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高中歷史常考的知識要點大全

對於歷史,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考試來臨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將課本內容和和常考的知識點都複習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常考的知識要點大全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一、詩歌、小說和戲劇

(一)(18世紀)浪漫主義

1、特點:

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豐富的想象對現實世界進行鞭撻

②崇尚民主自由

2、背景:

①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中葉,是歐洲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的年代

②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歐洲並沒有出現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美好景象

③人們對社會的失望和對現實的不滿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3、代表作:

①英國拜倫:《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被喻為“諷刺現代社會積弊”的百科全書,特色: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

創作特點: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擊封建專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象,塑造一些追求個人幸福、愛情、自由的人物,人稱“拜倫式英雄”。

②英國雪萊:《西風頌》,將人類的未來寄託於普遍的愛,詩中充滿幻想和憧憬,體現出一種真正的樂觀主義精神。

③德國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

4、影響:

①通過心理描寫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的作品對下層勞動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援了法國大革命後席捲全歐洲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③儘管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改變世界的願望落空,但仍給人鼓舞;

④為歐洲文壇樹立一面光輝旗幟。

(二)(18世紀)批判現實主義

1、特點:

①真實地反映和再現現實生活

②暴露社會黑暗,批判現實罪惡

③追求人道主義理想

④重視環境對塑造人物的決定作用

⑤熱衷於塑造與讚揚英雄和正面人物

2、背景:

①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財富迅速增加

②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赤貧化,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罪惡現象驚人增加

③文學上人們不滿足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寫現實生活

3、代表作:

①法國巴爾扎克(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②俄國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③法國司湯達:《紅與黑》

④英國狄更斯:《雙城記》

4、影響: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剖析社會問題的本質。他們的作品提供了認識社會人生的鏡子,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三)(19世紀中葉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背景:19世紀中葉以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建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美好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直接行動。

2、俄羅斯高爾基:《母親》(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現代荒誕派戲劇

1、內容:強調集中表現自我

2、形式:表現手法與傳統文學有很大差異: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沒有一個明顯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確,很難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

3、背景:

①19世紀末期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②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紀大戰和席捲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

③面對世界大站和經濟大蕭條等社會危機的衝擊,人們從理想主義的夢幻中驚醒,深深陷入懷疑迷茫和苦悶之中。文學藝術領域在深刻批判現實的同時,興起了反傳統、反理性的現代主義潮流。

4、代表作:

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高中歷史知識總結

戊戌變法

背景

(1)必要性:

①《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經濟上以資本輸出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②清政府統治危機加劇(財政危機、政治危機)。

(2)可能性:

①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間出現辦廠熱潮。湧現張謇等實業家)。

②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③思想來源: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難和緩和社會矛盾

主張

(1)經濟-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動進行競爭;

(2)政治-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設立議院;

(3)文化-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影響

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會思潮,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經過

(1)興起:康梁維新變法思想

康有為把西學中的有關政治學說與儒家經史相結合,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說成是“託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來論證當時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經學的外衣和孔子的亡靈,否定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傳播西學.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宣傳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2)開始:1895年春,康、樑領導發動“公車上書”,標誌著戊戌變法運動的開始。

(3)發展: 創辦報紙:《中外紀聞》、《時務報》。組織學會:強學會、保國會。創辦學堂:長沙就辦了“時務學堂” 。上書請願: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書。

維新派通過開學會、辦報刊的方式.宣揚維新變法,使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政治。議論時政、集會結社蔚然成風,維新變法的新局面逐漸形成。

(4)高潮:百日維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國強佔了膠州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種力量推動:中國知識分子高漲的愛國熱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光緒皇帝不願意做亡國之君,也想通過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權,自己能真正掌權。

時間

1898年6月11日(定國是詔)-----9月21日(農曆戊戌年

內容及作用

(政治)頒佈新法: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革舊制:①改訂律例,②裁撤冗員,③澄清吏治。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

(經濟)頒佈新法:①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②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改革舊制: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教)頒佈新法:①普遍設立中國小堂,京師設立大學堂;②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③准許設立報館、學會,④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改革舊制: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有利於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軍事)頒佈新法:①精練陸軍,改習洋操,②添置船艦,擴建海軍團。改革舊制:裁汰舊軍。增強國防力量。

  高中歷史易混淆知識

1.辨析不清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內涵和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絡。

王位世襲制是夏朝建立後開始的一種王位繼承製度,體現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特點,存在於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結束。

2.對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認識理解錯誤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主要有:以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為表裡、緊密結合的等級制度;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族權和政權、王權和神權相結合具有濃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區別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概念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上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等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於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4.對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演變理解不到位

(1)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2)宋承唐制,但將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3)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5.對軍機處的職能認識理解錯誤

TAG標籤:高中歷史 常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