:你認為他描述得怎麼樣?

(5)思考:我們在描述圖形的變換過程時,要說清什麼?

教師小結:在描述圖形的變換過程時要說清旋轉時繞哪個點、順時針方向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了多少度,平移時要說清是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

(6)課件演示,用完整的話說一說兩個圖形的變換過程。

(7)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可能會答出圖①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圖②先繞直角頂點逆時針旋轉90°,再向左平移9格;圖②先繞左下角頂點逆時針旋轉90°,再向左平移5格,最後向下平移4格)

(8)師小結:圖①變換時用的是平移的`方法,圖②變換時用的是平移和旋轉相結合的方法。在變換時找的旋轉中心不一樣,旋轉的方向和角度就不同。這說明圖形變換時,方式並不是唯一的,要根據要求靈活地選擇變換方式。

2.動手操作:(課件出示教材32頁下面例題)請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再將圖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圖形c。畫一畫,說說要注意什麼。

請學生拿出方格紙。

(1)引導學生先想象圖形運動後的位置,再動手操作。

(2)和小組成員交流畫法。

(3)彙報總結。

(4)根據學生彙報,課件演示:先找準旋轉中心點o,再把短的直角邊繞點o順時針旋轉90°並畫出相對應的線段,接著把長的直角邊繞點o順時針旋轉90°並畫出相對應的線段,再連線,得到圖形B。然後找到圖形B的頂點,畫出每個頂點向右平移5格後的對應點,再連線,就得到圖形c。

(5)教師總結:旋轉時,先找準旋轉中心,再找準與旋轉中心相連的關鍵線段,通過旋轉找到與關鍵線段對應的線段,再連線。平移時,要找準方向,數清格子,找好對應點,再連線。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圖形的變換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驗知識的應用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6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一個數連續乘以兩個一位數,改成乘以這兩個一位數的積的算理.

2.理解一個數乘以一個兩位數轉化為一個數連續乘以兩個一位數的算理.

(二)能力訓練點

1.能正確運用一個數連續乘以兩個一位數和一個數乘以兩位數的簡便演算法.

2.正確、合理地進行簡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靈活、合理的.簡便演算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掌握一個數連續乘以兩個一位數和一個數乘以一個兩位數的簡便演算法.

教學難點:選擇合理的簡便演算法.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254452

2.把兩位數寫成兩個一位數相乘

15=( )( ) 30=( )( ) 24=( )( )

3.應用題:商店有5盒手電筒,每盒12個.每個手電筒賣6元,一共可以賣多少元?(讓學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綜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學生完成在練習本上.

第一種解法: 第二種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發現什麼?

使學生明確:

(1)兩種解法的結果是一樣的,即6125= 6(125)從而得出:三個數相乘,除了從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一個數相乘,結果不變.

(2)當兩個乘數相乘得整十數時,第二種演算法簡便.

板書課題:簡便演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 1 3552

學生試做

(2)訂正:使學生明確簡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補充4529

(4)學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學例2

(1)出示例2 2516

①討論怎樣計算簡便?

引導學生說出把16分成 44,這樣2544計算起來比較簡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啟發學生想不同的演算法.

(2)拓展補充

1512怎樣算比較簡便?

(3)練習:108頁的做一做

三、鞏固發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 )] =15[( )○( )]

=27[( )○( )] =15[( )○( )]

=27[ ]=15[ ]

= =

2.在( )裡填上適當的數,在○裡填寫適當的運算子號,使計算簡便

46254=46[( )○( )]

3.練習二十五1題

4.練習二十五3題(填寫在書上)

5.練習二十五5題

四、全課小結:今天你又學得了哪些新知識?

五、佈置作業:練習二十五4題.

六、板書設計

簡便演算法

有時一個數連續乘以兩個一位數,改成乘以這兩個一位數和積,比較簡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時一個數乘以兩位數,改成連 續乘以兩個一位數,計算比較簡便.

例2:25162516

=25(44) =25(28)

=2544=2528

=1004=508

=400=400

國小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六年制第十二冊數學第48—49頁的內容,完成第49頁上面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二的第1—2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教學重難點:圓錐的特徵

教具準備:圓錐形物體一個、圓錐的模型一個、CAI課件四件

學具準備: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匯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麼特徵?(指名答)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麼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後,說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

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

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

二、新授

1、教學圓錐的認識

〈1〉出示多媒體CAI課件的三幅圓錐形實物圖。

(此處有圖)

提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是什麼?(圓錐)

這時利用CAI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此處有圖)

接著改變不同的方向,師說明:這樣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2〉師講解: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邊講邊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圓錐的頂點”,並標示出來,將底面用彩色塗上,並標出“底面”。)請同學們拿出圓錐模型,摸一摸周圍的面,提問:這個面是一個平面還是曲面?

