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有關《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0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著重瞭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言:

同學們,如果說在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之下,大凡事物總是現在的比過去的好的話,那麼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藝術的某些方面,有沒有與一般規律相反的情況呢?(這樣一來一往的問答,並不難引導學生想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羅馬為代表的雕塑,比如據說維娜斯女神的斷臂今人就無法設想能夠補得很好,以及中國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寫出當時那樣的水平的。然後接著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讓大家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以較高的水平先把課文誦讀一遍。

三、承接第二單元所學的“理清思路”理論,實際上也就是本課後面的練習題二,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而實際上等於在熟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說“秦、晉兩國為什麼圍攻鄭國”的問題;

第二自然段是說“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問題;

第三自然段是說“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

第四自然段是說“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進攻的原因”。

在上面問答練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

四、讓學生在已經看過課本中註釋的情況下提一提文中還有哪些實詞的意義不清楚,還對哪些虛詞的用法或古漢語現象不理解。這其中由學生提也好,由老師問也好。

1、第一段中兩個“於”均解為“對於”之意,兩個“軍”字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現象,當“駐紮”講。且“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兩句均為古漢語中所謂省略句,即均在“軍”字之後省掉一個介詞“在”,而就這一點,已能證明古今語言形式上的不同習慣,這對讓學生逐漸習慣看文言文是大有好處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應讓學生弄清楚:“言於”當“告訴給”講;“若使”中的“使”當“讓”講;“臣之壯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結構助詞夾在主謂結構之間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僅註釋上有“已,同‘矣’”的字樣,關鍵是要解釋這種“語氣詞連用”的古漢語現象;從“今急而求子”中不難看出,根據上下文,“而”在此只能當副詞“才”講;至於“是”通常在古文中多當代詞“這”講,只是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順而把它整個譯作“這是”罷了;最後“然鄭亡”一句,和今意相對照,顯然是個被動句。

3、第三自然段:“夜縋而出”裡的“而”強調是起前對後修飾作用的,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地”;“若亡鄭”中“亡鄭”是“亡”的使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一句的註釋中雖然說明了其中的“鄙”,“邊邑”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而“遠”是形容詞活用為“遠地”的'名詞用法,但整句意義的通俗理解應該是“越國以遠鄙”;“鄰之原,君之薄”中的兩個“之”直譯時,還是應當看作是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夫晉,何厭之有”中的“之”此時是起“動賓倒置”標誌作用的,即意義上應看作“有何厭”;“既東封鄭”一句應強調就其直譯而言,“既”當“等到……以後”或“已經”之類意思講,“東”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名詞當狀語,譯作“向東”,“封”,名詞“疆界”,此處當動詞用,譯作“作疆界”,而“鄭”作為句子的補語,也是以名詞當狀語的形式理解的,應譯作“以鄭”,於是整句的確切直譯應該是“等到向東以鄭國作了疆界以後”等。

4、最後一段中則應該讓學生承認,看過書上的有關注解之後,剩下的就沒有什麼可感到難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式之後即宜讓學生在反覆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種形式背誦。比如教師先領背、分段集中背等,因為字面意思過得較為徹底了,所以背誦起來就應該相對容易。同時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表達反映在遣詞造句、語言組織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對比同樣或類似意思表現在古今語言形式的不同上,應該承認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簡意賅和音韻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這些,也正是《左傳》等的文學價值。

五、課後練習

關於多義詞辨析的題。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概括全文內容,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型別、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4、歸納本課出現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5、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匯入:

曾有詩這樣稱讚三國時期的一員虎將::“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大家知道這員將軍是誰嗎?(張飛)張飛他在羅貫中筆下有萬夫不擋之勇,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師,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書生,他居然也能憑一己之力退敵,救國於危難。(板書課題: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

一、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著,什麼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鑑》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國策》等;紀傳體則是司馬遷開創的以記敘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文體。比如《史記》、《漢書》等。

補充:《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講解生字、詞

氾(fan)南佚(yi)名夜縋(chui)而出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三、整體感知

(1)閱讀分析課文第一段:

〔問〕“侯”“伯”是什麼樣的職位?(第一段包含什麼文化常識?)

明確: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問〕“以”是什麼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明確:“以”是因為的意思,它還有“根據”(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問〕第一段中兩個“於”的用法是否相同?試具體說說它們各是怎樣的意思?

明確:不同,前一個是“對”,後一個是“向”。

〔問〕第一段中兩個“軍”字是什麼意思?它用法是什麼用法?

明確:都是名詞作動詞,駐軍。

〔問〕晉侯、秦伯為什麼圍攻鄭國?

