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通用5篇)

  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說出語錄的意義。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能融入學習態度、方法及品德的養成之中。

3.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4.學習分類整理筆記的方法;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提問:影響幾千年中國思想文化的書是什麼?有可能出現各種回答。老師分析後可揭示答案:是《論語》。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它成了中國正統思想的代表……然後老師還介紹了《論語》的另兩個“最”: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這是新鮮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預習提問:

(1)大家預習課文後一定會發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子曰”呢?

(2)《論語》的“論”,習慣上讀lún。誰知道《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

(3)孔子是怎樣的人?為什麼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聖”?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對孔子和《論語》進一步的認識。體現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初步具體蒐集資料的處理資訊的能力”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這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三、整體感知、誦讀

(1)提出要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三條基本方法:

一是誦讀,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背得爛熟,不要求背誦的也要讀得十分流暢

二是用心領會課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動手,積累詞語。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首先誦讀課文,然後分“則”理解課文,最後背誦課文。

(2)自由誦讀。教師提示誦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

①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曾子、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個通假字:“說”通“悅”,“女”同“汝”,“知”通“智”)

②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此環節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問題,使學生心中有數。

四、質疑交流:

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問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必須理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思而不學則殆”(我把“殆”解為“危險”)?“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孔子更反對哪個?為什麼?“三人行”,一定“有我師”嗎?如果同行的都是壞人呢?等等。

五、小組互動:

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哪幾條是說學習態度的?哪幾條是說學習方法的?哪幾條還談到了道德修養的問題?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主旨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共同探究的好習慣。

六、自由背誦課文

七、探究性學習。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你有疑,特別是“無疑之疑”嗎?

老師適時候提出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有什麼內在聯絡?有可能沒有聯絡嗎?

先對學生交代,這個問題,是許多人不解的問題,幾個語文網站的“論壇”中都有人提出和討論這個問題,可惜結論都不能讓人信服。你若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創見。

這一環節可以使教學內容向課外、向生活的延伸。由於能擴充套件視野,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又沒有必須完成的作業,它備受學生歡迎。活動課還能密切師生關係,加深師生感情。

  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解讀課文內容,積累常用文言語彙,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教師提供閱讀書目或參考資料,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考為學與修身的相關問題,體驗並追求理想的學習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後的個性化表達。

  教學難點

參照權威資料獨立思考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課前佈置預習,瞭解孔子其人、《論語》其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這能成為同學們的共同理想。有一部書可以隨時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它就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今天開始我們來試一試,更多地發揮自己的學習能量,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論語”意為語言的論纂,是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論。通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傳道授業的音容笑貌。但是,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了,要做到儘量準確地解讀,還需費一番工夫,幸好我們可以藉助資料和註釋,並且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完成這一學習歷程。這節課我們來研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四則的解讀。

(電子幻燈展現課文內容,集中到前四則)(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巡視教室一週,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討論細解

1、學生提出教師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尋求大家幫助。

2、將全體同學分為八個小組,每小組再重點負責一則,確保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內容。

3、小組內交流對這則課文內容的理解。

4、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後講解。任務相同的小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學傾聽思考並穿插發表意見。

四、引導精解

1、教師在學生髮言時及時予以點評,明確可否。

2、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溫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實踐”,書下注釋折中地處理,將兩種解釋並列出來。查閱工具書,掌握“習”的原意,之後再思考哪一種理解更恰當。

“習”的原意是鳥屢次拍打翅膀練習飛翔,從原意看,理解為實踐或練習更為恰當,學習的樂趣也應該是學了就去實施。溫故知新當然可喜,但還是沒有實踐的樂趣更為明確。

(2)書下注釋標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對孔子的瞭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於“克己復禮、愛眾求仁”思想的傳播和施行。

(3)分別查明“君”和“子”在稱呼他人時表達的感情色彩,再結合起來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義。

“君”單獨使用是對對方的尊稱,相當於現在的“您”。“子”單獨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後,也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能不怨怒,有這種胸襟氣度的`確值得人崇敬,的確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聯絡下列觀點,深入理解課文第二則。

《中論治學篇》: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則與“溫故知新”一則互為表裡。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學思結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於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後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於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於虛無縹緲中。“學”是求乎外,在於知物;“思”是求乎內,在於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對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導與螢幕打出的這段描述有關,仔細研讀這一則和所給資料,思考孔子想讓子路“知之”的是什麼。

(螢幕打出如下內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賤,從小就參加勞動,性格果敢爽直,時有莽撞之舉,但十分敬愛孔子,聞過則喜。因此也時常得到孔子語重心長的教誨。《荀子》中記載,當時子路穿著華美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見狀教導他為人應謹慎,不可以這樣張揚的形象處世。子路馬上出去換了一身衣服進來,但神情舉止還很自負,孔子就說了課文中的話來警示他,不要不懂裝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嚴謹處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好之”是中級境界,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樂之”是高階境界,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7)我們今天研讀探討的這四則都與為學有關,哪一點讓你反觀了自己的為學狀況?你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適當點評。)

五、誦讀深解

1、學生放聲朗讀前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前四則。

3、全體背誦前四則。

六、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前四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四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七、板書設計

習之——談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樂之——學之——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可謂一舉雙得。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交流同學們就課文後半部分寫的讀書筆記。同學們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於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穫,也可側重於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穫。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並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做如下準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相待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複習了?”

