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高中生物知識點重點歸納

篇一:高中生物實驗設計專題 知識歸納

高中生物知識點重點歸納

一、2009年大學聯考生物實驗考試大綱

(1)能獨立完成所列生物實驗, 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並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

(2)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並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

(3)具備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

(4)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做出恰當的評價和修訂。

二、生物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分析

實驗能力是“教學大綱

”要求學生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當的方法驗證簡單的生物學事實,並對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能夠設計簡單的實驗,驗證簡單的生物學事實;二是能對實驗現象、實驗結果作出正確的解釋和分析。 實驗能力也是大學聯考“考試說明”要求學生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設計和完成實驗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獨立實驗的能力(大綱規定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即理解實驗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實驗的步驟、控制實驗條件、使用有關儀器、安全問題處理;觀察現象、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常規實驗非常規做法。二是能根據要求靈活運用已學過的自然科學理論、實驗方法和儀器,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並處理相關的實驗問題。用理、化、生三科實驗中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實驗所佔比分為30%(基本不變,也可能在25%左右)。

實驗設計是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外,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所設計的實驗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還應具有一定的觀察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必須改變過去“背實驗”的方法,親自動手做實驗,熟悉實驗的操作步驟,弄清實驗的原理,能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以此來驗證或探究某一結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實驗能力的提高,促進科學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才能真正對實驗的知識、內容進行舉一反三。

1.實驗設計的基本內容

1.1 實驗名稱 是關於一個什麼內容的實驗。

1.2 實驗目的 要探究或者驗證的某一事實。

1.3 實驗原理 進行實驗依據的科學道理。

1.4 實驗物件 進行實驗的主要物件。

1.5 實驗條件 根據實驗原理確定儀器和裝置;要細心思考實驗的全過程。

1.6 實驗方法與步驟 實驗採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式。每一步驟都必須是科學的;能急時對儀器、步驟進行有效矯正。

1.7 實驗測量與記錄 對實驗過程及結果應有科學的測量手段與準確客觀的記錄。

1.8 實驗結果預測及分析 能夠預測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並分析導致的原因。

1.9 實驗結論 對實驗結果進行準確的描述並給出一個科學的結論。

2.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2.1 科學性原則

所謂科學性,是指實驗目的要明確,實驗原理要正確,實驗材料和實驗手段的選擇要恰當,整個設計思路和實驗方法的確定都不能偏離生物學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學科領域的基本原則。如:澱粉酶水解澱粉的順序問題。

2.2 單一變數原則

(1)變數:或稱因子,是指實驗過程中被經過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條件。按性質不同,通常可分為兩

類:

①實驗變數與反應變數

實驗變數,也稱為自變數,指實驗中由實驗者所操縱的因素或條件。反應變數,亦稱因變數,指實驗中由於實驗變數而引起的變化和結果。通常,實驗變數是原因,反應變數是結果,二者具有因果關係。實驗的目的在於獲得和解釋這種前因後果。例如,在“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中,所給定的低溫(冰塊)、適溫(37℃)、高溫(沸水浴)就是實驗變數。而由於低溫、適溫、高溫條件變化,唾液澱粉酶水解澱粉的反應結果也隨之變化,這就是反應變數,該實驗即在於獲得和解釋溫度變化(實驗變數)與酶的活性(反應變數)的因果關係。 ②無關變數與額外變數

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指實驗中除實驗變數以外的影響實驗現象或結果的因素或條件。額外變數,也稱干擾變數,指實驗中由於無關變數所引起的變化和結果。顯然,額外變數會對反應變數有干擾作用,例如,上述實驗中除實驗變數(低溫、適溫、高溫)以外,試管潔淨程度、唾液新鮮程度、可溶性澱粉濃度和純度、試劑溶液的劑量、濃度和純度,實驗操作程度,溫度處理的時間長短等等,都屬於無關變數,要求對低溫、適溫、高溫3組實驗是等同、均衡、穩定的;如果無關變數中的任何一個或幾個因素或條件,對3個實驗組的給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穩定,則會在實驗結果中產生額外變數,出現干擾,造成誤差。實驗的關鍵之一在於控制無關變數或減少額外變數,以減少誤差。

(2)單一變數原則

在實驗設計中僅僅改變實驗中的某一項變數,其它因子不變,在此條件下,觀察、研究該變數對實驗材料和實驗結果的影響。除了整個實驗過程中欲處理的實驗因素外,其他實驗條件要做到前後一致。當然還有多變數綜合研究的原則,這在高中生物實驗設計中涉及的較少。