明確:因為鄭國不敬重晉侯,又依附楚國。

〔問〕你認為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明確: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於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著想,並沒有不對的地方。

〔問〕作者開頭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明確:為後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伏,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寫法。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部分。

(2)分析第二段:

〔問〕第二段中四個“之”是什麼用法?怎樣翻譯?

明確:第一個是代詞,代佚之狐的意見;第二個“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第三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鄭伯。

〔問〕第二段中的人物稱呼怎麼理解?

明確:“公”對諸侯王的稱呼;“臣”是官員。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稱,“子”是對別人的敬稱;“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

〔問〕這一段作者既有對燭之武的直接描寫,又有對他的間接描寫,請指出來。

明確:通過“佚之狐”來寫燭之武是間接描寫,說明燭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餘是直接描寫,表現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

〔問〕鄭伯有著怎樣的品格?通過寫鄭伯也可以表現燭之武,這種寫法又叫什麼?

明確:鄭伯的自責表現了他的大度和坦誠;這種寫法是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

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展部分。

(3)作業:

練習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複習第一課時內容。

(1)翻譯1。2段。

(2)背誦並說說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閱讀第三段:

〔問〕本段中的'三個“亡”字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個“亡”是滅亡、亡國之意思,動詞;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消滅,使……滅亡的意思,作使動詞。

〔問〕“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的兩個“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為”字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不同,前者是當作的意思;後者是給予的意思。這兩處都是動詞。“為”還有的用法是:①為了(故為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②做(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③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問〕本段中“東道主”“往來”“行李”等與現代漢語是否相同?

明確:“東道主”“行李”跟現代漢語不同,“東道主”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來”則與現代漢語相同。

〔問〕這一段有三個通假字,請找出來,具體說明。

明確:“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給;“何厭之有”的“厭”通“饜”,意思是滿足;“秦伯說”中的“說”通“悅”,意思是高興。

〔問〕燭之武是怎樣勸服秦伯的?

明確:燭之武說話站在秦國的利益上,說明鄭亡對秦國的重大影響,使秦伯不敢參與“圍鄭”。

〔問〕燭之武勸說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明確:①鄭亡對晉有利,對秦反而有害。②晉國受了秦國恩怨,反而對秦有防範之心。③鄭國滅亡後,秦國也將受到晉國的侵略。

這一部分集中筆墨表現燭之武的口才和聰明智慧。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三、分析閱讀第四段:

〔問〕“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我們曾經在哪一篇課文學過這個詞?

明確:沒有的意思;曾經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

〔問〕“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麼?我們還學過它的用法嗎?

明確:“因”的用法是介詞,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還有:①於是(定伯因復擔鬼,鬼無重)②根據(因地制宜)

〔問〕“以亂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麼?這個詞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還有:①變更(寒暑易節,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為學有難易乎)③改換(一客數敗,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問〕晉文公的性格在最後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講求仁愛、機敏聰慧,有長遠眼光的人。

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改寫練習: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現代漢語把本文改寫成的一篇小說(記敘文)或者評書。

五、作業:

課後練習2、3。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礎知識,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虛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燭之武的遊說藝術,學習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識和過人膽識。

【教學重點】

文言知識的積累、遊說藝術及人物評價。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與學生一道探討本課學習的主要知識點(教師板書主要內容)

板書內容:背景知識,文學知識,文言文基礎知識(包括通假字,文言實詞、虛詞,特殊文言句式),課文朗誦及文意理解,燭之武的遊說藝術及對燭之武的評價。

二、聽錄音範讀(兩遍),然後自讀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斷句。

2、勾畫文中的通假字。

3、學生自讀課文一遍,整體感知文意。

三、指導識記文學知識

《左傳》(見課下註解):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指導學生關注介紹中的關鍵資訊,可適當展開,如“編年體”與“國別體”“紀傳體”之比較)

評價:“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經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請學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說(悅),知(智),厭(饜)。

2、將其總列在教材上方或筆記本上。

五、講讀課文一、二段,強調對關鍵詞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講讀第一段:強調“以”“於”“軍”等詞語及狀語後置句。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歸納:大敵當前)

2、講讀第二段:

⑴ 學生中較難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⑵ 結合文句,強調“於”“使”“之”“是”等詞及省略句式。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寫燭之武奉命出使秦軍。(歸納:臨危受命)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一、二段,小結主要內容,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二、講讀課文三、四兩段

1、講讀第三段:

⑴ 指導理解文段中的難句。

⑵ 強調“既”“越”“鄙”“焉”“為”“李”“濟”“之”“封”“闕”“以”等詞語及省略句、判斷句、賓語前置句等句式。

明確:此段文字寫燭之武遊說成功。(歸納:智退秦師)

2、講讀第四段:

強調“微”“夫”“因”“敝”“與”“武”“其”等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

明確:此段寫結果。(提示背誦此段內容)