自知者明。客觀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做事盡心竭力、盡職盡責是謂“忠”,交友一諾千金、光明磊落是謂“信”,從師孜孜以求、反覆實踐是謂“習”。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數職,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實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難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確可行。此時,可以拷問自己主要社會角色的分數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知人者智。及時瞭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惡,才能和諧相處。所以,不必去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去主動了解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高尚的人生態度,更何況,這樣做了,不管別人如何,主動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擁有人生智慧的賢者,也只有這樣的智者賢者,才能寵辱不驚,悠然自得。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學習,看到那些缺點而(反思自己)改正。”

學人者強。見到賢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見到賢者,渴望比肩,鮮有聞之。與賢者看齊,需要勇氣和膽識,也需要恆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學習,則需要有謙遜的美德。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就會從同行者那裡學到很多。傑出者是學習的物件,普通人也是學習的物件,學眾人之長,為自己所用,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愛人者仁。有賢者就有不賢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統一的。看到不賢之人和不善之處,不可生厭惡之心,而應當做一面鏡子,藉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賞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和做出這樣的事,以謙遜的態度和悲憫的情懷面對,這就是愛人不惡人的仁者境界。

(4)舊時鄉間有這樣的俗語:“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這與孔子人生觀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這種傲慢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為聖賢之人,就是因為他能放棄與生俱來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長。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後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後四則。

3、全體背誦後四則。

五、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後四則。

2、在課後“積累”的第二項和第三項中任選一項完成,有精力的同學可完成兩項。

  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能夠總結出課文中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能當堂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

根據註釋準確翻譯並理解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並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型選用誦讀課型

  教學過程

分為三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1.結合註釋,走進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被尊為“聖人”。他首開私人講學的先河,主張“有教無類”,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他嚮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導施行“仁政”。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譯註《周易》,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2.初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好語氣

字音:

曰(yuē)說(yuè)慍(yùn)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

停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讀好語氣:教師範讀,讓學生試讀,要求讀出語氣舒緩,讀出韻味。

3.定標——當堂背誦全文。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方法一:譯文背誦法

1.譯讀課文——同桌討論,翻譯。

要求:利用工具書,結合註釋,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譯讀全文。

2.根據學生翻譯情況,對照譯文,指導學生背誦。

方法二:理解背誦法

1.讓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本文是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終身學習的效果三個方面來談學習的。

2.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方法的語句下畫上橫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態度的語句下畫上波浪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終身學習的效果的語句下畫雙橫線。

(點撥:“有朋處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與人交往的態度。)

方法三:交錯背誦法

1.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或學生背上句,教師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誦。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學生選用一種自己的喜歡的方法背誦——單獨抽背——教師評價——全班齊背。

小結: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定會靈活掌握各種背誦方法,提高背誦效率。同時,老師也希望大家在將孔子教育教育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終身學習的效果深入結合到自己平時的學習中,開創美好的人生。下面,讓我們在齊聲背誦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吧!

  教學反思:

一節語文教學課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明確學習目標,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節誦讀課型主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誦讀,通過譯文背誦法、理解背誦法、交錯背誦法,讓學生在反覆讀課文中理解課文內容,並進一步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這樣就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成為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把課堂時間充分的還給學生,學生也會感到從學習中獲得了成就感,從而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2.聯絡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

  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教法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具學具PPT

教學程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三、探究學習、理解並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並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罔(wǎng)殆(dài)簞:(dān)曲肱(gōng)

1.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探究學習、理解並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四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故:學過的知識;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可:可以;以憑藉;為:做。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4.朗讀、背誦。

第五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有害。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有所得。

4.朗讀、背誦。

第六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雍也》)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於學。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乾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裡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此章孔子迴環曲折,一說兩嘆,高度讚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傳很廣,幾乎婦孺皆知。

4.朗讀、背誦。

第七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知:懂得、瞭解;好:喜歡;樂:以……為樂。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裡,孔子強調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去努力。孔子在這裡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孔子正是這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4.朗讀、背誦。

第八則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飯食,飯,這裡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飯蔬飲水:後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慾、安貧樂道的生活。

4.朗讀、背誦。

  【作業佈置】

複習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板書設計《論語》十二章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修身做人

  教學反思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閱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嗎?誰願意給大家講講?(初步瞭解孔子及《論語》,匯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正確流利

1.根據課後注音輕聲讀文,達到讀音準確。

2.指名讀課文。

3.學生互相訂正,達到“正確”這一目標。

4.學生再練習朗讀,不僅要求讀音正確,還要注意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掌握好句子停頓,可以同桌進行討論,在書上做標記,並相互指導。

5.指名讀課文,全班評價

6.出示課文範例,再引導學生練習朗讀。

7.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朗讀。

三、深入讀文,理解內容。

1.《論語》四則講的都是為學的內容,談了哪些關於學習的問題呢?同學們先根據課後註釋理順文章大意,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2.引導學生逐句理解課文,注意讀講結合,主要依前面的關於本文的譯文進行講解。

3.現在我們來想想,課文中談到了哪些關於學習的問題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請大家帶著自己的體會再讀文章。

5.嘗試著背誦。

四、延伸

1.你還了解哪些先哲語錄呢?

2.回憶一下有關自己學習的事,並聯系這篇課文談談今後自己將如何學習。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語錄。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TAG標籤:國學 論語 教學 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