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

文章摘要:地球和地球儀小節的知識點總結,每個部分的要點從三方面展現:知識框架、知識點彙總、會考知識擴充套件;主要知識點有地球的形狀、地球儀、經線、緯線、經緯度以及經緯網的確定等方面。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

《地球和地圖》——地球和地球儀

一、知識框架

二、知識點彙總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圓球體(根據月球、太陽形狀推測;16世紀麥哲倫環球航行驗證)→地球衛星照片。

地球形狀:一個兩極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球體。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地球儀:為了方便認識地球,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的地球的模型,這就是地球儀,其形狀為正球體。並用不同的符號、顏色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位置、形狀,用不同的文字、數字註明地理事物的名稱、高度等等。

作用:地球儀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

地軸:地軸是人們假想的地球旋轉軸,即地球儀繞著旋轉的那根軸。

南極、北極: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儀表面相交的兩點,指向北極星附近(地圖上、地球儀上通常是上方)的一點叫北極(或解釋為地球在運動中有一點始終對著北極星附近,我們把這一點叫做北極);與北極相反的一點叫南極。

3、緯線和經線

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所有的緯線不相等,最長的緯線是赤道,指示東西方向)。

經線:連線南北兩極並且與赤道垂直相交的半圓。(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且只是南北方向,經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線,即兩條經線的度數和是180°,且把地球分成兩個相等的半圓。)

經度和緯度:為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人們給它標定不同的度數,分別叫做經度和緯度。

經緯線、經緯度及半球劃分

文章摘要:地球和地球儀小節的知識點總結,每個部分的要點從三方面展現:知識框架、知識點彙總、會考知識擴充套件;主要知識點有地球的形狀、地球儀、經線、緯線、經緯度以及經緯網的確定等方面。

會考知識擴充套件:

東、西半球的劃分: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經線圈兩個半球,分別叫做東半球、西半球。

①從經度範圍看: 200W往東過00經線到1600E在東半球;200W往西過1800度經線到1600E在西半球。

②從經度數看:小於1600E的東經度和小於200W的西經度在東半球;反之在西半球。

③1600E和200W既不屬於東半球也不屬於西半球。

注:不是所有的東經度都在東半球,也不是所有的西經度都在西半球。

幾條特殊的經線:

0°:本初子午線,東西經線的分界線,東邊東經度、西邊西經度。

180°:東西經線的分界線,東邊西經度、西邊東經度。

0°和180°既不屬於東經度也不屬於西經度。運用中不帶符號。

20°W:東西半球分界線,東邊東半球、西邊西半球。

16°E:東西半球分界線,東邊西半球、西邊東半球。

20°W、160°E不屬於東半球也不屬於西半球。不判斷這兩條經線上的點的東西半球。

幾條特殊的緯線:

0°:赤道,最長的緯線,4萬千米,既是南北緯度分界限,也是南北半球分界線,圖上多是直線。

30°N:中低緯度分界線。以北中緯度以南低緯度。

30°S:中低緯度分界線。以北緯低度以南中緯度。

60°N:中高緯度分界線。以北高緯度以南中緯度。

60°S:中高緯度分界線。以北中緯度以南高緯度。

23.5°N:北迴歸線,熱帶與北溫帶的分界線;太陽直射的最北界線,線上及以南才有直射。靠近赤道北邊的虛線。

23.5°S:南迴歸線,熱帶與南溫帶的分界線;太陽直射的最南界線,線上及以北才有直射,以南無直射。靠近赤道南邊的虛線。

66.5°N:北極圈,北寒帶與北溫帶分界線;極晝極夜的最南界線,線上及以北才有極晝極夜。靠近北極的虛線。

66.5°S:南極圈,南寒帶與南溫帶分界線;極晝極夜的最北界線,線上及以南才有極晝極夜。靠近南極的虛線。

90°N:北極點,最短的緯線,長度為0km。地球上絕對的北方,其餘各地都是他的正北方。

90°S:南極點,最短的緯線,長度為0km。地球上絕對的南方,其餘各地都是他的正南方。

:在地圖上只有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是虛線,其餘的經緯線都必須是實線。0°經緯線和180°經線運用中不能帶符號,其餘的經緯線都必須帶符號。

