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設計合集

《像山那樣思考》文章通過對一聲狼嗥的特寫,引出了關於生態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思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設計合集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像山那樣思考》是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文章通過對一聲狼嗥的特寫,引出了關於生態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思考。文筆簡潔傳神,裹挾著作者深深的憂慮意識。作者把詩意的敘寫和深刻的生態憂慮雜糅在這聲狼嗥中,給人以靈魂的震撼。在教學中,要做足原點話題,即“狼嗥”;做活發散問題,即生態保護;做深探究課題,即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要特別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打造生態活力型課堂。

教學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培養學生深入瞭解文章內涵的能力。

2.通過體味作者的生態倫理思考,提升學生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培養學生平等地看待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活力思維。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義,分析領會其中飽含的生命內涵和生態意義。

2.體味作者的生態倫理思考,深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預習:

1.字詞整理;2.課文讀兩遍;3.問題收集與整理

一、匯入:

美國好萊塢曾有一部科幻史詩大片《阿凡達》,影片展示了未來世界地球資源日益枯竭,人類為了掠奪新的資源,啟動阿凡達計劃,攻擊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達》雖然只是一部科幻電影,但卻給觀眾引出了人、自然和科學的話題。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是人與自然的話題,那麼,這個話題是由什麼引出的呢?

——“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請學生模擬一下狼嗥,以調動課堂氣氛。)

二、走近文字,聆聽“狼嗥”,感受“狼悲”

1.朗讀課文第1節,聆聽文中的“狼嗥”,體會語言詩意的悲壯。

“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盪漾到另一個山崖,迴響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裡。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是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

明確:“不馴服的”即野性的,“對抗性的”即血性的。作品開篇就是對狼嗥的特寫,正像嬰兒的第一聲啼哭一樣,這聲嗥叫首先帶給我們震撼的是――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樣,狼也是大自然的一個生靈,我們應該尊重它,應該平等地對待它。除了生命的意義,這聲狼嗥之中還有著更深層的內容,那就是對被蔑視的悲鳴。

請學生說有關狼的成語。

明確:長久以來,狼一直是一個被人類錯誤認識和對待的大自然的成員。從古至今,人們對狼就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憎惡情緒。古希臘寓言家拉封丹寫過許多關於狼的寓言,他筆下的狼,不是凶狠就是狡詐。明代蒲松齡在其名著《聊齋志異》中也有《狼》三則,通過描寫農夫如何機智勇敢來反襯狼的凶狠、狡詐和貪婪,把狼刻畫得跟凶神惡剎一般。翻開成語詞典,“狼狽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心狗肺”,帶“狼”字的貶義詞比比皆是。

2.聽到“狼嗥”,不同的聽眾有怎樣不同的反映或態度?

自然界其他成員: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明顯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懼)

——站在自身的角度:淺層、片面、主觀 自私 ,為了謀生,功利立場。

大自然:

——山(長久地存在著,從而能夠客觀地聆聽狼的嗥叫)

——站在自然的角度:深刻、長久、客觀 無私,懂得生命,生態立場。

我:

——認識到“山的祕密”,懂得了“山的恐懼”

——引起痛苦的回憶和反思,想起“綠光”,由聽覺的衝擊寫到視覺的震撼。

二、走入回憶,察覺“綠光”,懂得“山的恐懼”

1.請學生複述作者回憶的狼的故事?和文字中作者的記敘和描寫進行對比。

明確:作者將激情隱含於細膩的描寫之中,給了我們心靈的震撼。

2.在回憶中,我遭遇到了怎樣的狼?(請學生朗讀第4節寫狼的句子,然後將所有的“狼”字換成“狗”字再讀,體會這一段作者的用意。)

明確:發現狼時,狼毫無防範,搖晃著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動;小狼則“喜氣洋洋地搖晃著尾巴,嬉戲著攪在一起”。此種情景,讓我們聯絡起小貓小狗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在作者筆下,狼與自然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

3.我為什麼會打死狼?

