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登上講臺2年有餘,自己迷茫過、彷徨過、反思過,真正給自己指明成長道路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讀完了蘇氏的《給教師的建議》,自己對第二十三條,怎樣把思想同自尊感融為一體,感悟頗多,身有體會。

怎樣才能使學生從自己取得進步和學到知識中體驗到自尊感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通往這一目標的途徑,就在於使知識、智力的豐富性成為學生個性的自我表現。

現在大班教學,課堂上對每一個學生傳授的知識,都是一樣的,沒有情感的注入,學生們就像聽錄音機一樣,個性何存?或許在家庭和生活環境的薰陶中形成的吧。而學校這個教育的主陣地,卻在消磨學生日漸減少的個性。

一位知名教師說過“我用一生準備一節課”,試問一下,這樣的教案要寫多久。很顯然,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一定是突破教案,靈活處理課堂上發生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以往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在長時間的知識傳授過程中,就形成了老師的教學風格。然而,學生一生中面對的不是一名教師,往往是幾十位經驗豐富的教師。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必定對某一門學科產生興趣,也必然會對這門學科的老師多關注一些,長此以往,耳濡目染,這個老師的個性也會“遺傳”給這個學生,一個班有50多名學生,十位左右任課教師,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老師,學生個性的培養,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也是可以培養的。再加上家庭環境的薰陶,學生的個性差異會很明顯。但是,學生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班集體中,他們身上的性格特徵和個性表現會不斷的影響、不斷的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學生都會產生比較成熟的思想,班集體的特點隨之出現。

可見,給同一個班級上課老師的個性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對一個班級有著決斷權利的班主任,對形成學生個性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每個學生形成比較獨立的思想,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會提高,自然會把學習放到學習的首位。知識的傳授也就變的相對容易了。

教師還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這樣更有利於學生選擇你,模仿你鮮明的個性特點。

回想起自己國中時的班主任張宗英老師,他對自己的影響一直相伴。張老師,德州十中出名的嚴師,最主要的特點是授課簡明直接,一言點中要領。生活方面,可親、和藹。自己耳濡目染,慢慢的也身有所感。

現在回想起來,張老師那時是多麼的心胸開闊,對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學生是多麼的尊重和關愛。同時,也營造了一個和諧、快樂、求知的課堂。

自己也保留了學生時代的特點,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說處自己心裡的想法。

所以,課堂因該是展示學生個性的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傳授知識、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展示。

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讓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穿插到習題的講解中去等等,但是,千萬不要禁止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說出不同的聲音。這樣,學生的自尊心的到保護,雖然說錯了,但是自己知道錯到那裡了,以後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更會因為老師的寬厚,聽課效率也會加倍提升,而老師也就不會擔心,某些同學習慣於上課做小動作、精力不集中的壞習慣出現。

好書,伴我成長。自己去感受書中的情感,自己去思考書中的知識,自己去品位書中智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暑假裡,我再次閱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讀完後,不禁感嘆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他彷彿正在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一樣,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書中共寫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作為教師的神聖職責。授業,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蘇霍林姆斯基就提出“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給我們的建議是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是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他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生活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過程中活起來。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地獲得這筆終生受用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一位老師,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們能對語文更感興趣一些,學習更積極主動一些,學習熱情更高漲一些,我想這是我追求的目標,但如何才能把課上得更生動、更有趣、更吸引人呢?興趣的源泉在哪兒呢?這是從教一年以來一直讓我倍感困惑之處,但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興趣的祕密何在”,我們“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實施和現象的‘權利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務就是要不斷的扶植和鞏固學生想要成為發現者的願望,並幫助他們實現這種願望。

此時不覺有些底氣不足,自己讀過的教育專著可謂是鳳毛麟角,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沒有正確教育教學理念的支撐又怎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更科學、更有效、更遊刃有餘呢?怎樣才能使自己不侷限於一桶水,而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呢?書中又給了我及時的提示:“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還有擔任班主任的瑣碎工作以及生活瑣事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似乎時間已經被完全用光了,其實不然。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裡來呢?書中給了我最真誠的答案: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讀書能使人變得睿智,當讀書真正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時,那麼我想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幼教專業書籍,它概括了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基本準則,還介紹了不同情況下的溝通技巧。如:當孩子不喜歡收拾積木;孩子把喜歡的幼兒園玩具藏在自己的抽屜裡時;孩子在幼兒園受和小朋友鬧矛盾時;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方法有分歧時;孩子不小心摔傷時……等等都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一些狀況。書中對每一個案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溝通建議,對我們的教育工作以及與家長交流都有很大的啟發與幫助。