三、齊讀全文,加強整體感知

四、探討燭之武的說辯藝術,並評價其人物

1、說辯藝術:

⑴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真心實意地為對方著想。

⑵ 理由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

2、人物評價:自信;有大局意識;有過人膽識。

五、作業佈置

課後二、三題,做在書上。

第三課時

一、文學知識

《左傳》。

二、字:強調識記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語境

三、詞:實詞(含詞類活用)、虛詞

文言實詞:

1、晉軍函陵

2、是寡人之過也

3、越國以鄙遠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5、朝濟而夕設版焉

6、何厭之有

7、既東封鄭

8、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虛詞:

1、以:

⑴ 以其無禮於晉(因為。又:“扶蘇以數諫故”)

⑵ 敢以煩執事(用,拿。又“以亂易整,不武”)

⑶ 越國以鄙遠(表目的或結果。又如“焉用亡鄭以陪鄰”“闕秦以利晉”。)

⑷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為”連用,把……作為)

⑸ “何以戰”(憑,憑藉。又:“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⑹ 皆以美於徐公。(認為)

2、於:

⑴ 以其無禮於晉(對。又:“若亡鄭而有益於君”等)

⑵ 且貳於楚也(詞綴。嵌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不譯)

⑶ 皆以美於徐公(形容後,引進比較物件,相當於“比”)

⑷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在)

⑸ 趙氏求救於齊(介入物件。“向”)

⑹ 青取於之藍,而青於藍。(從)

3、之:

⑴ 公從之(代詞。佚之狐的建議)

⑵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無實義)

⑶ 鄰之厚,君之薄也。(結構助詞“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

⑸ 送孟浩然之廣陵(動詞,到……去。又:“輟耕之壟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節助詞,無實義)

4、焉:

⑴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於“矣”、“呢”。)

⑵ 焉用亡鄭以陪鄰?(如何)

⑶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哪裡。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間焉?(句末疑問語氣。又“萬鍾於我何加焉?”)

5、而:

⑴ 夜縋而出。(表修飾。又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⑵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表承接關係。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濟而夕設版焉。(表並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⑷ 因人之力而敝之(錶轉折。又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關係。並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狀語後置句:

⑴ 以其無禮於晉

⑵ 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

2、省略句:

⑴ 辭曰

⑵ 許之

⑶ 夜縋而出

3、判斷句:

⑴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

⑵ 鄰之厚,君之薄也

4、賓語前置句:

⑴ 夫晉,何厭之有?

⑵ 子何恃而往?

五、記誦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題難點處理

七、聽讀材料(可另安排時間)

1、廣播劇剪輯:《秦晉之好》(10分鐘)

2、廣播劇剪輯:《燭之武退秦師》(11分鐘)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4

學習目標

1、理解下列文言詞語:貳、軍、辭、鄙、陪、共、濟、闕、說、行李、肆。

2、歸納下列文言詞的義項:若、夫、微、之。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難點:

1、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句式、詞類活用、通假字

2、體會《左傳》的語言魅力。

自主預習

一、瞭解背景

當時的秦國都城為壅,晉國都城為絳,鄭國都城為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紮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鬥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隻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公元前651年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裡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採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係從此出現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這一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作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

二、春秋時期形勢簡圖

三、秦、晉圍鄭形勢圖

四、討論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展有何關係?

(2)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採取了哪些高超的攻心戰術?

(3)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5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2、學習《左傳》刻畫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說”、“辭”等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教學設計】

1、介紹文學文化常識,學生自讀自譯一課時;

2、教師指正譯文,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請學生熟讀全文。

第一課時

一、《左傳》及其背景介紹

1、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獻不足,說法不一。

2、體例: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

4、內容:

以《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詳細記述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

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載了整個春秋時代各國所發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5、地位:

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歷史散文的典範。

二、請學生自讀課文,並試圖口譯全文

1、重、難點句子解釋:

⑴ 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 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⑶ 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

⑷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不必要滅掉鄭以增加鄰邦晉的土地呢?