明確:“在那個年代裡,沒有人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社會認識充滿著“傲慢與偏見”: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當時的我很年輕,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候。”(我的年輕衝動,對自然的無知)

4.什麼使年輕衝動的我發生了思想的轉變?

明確:狼被獵殺時,老狼“眼中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給了作者極大的觸動。

5.在人類的錯誤認識下,狼難逃被獵殺的命運,但是當人類一廂情願地消滅了狼之後,有沒有出現人們希望的景象?

明確:事與願違,狼被獵殺之後,鹿群卻死了。這種割裂生態鏈行為的直接後果讓人類始料不及。大自然給人類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教育課,產生了“山的恐懼”。

《阿含經》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句話告訴我們萬物都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

6.文中有哪些話告訴了我們“山的恐懼”

明確:牧牛人取代了狼調整牛群數目以適應其牧場大小的工作——人類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壞和退化,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恢復——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沙塵暴……人類的未來就像河水沖刷一樣在慢慢消失!

“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這句話該如何讀?重音放在何處?)

7.為什麼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

明確:荒野無人涉足,自足本真,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維繫著平衡,維護著和諧,能夠給人類以借鑑和警示。

利奧波德在他的書中說“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於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

無獨有偶,與利奧波德同一時代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也曾經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人是“在”的看護者、鄰居和牧者。我們雖然是萬物之靈長,然而我們並非萬物的主宰,我們對我們自己的生命這個“在”,尚且只有管理權而沒有所有權!我們與其他生命是夥伴的關係,是友鄰的關係,並且我們有責任看護他們,養育他們。如此,我們與其他生命的關係才能達到和諧。

三、探究質疑課題“三問”,課堂生成新問題

1.文章主旨小結:在狼的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的啟示下,利奧波德告誡人們: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並不比一座山高明。只有“像山那樣”,從生態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與自然平等相處,大自然才能始終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之中。

2.課題探究質疑,讓學生主動思考。

誰要像山那樣思考?(人類、我、每個人)

能不能像天空一樣思考,像海一樣思考,像上帝一樣思考?(“像山那樣思考”是一種詩意的表達,警示人類應該像山一樣思考自身與萬物之間的關係。米蘭昆德拉“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3.出示材料:為了實現這個土地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奧爾多·利奧波德,這個被稱為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近代環保之父”的著名生態學家、土地倫理學家,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名為沙鄉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13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經營著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鄉年鑑》出版,被譽為“綠色聖經”。這是他多年觀察、實踐與思考的結晶,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這本書的美國版本的銷售量已超過了100萬冊,他的土地倫理概念成為了幾個全國性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行動宗旨的基礎。

結合所給材料,生成新問題,如:

文章主旨有無時代侷限性?

面對現在的海洋汙染、水資源緊缺、霧霾天氣,你認為僅僅“像山那樣思考”夠不夠?

你贊成人與自然平等的觀點嗎?

四、結語

展示《阿凡達》經典臺詞:能量在生物間流動,所有的能量都是借來的,早晚有一天要還回去。

展示“我們只有一個脆弱的地球”圖片。

同學們,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是脆弱的。透過這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我們或許已經感悟到了利奧波德“像山那樣”,從生態的角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相信,有了這樣的思想,我們就可以真正懂得“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合一”(莊子)的道理,保護自然,合理開發,在自然與現代文明之間從容行走,把現代家園變成和諧的樂園。在大自然面前,我們要記住泰戈爾的話:我們最謙卑時,才最接近偉大。

五、作業安排:課外閱讀一首日本詩歌。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洶湧的波濤是枉然的呻吟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變得更加熱鬧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建造公園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變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相信未來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靜靜地湧淌淚水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無知地繼續歌唱

六、板書:xxxxx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設計2

教學主題:

良知與呼喚——一個作家的生態憂患意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1、創設教學氛圍

教師:不知道有沒有同學看過黃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希望大家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暑假裡我看了一部短片,是有關於黃河的。一位記者問一位在黃河壺口瀑布寫生的畫家,面對黃河有什麼感受時,這位畫家說:“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徵。”這話沒錯。然而我望著濁浪滔天的黃河卻是另一番心境。要知道,黃河每年要捲走上億噸泥沙,這些泥沙可是能長莊稼的地表土呀。水土流失使得黃土高原地區日益貧瘠,到處是千溝萬壑的荒涼景象。所以,一位作家曾感慨地說,這哪裡是泥沙,這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呀!同樣的現象還有:我國每年沙漠化土地3500多平方公里,我國每年損失的森林面積相當於一個小興安嶺。我們有理由為祖國取得的建設成就感到驕傲自豪,但我們更應該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一種深重的憂患意識——對自然、對我們的家園。那麼,有誰會與我們的心一起呼吸,有誰會在人類取得巨大物質進步的同時對環境遭到的破壞抱有相當的警覺?這個人就是奧爾多利奧波德,他是美國作家、生物學家。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沙鄉年鑑》,這本書被稱為“綠色聖經”。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他的一篇散文《象山那樣思考》。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位生物學家的憂思與良知。

2、初讀,歸納主題。

﹝1﹞這是一篇哲理散文,課前我已請大家讀了一遍。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篇什麼樣的哲理散文?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歸納作品的主旨。採用這樣的句式——“這是一篇……的哲理散文。”

﹝2﹞自由發言。

﹝3﹞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見仁見智,各有千秋,但實際上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生態平衡、生態保護。如果從作家的角度著眼,我們可以把這篇作品的主旨歸納為“這是一篇表現了作家強烈的生態憂患意識的哲理散文”。

﹝4﹞我想,如果我們以此為主題,可能會觸控到作家高尚的靈魂。以下,我們將分成三個小專題來考察這一核心問題。

3、第一個小專題:哀嗥的狼

①齊讀第四段。

②這段對狼的描寫讓我們感動嗎?為了加深這種感動,老師再給大家提供一則材料,也是關於狼的。兩位獵人在森林裡遇到兩隻狼正在撕咬著一隻鹿,卻不把肉吃下去。獵人朝母狼叩響了扳機。就在這一瞬間,公狼卻如同閃電般擋在了母狼面前,臨死之前,還使勁地朝後山望了一眼。母狼則銜起一塊鹿肉向山後猛跑。獵人又射出了一顆子彈,母狼倒地了,但當獵人即將趕到時,受傷的狼居然又站了起來,銜起肉向前飛奔。獵人沿著血跡趕到後山,驚訝了:一個乾淨的山洞裡,四隻小狼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那塊鹿肉,而那隻肚子被打穿的母狼則靜靜地躺在那裡,它已經死了。

③教師:這兩則有關狼的故事讓我們感動嗎?談談理由。

④小組討論;自由發言。

⑤教師總結:是狼的溫情、愛情感動了我們。野獸就沒有情感?非也。實際上,在所有的群體之中,愛幾乎是一種本能。這兩隻狼都是為了自己的幼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的,這種犧牲同樣使它的生命顯得崇高,同樣值得我們敬重。

⑥讓我們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所有的生命之中,難道只有人的生命才有尊嚴嗎?為什麼?動物也是有它的生命的尊嚴的。因為一切生命從其本源意義上來講都是源於自然,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有尊嚴的對待。但是人類往往自詡為萬物的主宰,對自然界的一切尤其是動物痛下殺手。其實人類忘了,我們原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任何對生命的漠視甚至虐殺都是對生命的褻瀆,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對待生命?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推出一個結論:敬畏生命。只有對一切生命充滿了敬畏,我們的良知才能得以恢復,我們的心靈才能真正地高尚起來。我們敬畏生命,尤其是動物的生命,因為生命是平等的,都有它的生存的尊嚴。所以,狼嚎之中便有了第一層含義:生命意義——敬畏生命。生命哲學在西方有一個源遠流長的歷史。從狄爾泰到伯格森到史懷澤。這裡,我們用法國哲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澤的一段話來結束這一小專題。他說: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那麼,人類將怎樣在善與惡之間選擇?相信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

