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高二讀書心得14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讀書心得14篇

高二讀書心得 篇1

閉上眼睛的那會兒,才是品味的開始。

躺在夏日的沙發上,手中依然捧著的是凡爾納先生的那本《海底兩萬裡》,那些刻在腦海裡的並非只是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詞句。我想,真正值得銘記,不斷品茗的凡爾納文字裡的幻想色彩

《海底兩萬裡》是凡爾納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講述諾第留斯號潛艇上的故事年,有人以為在海上遇見了一條獨角獸,法國生物學家應邀登上一艘驅逐艦,參與追捕當時盛傳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擄獲的故事。而所謂的“怪物”竟是一艘當時無人知曉的潛水艇。艇長尼摩邀請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們飽覽了海里變幻無窮的奇異景觀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經歷了種種危險。最後,當潛水艇到達挪威海岸時,阿羅納克斯三人不辭而別,將他們所知道的海底祕密公諸於世。

當讀到“這是罐頭鮮海蔘,馬來人也會稱讚它是世上獨一無二的;這是奶油,是鯨魚的奶製成的;糖是從北部海洋的大海藻裡提煉出來的。”當讀到這些文字時,我本能性的嚥了口唾液。在這浩瀚的海中,人並不是孤立的,因為他們能感受到周圍清新純淨的氣息。它只是在動,在愛,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是無限的生命。

凡爾納的小說如此動人,還在於它們是科學與幻想的巧妙結合。休閒之餘,品一下《海底兩萬裡》,或許會有一番新的感觸。

高二讀書心得 篇2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好處,它已經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為世界各地的讀者所欣賞,成為世界名著,“阿Q”也成為“世界名人”,直到此刻,阿Q二字還常掛在人們的嘴邊。阿Q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如此之巨大,究其原因正是《阿Q正傳》成功塑造了阿Q這個鄉下農民的形象,魯迅先生透過這個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二十世紀初舊中國農民身上存在的致使中國長期落後捱打的愚味、軟弱、自私、虛榮、狂妄的劣根性。

阿Q的身上,體現著自負和自卑的兩種極端性格傾向,他是極其卑微的小人物,他生活在末莊的最底層,沒有職業,沒有家,沒有住處,有時窮得只剩一條褲子,甚至連姓名都沒有,只是靠給別人打短工為生。可是他卻瞧不起末莊所有的人。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也不以為然,以為自我的兒子將來比他闊多了。阿Q還把自我頭上的傷疤作為高貴的標誌,別人嘲笑他時,便說:“你還不配”。這便是阿Q所代表的中國人的自負心理,極度自負的人往往會朝著極度自卑的方向發展,阿Q為了逃過別人侮辱,免受皮肉之苦,甘願用自輕自賤來換取別人的同情,從而避免別從的'侮辱。如末莊的閒人揪住阿Q的辮子往牆上撞時,他便承認自我是蟲子,這完全喪失了人格和自尊,多麼令人心酸!

阿Q對革命不瞭解,並不懂得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好處,他投機革命只是為了謀取個人私利,對別人進行報復,甚至連王胡這樣的同胞也不留了。所以阿Q“參加革命”遭到拒絕後,就想到衙門裡告狀,告別人謀反,好讓他滿門抄斬。阿Q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即使阿Q“革命成功”最終也會變成趙太爺那樣的新統治者。

阿Q既軟弱又膽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沒有潛力改變現實,無法應對現實,便只好利用精神麻醉法,在想像中麻醉自我,忘記痛苦。當阿Q受了別人侮辱時,十公惱恨,但很快就忘了,他僅有藉著自欺欺人,迅速忘卻惱恨心境才能恢復平和,也僅有這樣才能重新高興起來,阿Q遭別人棍棒的痛打,就是用“忘卻”這一件“祖傳的寶貝”來求得解脫的。

阿Q生活在末莊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夠欺負他,與人打架,他經常是要吃虧,但他常常十分得意,因為他有一種妙法自愈,別人打自我,就想像成自我的兒子打自我。錢被人搶了,他在憤怒之中打了自我一個耳光,想像成打別人一樣。就是受了再歷害的侮辱,他也會用類似的方法為自我解脫,從而莫名其妙高興起來。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賴以生存的精神基礎。