2.3 對照性原則

對照是實驗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還是在於消除無關變數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對照原則是設計和實施實驗的準則之一。通過設定實驗對照對比,即可排除無關變數的影響,又可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通常,一個實驗總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是接受實驗變數處理的物件組:對照組,也稱控制組,對實驗假設而言,是不接受實驗變數處理的物件組,至於哪個作為實驗組,哪個作為對照組,一般是隨機決定的,這樣,從理論上說,由於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無關變數的影響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實驗組與對照組兩者之差異,則可認定為是來自實驗變數的效果,這樣的實驗結果是可信的。

設定對照組常有4種方法:

(1)空白對照,即不給對照組做任何處理;例如,在“唾液澱粉酶催化澱粉”的實驗中,實驗組滴加了唾液澱粉酶液,而對照組只加了等量的蒸餾水,起空白對照;在還原糖鑑定實驗中留一部分樣液不加入斐林試劑,以作對照。

(2)條件對照,即雖給對照組施以部分實驗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實驗處理因素;這種對照方法是指不論實驗組還是對照組的物件都作不同條件的處理,目的是通過得出兩種相對立的結論,以驗證實驗結論的正確性。例如,在“動物激素飼餵小動物”的實驗中,採用等組實驗法,甲組為實驗組(飼餵甲狀激素),乙組為條件對照(飼餵甲狀抑制劑);不飼餵藥劑的是空白對照組。顯然,通過條件對照.實驗說服力大大提高。

(3)自身對照,指對照組和實驗組都在同一研究物件上進行,不再另外設定對照組;例如,“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自身對照簡便,但關鍵要看清楚實驗處理前後的現象及變化差異。 處理前的物件狀況為對照組,處理後的物件變化為實驗組。

(4)相互對照,不單獨設定對照組,而是幾個實驗相互為對照。即實驗與對照在同一物件上進行.這種方法常用於等組實驗中。“植物向光性”實驗中,利用若干組燕麥胚芽的不同條件處理的實驗組之間的對照,說明了生長素與植物生長彎曲的關係。證明玉米根的生長方向與地心引力的關係實驗中不同方向放置的玉米種子之間則屬於相互對照。再如: 在探究溫度(或pH)對酶催化活性影響實驗中溫度(或pH)(0度、50度,100度) 為相互對照。在實驗中

要找出一個最佳效果點,就要採取相互對照進行實驗。

“實驗組”與“對照組”確認:一個實驗通常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控制組)。實驗組是施加實驗變數處理的被試組;對照組是不施加實驗變數處理的物件組,兩者對無關變數的影響是相等的,兩組之間的差別,被認為是來自實驗變數的結果,如為研究光對幼苗生長的影響時實驗變數應為撤掉光照,因而暗處生長的小麥幼苗應為實驗組,而自然狀態(即來接受實驗變數處理)的小麥幼苗應為對照組,通過對照組能增強實驗的信度。

2.4 等量原則

對照實驗設定的正確與否,關鍵就在於如何儘量去保證“其它條件的完全相等”。具體來說有如下四個方面:

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 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數量、質量、長度、體積、來源和生理狀況等方面特點要儘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實驗器具要相同 即試管、燒杯、水槽、廣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號要完全一樣。 ③所用實驗試劑要相同 即試劑的成分、濃度、體積要相同。尤其要注意體積上等量的問題。

④所用處理方法要相同 如:保溫或冷卻:光照或黑暗;攪拌或振盪都要一致。有時儘管某種處理對對照實驗來說,看起來似乎是毫無意義的,但最好還是要作同樣的處理。

2.5 可重複性原則

指的是控制某種因素的變化幅度,在同樣條件下重複實驗,觀察其對實驗結果影響的程度。目的在於儘可能消除非處理因素所造成的實驗誤差,體現實驗的科學性。

2.6 簡約性和可行性原則

是指實驗材料容易獲得,實驗裝置簡化,實驗藥品便宜,實驗操作簡便,實驗效果明顯並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用藥少/步驟少/時間短)。從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到材料用品的選擇、實驗操作等,都要符合實驗者的一般認知水平,滿足現有的條件,具有實驗和完成實驗的可能性。

