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國中物理知識難點的突破論文

國中學生剛學物理時,由於新鮮、好奇,大多數學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但隨著知識的加深,愛學物理的人數就會越來越少。物理難學是一個共性問題,主要原因是:物理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學生直接接觸的不多,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有些銜接不上,在認識上會出現障礙,對學生來說物理存在著難點,這樣便會產生難學的感覺。為了突破物理知識的難點,我們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尋找好的途徑,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物理知識難點的形成原因很多,那麼如何突破知識的難點呢,下面簡單地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國中物理知識難點的突破論文

一、知識準備不足

學習新知識時要有許多基礎知識的,可是有些基礎知識學生從來沒有學過,例如八年級學生在學習電壓時,由於學生沒有基礎,很難理解。很多學生會提出到底什麼是電壓的問題,在學生中會形成難學的印象,這樣就形成了教學的難點。針對知識準備不足造成的難點,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講一些有關的預備知識,用最易於學生接受的方式傳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學生心理上產生負擔,例如學習電壓時採用類比的方法,用水壓來類比電壓,這樣學生會由水壓聯想到電壓,就不再會有難學、難於接受的感覺。

二、日常形成的思維定勢帶來的影響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生活經驗和體驗,在學習物理時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對於所講的知識會感到難於理解,簡直不可思議。例如:人提著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200米時,人不做功。生活經驗表明,提著一桶水走路會累得筋疲力盡,但從物理角度表明這種情況,根本不做功,學生很難理解;再如:人用力推大木箱,雖然很用力,但沒推動,多數學生會認為是推力小於阻力造成的,但是實際情況卻是推力等於阻力的,這樣的情形很多,學生理解的不好,便會產生物理太難的感覺。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老師在講解知識時,要注意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學生的思維規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來突破這些難點。例如在講人提著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時不做功之前,對功要嚴格定義,關鍵詞要重點突出,強調功等於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的乘積。而提著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這種情況雖然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但物體在力的方向上沒有通過距離,所以人無論走多遠都不做功;在講人推木箱沒有推動時,多數學生都會有推力小於阻力的錯誤結論,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從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力情況來分析,木箱沒推動說明處於靜止狀態,即平衡狀態,而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學生還不能理解,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果推力小於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東,由於阻力大於推力,那麼木箱將會向西運動,這時我們不用再講,學生自己也會認識到真的錯了。

三、概念相似,形式相似,會讓學生產生模糊的認識

例如:液體壓強公式P=gh和浮力公式F=gv,兩個公式形式相似,不易區分;壓強公式P=F/S與功的公式W=F.S,兩個公式字母相同,容易混淆;像熱能與熱量等,概念非常相似,意義不同,這些形式相似的公式和概念,對於剛學物理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總是容易弄錯。針對這種概念相似,形式相似形成的難點,教師講解時要進行透徹的分析,重點講清每一個公式的物理意義和使用條件。

(1)相似的公式要理解意義,每一個物理公式表示一個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不僅僅是字母的單純關係,如:P=1gh表示密度為1,深度為h的液體產生的壓強;F=2gV則表示物體浸在密度為2的液體中,排開液體體積為V時,物體受到的浮力。P=P/S表示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即壓強;而W=F.S則表示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的乘積,即力對物體所做的功。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記住公式,不再混淆。

(2)相通的概念要注意區別:像熱能和熱量這兩個概念,要分清它們,就要明確指出它們的區別,熱能即內能,是指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而熱量是在熱傳遞的過程中,轉移的內能的多少,也就是說在熱傳遞的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熱量,內能減少;低溫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這樣對概念指出了區別,才能突破知識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四、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直觀性較差,思維過程複雜,學生又缺乏感性認識造成的難點

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規律,學生往往缺乏“親身體驗”和“親眼所見”而持懷疑態度,這樣就會形成知識難點。如在講電磁學時,對於磁場的存在,講電學時電流的存在,由於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對其存在持懷疑態度。針對這種情形,我們可以利用實驗的直觀性,來增強規律和概念的可信度。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是否真正存在,通過一個實驗,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把幾個能自由轉動的小磁針,放在條形磁體的周圍,讓小磁針在水平面內自由轉動後,便會看到小磁針靜止時,南北極方向發生偏轉,不再指向原來的南北方向,而且有一定的規則。學生看後,再引導學生分析,沒有條形磁體時,小磁針自由轉動以後,總是南極指南,北極指北,現在情況不同,說明小磁針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這一定是條形磁體產生的作用,它們之間的作用便是通過磁場產生的。這樣學生才會打消懷疑,這樣用實驗的直觀性可以突破知識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不適合,教學要求的不當,同樣會增加物理知識的難點

國中階段所學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識,多數只是簡單介紹,並不是嚴格的定義。例如:教材中對於電流只是簡單地說說,有電流通過燈時,燈會發光,沒有電流通過時,燈會熄滅;對於電壓則是:要在一段電路中產生電流,它的兩端就要有電壓,電壓是使電路中的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可見並沒有嚴格的定義,如果我們要是如普通物理中那樣去定義電流、電壓的話,會使學生更難接受,更加糊塗,會使教學難度更大。國中學生剛學物理,對很多內容都只是初步瞭解,針對這樣的學生特點,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時,重點應在引導學生猜想,引導學生探究,進一步由探究而掌握現象、規律,重點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因此在進行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基礎的教學。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難點形成的原因,及學生的實際特點和情況,適當調整,靈活掌握,切不可生搬硬套,用最易於學生理解、掌握的方法,去講解、分析,以便突破物理知識的難點,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我個人的幾點粗淺的看法,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