⑸ 假如放棄滅掉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短缺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又沒有什麼害處。

⑹ 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⑺ 秦國受損而晉國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請學生試著完成課後第三題,教師指正:(略)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

熟記常用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

二、本文的結構

請學生在此基礎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三段:燭之武退秦師。

第四段:晉師撤離。

三、人物形象

1、問: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誰?(燭之武)

2、問:第二段為什麼要寫他發牢騷,這會不會影響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確:這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

3、概括這個形象的特點:

⑴ 長期得不到重用;

⑵ 發牢騷,真實的存在;

⑶ 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勇氣和信心;

⑷ 胸有成竹,對矛盾瞭如指掌;

⑸ 言辭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秦、晉圍鄭的原因(矛盾小)──退秦軍(伏筆)

“秦、晉圍鄭”,“國危矣”──“夜縋而出”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晉聯合,貌合神離,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危在旦夕──燭之武是希望──長期不用,辭──許之,退秦師──晉欲攻──晉退

3、詳略得當:

詳:燭之武推辭;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經過。

五、字詞總結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2、古今異義:

⑴ 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項活動的主人。

⑵ 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3、一詞多義:

⑴ 軍:名,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量詞;動,駐紮。

⑵ 其:代,第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那”,“那些”;連,“如果”,“假使”;句中語氣詞,表祈使語氣;形容詞詞頭,無義。

⑶ 焉:代,相當於“之”,疑問代詞,“怎麼”,“哪裡”,“什麼”;兼詞,“於何”,在哪裡,“於此”,在這裡;副,相當於“乃”、“則”、“就”;語氣詞;形、副詞詞尾,……的樣子。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完成本課 《課課練》。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學習查詢資料和分析討論的方法;

2、瞭解文中“說辭”的魅力,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

《左傳》的語言特點。

【教學設想】

由於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學生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我做過的課堂小調查顯示,多數高一新生都不大瞭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瞭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帶進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說辭語言十分精彩,只有讓同學們也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改變對文言文的看法。

《燭》的故事背景對學生們來說非常陌生,要想讓他們瞭解燭之武的大智大勇首先得讓他們理解鄭國所處的危難。可以讓學生親自查詢資料,總結收集方法,尤其要學會利用資訊化數字圖書館,使他們的自讀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被各個學科在課堂上廣為應用,然而如何操作才更有效率,是老師們更應該考慮的問題。本課希望加強教師在其中的點撥作用,在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時候在投影幕(或黑板)上給予過程指導。

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課尾設計的拓展延伸和課堂練習應讓學生樂於探討並且有話可說。

電腦投影的內容不應該是板書的替代品,圍繞教學設計的課件也應該體現出現代資訊科技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CAI(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自古以來,英雄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佔有重要位置,他們或為民排憂,或為國解難,他們或平凡,或偉大,他們有的不為人知,有的永載史冊。

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裡面有著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共同探討!

(互動設計1:讓學生回顧國中所學《曹劌論戰》以喚起對《左傳》特點的回憶,再結合課文註釋①及文後補白所選《中國文學答問總彙》中對《左傳》的介紹,說說“我所知道的《左傳》”。)

教師補充點撥: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贍完整的編年史,也是優秀的散文典範。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被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據《漢書》所記,始於漢哀帝時的劉歆。按儒家經學傳統,先師所言為“經”,後師所言為“傳”,以“傳”解“經”,為漢代官學通例。此書被認定為解《春秋》之“傳”,便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實際上,此書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編年體史書,不能說它是“依經作傳”,但其記事之詳贍多有助於說明《春秋》。因此,也不能說它與《春秋》毫無關係。

《左傳》相傳也是春秋時左丘明所作,但歷來對此多有異說。現在看來,《左傳》作者實難確指。它與《國語》一樣,並非成於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傳》為名,或與“左氏”有某種關係。說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於左丘明的傳誦,大概是比較可信的。

《左傳》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終於魯哀公27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大約成書於戰國初,與《國語》之成書同時或稍後。二書在思想傾向上也基本一致。不過,《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突出。

《左傳》中記寫了眾多的歷史人物,據不完全統計,約在一千四百人左右。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土、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祝史、良醫、商賈、娼優,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勇等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蹟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雲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解說:此為引導學生走近《左傳》,力求對《左傳》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2:

瞭解相關背景:

投影秦、晉、鄭三國地理形勢圖,以便對照講解。

補充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幾點史料: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齊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愛生的原因有兩點。其一,鄭國曾兩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動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攻趙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互動設計3:

整體把握:

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後,思考:

1、文章所述何事?

點撥:這篇文章記敘了秦、晉聯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兩大強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盟,派兵戍之。晉國迫於壓力,也不得不撤兵,鄭國亡國的危機消除了。

2、事中涉及哪些人,請初步扼要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指名幾位學生回答:

點撥: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他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隻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子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瞭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於自責者。當鄭國處於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動之以情;接著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曉之以理,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於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理解並學習燭之武的論辯藝術。

3、學習作者的敘事藝術。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脈絡。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燭之武的論辯技巧。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法

板書安排: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圍鄭

燭之武臨危受命許之

示之以弱

退曉之以害大智大勇(形象)

燭之武說服秦伯動之以利

挑之以隙

鄭國轉危為安

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波瀾起伏詳略得當

一、誦讀課文,複習文言知識。

1、泛讀課文。

2、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停頓)