3. 實驗設計基本思路

實驗設計往往是解答實驗題的難點,但只要理清思路,找準方法和突破口,也能化難為易。實驗的設計可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進行。

3.1首先確定實驗目的,並對其去粗取精,提煉要點,確定是驗證性實驗還是探究性實驗。

3.2運用所學知識,找準實驗原理,並要做到對原理理解透徹----是實驗設計的依據 理解實驗原理對實驗設計的重要作用,每一個生物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裝置的確定、實驗步驟和實驗方法的安排都不是隨意的、盲目的,而是有其實驗原理作為依據的。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的預期也是依據實驗原理而作出的。

3.3根據實驗原理,對照實驗目的,通過初步分析,在頭腦中搜尋教材上或曾做過的實驗模型,初步形成大致方案,實驗設計大多與單因子變數和對照實驗有關。

3.4結合實驗所給的條件,選取適當的方法(簡便性原則),開始草擬具體步驟方案,設計具體步驟後,要順藤摸瓜,通過實驗結果(現象)的判斷,分析綜合得出實驗結論。

3.5 迴歸檢驗。

看看自己設的實驗是否存在科學性原則,緊扣實驗原理來進行分析;是否有遺漏的地方;是否還有其它可能性存在,即檢驗實驗的嚴密性、科學性問題。實驗設計的檢驗過程最終應該對照實驗原理,迴歸實驗目的。

3.6實驗設計中反應變數的確定和控制

生物實驗設計中,反應變數的確定非常重要,因為任何一個科學實驗的結論都是從反應變數所表現出的數量、質量或狀態的事實中推導或分析出來的。生物實驗中很多反應變數就是實驗條件。設計實驗時,應該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來確定對實驗結果有影響的反應變數。

同時,對其他無關變數或非研究變數應進行控制。對變數的控制所要遵循的原則是對照原則,即控制其他因素不變,而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反應變數),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通過對照的建立,達到對變數的控制,這是生物實驗設計的靈魂。

4.實驗材料的選擇

材料選擇的依據:

4.1 科學合理 ,簡便易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2 數量足夠多(避免量少給實驗帶來偶然性誤差)

4.3實驗組和對照組應等量

①材料等量(種類、數量、生理狀況等)

②處理方法等量(溫度、光照、時間等

7.實驗步驟的書寫 ———三步曲

(1)材料器具的準備:包括分組、編號、非條件處理等②

取兩套規格相同的器材(或取長勢相同的某種生物材料隨機平均分成兩份)分別標記為A、B,並分別加入等量的

本步驟強調分組的等量性原則(器材的規格、生物材料的長勢、分組的數量和隨機性等),編號可以針對實驗器具,也可以針對實驗材料,有的非條件處理需在條件處理之後,則需寫在第二步。

(2)設定實驗組(有單一變數)和對照組(無)①

在A組中加入適量的在B組中加入等量的

本步驟強調對照性原則、各對照組條件處理的等量性原則,通過“適量”和“等量”表達出來。在具體的實驗設計中,可用具體的量,如“在A組中加入2 ml在B組中加入2 ml”。需要注意的是:一組加入試劑時,如另一組不需加入試劑,則必須加等量的蒸餾水或相應不影響實驗結果的溶液;如果用試管做實驗,實驗中加入試管的各溶液的總量一般不超過10 mL。另外,要注意單一變數原則,即本步處理的變數只能有一個。

(3)放在適宜的相同的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後觀察現象和結果 ③

將兩套裝置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中培養一段時間(或相應方法處理,如振盪、加熱等)。

本步驟強調各對照組外界處理的等量性原則,兩套裝置必須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中,這樣的實驗結果才有可比性。培養的時間可根據具體的實驗確定,也可以用“一段時間”描述。

(注意:a.最佳的書寫步驟是①→②→③;b.規範性語言準確地描述。)