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同時標出“側面”讓學生看著圓錐形物體,指出: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用CAI課件演示作高,接著順著母線的方向演示、強調:

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只有一條

〈3〉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

2、小結

誰能歸納一下圓錐有什麼特徵?(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麼?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採用多媒體CAI課件(二)演示

邊演示,邊講解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圓錐學具的高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設問: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圓錐的側面展開又是什麼圖形呢?

生思考討論後,指名回答

師: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

出示CAI課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處有圖)

使學生認識: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再利用CAI課件將其展開圖合攏,恢復原狀,以加深對圓錐側面的認識。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49頁“做一做”

2、做練習十二的第1題

3、做練習十二的第2題

採用CAI課件,拆分組合,指名口答。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麼特徵?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圖形?

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

(此處有圖)

圓錐的特徵:

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國小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掌握三位數不退位和不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在運用三位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具準備】

人民幣、情景圖、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螢幕出示:星期天媽媽帶了340元,(出示人民幣圖)帶雯雯來到商場,哇!商場的東西可真多,(出示圖片)普通計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請幫雯雯算一算:買1臺計算器後,還剩多少元?

二、探索新知

1.學生自主嘗試計算。

2.展示交流。

教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1:我從300元裡拿掉100元,再從40元裡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臺操作或螢幕演示這個過程)

學生2:我覺得這種方法其實就是用3個百減1個百還剩2個百,4個十減2個十還剩2個十,2個百與2個十合起來是220。

學生3:可在計數器上撥珠。(上臺演示)

教師:你們的方法都非常清楚,還有別的方法嗎?

學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後用豎式寫出來,像這樣:340-把對齊的數相減,0-0=0,4-2=2,3-1=2,最後就等於220元。

教師:對,將相同數位上的數相減,你能夠將兩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用到三位數減法中,你很會學習。

教師:大家用各種方法算出買這種計算器後還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檢驗一下這個結果是不是合理嗎?

學生1:因為把120看作100,300多減去100就剩下200多。

教師:如果媽媽買“文曲星”,買後剩下多少元呢?

學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為把235看作200,300多減去200,還剩下100多。

學生2:也可以這樣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還剩下100多元了。

學生3:我是這樣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計算器貴100多元,剛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師: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學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後剩下105元。

教師:大家都用豎式算一算吧。(學生嘗試計算)

教師:有什麼問題嗎?在計算時,這道題與上一道題有什麼區別?

學生1:我發現個位上是0-5,不夠減,怎麼辦呢?

學生2:可以用兩位數減法的方法來做,不夠減就從4退1作10。340--5=5,4退1剩3,3-3=0,3-2=1,最後還剩105元。

教師:這樣看來,做三位數減法與做兩位數減法有很多相似之處,那誰來說說做三位數減法時要注意些什麼呢?

學生1:相同數位要對齊。

學生2: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

學生3:哪一位退了1後要記住少1。教師:對呀,怎樣記住從十位上已經退了“1”呢?

學生:我把它記在心裡。

學生:我在退了“1”的頭上記個小點“·”就不會忘記了。

學生:我在退了“1”的4的頭上記個小“√”,也不會忘了。……

(3)教師:如果媽媽還想買“商務通”520元,(出示圖片)夠嗎?還差多少元呢?(學生嘗試計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夠減,又怎麼辦?

彙報並強化: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

三、鞏固深化

(出示例2)教師:看看錶中告訴了我們哪些資訊。

學生1:知道了女生人數是448人,還有總人數是876人。

學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師: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師:大家都計算出來了,怎麼知道我們算對了呢?