4、教師學生結合課文註釋進一步熟悉課文。

二、知識點匯入

昨天,同學們已經跟著我把《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梳理了一遍,上節課我們已經明確學習古文的意義何在,那就是:

1、學語言:中國的古代典籍是我們古老文化的載體,要想將我們的文明傳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讀古書,學習古代漢語。同學們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也是因為不懂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2、學智慧:當戰爭一觸即發之際,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辭退卻敵兵,戰爭的風雲消弭於無形,干戈化為玉帛。這除了過人的智慧和勇氣之外是無法辦到的。這樣的智慧應當是我們學習古文的精神精髓。

3、學寫作:大家看這篇課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卻將戰事、人物刻畫得如此生動,情節曲折、層次井然,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寫作的地方。

那麼,明確了這三個學習古文的目的之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春秋時代,去感受古人的風采!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學生齊讀第1段,用四字短語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確:秦晉圍鄭

引導學生串析本段:同時畫出《秦晉地理形勢圖》,介紹相關知識點:春秋時期,秦國(今陝西、甘肅),晉國(山西)是兩個大國,成語有秦晉之好。楚國(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大國,而鄭國(今河南新鄭)則是一箇中等國家,國力一般,但其佔據的卻是中國的中心地帶,所以諸強國都虎視眈眈地盯著鄭國,所以鄭國只能依靠、依附於某個大國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但是哪個強國都不肯放過它,所以經常遭遇機。那麼“貳於楚也”的罪名便成為討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用短語概括本段內容。(教師點撥,明確:燭之武臨危受命)

①“佚之狐言於……師必退。”刻畫了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③公曰:“……”許之。鄭伯的自責體現了明君風範,他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用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體現了他善於做思想工作;燭之武應允隻身去見秦伯,也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3、學智慧:鄭伯勇於責己的態度消除了燭之武的怨氣,應該學習鄭伯的馭人之術。

第3段

(1)教師範讀本段。(學生細細品味燭之武的形象及其高超的遊說技巧)

(2)學生用短語概括本段內容。(教師明確:燭之武說退秦師)

①“秦晉圍鄭……敢以煩執事”引導學生明白,示之以弱,減輕敵方的防範心理。

②“越國以鄙遠……君之薄也。”引導學生看地圖,加深理解,為什麼說是“越國以鄙遠”,秦鄭之間有許多小國,還有周王室的間隔,所以是跨國來管理遠方的邊邑,其難可知。曉之以害,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獲得秦伯的信任。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引導學生看地圖,由於秦國和東方齊國的交往要從鄭國經過,所以鄭國是“東道主”。動之以利,利益的誘惑,減弱、消減其攻打鄭國的決心。

④“且君嘗為晉軍賜矣……唯君圖之。”以秦晉之間過往的矛盾作為突破口,挑之以隙,挑撥秦晉間的.矛盾,瓦解其聯盟。引導學生看地圖加深理解,秦國與晉國接壤,在晉國的西邊,晉“欲肆其西封”,必然損害秦國的利益。

(3)學生根據燭之武的語言,歸納其人物形象。(教師明確:大智大勇)

(4)學智慧:面對強敵,燭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示了他的論辯藝術與外教才能,以及他對局勢全面而透徹的分析智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用短語概括本段段意。(教師明確:鄭國轉危為安)

(3)學智慧:晉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憤時的隱忍使得鄭國轉危為安。

四、學寫作。

(1)引導學生思考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上有何特點?(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時間)

教師明確:

①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故事情節完整,層次井然。

②波瀾迭起,曲折有致。

秦晉圍鄭(急)燭之武推辭(急)深入敵營(急)子犯擊之(急)

佚之狐推薦(緩)鄭伯自責(緩)說敵成功(緩)晉侯阻止(緩)

(2)啟發學生本文在敘事上有什麼特點?(學生思考並討論)

教師明確:

①伏筆與照應:“以其無禮於晉”為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說明秦、晉雖是聯合行為,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②詳略得當:集中筆墨寫其說辭而略寫其他方面,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了簡略交代。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基礎培養目標:理解古文的字詞句。

2、思想培養目標:顧全大局,大公無私的品質。

3、能力培養目標:培養說話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全文體會社交的技巧性以及說話的邏輯性。

2、特殊句式(狀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詞類活用。

【教學設想】

1、本文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對往後文言文的學習有極大影響。一開始可以先引入歷史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接著開始講解課文大意,讓學生對課文有總體的掌握。

2、首篇古文,應該注重字詞句講解,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奠定基礎。

3、本文邏輯性比較強,充分體現口才能力。通過學習課文,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口才技能。課堂上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學生熟悉的例子,加深對課文理解。