作為一個生活的弱者,阿Q無力抗拒黑暗和惡勢力的迫害,喪失了普通人的思維規律,近乎於精神失常。後因趙家遭搶,阿Q被人陷害,一步步走向刑場,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反抗,為自我辯白。最終要畫押了,阿Q還擔心自我畫不圓,被人笑話而煩惱。這是多麼的愚昧和悲哀。這是魯迅對病態國民深痛感受的結晶,在魯迅的心中,阿Q是無數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的代理。

高二讀書心得 篇3

寒假伊始,自小熱愛讀書的我便早早的制訂好了讀書計劃。

我按照計劃讀了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同學?在人間》、魯迅的《吶喊》、謝婉瑩的《冰心兒童文學全集》、劉洋的《綠野仙蹤》、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卡洛爾的《愛麗斯漫遊奇境記》等幾本中外作家的作品。

這些書基本上都是我從各個書店中淘回來的。自己的積蓄不算太多,但又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書籍,開始的時候,只能硬著頭皮攢錢去買那些昂貴的書籍,後來便有了經驗,從那些被人遺忘的書堆中找到許多好的書籍。其中有名著、有童話、有詩歌、有小說、有散文……無論中外,寫的都是那麼引人入勝,使我得到了許多課本上得不到的知識,也有了許多感想和心得,筆尖流露出一時的感受。

在我讀過的這些書籍中,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魯迅的《吶喊》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啊Q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鬥爭,他犀利的筆鋒令國民黨—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麼地令人肅然起敬。雖然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新社會,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溫飽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輩的精神不能丟啊。

在我認為,讀書是人生中的娛樂、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可以給予人無限的樂趣並且培養人為人處事的的能力。

在人們孤獨的時候,讀書變成了的樂趣。這時它既是人們豐富知識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娛樂品,當人們在這時看它時,會感到快樂、輕鬆;而在人們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從讀書中獲得的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是無窮盡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讀一些好書,對自己是有利無害的`,如果能夠在實踐的時候不是單純的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而是在書中的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結合自己的實際,靈活運用,才是讀好書的境界。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爺爺的一句名言,也同樣是對書籍讚美的一句名言。從這句話中便可以看出書在世界的地位是多麼重要,它的價值有多麼珍貴。正如高爾基爺爺所說的,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個一個的階梯,使人爬上高峰。但是爬上高峰的路是陡的,是險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讀一些不同的書籍就像是在爬階梯,對自己也是很有幫助的,但也要會選擇書籍。一本好書就猶如是由鑽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無價之寶,其中所蘊含著的知識與智慧是那樣的珍貴,書籍真可謂是人類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啊!相反,如果我們去讀那些幾乎彙集了天下所有骯髒之物的不利於健康的書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識、尋找樂趣,而是在使自己墮落,會使自己變得庸俗、無知。

在一本書中,又使它會讓你傷心、同情的落淚;有時它會讓你開懷大笑;有時它會讓你覺得自己身臨其境;有時它會讓你自己覺得離它根本就在兩個世界。

我想,書籍是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呢?

什麼是讀書心得?其實,讀書心得並不難寫,把自己讀書的收穫和感想。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是一篇“讀書心得”。當然,讀書心得比起摘抄、畫寫、讀書提要那三種讀書筆記確實複雜一些,難度大一點。一本厚厚的書,一篇長長的文章,那麼多內容,該從哪裡寫起呢?應當寫些什麼呢?你不要怕,只要讀書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寫,也一定能寫好。

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寫清楚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一首詩的哪些內容對你有啟發,使你受到教育。要讓人看了覺得這確實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一首詩的感想。如果不緊扣住所讀的書或文章,空泛地議論,那就不是一篇讀後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從何而發。但是,複述書本里文章中的內容,要注意簡明,要引用能說明問題的

內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寫清楚讀了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之後,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麼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寫出來,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寫出來。否則抄了大段大段的書,沒有體會,或體會不多,那還怎麼叫做讀書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學常常把讀後感寫成兩大段:第一殷是書上怎麼寫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幾句簡單的套話,我學到了什麼精神,今後準備怎麼做。這樣寫,內容就顯得很單薄。一篇讀後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書、一篇文章的某一點寫得好,使你受到啟發。那你就該講講:好在哪兒,使你受到什麼啟發,或是在寫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裡,“妙”在哪裡,把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體寫出來,這篇讀書心得的內容就豐富、充實了。