4、鑑賞第二個小專題:當狼消失時……

①教師:閱讀7、9兩個自然段。用線路圖示明:當狼消失時,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注意:

a、需要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對相關小項進行組合。

b、這些小項:狼;鹿;山林;泥石流;家園(廢失);牛;草場;沙塵暴

c、重組之後是五個模組。

②教師:從上圖可以看出,當狼群消失時,等待人類的將是怎樣的一種前景!在上一個小專題中,我們談到狼嗥具有生命意義,讓我們學會尊重生命,那麼,此專題我們敬畏狼,又因為什麼?

③學生思考,討論,自由發言。

④教師總結:狼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失去了它,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將被打破,人類生存的環境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惡化。所以,我們敬畏狼,還因為它具有——生態意義,可以避免生態失衡。從某種意義上說,動物與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當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消失時,人還能孤獨地生存於這個星球上嗎?

4、鑑賞第三個小專題:在發展中反思

①教師: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人類自身,讓我們思考自己,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思考人類的發展及命運。所以,我們的第三個小專題是——在發展中反思。人類需不需要發展?當然需要。發展是一個人的權利,是一個民族的權利,是一個國家的權利。問題是怎樣發展,採用什麼樣的方式發展。我們來研讀最後一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②要求學生齊讀最後一段。(時間如不多,則不讀)

③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段,教師提供一段背景材料。此文寫於上個世紀60年代。二戰之後,工業革命迅猛發展,它給人類帶來了極為豐裕的物質生活,但與此同時,人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地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變得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汙染,再加上濫捕濫殺濫伐,種種不當行為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人類生存的地球面臨日益荒原化的危險。

④思考:

a、人類發展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這裡既是個人發展的目的,也包含了國家的、民族的、人類的。

b、假如我們的發展僅僅是為了“這一代的和平”會帶來什麼結果?如何理解?用原文的話回答就是:“長遠的危險”。人類如果僅僅從眼前利益出發,對自然進行掠奪式的開發,不注重維護生態平衡,靠犧牲生態環境來謀求一時的繁榮和幸福,這種發展將會帶來長遠的發展危機。

c、所以,我們應該有一種什麼樣的發展觀?著眼長遠,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應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文章的標題是《向山那樣思考》。這也正是大山的思考。

⑤從全文來看,人類只有具有生命意識、生態意識和正確的發展意識,才可能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這也是英國作家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的含義。

5、作為全文的結束,教師朗誦一首小詩——《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過研讀文字,理解板塊整體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教學方法:文字研讀

過程如下:

一、作者簡介。

利奧波德(1887-1984),美國新保護運動的“先知”,“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書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學家、森林學家,是有著豐富經驗的獵人和觀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鄰居農場救火的途中,因心臟病猝發而死亡。隔年,他的《沙鄉年鑑》出版,這是他思考的結晶,也是他的憂和愛的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利奧波德的一段經歷。他購買了一個荒棄了的農場(沙鄉),帶領全家在那裡種上樹,儘管這些樹不停的死去,但最後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長了,生命再一次進駐沙鄉。

二、初步感知。

利奧波德以詩意的語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次詢問。

三、思考。(它們是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學會換位思考)

不應該忘記,我們曾經一次次的為我們的無知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習慣於先破壞殆盡然後再慢慢整理,我們開始對身邊那些生命的消失無動於衷,此刻,心中充滿了悲涼。

什麼時候人類才能學會尊重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東西,學會正視自然的價值,學會珍視天地生靈。或許,我們該換一個角度去尋找。

假如,現在我們賦予山以靈魂……

1、閱讀全文,思考:

貫穿全文的是那一聲狼嗥,課文第1小節,是對狼嗥的特寫鏡頭,體會作者傳神的描寫。

“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

文章開篇即以“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迴響到另一個山崖。盪漾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裡”這樣一段描寫震撼閱讀者。