4、利用經緯網定位

經緯網:經緯網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

作用:方便而又準確的確定地球表面上任意一個地點的位置,經緯網在軍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十分有用。

會考知識擴充套件:

經緯網的判讀步驟:

一般經緯網的判讀:步驟一:分清經線和緯線;步驟二:確定經緯度;

確定緯度的方法:赤道以北是北緯,字母代號是N;赤道以南是南緯,字母代號是S;緯度數向南增加為南緯,向北增加為北緯

確定經度的方法:本初子午線以東是東經,字母代號E,以西是西經,字母代號W;經度數向右增加為東經,向左增加為西經

有極點的經緯網地圖的判讀:首先,確定南極還是北極。(方法:根據自轉方向:南順北逆;地圖中明顯的標誌,如:S或N;南、北極圈);其次,分清經線和緯線。(通過極點成放射狀的直線是經線,表示南北方向;封閉圓圈是緯線,表示東西方向。)最後,判斷東西經(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遞增的為東經度,度數遞減的是西經度。)

經緯網確定方向的方法:

(1)同一條緯線上兩點只有“東、西”之分,順著地球自轉方向,前者為東,後者為西。

(2)同一條經線上兩點只有“南北”之分。離北極近的在北方,離南極近的在南方。

(3)既不在同一條緯線,也不在同一條經線上的兩點,首先應該找一個參照點,這個點與其中一個點在同一條經線上,與另外一點在同一條緯線上。再判斷方向。

極地投影圖上東西經、南北緯的判讀:

1)認準一個標準位置——N為中心0°在下(如圖一)。射線是經線,則左西經右東經。四條射線平分360°經度。最大的圓圈是赤道(0°緯線),其餘的圓圈是北緯緯線;三個圓圈平分90°北緯,由外到內依次為0°、30°N、60°N

2)S為中心的極地投影圖與N為中心的正好相反(如圖二)。

3)其餘的照此類推;

4)如果沒有標明南北極,則根據自轉方向首先判斷出N、S:自傳方向順時針中心點為S極,逆時針為N極。

經緯線間隔度數的計算:

圖上的總度數÷(經或緯線條數-1)

注:極地為中心點的不減1。

對稱點的找法:

(1)地軸對稱點:對稱在對應的經線、同一條緯線上。E對稱W,經度數之和為180°,即對稱點在同一個經線圈;緯度完全相同。如點(34°N,112°E)的地軸對稱點是(34°N,68°W)。

(2)赤道對稱點:對稱點在同一條經線、對應的緯線上。經度相同,緯度N對稱S,度數相同,對稱點在不同的緯線圈上。如點(34°N,112°E)的赤道對稱點是(34°S,112°E)。

(3)地心對稱點:對稱點在對應的經線、對應的緯線上。E對稱W,經度數之和為1800,即對稱點在同一個經線圈;N對稱S,度數相同,對稱點在對應的緯線圈上。如點(34°N,112°E)的地心對稱點是(34°S,68°W)。

自己動手製作簡易地球儀

文章摘要: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是簡易直觀教學工具,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讓學生動手製作地球儀可以強化地理直觀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地理教學改革。下面和小編一起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吧!…

實驗器材:地球儀、乒乓球(也可用其它物品替代)、鐵絲、膠布等

實驗步驟:首先拿一個乒乓球,畫上必要的經線和緯線,比如赤道0°、南北緯30、60度、極點、本初子午線和180經線等等。當然如果你繪畫能力很強,也可以畫上中國地圖,不過在乒乓球上畫地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哦。