高二讀書心得 篇4

一口氣讀完了魯迅的《阿Q正傳》,因為中篇小說,並不長,所以騰出一點點課餘時光就能夠把它看完了。

初讀《阿Q正傳》往往會覺得很噁心的,其中的阿Q簡直就是一個丑角,一個人怎樣能夠這樣貌受屈辱卻不反抗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明白魯迅先生是懷著怎樣一種悲痛的情緒寫下這些文字的,看到國人病態的心理,雖然在走用文章來喚醒國人的道路,但從魯迅的作品中總是透出光明未來還很遙遠的悲涼。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會對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莊的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連姓名都沒有,只能叫阿Q。阿Q沒有家,只能在土祠住著,生活來源是靠幫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勞,無論讓他幹什麼都行。因為阿Q處在社會最底層,所以他務必忍受著有錢人的欺負和村裡人的戲弄、侮辱。說到那裡就提到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幾乎每次捱打,他都會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我,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當比他弱的人出現時,阿Q又常常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我的力量。之後革命黨要進城了,阿Q本以為革命黨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過不去,於是對此深惡痛絕,但之後發現革命黨是造舉人老爺的反,他以為革命後就能要什麼有什麼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動卻是去靜修庵裡胡鬧。阿Q自始至終都處於一種野蠻的壓迫剝削之下,自我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場,他都不能真正覺悟。每當讀到關於阿Q的情節的時候我都很惱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實,不止是阿Q,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諷刺的物件。先說趙太爺父子吧,趙太爺一向瞧不起阿Q,連阿Q姓趙的權利都給剝奪了,趙太爺三妻四妾,但阿Q向吳媽示好時趙秀才就要用大竹槓打他,不僅僅這樣,之後地保還來壓榨了阿Q酒錢以及定了5個慘無人道的條件,把阿Q的身家剝奪得所剩無幾。趙太爺還製造流言,使阿Q斷了生計。聽說阿Q那兒有便宜貨,平時一向吝嗇的他不惜打破不點燈的傳統並且讓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聽說阿Q沒貨了,他又換成原先的.面孔。聽說阿Q革命了,趙太爺居然也肯叫阿Q為“老Q”。當革命已成定局,趙秀才也把辮子盤起來,並且花了四塊大洋買了個“銀桃子”使自我成為革命黨人。趙太爺父子驕橫無理、狡詐、吝嗇、投機,十足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

王先生時一再欺負阿Q,但當阿Q“中興”歸來時,還在舉人老爺家幫過忙時,王胡肅然,當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講殺革命黨故事的道具時,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們,幾乎未莊的所有人見到阿Q“中興”歸來時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習氣,都對阿Q肅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個典型的形象,他去上過洋學堂、還去了東洋,於是把辮子剪了,穿著西裝,自以為很了不起,而當回國後發現沒有辮子不利於自我做官時,又去弄了個假辮子來。他還是未莊第一個加入革命黨的人,“已經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他就這樣成為了一個封建與資本主義的扭曲結合體。

全文都是各色各樣的醜主角,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讀魯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還看了紀念魯迅誕辰一百週年的電影《阿Q正傳》,活生生的阿Q讓人覺得越發噁心。

高二讀書心得 篇5

開卷有益,這是我對自己讀書多年來的最深、最明瞭的體會。

從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今人的“書籍是人類靈魂進步的階梯”,無不看出讀書的良好作用。讀書好處和重要之大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加上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會經常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於是人人都想讀書,把活到老學到老作為至理名言,可是在讀書的過程中,許多人只體會到讀書的無比之苦,我卻更多地感悟到讀書的無限之樂。我不是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也不是把讀書單純的當成一種無所事事時候的消遣,而是把讀書當成一種心靈之旅,當成一種和古之先賢、智者名士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的過程,當成一種消除疲憊,洗去煩惱的精...