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篇文章——“做個懶一點兒的老師”,自從看了這篇文章感覺自己有點豁然開朗。它讓我想起了自己曾在《人民教育》看到的一句話 “如果你是一個忙碌的老師,你的學生也是忙碌的學生,那你就不是一個優秀的老師”!怎樣讓我們從瑣碎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事半功倍地完成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呢,那該是多麼理想一種教師境界啊。

幼兒園工作繁忙又瑣碎,有時候總覺得自己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怎樣合理安排能讓自己可以“偷懶”呢?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孩子收拾玩具,邊收拾邊玩,有的還搗亂,結果把框中的玩撒了一地。看到這樣的場景真的讓老師很無語,也許我們會過去訓斥孩子或乾脆自己動手收拾,省得讓他們添亂。於是,我們也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動手鍛鍊的機會,養成了孩子“懶”的行為。其實教師應該把屬於孩子的鍛鍊機會還給孩子,做一個“懶”動手的老師。陳鶴琴說過,幫助孩子最好只用一隻手。懶動手,以解放孩子靈巧、能幹的雙手。只有放手讓孩子去實踐,孩子的能力才能形成和發展。如穿脫衣服,在講清並示範動作要領後,就棵通過訓練、比賽,讓孩子學會穿脫衣服,可要求孩子互相幫助,實在不行老師再去幫忙。再如生活角把牛奶壺、點心放在合適的位置,讓孩子自己動手倒牛奶、拿點心等,這樣,不僅促進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且有效地增進孩子的食慾。老師包辦少了,孩子鍛鍊的機會就多了,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又如在幼兒遊戲時,老師也可懶一些,少準備一些成品,多準備一些半成品,讓孩子有更多的想象發揮餘地

當然懶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懶動腦。懶動腦,以開發孩子們的腦筋,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有時,孩子們會有許多的問題提出來,我不急於給他們答案,有時候老師也可以佯裝不懂,讓孩子去尋找答案。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還可以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慾望。所以,老師在適當的時候要懶動腦,把機會留給孩子。讓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求答案,如求助別人、作試驗、尋找資料等。老師的“懶”是經過設計的。若是“懶”得恰到好處,把鍛鍊的機會留給孩子,就會造就一個勤孩子、巧孩子,使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質得到提高。

“懶”字被賦予了太多的貶義意思,致使很多人都不願意被說“懶”,只是,現在繁重的負擔與壓力下,我們要聰明的學會“躲懶”,其實不見得能懶掉一些什麼,只是多一份樂觀的態度罷了。教是為了不教,懶的前提是認真而有智慧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項工作,所以會偷懶的老師是聰明的老師這句話確實說得不錯。

在閱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的過程中,讓我感悟了教育的真諦、領悟了教育的藝術、啟迪了教育的智慧、分享了閱讀的快樂。我喜歡“偷懶”的老師,聰明的老師才會偷懶,有能力的老師才會偷懶。讓我們教師發揮自己的教育特長,學著如何在“偷懶”的情況下提高教學效率,陪伴著孩子們快樂成長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去年,在郭校長的推薦下,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書給我們教師供給了有關教育教學行為的很多提議。其中有兩條給我印象異常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條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書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後,有人問他,花了多長時間來備課這位歷史教師的回答是:“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備課的。”當時,讀完這位教師的回答,很受觸動,也打開了我心靈的一個視窗,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奧祕。這個奧祕就是閱讀。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異常是此刻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我們的“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了,我們此刻要的是細水長流、永不停歇。怎樣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惟有讀書,厚積才能薄發。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也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想想教學中,有多少次因為自我知識不夠而感到黔驢技窮有多少次想旁徵博引,卻顯得力不從心讀書不應當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當成為我們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我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要麼預設的教學資料講不完,要麼沒時間讓學生做練習。我想,這跟自我教學經驗不足,所講資料面面俱到,沒有把握好重點、難點脫不了關係,但僅僅是這樣嗎不是的,那位從教30年的歷史教師給了我最好的答案。讓我明白,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要想成為一名擁有教育智慧,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必須能夠持之以恆地讀書。