【預習安排】

1、對照譯文通讀課文,給不認識的字詞注音。

2、複習第一課時學習的課文,自己翻譯學過的部分,第二課時的時候檢查。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國中已經學過《曹劌論戰》了,問學生是否記得出處。學生答出自《左傳》。繼而說明今天的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也是出自《左傳》。有關《左傳》的內容,請同學們先看課文註釋①。

接著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有愧於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國呢?秦晉歷史上合作關係一直很好;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也要爭奪霸權,於是秦晉聯合也就成了必然了。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以晉國為主的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就想到了當時的大國,也就是秦國。

下面我們來學習《燭之武退秦師》,看看燭之武是如何退秦師的。

二、請同學集體先讀一遍課文。要注意下面這些字詞的讀音。有些是古今讀音不同,有些是不常用。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亡鄭以陪(bèi)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quē)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三、講解課文

1、下面來看看課文。同學們先聽老師讀第一段,並思考這段講的是什麼事件。

第一段(秦晉圍鄭)

哪個同學來回答一下:這段講的是什麼事件?(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

第一句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侯,就是晉文公,秦伯就是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因為。其,代詞,代指鄭國。禮,禮節。貳,從屬二主。“無禮於晉”是倒裝句,應該是,於晉無禮。這就是狀語後置句。同理,那“貳於楚”是什麼結構呢?這個也是狀語後置句。哪位同學來翻譯一下: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沒有用禮節對待晉國,而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

②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整句話的意思就是:晉軍駐軍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在這個危急的關頭,鄭國怎麼辦呢?老師帶領同學來看第二段。讓同學們集體讀第二段。

2、第二段(臨危受命)

師:同學們,這一段注意講的是什麼呢?

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燭之武,讓他去見秦君,希望他能說服秦伯退兵。

第一句

①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鄭國的大夫。鄭伯,鄭國國君。若,假如。使,派遣。見,拜見。用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來說,佚之狐是(伯樂),而燭之武是(千里馬)。大家翻譯: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假如派遣燭之武拜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這裡的“師必退”說明了佚之狐對燭之武怎樣?非常瞭解和信任。這也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公從之。從,應該,同意。鄭伯同意了。

③(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辭,推辭。師:燭之武的態度是怎樣的?生:推辭。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已,同“矣”,意思就是這兩個字的音和義是一樣的,都是語氣詞。我請一位同學來翻譯,誰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燭之武覺得懷才不遇,心裡有埋怨。)

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是,代詞,代替前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而,連詞,表順承,才。是也,這是一個判斷句。過,過錯。翻譯: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才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師: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他是降低的身份責怪自己,勇於承認錯誤,態度誠懇,然後告訴他應以國家為重。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師:這裡說明燭之武是怎樣的人?

生:國家危難的時候燭之武不顧私人恩怨,勇於為國家貢獻自己。

3、第三段(說退秦師)

(1)大家先朗讀第三段,說出大概段意,並給本段劃分層次。(分段有利於理解段意,理清層次)

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有一百多個字,一節緊扣一節,層層深入。大家先來劃分層次。(劃分層次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結構,體會燭之武的說話技巧。)可分四層:(教師可以邊劃分邊講解課文)

(1)“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態度誠懇,動之以情。

(2)“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係,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然後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這個事實。

(2)接著進入字詞句講解。

①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側面寫出燭之武的英勇表現。

②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既,已經。

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而,順承,來。以,介詞,拿、用。與上面哪個句子相似?無禮於晉。是什麼結構的?狀語後置句。執事,對方的尊稱。句子省略了賓語,敢以之煩執事。請一位同學翻譯該句子: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的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

④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越,越過。以,介詞,把。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焉,為什麼。翻譯: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舍,放棄。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同“供”其,代詞,出使的人。乏困,缺少的東西。哪個同學來翻譯一下?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恩,翻譯得好。

⑥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為,給予。賜,恩惠。許,答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晉惠公在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

⑥夫晉,何厭之有?夫,句首語氣詞。和,什麼。厭,通“饜”,滿足。語序應該是,有何厭。賓語前置。之,賓語前置的標誌。哪個同學翻譯這句?

⑦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向西;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已經向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邊擴大它的邊界。闕,侵損。焉,哪裡。之,代詞,指土地。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呢?

