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通用8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通用8篇)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1

近日,一口氣買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書集註》、錢穆老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準備要好好的讀讀《論語》。不是為了其他的,以前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和于丹大姐《論語心得》也都讀過,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統些。

記得梁啟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好處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為時已晚,自愧啊)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向朗誦著,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能夠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務必“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覆不已,老而不倦,個性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為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為孔子個性要求所學務必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務必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度言,一為“說”“樂”,即務必對學習感興趣,學為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二為“不慍”,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為了追求功利,成為謀生手段,而是為了成為“君子”,何為“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註》中有云: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於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為人之道。列此為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餘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不知而不慍,達於最高境界。”解之,“朋”之義,不僅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於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實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2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但是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裡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

從這章裡面我明白,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務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一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必須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就應盡心經力的去幫忙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必須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就應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必須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必須受益匪淺,必須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3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4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資料,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並不僅僅侷限於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並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瞭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貌,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留意,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尤其強調人就應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狀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誇的表現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踏實、質樸的精神拋諸腦後,“仁心”則更不必說。在我們誇誇其談的背後,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後,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這天讀《論語》就就應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誠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一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藉口,我們看似每一天在為理想奮鬥,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就應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內心的?這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就應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就應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我們實現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就應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只有能正視錯誤並勇於改正的人,才能夠尋找到生活與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讚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讚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心並不以為然,認為此刻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麼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性的標準,是我們就應繼續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此刻更側重於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我們就應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聖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5

關於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似乎正從一個側面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著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懂,逐漸長大後發現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麼美妙,含義又是那麼豐富,《論語·學而篇》讀後感。但儘管如此對國學經典的認知卻仍然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講習班開班第一天,老師結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很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老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典,先曉其文義然後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開朗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於是便帶著我很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始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國小開始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裡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後才發現,雖然每句都是那麼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後覺得以前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經典之所以經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為其蘊含了先賢的為人之道、成德之道,後世者難以達到其境界,故需一絲不苟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6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絡,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於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孔子講究孝道,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經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皆能有養。不散,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的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這樣是很不夠的,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是啊,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漸漸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對父母的情感,我認為對待父母和長輩我們應該真正的瞭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樣,如果我們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們要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才對父母真正的敬孝。

從治學的方面看,從一開始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講究的方法及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這些方法和態度沿用至今對我的啟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溫故而知新對於學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細節,每日不斷的複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取新的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礎。

做人誠實誠信,它早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礎。誠信是人的一張臉,他寫著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個故事,在日本餐飲界有一個行規,盤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盤子記件付酬,有個打工的學生為了提高效率,少洗兩遍,在老闆的檢查中發現了少洗兩遍,立即被辭退了,使得他在整個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見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事情,它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關係到國家的風氣。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7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並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後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關於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聖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複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麼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矇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於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聖賢書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的靈魂和古聖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矇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典,潔淨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淨。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8

”香九齡,能溫席。“小小黃香,九歲就懂得孝敬父母,為父親溫暖床蓆,他多有孝心啊!黃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黃香是一個君子,長大後成為一名好官。

黃香的故事正應了《論語·學而》篇第二條的一句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層統治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的人,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其實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個人會不會有所作為,成為有用之人,就要看這個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能做到這一點,他才會愛民、愛國,做一個群眾喜歡並支援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業。

學習了這一篇《論語》,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一切都要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為父母鋪床、打洗腳水,幫他們做家務,給疲憊一天的父母做飯……

總之,我要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