高二讀書心得 篇6

這部作品的作者是德·亞米契斯。他憑著對生活的深刻熱愛,對孩子的真正瞭解,真正關懷,已經成為影響世界家庭教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序中說這本書也能夠叫做一個國小生一學年的故事。這本書是義大利學生安利柯,在一個學年的12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其中,也有他父母對他勸戒性的文章,以及教師在課堂上宣讀的小故事。《愛的教育》很吸引我,它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一樣,可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以往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一樣。所以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其實隨處可見,卻也隨處不見,因為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此刻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的教育》一書中描述了一群充滿活力,進取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我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那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教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更讓我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

而應對我們的教育,愛應當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簡便,每一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對於生活的熱愛。

書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明白“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教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忙期望工程……儘管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汙染”,“稀釋”,甚至“消失”,但我依然相信愛的偉大,相信生活中依然存在著愛,而每一個人也感受和付出著愛。

高二讀書心得 篇7

寒假一開始,我便時常到農家書屋,因為那裡有我的一位好朋友《海底兩萬裡》。

《海底兩萬裡》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說,是法國作家儒樂.凡爾納的傾情傑作。書中記載了接二連三的海灘事件,震驚了全世界。阿龍納斯教授和助手康塞爾、魚叉王尼德·蘭參加了追捕“海怪”的行動,結果意外地爬到了“海怪”的身上,發現所謂的“海怪”其實是潛水艇。他們別無選擇,只好跟著“鸚鵡螺”號潛艇的船長尼摩一起周遊各大洋,開始了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海底之旅:遇上土著人、南極冒險、血戰章魚、海底復仇……

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阿龍納斯,一位熱愛海洋、知識淵博的`教授,到“鸚鵡螺”號上後,他把那些奇特又罕見的動物、植物全部記錄到筆記本中,回到陸地上後公諸於世,真令人敬佩啊!康賽爾,教授身邊忠誠的僕人,他們共同經歷了幾十萬公里的海底航行,飽覽了許多壯麗的景觀。他們共患難,同艱辛,成了真正的朋友。“魚叉王”尼德·蘭是一名勇敢、優秀的叉鯨手,百發百中,在危機時刻拯救了教授和康賽爾。尼摩船長是一位海洋的“隱者”,勇敢而智慧,帶領水手們成功從南極脫險,勇鬥鯊魚,血戰章魚,無人能敵,但一直隱居大海,很少露面。

《海底兩萬裡》不僅讓我認識了這些勇敢、執著、真誠的人,也讓我遊覽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等七大洋,欣賞到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海底兩萬裡》既是一本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又是一本富含海洋知識的百科全書。朋友們,趕快進入《海底兩萬裡》的世界中吧!

高二讀書心得 篇8

今日我有幸讀了西方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這是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孩子比利,因為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終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能夠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而被勒令退學了。

還有一個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總是在教師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與迷惑。其實年僅六歲的她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學的孩子,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動,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景並非如此。她發現自我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教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她眼睛裡充滿了迷惑,教師就提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卻被認為是痴呆生。

其實,教育是一門神祕的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於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並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我,成為社會可用之材。

無論提高、落後,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期望,體驗成功的愉悅,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據說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漁夫在深海里打撈到一個碩大的珍珠,他無比興奮,因為珍珠實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顆黑珍珠上有一個白點,漁夫不滿意。拿到家後細心的剝掉白點,就在漁夫細心而謹慎的剝離下,珍珠越來越小,到最終漁夫淚流滿面珍珠沒了。其實,漁夫的心態和我們的選擇思路有著相同之處,就是錯誤的鐘情於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後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

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進取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銳利的眼光,善於於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能夠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淨化他人心靈為己任,只可是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後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裡沒有命令,僅有對話。因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我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為,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溫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完美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定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我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當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臺,要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一樣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高二讀書心得 篇9

也許,看過《紅樓夢》的大多數人都不明白黛玉,她也無需別人明白,正因不懂得她的人就是不會了解她內心深處的嚮往的。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然而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透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麼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

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然而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一面就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就是死前的哀怨悽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麼地方有一個乾淨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麼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就是香丘呢,我此刻所處的現實社會都就是汙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下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著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獲得明白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就是她心中永遠的'溫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就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然而雖然最後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一樣,她就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就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高二讀書心得 篇10