⑧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以,順承,可譯而。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之,指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⑨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說,痛“悅”。戍戍守。之,鄭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3)老師帶領學生返回學習這一段,分析燭之武的說辭,結合晉、秦、鄭地勢圖,分小組合作,討論燭之武的論辯藝術。這樣可以更加清晰明瞭交談的程式。

A、說理的邏輯結構:坦言滅亡→亡鄭於秦無益→亡鄭利晉→賜晉無利→闕秦利晉

B、從哪些角度進行說理:

正面說理:越國以鄙遠……君之薄也。

反面說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史實說理: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之所知也。

C、用了哪些策略:

以退為進:鄭既知亡矣……敢以煩執事。

利益引誘誘: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離間計:夫晉,何厭之有……將焉取之。

4、第四段(迫晉退兵)

①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請,請求(請求允許我做某事)。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沒有。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因,依靠。敝,損害。任,仁義。與,同盟者。知,通“智”。易,代替。武,武德。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衝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

5、在瞭解大意的基礎上再誦讀,加深印象。接著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類總結的字詞句用法。分類如下:

(1)重要實詞:

①貳:從屬二主②鄙:邊遠的地③許:贊同④微,如果沒有。⑤陪,增加。⑥闕:侵損,削減。

(2)虛詞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裡)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4)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5)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6)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6、完成課後作業。老師可以用提問學生或者集體討論的方式完成。

7、結語

回去自己再總結課文重點字詞句的用法,自己歸類,加深記憶。鼓勵學生提高自己的口才技能。

附件

教後記

(1)師姐點評:

教態自然,聲音響亮,與學生有互動環節,能夠調動課堂氣氛。但是上課內容有點亂,板塊連線突兀,不連貫。動作有點僵硬,體態語言欠缺。說話不夠順暢,時有停頓。建議:講課的時候放開點,笑容多點,多與學生接近;不能總是看著教案,也不能讓學生看出你的緊張。

第一次修改:匯入部分更加精講,避免學生瞌睡。教學用語進一步改進,儘量使用專業術語,不能總停留在一直出現的話語,學生聽多了也煩。比如,那個,嗯等口頭禪。教案熟讀,避免照本宣科。見過修改,板塊連線沒有太大的起伏了。

(2)唐老師指點:

態度嚴肅,教態自然。板書有待提高,但結構清晰。跟學生有互動,眼神交流。但是背臺了,這個犯了大忌。對文字還不夠熟悉,依賴於教案。

點評加改正:

1、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但不能漫無目的。開場白要渲染氣氛,使用適當的語言激勵他們,讓他們進入角色,為下文作鋪墊。

2、學生讀書時老師走到中間去,讓他們有親近感,有互動。也可以檢查自己板書是否有錯別字,大致的結構該怎樣排版。

3、整體感知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想辦法換方式讀課文。理解的前提是記憶。講完一段後也要讓學生讀,可以把他們的思路理清楚。字詞句講解也是有必要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全部掌握基本的知識,缺乏一定的引導,自制能力也不強。

4、每一個課時應該是完整的,必須讓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理解。如果中斷了,下一節課是很難接上去的,記憶裡面已經分層次了。一般第一課時的時候要把文章的整體內容串起來,為後面的學生奠定基礎。

5、板書。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清晰。

6、學會揚長避短。如果你普通話不標準,你可以多板書或者用課件。如果你不學富五車,你可以說話幽默。如果你不漂亮,你可以有氣質,有親和力。如果你學得不夠精通,不要往吭裡面跳。

(3)課前發言:

一位中學老師提倡學生學習詩歌,辭藻要求華麗。使用比較優美的語言寫作文,在大學聯考很容易得考分,既符合考試的要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文筆,提高學生修養。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我覺得提倡學習詩歌是一個不錯的建議。現代的學生都不懂得詩歌的格律、欣賞等問題。平常學生不接觸,考試才臨時用,肯定在短時間內難以理解。而且作為一箇中國人,我覺得知道一些詩歌的原理不為過。我就很羨慕會寫詩的人,覺得她們很有韻味,寫的文章比較有文采,用詞很靈活。但是不能過多追求辭藻華麗。這樣就顯得矯揉造假了。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9

教學要求:

1、掌握若、說、辭、鄙、微、之六個文言詞的用法。

2、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讀懂課文,並體會其寫作特點及燭之武說秦的語言藝術。

3、熟讀並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課文第三段即說秦部分。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及特點。

教學課型:講讀課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和講讀第一、二段。

教學步驟:

一、引入課題和釋題(5分鐘)

1、標題重點釋“退”和“師”兩個詞,然後理解標題的含義。

2、簡介《左傳》。這可讓學生自己完成,師只作扼要的補充。

二、展示並簡釋教學要求。(5分鐘)

三、初讀全文,處理生字讀音,試析文章的結構和層次。(4分鐘)

原則上計劃由教師完成,也可視具體情況抽學生來完成。

四、講讀第一段(10分鐘)

1、抽生朗讀本段,注意生字詞讀音。

2、講析本段

譯釋由學生完成,師只作扼要補糾和簡要分析。分析內容包括伏筆手法和語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讓學生齊讀全段。