學生1:和估算結果對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結果也是400多,說明計算是正確的。

學生2:估算不夠精確,我們可以通過再算一遍的方法來驗算。

學生3:我們還可以用男生人數加上女生人數,看得數與總數是否相符。

教師: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們都用加法驗算一下,看自己算對了沒有。

四、綜合練習

1.59頁“試一試”

2.第59頁課堂活動

國小數學教案9

第一課:快慢

教學內容:輔讀學校教材實用數學第二冊P4-5頁快慢

教學目標:

1.理解快慢的概念

2.應用:學會簡單的練習

3.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教會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學生對於概念的建立

教學課時:5課時

一、複習

1.讀123,跟老師讀,請同學讀

2.唱兒歌《十個手指頭》: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個手指頭。

二、新授

1.匯入:講龜兔賽跑的故事,引出小烏龜跑第一,小白兔跑第二,請同學說一說哪種動物跑得快,哪種動物跑德慢。並教同學不要驕傲,懶惰的道理。

2.分析圖1,師:小朋友在幹什麼?(騎單車)

叔叔在幹什麼?(開汽車)

根據平常的觀察,騎單車快還是開汽車快?(汽車泡在前,單車跑在後,單車慢,汽車快)

3.請同學說說圖2,兩個小朋友游泳,誰遊得快,誰遊得慢?要求每一個小朋友都要說,不對的糾正。

4.堂上練習:在快的下面打√,在慢的下打⊿。先老師示範做一次,再讓同學自幾在黑板上做一次,然後讓同學在書上寫一次。

三:遊戲

搶瓶子游戲:看誰跑得快能把瓶子搶回來。然後問同學誰快誰慢!回答對的表揚,回答錯的改正。

教學反思

快慢這個概念對於同學來說比較容易理解,通過有趣生動比賽活動和平時生活的引導,同學們基本上都能理解這兩個概念。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個別學生對於做習題感到煩厭,經常不配合老師。原因是習題太乏味,他不會做,令他沒有信心從而討厭做題。針對這一點我手把手教,並讓他上黑板做,當他做對了,我就讓全班同學表揚他。做錯了,教他做對,鼓勵他下次努力!

第二課:遠近

教學內容:輔讀學校教材實用數學第二冊P6-7遠近

教學目標:

1.理解遠近的概念

2.學會簡單的練習

3.培養學習興趣,並把概念應用在生活中

教學重點:教會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學生對於概念的建立

教學課時:5課時

一:複習

1.出試圖,請同學回答哪個快那個慢,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回答

2.唱兒歌《十個手指頭》: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個手指頭。

二:新授

1.匯入:師:請同學看看窗外操場上同學們在幹什麼?

你們能不能看清楚他們的臉啊?(不能)

他們離教室遠不遠啊?(有點遠),在黑板上寫上遠走廊的啊姨在幹什麼啊?

能不能看清楚啊姨的臉啊?(能)

啊姨離我們近不近啊?(近),在黑板上寫:近

師:大家看黑板,一起跟老師讀讀這兩個字,遠近.上個星期我們學了快慢,這個星期我們一起學學遠近!

2.分析圖,圖上有什麼?(廁所,跟兩個小朋友)

你們猜猜他們想幹什麼?(上廁所)

你們想一想那個小朋友能先上廁所(穿紅衣服那個小朋友)為什麼?(因為這個小朋友離廁所近,那個小朋友離廁所遠)

請每個同學說一說:那個小朋友離廁所近,那個小朋友離廁所遠

3.同學伸出小手,把手放在臉上,然後把手慢慢推開!師:手放在臉上離臉很近.推開就離臉遠.

4.實物演示:先把凳子放在門旁邊,說現在凳子離門近.然後把凳子放在離門遠點的地方說現在凳子離門遠.

堂上練習:看圖說一說,小朋友離馬桶和水抖,哪個近哪個遠.要求每個小朋友都要說一說,說得不對的改正,說對的給予表揚.

三:遊戲請走近老師和遠離老師,走近老師的時候跟老師拍拍手,遠離老師的時候跟老師揮揮手.

教學反思

遠、近這兩個概念相對於快慢抽象,經過一個星期的學習,還是幾個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兩個概念。或者教學不能很好的貼近生活,針對這一點,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教學,把概念融入生活中,讓學生不知不覺理解概念。

第三課:厚薄

教學內容:輔讀學校教材實用數學第二冊P10-11厚薄

教學目標:

1.理解厚薄的概念

2.學會簡單的練習

3.培養學習興趣,並把概念應用在生活中

教學重點:教會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學生對於概念的建立

教學課時:5課時

一:複習

1.出試圖,請同學回答哪個小朋友離廁所近,那個小朋友離廁所遠,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回答.

2.唱兒歌: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公主。

二:新授

1.匯入師:小朋友現在天氣冷不冷啊?(冷)

數一數你們穿了多少件衣服啊?