畫好了地球儀的乒乓球,還要在兩極極點上扎個洞,地球上沒這個洞,不過製作的地球模型地球儀還是要固定在支架上的,這樣地球儀的球就算是做好了。

現在製作地球儀的支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鐵絲,折成一個地球儀支架的形狀(注:要求用細鐵絲穿過乒乓球中心,交於兩點,鐵絲表示地軸,兩交點標上北極、南極)。

然後把球穿進去調整好支架的外觀,這樣,一個簡單的地球儀就算是做好了。當然,這只是簡易的地球儀,而真正的地球儀可不是這麼簡單的。

知識連結:①地球儀是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並按一定的比例縮小的模型;②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分別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這樣可以方便我們瞭解地球的面貌,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地理分佈。③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④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假象軸——地軸,而這個地軸在真實的地球上卻沒有。

地球儀功能之一:測定地方時和區時

文章摘要: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它雖然不能象地圖那樣詳細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不能完全反應地球的實際情況,但是它卻可避免地圖上存在著長度、方向、面積或形狀方面的誤差和變形,可以幫助我們闡明許多有關的地球概念,獲得地球體的主體概念,下面介紹地球儀的功能之一:測定地方時和區時。…

經常使用地球儀的人都會發現,在地球儀地軸的北極一端,裝有一個圓形金屬片製成的“時規”,一半塗成黑色,表示黑夜;另一半保持金屬原色,表示白晝。在兩個半圓上,每隔15°依反時針方向刻有24個時刻。地球儀上的“時規”,可以用來測定地方時和區時。使用時可將“時規”繞北極點旋轉,其測算方法及步驟如下:

測定地方時

例如已知蘇州(東經121°)的地方時為12點整,求武漢(東經106°)和烏魯木齊(東經91°)的地方時各是多少?演示時首先轉動“時規”使12點整對準蘇州所在的經度,這時可發現武漢的地方時為11點整,爾魯橋的地方時為10點整。當所求經度不是15°的倍數時,可以在地球儀上量算出經度度數。當所求點經度不正對“時規”上時刻刻度時,可用眼睛估算出1/2小時、1/3小時、1/4小時、1/6小時刻度的大概位置。

:兩地經度相差一度,地方時就相差4分鐘,相差半度就相差2分鐘,東早西晚,因而東加西減。

測定區時

1、測定書籍時區的區時。例如北京時間(採用車八區區時)為12點整時,求東10區和西2區的區時。演示時將“時規”上的12點整的刻度對準東八區的中央經線(120°E),即可在“時規”上尋找並讀出:東10區(東經150°所對準的時刻)為14點,西2區(30°所對準的“時規”上的時刻)為2點整。各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度數,為該一區的區數乘以15°,東區為東經,西區為西經。

2、測定書籍經度的經線上的區時。例如北京時間(採用東8區區時)為上午12點整時,求西經10°和西經81°兩地的區時。由於西經10°和西經81°兩地均不在所在時區的中央經線上,因此,我們必須認清一點,就是每一時區跨經度15°,其範圍為中央經線西側各距7.5°。演示時將“時規”上的12點整的刻度對準東8區中央經線(120°E),這時就可在“時規”上尋找出西經10°和西經81°最近的兩條中央經線(經度差小於7.5°),讀出這兩條中央經線所對應時區數分別為西1區和西5區,則它們的區時相應為3時整23時(前一天)整。

地球儀功能之一:演示晝夜更替及其原因

文章摘要: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雖然不能象地圖那樣詳細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不能完全反應地球的實際情況,但地球儀作為一種教學儀器,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學到許多地理知識,下面介紹地球儀的功能之一:演示晝夜更替及其原因。…

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

實驗材料:地球儀、電燈或手電筒

實驗步驟:

以電燈或一隻強光手電代表太陽,使之與地球儀的球儀心在同一平面上.地球儀繞地軸(地軸北端指向正北方)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自轉的週期(轉一週3600)為一個恆星日,即23小時56分4秒。地球儀自西向東自轉時,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儀呈反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從赤道上空看地球儀自西向東旋轉,這三種表述是一致的。由於地球(儀)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同一時間太陽(電燈或強光手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向日為晝,背日為夜。被太陽(電燈或強光手電)照亮的半球,稱為晝半球,半夜照亮的半球,稱夜半球。向個鬥球之間的分界線(兩條)合為一個圓圈,叫晨昏線(圈)。地球(儀)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時,我們會發現太陽直射點從東向西掃過,晨昏圈也隨之自東向西有規律地移動,因此地球上晝夜也就不停地更替。地球儀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就可以演示出地球上有規律的晝夜更替。

地球儀功能之一:證明地球自轉偏向力

文章摘要: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雖然不能象地圖那樣詳細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不能完全反應地球的實際情況,但地球儀作為一種教學儀器,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學到許多地理知識,下面介紹地球儀的功能之一:證明地球自轉偏向力。 …

實驗材料:地球儀、墨水(紅、藍)

實驗步驟:

為了觀察地球自轉偏向力,可以用一個地球儀使地軸垂直於地平面,將地球儀北極向上,先在北半球高緯度處滴一至二滴紅墨水,紅墨水在地球儀不轉動的情況下,就會沿著經線向低緯度流動並留下墨跡。然後你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再在高緯度原地點滴一至二滴藍墨水,你就會發現藍色墨水流動的方向與原來紅色墨水流動的方向比較發生了向右改變。同樣將地球儀側轉過來,南極向上,用同樣方法進行兩次演示,比較觀察,可發生藍色墨水流動的軌跡與紅色墨水流動的軌道相比,向左偏轉了。

再將地球儀靜止平放,地軸與地平的平行,在赤道上某點滴一至二滴紅墨水,發現紅墨水的流動沿赤道線而行;然後在原點再滴一至二滴藍墨水,並轉動地球儀,發現藍墨水流動軌道與紅墨水一致,說明其流動軌道未受地球自轉影響。

實驗結論:通過實驗可以證明,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的規律為:北半球右偏,南半天左偏,赤道上沒有偏向。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3.3降水和降水的分佈【人教版】

文章摘要:降水和降水的分佈小節的知識點總結,每個部分的要點從三方面展現:知識框架、知識點彙總、會考知識擴充套件;主要知識點降水、降水的分佈、降水型別等方面。

《天氣與氣候》——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一、知識框架

二、知識點彙總

1、降水與我們

降水: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雨的劃分:根據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的多少,氣象部門把降雨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級。

降水的測量:測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單位一般為毫米。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降水影響交通、農業生產等。

2、降水的季節變化

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情況,主要降水型別: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3、降水的分佈

等降水量線:降水量相同的點的連線。

降水分佈的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圖來表示。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分佈特點: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較豐富,兩極地區降水少(緯度因素);②南、北迴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海陸因素);③在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降水較少;(海陸因素);④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即世界“雨極”,位於乞拉朋齊(印度,迎風坡,屬於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區,即世界“幹極”,位於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年降水量小於0.1毫米。

會考知識擴充套件:

降水的形成過程

注:懸浮在空中的雲、霧不是降水只有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才為降水。

三種主要降水型別直觀圖

三種降水型別的比較

降水柱狀圖的判讀

識圖:柱狀圖由三部分組成1) 在一個方塊圖中畫橫線若干條,縱線若干條(均為等距離);2) 橫座標表示時間,即12個月;3) 縱座標表示各月的降水量,單位為毫米

用圖:根據各月柱體的長短,對照降水量刻度,讀出各月降水量的約數,分析該地降水的變化狀況,包括全年降水的多少,什麼季節多雨,什麼季節少雨,多到什麼程度,少到什麼程度,全年各月降水較均勻還是較集中,它可以準確地反映一個地區降水的多少,季節分配和季節變化情況。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3.2氣溫和氣溫的分佈【人教版】[1]