2、這一聲狼嗥,對每一樣生命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讀第2小節,“每一種活著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對鹿來說……對獵人來說,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那麼,對山來說呢,這一聲嗥叫意味著什麼?(小組討論,組織回答)

——野性的呼喚,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為什麼會考慮到這些,先看他的一次經歷——一隻狼的死亡故事。

閱讀第4-6小節,作者寫的是一隻狼的死亡。

(1)仔細品味其中一些具體的字詞,標識出其中你認為寫的最好的詞語,並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人與狼的關係。

人對狼的恐懼和狼的恐懼。

《天下無賊》中的傻根。

4、失去一隻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後果是什麼?(閱讀7-9小節)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蕪

學生歸納:各個生命之間的關係。(注意課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獵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會

狼殺鹿,人殺狼似乎是天經地義,那麼,問題出在那兒?

5、閱讀第3和第10小節,思考:

人是怎樣看待有狼的山的?祕密看法是什麼?

毛骨悚然

祕密同時守護這座山。

由此,這些意味著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人類是最有野心也最為成功的征服者,征服自身,征服世界,征服自然,征服一切想要征服的東西,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理所當然的成功和收穫之後,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地球。這是征服者的喜劇還是悲劇?這樣的征服者是勝者還是敗者?

6、文章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層層鋪墊,首尾呼應。

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

從狼的嗥叫中,領悟隱藏的內涵——只有山是一種永恆,靜止在那裡,看待人類一舉一動,

其實,長久地傾聽著自然的聲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紀伯倫的話“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對人類來說,我們們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義,需要人類自身先付出努力。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

“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利奧波德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板書)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設計4

《像山那樣思考》是美國作家、"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創作的一則隨筆,揭示了在人類的愚蠢下種種短視行為背後隱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壞和生存危機,發人深省。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瞭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學法指導】

本文說理性強,其觀點學生彷彿熟悉其實陌生,做到深入瞭解有一定難度。因此,要充分預習、反覆誦讀,另外,教師宜以思考題作引導。

【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像山那樣思考”有怎樣的內涵?

3、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

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嗥叫(háo) 兆頭(shào) 迸發(bàng)

B.馴服(xún) 蔑視(miè) 挑戰 (tiǎo)

C. 餓殍(fǘ) 蒿艾(hāo) 蠕動(rǘ)

D.嬉戲(xī) 疲憊(bèi) 扳機(bān)

二、導語:

最近30年,在美國,從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角度上說,有一本書是首當其衝的,它表達了一種幾乎是不朽的關於人和土地的生態及其倫理觀。這個人就是“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的《沙鄉年鑑》──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冊子。

這本書的美國版本的銷售量已超過了100萬冊,他的土地倫理概念成為幾個全國性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行動宗旨的基礎。《像山那樣思考》就是《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同學們,讀過《像山那樣思考》後,覺得在這本書中讓你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麼?

就是那隻垂死的老狼。同時,它也是令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幡然醒悟、畢生難忘一隻狼。為什麼這隻狼能有如此魔力,讓這麼多人難以忘懷?

看(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

狼狽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嚥

狼心狗肺 狼煙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狽不堪 引狼拒虎 狼前虎後

鬼哭狼嚎 狼奔鼠竊 聲名狼藉 ……

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係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教學過程:

1)看插圖並讀第1--3節

1、思考:文章開篇就是對狼嗥的特寫,請大家找出反應此種情感的詞語。

明確:狼嗥中所飽含的情感: “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等,表現出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

思考:這嗥叫中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最後總結]

2、思考:試想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靜,只能隱隱聽到風過樹林,葉子的沙沙聲,突然一聲狼嗥撕破了這份寧靜,嗥叫聲從一個山崖傳向另一個山崖,迴盪在山谷中。這聲狼嗥對於不同的生物,分別有著怎樣的意義?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確:對於鹿——它是死亡的警告

對於松林——-它是半夜裡在雪地上混戰和流血的預言(一場撕殺即將上演)

對於郊狼——-它是即將來臨的拾遺的允諾(是徹底地清掃戰場,絕不浪費)

對牧牛人——-是銀行裡赤字的壞兆頭

對於獵人——-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打狼)

問:作者是怎樣概括他們的反應的?