4、處理練習一之中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試譯回答,然後指導學生背誦本段。

五、講讀第二段(15分鐘)

1、抽生朗讀本段,注意生字詞讀音。

2、講析本段

① 重點講析三個文言詞“若”、“之”、“辭”的用法和人物對話。

② 字詞句的理解仍然注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完成為主,師糾補為輔。對要求掌握的三個文言詞的用法要板書列於黑板上,對話部分要讓學生試作語氣練習。

③ 小結的內容包括情節的曲折性、寫法的詳略和表達的特點。

3、生齊讀本段,然後處理相關練習。

4、指導學生背誦本段。

六、指導並檢查學生背誦這兩段。(3分鐘)

七、指導學生預習後面的兩段。(3分鐘)

方法是讀熟和背誦(包括生字詞讀音的認定)

(下課)

第二課時

講讀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步驟:

一、複習匯入(5分鐘)

1、檢查前兩段的背誦情況及對內容的理解。

2、檢查三個文言詞的用法。

3、檢查三、四段的通讀情況。

二、講讀第三段(25分鐘)

1、講讀重點包括“說”、“鄙”、“之”三個文言詞的用法和關鍵語句的語氣及特點。難點是說辭的語言藝術性。

2、語句的疏通仍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重點部分的教學方法同前課時。說辭的藝術性藉助於層次的`劃分去理解。講析完畢注意讓學生齊讀全段。

3、處理課後相關練習,方法同前。

4、佈置學生試背本段。

三、講讀第四段(10分鐘)

1、抽生讀文。

2、講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強調“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晉文公話語的結構特點。切莫忘末尾要齊讀本段。

3、背誦本段。

4、處理課後練習一(4)

四、小結全文(5分鐘)

1、寫作特點

① 結構線索:單線,時間為序。

② 寫法:詳略分明,詳寫說辭,略寫情節。

③ 表達:語言(對話)描寫為主。

2、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① 熟讀成誦。②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下課)

附:板書設計

說退 軍隊

↑ ↑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註釋

要求:

1、若、說、辭、鄙、微、之

2、字詞句,寫作特點、語言藝術。

3、熟讀、背誦。

第三課時

朗讀、背誦訓練和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步驟:

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10分鐘)

1、朗讀要求:對話的朗讀要表現人物的情緒和思想、態度。敘述朗讀要體現伏筆和照應這樣的寫作手法運用上的作用。

2、朗讀要逐段進行,要結合課文的練習進行。

二、背誦指導(15分鐘)

1、在朗讀熟讀的基礎上進行,還要注意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注意背誦要講究方法,長段要分層,特別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錯的地方的區別方法,訓練要突出重點,力爭在課內完成。

三、完成課後練習(15分鐘)

1、審題、做題方法的指導。

2、注意為答案找理由。

四、師生一起交流總結本課文學習的方法、心得。(5分鐘)

師最後作歸納:

1、知識要點的學習。

2、學習方法的運用。

(下課)

教後記:

1、文言文講讀課教學須強化讀背的訓練,把教與讀和背有機統一起來。

2、文言虛實詞的教學要結合文言文的語法知識的教學進行,確保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會方法,掌握其中的規律,直到能夠舉一反三。

3、教學步驟要簡明扼要,安排要有條不紊,特別是要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內容與規律合理規劃和分配好各步驟的教學時間。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二)誦讀法,點撥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體會燭之武的遊說技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第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賞析第3段

(1)一生範讀本段。

(2)生藉助註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遊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②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③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5)學生以小組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採取小組回答問題加分的形式)

實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異義詞: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後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介詞結構後置,還原後應為: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6)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遊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一個藉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是實質,“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是因為勝負之數,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後發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

(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於納諫。(2)勇於自責。(3)善於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不驚。

(3)詳略得當。

四、學生小組討論後談學習本課後的啟發。

分兩種層面來展開:

1、本文給我們的啟示。

2、結合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比如:世貿談判、朝核問題……)談

3、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燭臨危受命

之智退秦師

武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退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秦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師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晉師撤離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本著實現學生、教師角色的還原轉化,所以在老師的導演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來,學生普遍覺得在熱烈輕鬆地討論氛圍中收穫不小,並且第一次感到原來古文還可以讓自己學到很多在現實生活中實用的一些知識和道理。

學生找到了學習文言文的趣味所在,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可以說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還是有一些地方還需改進,首先就是學生不知道學習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剛開始讓學生起來賞析時,開始幾乎是在概述故事,後經過點撥才基本明白;其次,學生對文言文的知識點概念模糊,所以在開始歸納知識點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談啟發時,學生開始時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從何入手,後經引導才明白。這些都說明面對新的學生,必須作好學生的情況瞭解,在備課中切實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