8.實驗結果的獲取

(1)直接觀察法 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等

(2)化學法、物理

①鑑定澱粉的方法: 碘液

②鑑定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或班氏試劑

③鑑定脂肪: 蘇丹Ⅲ染液或蘇丹Ⅳ染液

④鑑定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

⑤鑑定DNA: 二苯胺試劑或甲基綠試劑

⑥追蹤物質執行和變化過程: 同位素標記法

(3)生物特性

①光合速率 單位時間氧氣的釋放量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或澱粉生成量

②呼吸速率 單位時間二氧化碳的釋放量或氧氣的吸收量或澱粉減少量

③生長速率 植物株高 、乾重或動物身高、體重

④動物代謝速率 A.一定時間內耗氧量 B.消耗一定氧氣所需的時間

⑤某物質對生物的毒性 ①種子的發芽率或植株染病情況②動物壽命、染病情況

三、實驗設計的方法體系

1、常用器材和藥品的使用方法。

NaOH:吸收CO2或改變溶液的pH。Ca(OH)2:鑑定CO2

HCl:解離或改變溶液的pH。NaHCO3:提供CO2

濾紙:過濾或紙層析。 紗布或尼龍布:過濾

斐林試劑:可溶性還原性糖的鑑定。 碘液:鑑定澱粉。

蘇丹Ⅲ、Ⅳ:脂肪的鑑定。 雙縮脲試劑:蛋白質的鑑定

二苯胺試劑:鑑定DNA。檸檬酸鈉:血液抗凝劑。

NaCl:配製生理鹽水及其它不同濃度的鹽溶液,可用於動物細胞內液或用於提取DNA。 瓊脂:激素或其它物質的載體,用於激素的轉移或培養基。

亞甲基藍:用於活體染色或檢測汙水中的耗氧性細菌(細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 酒精:用於消毒處理、提純DNA、葉片脫色及配製解離液。

蔗糖:配製蔗糖溶液,用於測定植物細胞液濃度或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

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鹼性染料,用於染色體染色。

  篇二: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課標實驗專題總結

考綱要求: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並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

補國中實驗: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學會使用顯微鏡

實驗目的: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初步掌握使用顯微鏡的方法。

一、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呈像原理、放大倍數計算方法

結構:

光學部分:目鏡、鏡筒、物鏡、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 機械部分:鏡座、傾斜關節、鏡臂、載物臺(上有通光孔、壓片夾)、鏡頭轉換器、粗、細準焦螺旋。

注:目鏡無旋轉螺絲,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有旋轉螺絲,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內的是倒立放大的虛像。(物鏡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數:目鏡和物鏡二者放大倍數的乘積)

注:顯微鏡放大倍數是指直徑倍數,即長度和寬度,而不是面積。 二、顯微鏡的使用:置鏡(裝鏡頭)→對光→置片→調焦→觀察

1.安放。顯微鏡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緣8—10cm處,裝好物鏡和目鏡(目鏡5× 物鏡10×)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選取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同時把反光鏡轉向光源,直至視野光亮均勻適度。調節視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鏡,光線過強,改用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鏡;光線過弱,改用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鏡。選低倍鏡→選較大的光圈→選反光鏡(左眼觀察)

3.觀察。將切片或裝片放在載物臺上,標本正對通光孔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順時針),俯首側視鏡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切片(約0.5cm),左眼觀察目鏡,(反時針)旋轉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時輕微來回旋轉細準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時,可重複一次或移動裝片使標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觀察時兩眼都要睜開,便於左眼觀察,右眼看著畫圖。側面觀察降鏡筒→左眼觀察找物像→細準焦螺旋調清晰

4.高倍鏡的轉換。找到物像後,把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把低倍鏡移走,換上高倍鏡,只准用細準焦螺旋和反光鏡把視野調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為止。 順序:移裝片→轉動鏡頭轉換器→調反光鏡或光圈→調細準焦螺旋

注:換高倍物鏡時只能移動轉換器,換鏡後,只准調節細準焦和反光鏡(或光圈)。 問1:低倍鏡換為高倍鏡後,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來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視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載玻片放反,蓋玻片在下面 D、未換目鏡 問2:放大倍數與視野的關係: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範圍越大,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多,視野越亮,工作距離越長;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範圍越小,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工作距離越短。 故裝片不能反放。

5.裝片的製作和移動:製作:滴清水→放材料→蓋片 移動:物像在何方,就將載玻片向何處移。(原因:物像移動的方向和實際移動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汙點判斷:1)汙點隨載玻片的移動而移動,則位於載玻片上;

2)汙點不隨載玻片移動,換目鏡後消失,則位於目鏡;換物鏡後消失,則位於物鏡; 3)汙點不隨載玻片移動,換鏡後也不消失,則位於反光鏡上。

7.完畢工作。使用完畢後,取下裝片,轉動鏡頭轉換器,逆時針旋出物鏡,旋進鏡頭盒;取出目鏡,插進鏡頭盒,蓋上。把顯微鏡放正。

實驗一: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佈(必修一P26)