明確:“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

問:除了這些事物,還有什麼也有感受?是怎樣的感受?

明確:作者進而指出,在淺層的希望和恐懼之後,還有更深刻的、只有這座山能聽懂的含義。

因為山長久地存在著,從而能客觀地聽取這聲狼嗥。

我們從中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和思考?我們應該體會到,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因此我們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愛護生態。

除此以外還有一般的人和作者“我”。

2)生讀4~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夠聽懂狼嗥的深層含義”這一認識的?(即作者對狼的看法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明確:“在那些年代裡,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

“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自我看見一隻狼死去的那一天”

“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在這雙眼睛裡,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

“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3)(生讀7~10自然段)

1、作者原本認為“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獵人的天堂”當人們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後,天堂出現了麼?出現了什麼情況?

明確:破壞的草原很難恢復。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調整牛群數目以適應其牧場的工作。

2、面對那一座座無狼出沒的山,利奧波德開始像山那樣思考。他想到了什麼?

明確:正是因為鹿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山就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

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我們憎惡狼,是因為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人類傷了多少隻狼呢,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餘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人類終究會為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價的。

我們吃!我們吃!當地球上只剩下了石頭,吃!當天空只剩下了沙塵暴,吃!當海洋中只剩下了紅潮,吃!當動物只剩下人類同胞,通吃!面對我們——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蟲也要給我們讓路。

我們吃!我們吃!化肥催生的糧食莊稼,吃!農藥助長的水果蔬菜,吃!假冒偽劣的肉食燒臘,吃!過期變質的糕餅豆奶,通吃!我們的血毒了肝硬了,我們的大腦也生病了。

我們吃!我們吃!雞鴨咳嗽我們噴嚏,吃!貓鼠發燒我們感冒,吃!終於吃來了可怕的薩斯,吃!

3、思考: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它想告訴我們什麼?)

1.保護生態平衡刻不容緩。

2.呼喚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

3.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

4)小結——為什麼我們要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投影打出問題]

明確:“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的表達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於,讓人們意識到,由於人類一直把自己看成高於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類,是在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的關係。

5)閱讀思考

千島湖遐思(節選)

不一會,我們就到了千島湖之一的猴島,聽導遊介紹,猴島是一個新景點,剛建時,島上只有十幾個猴子,還是從外地引進的,猴子剛來時,因思念家鄉,常常坐在樹枝上,呆呆地望著家鄉的方向出神,在當地管理人員和遊客的關心愛護下,如今猴子已不僅不再思念家鄉,而且它們已喜歡上了這裡,並且繁育了幾十只後代。可是由於遊人過分的“溺愛”,猴子變得格外的挑食,我就親眼見到一隻猴子把遊人給它的茶葉蛋剝開,去掉蛋青只吃蛋黃。對於一般的點心,它們更是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那邊,在猴島的一角圍了一大群人,我趕快擠進去看,啊!原來是一隻全身棕色的母猴抱著一隻全身金黃色的只有十幾釐米長的小猴,正在幫它撓癢癢,可愛極了!突然,一隻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軟樹枝上,嚇了大家一跳,可它卻悠然地蕩起了鞦韆。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馬上跳下來,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樣子有趣極了。

問題:

1、文中的小猴子“忘本”指的是什麼?

不吃蛋青只吃蛋黃。

2、你如何評價人們在千島湖建猴島的行為?

