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

在課餘學習時間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再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和自己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解讀,覺得受益匪淺,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和淨化。

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1、《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2、“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裡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

3、要學會讚美,學生要通過表揚來樹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學會讚美,多給學生一些陽光,讓他們感覺到溫暖和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並且現在的教育環境和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改進,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2

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使我獲益良多,不但幫我解決了很多教學上的疑難,更讓我的目光看得更遠、更深。

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控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那麼簡單。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知道: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引火線”。在這裡,沒有任何適用於一切場合的現成方案。一切都取決於具體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現有的實際知識。同樣的教材,在這個班裡在這一點上不要講完,而在另一個班裡,卻要在另一點上有所保留。”

對照我的課堂,我總是千方百計的多教,把教學內容安排得滿滿的,惟恐漏掉了什麼重要的東西。然而這種“多多益善”的做法現在想來是阻礙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誠然,幫助學生解惑無疑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教師不可迴避的天職。教學應該幫助學生解疑,並讓學生學到解疑的方法,品嚐到疑問被解的快樂。但是我們教師不能一味地以解疑為目的,為問題的解決而滿足。

疑問是思考的源泉和動力,吸引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研究,獲取新知。當學生頭腦中不在有疑問的時候,思維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課堂,不是把學生頭腦中的所有疑問都解決,而是或多或少地給學生留有這樣那樣的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在帶著新的疑問走出課堂。我想:這樣的教學就使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讀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自己正穿越了歲月的隧道,脫離了時空的限制,聆聽著大師的諄諄教誨,或感悟、或驚訝,或……更多的則是一股躍躍欲試的激情,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3

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之後,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折服。他用他真摯的愛心、誠懇的話語,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鮮活的生活畫面,使我們不僅有感性的認識,更有理性的提升。讀其書,就是與這位哲人促膝交談;讀其書,就是與這位偉人平等對話;讀其書,真乃是受益匪淺哪!

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藝術和水平表現在是否善於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看到這句話時,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動,因為我想到了我自己。

從教這麼多年來,教過的學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班主任工作也做了十多年了,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仁至義盡”的,我自己感覺對學生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可是我逐漸發現,學生對我是“敬而遠之”,這種“發現”是從我的要好的同事身上發現的。我這名也是一名國小教師,每次與她走在一起遇到學生的時候,學生都會與她談笑風生、親密有加。而對我,我明顯感覺到了他們的拘謹與不安。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對學生可以說是嚴厲有加、極盡愛心的,為何學生看到我那麼不自在呢?真是白教他們一回了!我不禁憤憤然。我同事笑著對我說:“你的‘極盡愛心’是做到了,可是完全讓‘嚴厲有加’給掩蓋住了。你對學生來說是高高在上,學生需小心地仰視你,而我,學生只要放心地平視就行了。你呀,對學生好,也要講究點方法嘛”,看著她那洋洋得意的樣子,我不由地“怒火中燒”,可轉念一想:她說的還真有一些道理。回想自己以前,對學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許”,不許犯錯誤、不許違規、不許做有損於學校的事、不許這、不許那······一旦發現學生有犯禁者,便會大發雷霆,怒吼聲“響徹雲霄”,最後,不讓這個學生“連哭帶嚎”地出去絕不罷休。學生改了則罷,如果屢勸不改,就會悲觀地認為這個學生無藥可救了,甚至把自己氣得大有“挫敗感”的感覺。

對於教育工作,剛開始我本身的熱忱是非常充沛和飽滿的,我總是要求自己做的更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多方面的原因,我承認我逐漸在懈怠。究其根源就是方法不得當而失去了信心,信心越少,方法就越不得當,惡性迴圈就導致了缺少教育上的智慧,導致了學生與自己之間的距離感。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孩子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他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當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確,學生們畢竟還是孩子,我怎能要求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犯一點點錯誤呢?怎能用要求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呢?蘇霍姆林斯基還說:“教師不能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過於重理智的教師,兒童不僅不喜歡,而且在他面前絕不會吐露自己的心思,教師要學會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內心衝動,不要屈服於自發的情緒”。顯然,一名教師即使你有再多的愛心和熱情,但如果你在學生面前用聲色俱厲來體現,註定是失敗的。不論這個學生犯了多大的錯誤,都應當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不妨把溝通或對其處理延遲一下,想想最恰當最有效的辦法,也許會事半功倍,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學生處於青少年時期,都易激動、講情義,只要能和他們知心交談,細膩地去觀察、去體會、去認識他們的所思所想,你才會成為他們的朋友,他們也才會願意與你做朋友。

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自從“洗耳恭聽”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位教育家的一番話之後,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教師的水平和教育的藝術。今後我還會繼續學習他的言行,探求他的思想精髓,努力求取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