實驗二: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必修一P18) 實驗三: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必修一P7)

實驗四:用高倍鏡觀察粒線體和葉綠體(必修一P47)

實驗五: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問題探討”) 實驗六: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必修一P61“探究”) 實驗七: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P78、P83) 實驗八: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必修一P97) 實驗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 實驗十: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必修一P115)

實驗十一: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必修一P110) 實驗十二: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必修二P21) 實驗十三: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必修二P88) 實驗十四: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必修二P91)

實驗十五: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1) 實驗十六:模擬尿糖的檢測(必修三P26相關知識)

實驗十七: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必修三P68) 實驗十八: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必修三P75) 實驗十九: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實驗一: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佈(必修一P26)

一.實驗目的:初步掌握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佈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1.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三.方法步驟:

實驗二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必修一P18)

一.實驗目的: 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二.實驗原理:某些化學試劑能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可生成磚紅色的Cu 2O沉澱。如:

加熱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 Cu 2O↓(磚紅色)+ H 2O,即Cu ( OH ) 2被還原成

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澱粉遇碘變藍色。 3.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鹼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三.實驗材料

1.做可溶性還原性糖鑑定實驗,應選含糖高,顏色為白色的植物組織,如蘋果、梨。(因為組織的顏色較淺,易於觀察。)

2.做脂肪的鑑定實驗。應選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一般要浸泡3~4小時(也可用蓖麻種子)。

3.做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富含蛋白質的黃豆或雞蛋清。 四、實驗試劑

斐林試劑(包括甲液:質量濃度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質量濃度為0.05g/ mL CuSO4溶液)、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雙縮脲試劑(包括A液:質量濃度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質量濃度為0.01g/ mL CuSO4溶液)、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餾水。 五、方法步驟: (一)可溶性糖的鑑定

三、蛋白質的鑑定

實驗三 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必修一P7)

一.實驗目的:

1)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2)運用製作臨時裝片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利用高倍鏡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鏡下無法看到的細胞結構,例如:可以看到葉綠體、粒線體等細胞器,從而能夠區別不同的細胞。 三.方法步驟:

第一步:轉動反光鏡使視野明亮

第二步: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後,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 第三步:用轉換器轉過高倍物鏡

問(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麼?

  篇三:高中生物二輪複習實驗專題觀察類實驗總結

(一) 觀察類實驗(6個)

1.實驗原理

用甲基綠、吡羅紅混(1)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

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鹽酸:

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2.實驗流程

4個注意問題

(1)選材:口腔上皮細胞、無色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不能用紫色洋蔥表皮細胞或葉肉細胞,以防止顏色的干擾。

(2)用緩水流的目的:防止載玻片上的細胞被沖走。

(3)幾種試劑在實驗中的作用

①0.9%的NaCl溶液(生理鹽水):保持口腔上皮細胞正常形態。

②8%的鹽酸:a.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b.使染色質中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③蒸餾水:a.配製染色劑;b.沖洗載玻片。

④吡羅紅甲基綠染液:混合使用,且現用現配。

(4)DNA和RNA在細胞核和細胞質中均有分佈,只是量的不同,故結論中強調“主要”而不能說“只”

存在於細胞核或細胞質中。

【即時鞏固】

(2014·長沙市模擬)下圖表示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實驗基本實驗步驟,對該實驗基本步驟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①表示製片,首先應在潔淨的載玻片上滴一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

B.②表示解離,需要用質量分數8%的鹽酸處理烘乾後的裝片

C.③表示用緩水流沖洗,以免影響染色

1.實驗原理

(1)觀察葉綠體應選用富含葉綠體的蘚類葉片或菠菜葉等。由於葉綠體本身含有色素,呈綠色,所以不需要染色。

(2)觀察粒線體應選用動物或人體細胞,如人口腔上皮細胞。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用於粒線體染色的活細胞染料,能將粒線體染成藍綠色。

2.實驗步驟

(1)葉綠體的觀察:

低倍鏡觀察:在低倍鏡下找到葉肉細胞

高倍鏡觀察:在高倍鏡下,觀察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情況

(2)粒線體觀察:

製片

低倍鏡觀察:找到口腔上皮細胞

高倍鏡觀察:粒線體呈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3.注意點5個

(1)觀察葉綠體應選用細胞內葉綠體數量較少、體積較大、葉片薄的植物(如苔蘚類,黑藻,菠菜下表皮帶葉肉細胞)