其實是一種人為的行為。雖然便於遊人觀賞,豐富了景點內容,但是此處不一定適合猴子生長和繁衍。再說,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經預示了猴子的將來。

四、結束語:

(展示圖片,畫面內容為:一個橢圓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著地球)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上面已經有了幾道深深的裂痕,旁邊寫著“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齊讀詩歌:

當天空不再是蔚藍,

看不到朵朵潔白的雲朵;

當大海不再澎湃,

見不到魚兒暢遊碧水中;

當小鳥不再歌唱,

聽不到婉轉動聽的鳴叫;

當春天永不再來,

鮮花不再綻放嬌豔的笑臉......

當蔚藍色的星球—地球,

我們人類的母親再無力承擔她的兒女們的傷害時,

迎接我們的又將會是什麼呢?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的教學設計5

設計指導思想

作為“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中的一課,本篇課文意在告訴人們應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諧相處,教學中不僅應讓學生明白狼的生態意義,更應讓學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萬物中的一個代表而已,進而讓其明白人類應平等地看待自然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而作為語文課學生這些認識的獲得又必須來源於對文字的研習,決不能撇開文字談所謂的道理,否則便會上成環保生態教育課,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特別重視對學生文字研習的指導,強化學生在對文字的研讀中明白文章的旨意並進而提高思想認識的意識。針對本課文字特點,課堂上著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關鍵句的方法來解讀文字,培養其解讀文字的能力。總之,教學中力求體現語文課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

教學目標

1.提升學生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培養學生平等地看待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字的能力。

3.學習本文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思考

2.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字的能力。

3.如何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應與大自然平等的和諧相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今天,我們進入必修一最後一個專題最後一課的學習,在這一專題中,實際上都是圍繞著自然來做文章的。長期以來,我們都是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呢?大家還記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話“不馴的長江,將因你們的奮鬥,絕對服從”嗎?我覺得這句話很能形象地說明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在這裡,我們顯然是把長江亦即自然作為我們的對手來看待的,我們要讓它馴服,為我所用。不難發現,這體現了我們這樣的思想:我們人類是這地球上最高貴的,一切要服從我們人類的需要,自然要服從我們,我們要征服自然。這種想法在常人看來,彷彿是天經地義,正確性不容懷疑的。我們過去不是常會說人定勝天,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嗎?這種想法果真就合理嗎?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界的萬物呢?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進入這最後一課的學習吧。

二. 描述畫面(課文插圖)

(一) 引導學生列舉一些含有“狼”字的詞語並概括其共性

明確: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狽為奸 中山狼……

都屬貶義詞

(二)描述畫面

要求:

1. 觀察要細緻(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怎樣的一隻狼?它在幹什麼?)

2. 描述要具體,要抓住細節

3. 要帶有個人的感情傾向

(三)交流 點評

(四)圖中的這隻狼顯然在引頸長嗥,要求學生給狼的叫聲前加些定語

大多數同學在描述畫面及為狼的叫聲加定語時,均會不自覺地用到一些貶義詞,流露出憎惡或恐懼的情感,顯然傳統的觀念在影響著我們,今天就讓我們像山那樣思考去重新認識狼吧。

三. 研讀第一節,激發學生的疑問

1. 思考:第一節寫的是什麼?畫出其中的關鍵詞語。

2. 齊讀

3. 討論: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馴服的、對抗性的”“蔑視情感的迸發”?

提示:可結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 思考:為什麼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

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說法,僅看第一節是很難弄明白的,我們不妨帶著這個疑問,繼續向下閱讀

四. 研讀第2、3節

自讀 思考:

這一聲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物件的注意?這些物件可分為幾類?其區別在哪?

提示:

1.找標誌性的詞語(“只有山”)

2.找關鍵語句

明確:

一類:鹿、松樹……(普通)人

從自身利害考慮 從狼的嗥叫中聽出“希望和恐懼”

另一類:(“只有”)山

“客觀地去聽取”從狼的嗥叫中聽出“更加深刻的含義”

山從狼的嗥叫中究竟聽出了什麼“更加深刻的含義”,且讓我們繼續向下閱讀。

五. 組織自讀、討論:

1. “我”是如何逐步認識到“山對狼有一種祕密的看法”的?

