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的全詩賞析

詩句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的全詩賞析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出處】

唐·李白《送友人入蜀》。

【意思】

本詩與《蜀道難》同是寫蜀道難行,但 卻同曲異工,其不同手法,各為題旨所決定。此詩是送友入蜀。摯友分 手,當然要祝願他一路平安,所以要提醒他注意蜀道難行。詩句語調平 和,感情真摯,似叮嚀的話語: 聽說蜀道崎嶇不平,不易行走啊! 這是平 靜的敘述。 而《蜀道難》則是飽含激情的讚歎: “噫籲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由此可見兩者筆法迥異。

注: 蠶叢路,“蠶叢”原是傳說中古代蜀國一個國王。這裡用以代蜀 地。“蠶叢路” 即蜀道。

【全詩】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賞析】

全篇緊扣詩題,寫“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中的“蠶叢”,是傳說中古代蜀國的一個國王,這裡用來指蜀地。“蠶叢路”就是蜀道,點題目中“友人入蜀”的道路。友人將“入蜀”,送別之時當然應該祝願他“一路平安”。為了他一路平安,認真地講一下蜀道之難行,好讓友人多加小心,還是必要的。從這一意義上說,以“見說”領起,就還有深意。不光是我說,別人也都說那“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啊!弦外之音豈不是“你可得小心啊!”“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十個字,展示了一幅有情有景的登山圖,還表現了山“起”雲“生”的動態。

前四句,寫“入蜀”之路難行;“友人”從何處“入蜀”,即作者在何處為“友人”送行,全未涉及。讀到“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一聯,才看出“友人”將從秦入蜀。這一聯,以寫為敘,而所寫的又是想象中的情境。“友人”是要告別秦中到“蜀城”去的。由於對“友人”的出行十分關心,所以始而借“見說”蜀道之崎嶇以引起“友人”的注意,繼而身在秦中,心馳蜀道,先後出現了“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的特寫鏡頭,而他所送的“友人”呢,也已經在想象中通過“芳樹”籠罩的.“秦棧”,到達“春流”環繞的“蜀城”。

“秦中自古帝王都”,唐王朝的京城長安也就在那裡;而“入蜀”之路,卻那麼“崎嶇不易行”。那麼,那位“友人”不在長安求官或作官,偏偏要“入蜀”,究竟為什麼?難道長安的“十二街”比“蜀道”還難行嗎?看來那位“友人”的離秦“入蜀”,必有原因。這原因,作者是知道的,但在前面,卻一點也沒說,只在結尾作了些暗示:“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據《漢書》卷七十二記載:蜀有嚴君平,卜筮於成都市,有問卜者,則依蓍龜為言利害。但他是漢朝人,到了李白的時代,其人與骨皆已朽矣,怎能向他“問”什麼“升沉”?作者這一結尾,一方面當然意在“點題”。君平在成都賣卜,說“問君平”,就等於說“友人”到了“蜀城”。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既透露“友人入蜀”的原因,又抒發“送友人入蜀”時的情感。“升”、“沉”已定,只能接受既定的現實,還問它做甚!作者告訴友人說:“關於政治上的‘升沉’嘛,看來就是這麼個樣子了!你到了‘蜀城’,就不必尋找象嚴君平那樣的人去占卜算卦了吧!”

那麼,究竟是誰的“升沉應已定”呢?從“友人”不得不“入蜀”看,當然是“友人”的,但也未嘗不可以兼包作者自己。“不必問君平”,自然也可以兼包“不必替我問君平”這一層意思。

那麼,究竟是“定”在“升”上呢?還是“定”在“沉”上?細味全詩,看來那是“定”在“沉”上的,“升沉”實際上是複詞偏義。看樣子,作者所“送”的是個失意的“友人”;作者自己呢,也未見得多麼得意,因而在全詩的結尾,既不確指誰的升沉已定,又不點明是“升”是“沉”,使“牢騷語抑遏不露”。正因為“不露”,才更耐人尋味。

TAG標籤:賞析 蠶叢路 全詩 崎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