暖不暖啊?請一個同學回答.(暖)

師:讓老師摸摸你的衣服。嗯,衣服很厚。在黑板上寫上厚。

冬天的時候我們穿厚衣服可以保暖,可以不怕冷。拿出一件薄衣服,大家看看這件衣服,這件衣服很薄,冬天只穿它就不夠暖,容易感冒,大家要記住冬天的時候多穿厚衣服。在黑板上寫上薄。請大家跟老師一起讀下題目:厚薄。讀三次。大家想想怎樣才叫厚,怎樣才叫薄。

2.分析圖:師:請同學看看黑板這兩件衣服,請同學告訴老師那件厚,那件薄,厚的衣服看起來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薄的衣服看起來小一點,瘦瘦的。

師:請同學回答那件衣服是適合冬天很冷的時候穿的。引導同學說看起來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

3.實物辨別厚薄:拿出兩件衣服,一件厚的衣服一件薄的衣服,請每一個同學摸摸,穿一穿。先穿厚衣服,老師引導說這件衣是厚衣服,看起來很大,肥肥的,穿上去很暖!再請同學摸摸薄衣服,引導同學說說薄衣服的特點,薄衣服看起來小一點,瘦瘦的。

瞭解厚薄衣服的特點後,請同學回答那個衣服是厚衣服,那個是薄衣服。要求每個同學都能說出,錯的及時糾正,對的表揚。

4.看圖,辨別厚被子和薄被子。師:冬天很冷的時候,你想蓋厚的被子,還是薄的被子啊?(厚)請看看這圖,那個看起來厚點啊(同學議論)請同學回答那個是厚被子,那個是薄被子?為什麼說它是厚的被子,因為它看起來很大,肥肥的,很暖。

三:堂上練習

看圖說一說哪條褲子厚?哪條褲子薄?

在厚的衣服下畫√,在薄的書本下畫○

國小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並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基本思考方法,並能正確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百分數的理解,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中的兩個已知條件,要求學生各自畫線段圖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

學生畫好後,討論:畫幾條線段表示這兩個數量比較合適?表示哪個數量的線段應該畫長一些?大約長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提出要求:根據這兩個已知條件,你能求出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分別從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實際造林比計劃多多少公頃”“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多少公頃”“實際造林面積相當於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原計劃造林面積相當於實際的百分之幾”等問題。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提出例1中的問題: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

2、引導思考: 這個問題是把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比較時以哪個數量作為單位1?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哪個數量是哪個數量的百分之幾?

小結: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相當於原計劃的百分之幾。

啟發:根據上面的討論,你打算怎樣列式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列式計算後,進一步追問: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是怎樣計算的?要求4公頃相當於16公頃的百分之幾,又是怎樣算的?綜合算式應該怎樣列?

3、進一步引導: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據兩個已知條件,可以求出實際造林面積相當於計劃的百分之幾”,你會列式解答這個問題嗎?

學生列式計算後追問:這裡得到的125%與剛才得到的25%這兩個百分數有什麼關係?

聯絡學生的討論明確:從125%中去掉與單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百分數。

提出要求:根據上面的討論,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還可以怎樣列式?

學生列式後追問:“125%—100%”這個算式中,125%表示什麼意思?100%呢?

二、教學“試一試”

1、出示問題: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

啟發:根據例題中問題的答案猜一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學生作出猜想後,暫不作評價。

提問:這個問題又是把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比較時以哪個數量作為單位1?要求“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就是求哪個數量是哪個數量的百分之幾?你打算怎樣列式解答?還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嗎?

2、學生列式計算後討論:這個答案與你此前的猜想一樣嗎?為什麼不一樣?

小結:“試一試”與例題中的.問題都是把實際造林面積與原計劃造林面積進行比較,但由於比較時單位1的數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數也就不同。

三、指導完成“練一練”

1、要求學生自由讀題。

2、提問:你是怎樣理解“20xx年在讀研究生的人數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幾”這個問題的?

學生討論後,要求他們各自列式解答。

3、根據學生在解答過程中的表現,相機提問:計算中有沒有遇到什麼新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後,引導他們自主閱讀本頁教材的底注,並組織適當的交流。

四、指導完成練習一第1~3題

1、做練習一第1題。

可以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學生感到困難,可啟發他們先畫出相應的線段圖,再根據線段圖進行思考。

2、做練習一第2題。

先讓學生說說對問題的理解,再讓學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學生把計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數。

3、做練習一第3題。

先鼓勵學生獨立解答,再通過交流讓學生說清楚思考的過程。可提醒學生利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五、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時,通常可以怎樣思考?計算過程中還要注意些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和整理,進一步認識《觀察物體》、《統計與可能性》及植樹問題的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複習和整理,進一步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絡,提高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意識,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過程:

一、回顧內容,暢談收穫。

你知道我們在《觀察物體》、《統計與可能性》這兩個單元中,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嗎?你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

先和同桌進行交流。

然後集體交流。

二、書本練習,紮實基礎。

1、請你找出書本上相關的《觀察物體》、《統計與可能性》的題目。

2、完成書本第9、15題。

3、交流題目。

三、補充練習,延伸深化。

第一部分:統計與可能性

(一)連線。

10個紅球 摸出的肯定不是紅球。

8紅2綠 摸出的紅球可能比綠球多。

5紅5綠 摸出的肯定是紅球。

1紅9綠 摸出的紅球和綠球可能差不多。

10個綠球 摸出的'紅球可能比綠球少。

(二)應用題。

1、校園裡栽了4行樹,每行10棵,其中有15棵是楊樹,剩下的是柳樹。栽了多少棵柳樹?

2、三年級(2)班有28個男同學,20個女同學。每8個同學分一組,全組可以分成幾組?

3、手工組做了50朵花,送給幼兒園14朵,剩下的每3朵裝一盒,可以裝多少盒?

4、兩個小隊做紙花,第一小隊做了400朵,第二小隊有4個隊員,平均每人做80朵。這兩個小隊共做了多少朵?

5、三(2)班參加農業活動,每個小隊有10人,平均每人摘冬瓜5千克。4個小隊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6、養場有奶牛200頭,肉牛的頭數比奶牛的3倍還多50頭,肉牛有多少頭?

7、每輛麵包車坐22人,每輛大客車坐49人三年級有100名學生去公園遊覽。

(1)5輛麵包車夠嗎?

(2)2輛大客車夠嗎?

(3)2輛麵包車和1輛大客車行嗎?

第二部分:植樹問題

先填空,再列式計算。

1、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 )段。如果要鋸成6段,需要鋸( )次。

2、把一根木料鋸成4段,每鋸一次要3分鐘,一共要鋸( )分鐘。

3、在20米的路邊種樹,從一端隔4米種一棵,一共要種( )棵。

4、6只兔子一排做操,每兩個兔子之間相隔2米。隊伍長( )米。

5、一條走廊15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如果兩頭都放,一共要( );如果兩頭不放,一共要( );一頭放一頭不放,一共要( )

6、小明家住四樓,他每上一層樓要走12級臺階,小明從一樓到四樓要走( )級臺階。

7、一條馬路長56米,從頭到尾共插8面彩旗,相鄰兩面彩旗之間相距( )米。

8、一座樓房每上一層要走18級臺階,小明家住四樓,要走( )級臺階。

9、一個正方形花圃周長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2米放1盆花,一共可以放( )盆。如果在一個長20米的跑道一邊,照這樣放,一共可以放( )盆。

10、一根50釐米的鋼條,鋸成5釐米長的小段,一共要鋸( )次。

11、學校通道的一側插紅旗,每隔5米插一面。從起點到終點共插了10面,這條路有( )米長。

四、全課小結,激勵評價:

1、通過今天對這些知識的複習,你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有什麼進步?

2、你認為今天誰的表現不錯?為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發現四邊形邊的特徵,會給四邊形分類。

2、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梯形的種類特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靈活的思維能力。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自我探索的意識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徵。

教學難點

能應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徵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主動探究法。

學法:小組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學生、老師準備圖形。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把“預習案”中的問題逐一解決。 組內交流訂正。

二、情景匯入呈現目標

揭示課題,認定目標(用生活中的例項揭示課題)

1.拿出不同的四邊形教具模型

2.同學們把這些不同的四邊形進行分類

3.揭示課題(四邊形分類) 產生質疑,引入新課。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學習

活動一(分一分):看書30頁上面分一分的8個圖。回答下面問題。

1、給這8個四邊形分類。並說出分類的標準是什麼?