2. “我”對狼的認識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或: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學法指導:閱讀時從文中找關鍵句

明確:對狼的認識經過了這麼幾個階段

(一) 覺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後快

原因(文中關鍵句):

1.“在那些年代裡,我們還從未聽說過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

2.“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們”,這表明這是當時的一種普遍的認識,而非個別人的看法,對這樣的一種心理,文中有生動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內,……”“……手癢癢”,讓學生找出讀一讀,加深感受並借鑑這種形象化的寫法。

(二) 對其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文中關鍵句:“這雙眼睛裡,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

原因:見到狼的嬉戲及垂死的眼神

讓學生讀讀寫狼的嬉戲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問:讀了這樣的文字,我們各位同學是否也稍稍地改變了對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 認識到其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原因:見第7—9節

結合“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這句話,引導學談談生態遭破壞的現狀

問:作者是在以平靜的口吻敘述狼的被消滅而帶來的危害嗎?

齊讀第7節,引導學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辭手法,體會本文的散文筆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懺悔之情。

(四)認識到應與其平等相處

作者對狼的前三點認識,學生結合文字閱讀,一般來說,是能夠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樣思考”去聽取狼的嗥叫,認識到應與其平等相處,還是比較困難的,教師需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最後一節。

六.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最後一節

1. 學生自讀,畫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來困難的句子

2. 學生質疑、相互討論

3. 重點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① 我們現在從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麼?如何看待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關語句,揣摩關鍵詞(如:“這一時代的”“似乎”“大概……,不過……”等)

明確:我們“為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而奮鬥”,本身並無什麼錯誤,而且也應該考慮這些,但問題是我們僅僅著眼於我們自身而不顧及其他,僅僅著眼於現在而不顧及長遠,這樣我們也便不難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句話了。恩格斯所說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表達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到了這一步作者又是怎樣認識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萬物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明確: 荒野中的萬物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無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萬物,與萬物應和諧相處,這應是我們從荒野中獲得的最大啟示。這樣我們便可明白作者對狼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對其生態價值的認識上,而是將其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它與人一樣都是自然的一員,人與狼本質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的認識發展到萬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時所採取的平等態度,而我們也由此提高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即人類只是萬物生靈中的一種,並沒有高高的凌駕於其他萬物之上的權力,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應和諧相處。

③ 解決研讀第一節時留下的疑問:

狼的嗥叫隱藏著什麼樣的內涵?如何理解文章一開始說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

明確:聯絡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張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於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七.小結

瀏覽全文 思考:

1. 我們應如何像大山一樣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明確: 山,是永恆的,它沉穩、冷峻、闊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縱覽古今,深刻而冷靜地見證著地球上的一切。我們像大山一樣去思考,就是要求我們要客觀地、從長遠出發去思考我們面對的世界,去思考我們人與自然的關係。

現在,我們從上到下都在建立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不是僅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呢?是不是還應包括點別的什麼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樣作點思考。

2. 本文是從什麼角度去表現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一個重大主題的?給我們寫作以什麼啟示?

明確:選取個性化的角度,借對狼的嗥叫內涵的思考去表現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一個重大主題,以小見大。

3. 通過我們先前的反覆朗讀,我們能否感覺到這篇文章在語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樣是介紹自然的,介紹生態倫理觀念的,它與我們的地理課本的語言,與我們的一些生物學理論,在文字表達上有何區別呢?

明確:後者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同時他的文學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充溢著詩意美。這就與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溶為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於一爐。

八.作業

1.掌握字詞,積累詞語

2.查閱資料,瞭解作者

3.加強朗讀,感受、欣賞本文詩化的語言

4.為“世界環境日”(參見《讀本》(必修一)第144頁)設計一段主題詞並寫一份倡議書

板書:

像山那樣思考

有害

人 同情 人

有用

平等

像山那樣思考

自然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