(2)觀察粒線體應選擇無色細胞如口腔上皮細胞。不能選擇含葉綠體的植物細胞,因為葉綠體的綠色會影響被染成藍綠色的粒線體的觀察。

(3)該實驗要保持細胞的生活狀態,臨時裝片隨時保持有水狀態。觀察粒線體需染色。

(4)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對粒線體染色的活體染料,可使活細胞中粒線體呈現藍綠色,而細胞質接近無色。

(5)粒線體和葉綠體的雙層膜是電子顯微鏡下能看到而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的結構。

【即時鞏固】

(2014·宿州模擬)下列有關用高倍鏡觀察粒線體和葉綠體的實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染粒線體的活細胞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粒線體呈現藍綠色

B.觀察葉綠體時選用蘚類的葉或黑藻的葉,原因是葉片薄而小,葉綠體清楚

C.用菠菜葉作實驗材料,要取菠菜葉的下表皮並稍帶些葉肉

D.可用高倍鏡直接觀察葉綠體和粒線體

1.實驗原理

成熟的植物細胞構成滲透系統可發生滲透作用。

2.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流程

3.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及復原有關的5個總結 (1)實驗材料的選擇(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黑藻葉肉細胞)

①一般不選擇細菌細胞,它能發生質壁分離,但現象不明顯。

②不能選擇動物細胞,它無細胞壁,不能發生質壁分離現象。

(2)實驗試劑使用

①使用濃度過高的蔗糖溶液(0.5 g/mL),質壁分離現象明顯,但不能復原,因為溶液濃度過高,細胞過度失水而死亡。

②使用質量濃度為1 mol·L-1的KNO3溶液,因為K+和NO-3可被細胞吸收,使細胞液濃度增大,所以細胞先發生質壁分離後又自動復原(尿素、甘油、乙二醇等現象同上)。

(3)發生質壁分離時在細胞壁和細胞膜之間充滿的是外界溶液,原因是細胞壁具有全透性。

(4)質壁分離與復原過程中水分移動是雙向的,總結果是單向的。

(5)本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了三次,第一次與第二次形成對照,第三次與第二次形成對照,該對照方法為自身對照。

4.質壁分離實驗的拓展應用

(1)判斷成熟植物細胞是否有生物活性

(2)測定細胞液濃度範圍

(3)比較不同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4)比較未知濃度溶液的濃度大小

(5)鑑別不同種類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即時鞏固】

(2014·江蘇四市調研)某同學探究“不同濃度蔗糖溶液對葉表皮細胞形態的影響”,得到下圖所示結果。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實驗主要原理是成熟的植物細胞能夠發生滲透作用

B.實驗中需要使用血細胞計數板、蓋玻片、顯微鏡等

儀器

C.葉表皮細胞浸潤在蒸餾水中時,細胞會發生膨脹

D.結果表明大多數細胞的細胞液濃度介於0.2~0.25

mmol/L之間

1.實驗原理

(1)

(2)胞處於有絲分裂的哪個時期。

(3)細胞核內的染色體(質)易被鹼性染料著色。

2

3.易錯點5個

(1)解離時間要嚴格控制,解離時間不能太短,否則細胞間果膠未溶解,壓片時細胞不易分散;時間過長則細胞分離過度、過於酥軟,無法取出根尖進行染色和製片。

(2)漂洗是為洗去細胞內部的鹽酸,因此要保證足夠的時間,否則會影響對染色體(質)的染色。

(3)控制染色時間,染色時間不能太短,否則染色體或染色質不能完全著色;時間過長則使細胞核等其他部分充滿染色劑無法分辨染色體。

(4)對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觀察不可能看到連續的分裂過程,因為在解離過程中細胞已經死亡,我們觀察到的只是一個固定的時期,要不斷地移動裝片,在不同的視野中找到各個時期的分裂影象,所以在製作裝片時要讓細胞分散成一層,這樣才能找到各個分裂時期的細胞。

(5)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因為間期歷時最長。

【即時鞏固】

在“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以下操作和結論正確的是( )

A.剪取5 cm根尖,用15%鹽酸和甲基綠

分別解離和染色

B.持續觀察細胞①,能看到分裂成兩個子

細胞

C.細胞①中DNA數是細胞②中的二倍

D.觀察裝片時,③時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TAG標籤:知識點 高中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