文章摘要:氣溫和氣溫的分佈小節的知識點總結,每個部分的要點從三方面展現:知識框架、知識點彙總、會考知識擴充套件;主要知識點有氣溫、氣溫日變化、氣溫年變化、等溫線圖判讀、氣溫分佈規律等知識。

《天氣與氣候》——氣溫和氣溫的分佈

一、知識框架

二、知識點彙總

1、氣溫與生活

氣溫:空氣的溫度,常用℃表示,其中:

日平均氣溫=一日內氣溫觀測值之和÷觀測次數月平均氣溫=一月內日平均氣溫之和÷當月天數年平均氣溫=一年內月平均氣溫之和÷月數(12)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氣溫影響人們的穿衣、飲食、住房、農業和交通等。

2、氣溫的變化

氣溫日變化①概念:以一天為週期的氣溫變化;②變化特點: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③氣溫日較差=最高氣溫-最低氣溫。

氣溫年變化①概念:以一年為週期的氣溫變化;②變化特點:南北半球氣溫的變化正好相反;③氣溫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南北半球氣溫年變化

通常用氣溫的變化曲線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的氣溫變化情況,其中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繪製方法:一橫月、二縱溫、三定點、四連線。

3、氣溫的分佈

氣溫分佈的表示:世界各地冷熱不同,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

等溫線:在地圖上,氣溫相同的點的連線。

等溫線的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等溫線分佈規律:①緯度差異:一般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②海陸差異: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③垂直變化:隨海拔升高氣溫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等溫線圖的判讀:①等溫線封閉,中心氣溫高的為高溫中心,中心氣溫低的為低溫中心;②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注:世界“熱極”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極”南極大陸。

文章摘要:氣溫和氣溫的分佈小節的知識點總結,每個部分的要點從三方面展現:知識框架、知識點彙總、會考知識擴充套件;主要知識點有氣溫、氣溫日變化、氣溫年變化、等溫線圖判讀、氣溫分佈規律等知識。

會考知識擴充套件

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功能:估計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溫和最低月均溫,計算氣溫的年較差;判斷氣溫年變化的大小,看氣溫曲線彎曲程度大小,彎曲程度小,氣溫變化就小,反之,氣溫變化就大。

等溫線圖的判讀:

①在同一條等溫線上,氣溫相等。等溫線稠密,氣溫差異大;反之,氣溫差異小。等溫線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緯度影響;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說明氣溫受海洋影響顯著;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地勢高低影響。

②在氣溫分佈圖上,比較同一緯度陸地和海洋的氣溫,海洋平均氣溫高於陸地,為冬季,反之為夏季。

③從等溫線圖的排列狀況判斷南北半球,由於等溫線由南向北數值遞減,結合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變化規律,可知位於北半球。

④若陸地上等溫線向南凸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月份應是1月份前後幾個月,南半球為夏半年,北半球為冬半年。若陸地上等溫線向北凸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

氣溫分佈規律

緯度影響:①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低。②緯度位置越高(緯度數越大)氣溫越低;反之越高北半球氣溫向北降低往南升高;南半球相反。

海陸因素影響:同緯度地區海陸氣溫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地形影響:同緯度地區高山高原氣溫低,平原氣溫高,即地勢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人為的地影響: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使全球氣溫有變暖的趨勢。

氣溫與高度的計算:

甲(乙)氣溫=乙(甲)地氣溫±甲乙兩地的溫差甲乙兩地的溫差=兩地的相對高度×0.6°C/100米

(已知低處氣溫計算高處氣溫用“-”,計算低處用“+”)

例:如圖,①如果B地氣溫是6℃,C地氣溫是多少度,A地氣溫是多少?②如果C地海拔1200米,BC兩地溫差6℃,則B地的海拔是多少米?

解:①C地氣溫=6℃-(400×0.6/100)=3.6℃②A地氣溫=6℃+(1000×0.6/100)=12℃③B地海拔=1200-(6℃÷0.6℃/100)=200米

等溫線彎曲分佈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