這個暑假,我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記。這本書介紹了三位名人: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他們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最喜歡的是貝多芬。

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看名人傳記,然後我睡著了。第二天,我起床,嗯,書在哪裡?我在找它,卻找不到。我急得哭了。我走到客廳,發現我父親正在看它。我把書拿回來,對他說:“我看完你再看。”

爸爸別無選擇,只能把它還給我,所以我很快把這位名人的傳記藏到別處去了。

這是一本好書,尤其是貝多芬的'傳記,介紹了他痛苦而又輝煌的人生組成,雙耳聾,雙眼盲。但他碰巧是一個既看不見也聽不見的音樂家。這是人生的悲哀。如果是別人,他就不想活了。但他沒有。他堅持不懈,完成了他的音樂生涯。

貝多芬為了夢想沒有選擇生活,而是勇往直前,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了一點挫折,與他相比不是真的什麼,而是我們是多麼的軟弱。要向貝多芬學習,我們需要面對困難,走過坎坷的道路,不要把挫折當作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只要我們前進,就能成功。

讀了這本書,我感觸良多,受益良多。人生是一條荊棘之路。如果我們跨越這些障礙,我們就能成長。

高二讀書心得 篇11

每次看《紅樓夢》,總也看不到結尾,原因無他,只就是覺得林黛玉的生世可憐本就可憐,可為什麼結局也那麼的悽慘,為何要讓她知道寶玉成親,最後氣結而亡。這個結局知道就夠了,沒必要去一遍遍的溫習那種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寫了紅樓夢的續篇,以前對於這種書,然而我總就是排斥的。覺得那些人搞出一個個大團圓,或死而復生或仙境重逢之類的結局,實在就是沒有好處。這麼粗劣的改續,無聊的緊。但就是這次去圖書館,見到書架上好幾個版本的這種書,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卻使我萌動了重讀紅樓結尾幾章的想法。

讀至尾章,聽甄世隱說著什麼“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然而對於黛玉的遭遇,我依然惋惜哀嘆不已,但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一樣,將一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裡麼?

以前,我一向就是不喜愛薛寶釵的,覺得她就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就是此刻,我竟然不由不一樣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杯具也許比林的更令人嘆惋。

薛家也就是大家族之一,薛寶釵從小就家境富足,飽讀詩書。理解的就是極為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就是誇她“沉靜寬厚”。沒錯,這正就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為人方式,也就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於顏色,否則就就是“不尊重。”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一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然而可也只就是冷冷的用一句話反諷過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橋下陷害林的一段。此刻想來,其實也並不就是完全不能夠明白的惡毒舉動。她從小生長在皇商家庭,這種“趨吉避凶”的法門就應就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雖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許認為人理所應當就該這樣應對。其實她才就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著。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什麼,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就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感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為世界本就如此。認為夫妻間有的不就是真誠的感情而就是“舉案齊眉”的尊重;認為母女間有的不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而就是服從的孝道。這樣冷酷的綱常,竟就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著。

在封建社會的禮教中,做出這樣的選取,也就是身不由己的。然而她只就是一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就是聰慧有才的,然而卻被教育著認為女子讀書也就是無用,香菱和湘雲談詩她說道“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為這些淫詞巧句就是不能為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一樣期望有完美的生活,但當母親為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痴痴傻傻的寶玉時,正因母親告訴說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理解。直到最後寶玉出家,她的杯具到達高潮。即使在這時,她依然就是不能由著本性而為的。王夫人說“看著寶釵雖就是痛哭,他端莊樣兒一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就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一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並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剋制著,這就是她的“尊重”!

與黛玉相比,寶釵的一生也許更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過那虛無縹緲的感情,且她沒有看到家族沒落的悲慘下場,而就是一死解脫了時刻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就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

本應就是一個敢愛敢恨,個性灑脫,恣意生活的寶釵,卻成了紅樓數場杯具中的一個。“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然而對於她的一生,曹雪芹先生就應也就是嘆惋的吧!