2、智慧老人跟你分的一樣嗎?不一樣的話,你能說說智慧老人為什麼這樣分

總結:有()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平行四邊形;只有()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思考:正方形,長方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組內交流、解疑、個別彙報、老師點撥。

四、點撥昇華

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有兩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獨立思索小組交流總結方法教師點撥。

五、課堂總結

你有什麼新的收穫或者還有什麼疑問? 先小組內說一說,最後班上交流。

六、當堂訓練。

1、選擇。

(1)當一個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時,那麼它一定是()。

A.正方形B.長方形C.梯形D.平行四邊形

(2)當一個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時,它是()。

A.正方形B.長方形C.梯形D.平行四邊形

(3)當一個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四個角都是直角時是()。

A.正方形B.長方形C.梯形D.平行四邊形

2、完成學案第三題。先獨立做,最後組內交流。

七、拓展提高

求出這個四邊形的內角和。

先獨立做,最後組內交流。

板書設計:

四邊形的分類

圖形的分類:平行四邊形

梯形:

課後反思:

平行四邊形,北師大,數學,創新,黑板

國小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例項讓學生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瞭解大數的價值。

2、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單位進一步理解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位制關係。

3、學會讀寫萬以內的'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知道數的組成,掌握數位順序表。

教學重點:

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會數萬以內的數,掌握數位順序表。

教學難點:

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會數萬以內的數,掌握數位順序表。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計數器,一個數位順序表格(空的)。

評價設計:

結合實際感悟理解;合作探究學習新知;反饋、練習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二、講授新課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課後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14

教材分析

1、課標分析:《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從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種親歷親為的活動,是一種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習方式。本節課的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學習內容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瞭解平行四邊形與其他幾種圖形間的關係,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已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為學生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做了準備。 由於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所以當學生掌握了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之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本節課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創新的能力,是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掌握轉化思想的起始內容。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過渡時期。他們有了一定空間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於理解圖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推導和描述推導的過程還是有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媒介讓學生去參與、去操作、去實踐,才能讓學生通過體驗,掌握規律,形成技能。這節課中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有助於學生將這些抽象的事物轉化為易於理解、易於接受的事物,多媒體的使用在教學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積極參與、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割補的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找出兩個圖形間的聯絡,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過程

一、情感交流

二、探究新知

1、舊知鋪墊

(1)、說出平面圖形名稱並對它們進行分類。

(2)、計算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強調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設計目的:從學生熟悉的知識點入手,能夠降低門檻順理成章的引入新知識。

2、 匯入新課

3、 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

(1)、在方子格中數出長方形的面積。

(2)、在方子格中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滿一格的按半格計算)。要求學生說出平行四邊形對應的底和高。

(3)、通過觀察表格,試著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4)、共同探討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①出示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明確其底和高。

②學生在學具上標明其底並畫出對應的高。

③討論:能否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再計算(保證面積不會發生變化)

④小組交流如何操作的。(割補法)

⑤學生代表彙報各組的操作方法以及得到的結論。

⑥幻燈片演示割補的過程。

⑦引導學生歸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明確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必須條件)

4、 課堂小練筆。

設計目的:達到讓學生動手操作,從實踐中掌握知識,並能夠從實踐中總結知識。讓學生明白知識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三、課堂練習

四、小結本課

五、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 面積 = 底 × 高

長方形 面積 = 長 × 寬

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a表示底 h表示高

S=a×h s=a.h S=ah

國小數學教案15

這區域性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兩區域性內容相互聯絡,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區域性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需學好。教學中我充沛利用學具讓同學先動手擺,教學中我充沛利用學具讓同學先動手擺,讓同學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剛好全域性部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繼續分。本節課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我主要引導同學動手操作,協助同學逐步認識餘數和有餘數除法。

首先,讓同學通過分小棒的活動形成認知牴觸,發生學習需要。讓同學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給幾個人?同學邊操作邊完成表格,然後讓同學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同學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的,一種是有剩餘的。這時同學就發生了認知牴觸,萌發學習需要,需要學習一種新的演算法,教學活動水到渠成,教師順勢揭示課題。

接著引導同學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還剩1根這種情況為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同學知道剩餘的`1根在除法算式裡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初步建立有餘數除法和餘數的概念。

然後讓同學“試一試”,把分小棒有剩餘的其他幾種情況也分別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繼續體會有餘數除法中的商和餘數的具體含義,逐步完善有餘數除法和餘數的概念。

最後是藉助學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時,讓同學藉助分圓片、分三角形等活動,比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假如沒有正好全域性部完,也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計算。

同學積極參與操作活動,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籠統,便於同學掌握。能為同學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同學面對數學問題,用自身的智慧去探求數學的奧妙。雖然在擺的過程中,同學交流中,課堂有點亂,但同學自身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到當平均分有剩餘時,需要用一種新的演算法來解決,那就是有餘數的除法,而剩餘的區域性就是餘數,凸顯了有餘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同學在實際的情景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使同學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TAG標籤:國小 數學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