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現代小說的讀後感

現代小說《馬文的戰爭》讀後感

現代小說的讀後感

前一段時間讀了各地方臺熱播陳彤的《馬文的戰爭》,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很久沒有一口氣而且這麼短時間地讀完一本書了,我覺得讀得快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故事本身有多新奇,吸引我的是文章的語言風格和表現的情感內容。

我想先說說小說的語言風格:

首先,語言很有個性,喜歡用長句子,用大量的排比式的修飾語,這種像滔滔江水一樣的文字傾瀉而下迫使人一口氣讀完,很有閱讀快感。

我覺得小說能暢銷的一個原因也許就和這樣的語言風格有關係吧,因為這是一個生活工作都充滿快節奏感的時代,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的是一種緊張感,而小說的語言特點也無形中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心裡暗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種生活。我本身是個說話做事比較講究速度的人,這樣的語言風格很適合我的性格,我喜歡。

比如:楊欣說:“以前吧,特敬佩那種能受得住熬得過去直守得雲開見日直熬到深山見太陽的那類女人。”

馬文有一句:您也是一個受過教育有理想有知識有文化的婦女,怎麼就能把自己當成一老媽子自覺自願地把伺候人當天職當使命當樂此不疲的偉大事業來幹?

其次,語言的豐富聯想性,不論是人物對話語言還是敘事語言都給人一種豐富的聯想性,寓言、古詩都被拿來發揮作用,讓人物活起來,讓故事生動起來,讓語言詼諧起來。比如:

宋明有了點小權利後送給馬文一張-健身卡,馬文不要,宋明說生命在於運動。馬文立刻接上了,說了句:瞎掰,生命在於靜止。你看那些老烏龜,爬得巨慢巨慢的,人家活多長?你再看豹子,跑得飛快飛快的,能蹦躂幾年?

離婚後,馬文偷看楊欣的手機,楊欣很生氣,馬文抬起臉說:要麼你這人不知好歹呢?我這不是幫你認清你目前的形式和首要任務嗎?你的首要任務不是消極地等待李義抬大轎來娶你,守株待兔連兔子都等不來……就是碰巧能來一隻,也是瞎模糊眼,一頭撞在樹上把自己撞暈過去的那種笨兔子,智商不太高、視力還不太好的那種……

這種寓言故事的運用,能讓人物的論斷在特定的語言環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它的說服力甚至能抵得上千言萬語的說教性的理論,讓人感覺有種事實勝於雄辯的痛快。有時甚至是歪理,但這種傳統故事的運用,卻能讓你無形中滋長一種同感。

再如:

“楊柳岸,曉風殘月,執手相看淚眼”,難道看的是老婆的淚眼?“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難道約的是孝敬公婆生兒育女的黃臉婆?“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那是為誰翻?他們也就是寫悼亡詩的時候,才能想得起老婆,而且這個老婆還得早死,要是命長,連這待遇也沒有。

古詩文在我們國家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只要受過教育的人都對古詩文耳熟能詳,特別是一些有名的古詩更是婦孺皆知。在文中能運用一些古詩,不但能給文章增彩,而且能達到現在語言不能達到的效果。以上用的三句古詩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被作者拿來用在這裡形容夫妻關係,我覺得很有力度。用古詩中出現的情況說明夫妻關係,說明這種情況由來已久,讓人信服。而且引用古詩,還能免除很多囉嗦性的說教語言。古詩用在現代文學中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當百的作用。

再次,人物語言具有強烈的幽默感,這方面故事中馬文的語言是一典型。我總覺得每個人都是油腔滑調的,但又不是單純的“油、滑”,這種“油、滑”透著一種智慧的詼諧,詼諧得讓人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感覺很輕鬆。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上面的例子也能可見一斑。其他例子就不多列舉。

談過語言風格後,接下來,我想談談我對小說表現的主題的理解和看法。

我覺得在表現夫妻感情上,作者想告訴我們很多,可以是見仁見智吧,但我從小說中得到一點:生活是如此的瑣碎,我們走進圍城不容易,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在外面轉了一圈後發現,還是原配好埃