高二讀書心得 篇12

一則童話猶如一幅畫卷,讓人賞心悅目;一個故事猶如一汪清泉,讓人澄澈身心;一本好書猶如一陣清風,讓人放飛思緒。

最近我看了十九世紀法國最科幻作家凡爾納寫的《海底兩萬裡》。講述的是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底旅行的故事。

1866年前,當人們發現了一隻所謂的獨角鯨的怪物,阿龍納斯及他的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也參與其中。不幸阿龍納斯與他的僕人和魚叉手一起掉入水中,卻沒想到竟到了怪物的背上。原來這隻所謂的怪物其實是一艘神祕的潛水艇。這潛水艇是一位尼摩船長在一座荒島上祕密建造的,它利用海洋發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先生一起參加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途中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然後進入大西洋。看到過許多罕見的海洋生物。最後,阿龍納斯等人還是從鸚鵡螺號中出來了,而鸚鵡螺號卻神祕失蹤,尼摩船長也神祕消失。

主人公尼摩船長是一個很孤獨的.人,可在這孤獨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龍納斯一干人等,並與他們共同經歷了一幕幕懾人心魄,刺激新奇的故事。

在這本書裡,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否能漫遊;可以知道在海底是怎麼打獵的;還可以知道許許多多新鮮有趣的事情。

這真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我似乎跟著尼摩船長到了藍色的大海旅遊了一趟;我見識了海上奇妙無比的景象,讓人神清氣爽,讓人心馳神往。我要努力學習,將來有機會到海上探險,挖掘海底豐富的寶藏!

高二讀書心得 篇13

一直久仰阿Q大名,據說他的“精神勝利法”十分“利害”,可就是沒看過原著。恰好最近又學了魯迅先生的一篇課文,再次被他犀利的筆風征服,於是欣然前往圖書館,蒐羅他的書,翻開《狂人日記》,便直奔《阿Q正傳》。

粗略讀了一邊,算是和阿Q打了個招呼,彷彿那個穿著破夾襖,面帶輕蔑走向王胡的阿Q正迎面走來;又彷彿對面鏡子裡,自己的腦袋下長出了阿Q的身子。

在我眼裡阿Q是可悲、可恨、可氣又可笑的人,但他始終不值得人可憐,即使是多於的同情,恐怕失去自尊的他也無法承擔吧。

他悲的是生活在強權的壓迫下,已變得麻木不仁,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基本人格,甚至把被壓迫,視為理所當然,最終在“精神勝利法”的'幫助下依舊可以活得“飄飄然”。他的可恨之處在於,毫無自知之明,專愛欺負弱小,把他受壓迫的氣憤轉而發洩到比自己更軟弱、低下的人身上,以獲得精神上的勝利,如調戲小尼姑。然而可氣可笑的是,直到死的那一刻,他最終也還是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何而死,卻在“精神勝利法”的“光環”下,死得“泰然”……

我一直很喜歡用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來形容魯迅先生的文章,但在這裡我暫且拋開他的鍼砭時弊,也拋開阿Q所有的政治、歷史、社會等背景,單從阿Q這個藝術形象看,他最大的“光環”便是他的“精神勝利法”了,而他的可悲、可恨、可氣、可笑的唯一資本也註定是他的“精神勝利法”。

阿Q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縮影和“結晶”,可謂是“時勢造就阿Q”可是一旦阿Q脫離了那個時代,他還是那個阿Q麼?拋開了阿Q所有的政治、歷史、社會等背景,他的“精神勝利法”還有什麼意義可言麼?也許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但是作為一部有著鮮明時代烙印的經典小說,它能跨越那個是帶仍以經典的名義走向今天,這徰說明了他的經典不僅僅停留在他的那個時代,而且還能穿越時空與今人產生新的'共鳴,那我們也理所應當給經典鍍上新的金邊,讓“阿Q精神”在今天添上新的一筆。

有時讀著阿Q,恍然間卻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陌生又熟悉。小時候,考試一考不好便傷心落淚,每每此時,身為“前輩”的表姐便主動扮演了心理諮詢師的角色來向我傳授“阿Q精神”:“一次小測驗而已嘛,有什麼大不了?犯不著傷心、傷身,又不是大考。再說了,考都考完了,你傷心也沒用,白白浪費時間而已,還不如下定心去好好複習,找出錯誤與不足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你要實在過意不去就想想那些比你考得還差的人,他們不也好好的嗎?也沒像你一樣傷心啊……”聽了表姐的話,再想想考得比自己還差的人,心裡竟也真的平衡些了,也能定下心,平靜地訂正試卷了。