馬文的戰爭是圍繞著女人的戰爭,更是馬文的生活中楊欣無處不在的戰爭,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處處體現著作者的犀利,作者總能戳到人的痛處,總能一下子戳到事情的關鍵處。但在這種犀利的語言中“我們分明能感受到婚姻的痛楚和幸福的真-相。”其實馬文辛辛苦苦“戰爭”了一大圈兒,還是沒有擺脫楊欣的陰影,兩個人十一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讓兩個人的聯絡滲透到任何細節。

就馬文和楊欣的關係與馬文和李芹的交往相比,和楊欣總是鍋碗瓢盆醬醋茶針尖對麥芒惡語相向,但透著一種關心和親暱,而和李芹一般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喝茶煮咖啡,卻讓人感到一種距離和小心。你說生活應該是前者呢還是後者好呢?最後,李芹的離開,馬文的迴歸是水到渠成的合情合理的了。

從小說中我還得到一點啟示:在我們傳統的婚姻中,要想“和諧”,那就要男人是天是支柱,是經濟的主體,而女人就要小鳥依人賢惠的有點傻氣,是家務的主體。否則,婚姻就很難長久,這樣的例子很多,生活中隨處可見,影視劇中更是比比皆是。像馬文和李芹,兩個人也甜蜜了好一陣子,可最終馬文在李芹的看不起的埋怨中離開了,馬文在經濟上和李芹相差太大了,我們中國的男人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所謂的“吃軟飯”,為什麼李芹一提結婚馬文就有壓力,李芹強大的經濟實力是馬文的心裡障礙,更是馬文和李芹的關係的巨大障礙。

還有,從李芹的身上,我感到:女人相對於男人而言,對婚姻更渴望,任何女人都有家庭的理想,不要說正常的女人,就是古代的妓-女哪個不渴望著從良,嫁個人成個家。所以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女人願意做一輩子情人,因為情人是青春事業,因為她會老去。李芹最終還是向馬文要婚姻,這也是馬文離開李芹的原因,馬文在李芹只願能兩個人在一起能開心的前提下,沒有任何心裡負擔地和李芹交往,可當最後李芹提出要婚姻的時候,馬文意外了,不知道怎麼辦了,可馬文又不是一個十足的壞蛋,不是一個沒任何責任的人,於是在李芹要求下答應給李芹一個婚姻。可是他們之間的我在上面說的障礙並沒有消除,它依然存在,這樣的情況下的婚姻哪個女人敢要,所以最終李芹選擇了放棄,選擇了放手,給自己自由給馬文自由。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我們卻忽略了愛情的轉化,其實我們的愛情並沒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那就是親情.我覺得這恰恰是我們應該高興的地方,因為人們經常背叛愛情卻不會背叛親情.所以我們應該這樣想:我們的愛情變得更醇厚了,厚重到我們與愛人之間又多了一份親情。

我覺得馬文和楊欣之間就是這種情況。馬文和楊欣是一對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冤家”。我認為他們印證了愛情能轉化成親情,當然這種轉化是在兩個人有感情基礎的,兩個人當初走進婚姻那是有感情基礎的,不知道作者有沒有表達這個意思,我覺得他們之間滲透了對彼此的親情,他們在爭吵中推進生活,他們卻不知道對彼此的感覺,失去了才知道這個人其實已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左手握右手沒感覺,那是因為左右手同是身體的一部分。夫妻兩個人之間沒有了戀愛時的激情和觸電感覺,那是因為兩個人已經變成了親人。兩個人吵來吵去折騰來折騰去還是把對方的事情格外放在心上,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事情一旦出現兩個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對方,在電話裡在家裡都能毫不設防地真情流露,這不是情感表達的一種特殊方式嗎?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對小說的理解我僅僅停留在表面,我所感受的我所理解的僅僅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極小極小的一部分。每個人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生活閱歷的不同,都會對小說進行不同的再創造,相信每個人從小說中都會得到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並讓這種體驗運用到生活中,給自己以警示。

馬文的戰爭也許還沒有結束,需要想象力豐富的讀者繼續想象以後的情節發展,可我不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人,我覺得已經有了結局。我們的生活也沒有結束,我們也都有著自己的戰爭,在這個戰爭的圈子裡,何去何從只有自己去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最後,祝福所有生活在圍城裡的人,好好珍惜和把握眼前人吧!

TAG標籤:讀後感 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