後來長大了些,遇到挫折,我便也將“阿Q精神”活學活用了,心裡再難受也要學會自己安慰自己,學會自己解開心結。難受有何用?傷心又有何用?即使整天愁眉苦臉,日子也一樣要過下去,明天一樣還會來,困難也一樣要面對,用一個好心情面對困難總比垂頭喪氣面對要強,微笑總比滿臉愁容有魅力。於是,勇敢地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我能笑著站在這塊崎嶇不平的土地上已經很不錯了,我並不比別人缺少什麼,接下來我只要充滿自信地努力去邁開自己的第一步就可以了,這樣一切便柳暗花明變得簡單起來了,於是乎一個樂觀自信的青春少年重新人間。

當然,如果一輩子都像阿Q一樣渾渾噩噩固然不可取,但以適時、適度、適量的“阿Q精神”面對苦難也未嘗不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愛鑽牛角尖,心眼兒真,一直想不通便很可能走上不歸路。這時候,如果能適度、適量、適當地發揮一下“阿Q精神”難得糊塗一把,也許有些悲劇將會改寫結局。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高壓社會下,也許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與時俱進的“阿Q精神”吧。

阿Q的牢車在眾人麻木地目送下已漸行漸遠,他單薄的背影猶如一篇秋葉,在我眼中無處一曲別樣的“阿Q精神”後,安然落幕,徒留我一地感嘆……

高二讀書心得 篇14

書籍是人類的好朋友,是每一個人成長的良師益友。讀書可以使我們忘憂、可以使我們超然、可以使我們充實。讀書學習是學生的天職,也是老師的天職。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猛然一聽,這句話說得很嚴重。可是,仔細想一想,又覺得很有道理。

《擺渡人》中寫道“:生命就像一條孤獨的河流,誰將成為你靈魂的擺渡人?”生活中,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千千萬萬,但我們總不能時時依賴別人,我們自己也應該勤于思考,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枝繁葉茂的大樹聽了飛禽走獸的旅行見聞,也想領會世界的浩瀚博大,拜託他們幫忙卻遭拒,於是自己想辦法,結出果實,讓他們把自己的`種子遍佈大地,從而看遍了世界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事情,我們要勤于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自己的願望,要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勤于思考,即使身處險境也能化險為夷。一支穿越大漠的隊伍,被風沙擾的迷失了方向,又累又渴,他們無人可以依靠。後來,他們先是沿著仙人掌根的指向找到了水源,在水源處靜候,等人來取水時為他們指明方向,如果一點人煙都沒有,便支撐到了夜晚,沿著北斗星的指引走出大漠。他們勤于思考,想出瞭解決的方法,沒有在原地等死,最終走出了沙漠。倘若這支隊伍沒有思考,他們最後的結局將會怎樣?他們是否被困在沙漠之中?他們是否會被風沙吞噬,缺水身亡?所以,我們應該勤于思考,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勤于思考,會成為你成功路上的關鍵的鑰匙。彼得大帝的軍隊要去攻打某個國家,但士兵們因為一路的長途跋涉,腳上被磨出了很多水泡,士兵們苦不堪言,軍隊整體戰鬥力下降。於是彼得大帝出了一個好主意,讓士兵們都穿上綁膠布,這樣,就不會再有先前的症狀了。如果彼得大帝沒有勤于思考,那麼他的軍隊會如此強大嗎?他又如何能成功攻下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城池,擴充自己的版圖?他又如何能夠成為千古被人們所知曉的帝王?

村上春樹說“:有些悲傷不能向別人訴說,即使說了別人也不會理解,它猶如無風夜晚的雪花靜靜沉積在心底。”那麼,為什麼不勤于思考,解決自己內心的悲哀,勤于思考,成為自己的擺渡人,在漫漫無常的人生河流中,為自己指明方向,而不是迷失在河流上空的迷霧之中,不是隨波逐流,取而代之的是面對任何困難險阻都可以理智應對,不被事物所迷惑。

沒錯,勤于思考,成為自己的擺渡人,會讓你的人生多一份光明,少一分陰晦直至成功的終點。

TAG標籤:讀書 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