一一“學習是無止境的”,僅有不斷的學習,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我的教學工作有所提高,教學本事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條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也使我感觸很深。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說到:“為了使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有一種豐富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而這樣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進行引導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長給我打電話,說孩子沒興趣學語文,他們採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沒效果。期望我在學校能想想辦法。平時,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對語文不感興趣。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須得做些什麼,於是開始了一些嘗試。當時,正好該講《畫》這一課,這是一首詩,想到一年級的孩子們對詩並不陌生,有的孩子都會背好多詩。可是他們不會有感情的朗讀,我就把朗讀作為這一課的切入點展開了。一下子,孩子們的興趣來了。這一節課在充滿歡樂的朗誦練習、比賽中過去了。

一一之後,我們又學習了《靜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詩歌,我又鼓勵孩子們加上一些動作表演去朗誦,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一些對語文沒興趣的孩子也漸漸發生著變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為一名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教育之路才剛剛開始,我給了自我一個期許:從此刻起,努力做一個愛讀書、會讀書、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個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益友。期待自我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越走越好!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學困生”轉化一直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我們必須面對。我們花去了很多的時間,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這樣的付出總是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給教師一生的建議》這本書著實讓我受益匪淺,書中幾位教育家用他們的實踐告訴我:教育是育人的藝術,教育更是心靈的藝術,我們要用“心”做教師。

書中陳樹然老師的《別讓“後進生”成為教育的遺憾》讓我知道了什麼才是“用心澆灌”;周弘的《教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美》讓我感受到了讚美的驚人力量;洪俊剛老師的《教育無痕,潤物無聲》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無痕教育的神奇魅力。我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力量,收穫了啟示。

  一、用“真心”對待學生

所謂的學困生身上總是存在許多不易改變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構成了進步的極大障礙。工作中,常常感覺我們說了很多,他怎麼還是不改呢?事實上,緊靠他們自身努力和我們的三言兩語,實在是難以產生效果。如果我們是真心的為學生著想,視他們的困難為自己的困難。我們就會蹲下來細心的觀察他們,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瞭解他們學習中、生活上、思想上的困難。當學生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他們真正的所需,這時候我們所做的才是對症下藥。“親其師”就會“信其道”,當學生感到老師是愛他的,是真心幫助他的,是為了他好,自己也不能讓老師失望。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自然會盡力完成老師提出的各項要求。

  二、用“愛心”幫助學生

我們真心的幫助學生必然需要具體的行動。每天繁忙的工作,除了正常的上課、備課、批改作業外,在校的時間所剩無幾,然而課堂上也不允許我們過多的照顧後進生。沒有時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實在的困難,因此我們需要額外的花出時間來輔導他們,無論是平時的交流與輔導,還是放學後的“小灶”,都需要我們格外的用心和關注。本著一顆愛心,我們才會明白額外付出的意義;本著一顆愛心,我們才會想學生之所想;本著一顆愛心,我們就不會計較自己的付出。

  三、用“慧心”教導學生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藝術之美在於它的別出心裁,在於它的不露痕跡,在於它的自然樸實。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他們擁有不同的經歷和個性。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我們不僅要創造性的教育,而且要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要有一顆慧心。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會抓住教育的契機,才會選擇合理的方式,才會讓自己的工作變得輕鬆而有效。

  四、用“耐心”等待學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註定不是輕而易舉的,它常常在進步與起點間徘徊,常常使老師的信心受挫。但是我們老師如果能多一份理解和耐心,掌握“抓反覆、反覆抓”的教育規律,我們就會靜靜地等待學生的變化,而不至於在他沒有進步的時候予以打擊,這隻會讓他們更不自信,情況變得越來越糟。在學困生的轉化方面來說,教師的耐心在很多時候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耐心的培育,花蕾終有展開花瓣的那一天。

今天的我們之所以站得高、看得遠,是因為我們常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們用一生的踐行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增添了力量。他們對學生的真心與愛心,工作中的慧心與耐心,永遠激勵著我們,是我們工作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扶持著我們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越做越好!

只要用“心”,我們就能演繹自己的精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為我們指明前行的道路。假期間,我拜讀了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讓我的心豁然開朗,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細細品味此書,就好像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為我指點迷津。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認真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這讓我震驚,這位教師該有多麼熱愛他的教師這個事業啊,我們很多人都失敗在對工作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一樣的時間有人也在忙於工作,教學,可是隻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沒有主動去研究,所以最後也沒有得到什麼收穫而且還會常常抱怨事情多、時間不夠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我們提高自己的方式就是應該不斷學習,用知識來武裝自己,每天抽時間不斷地讀書。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才可能學會靈活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達到節約時間的目的。荀子說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了豐富的知識積澱,我們才能厚積而薄發,提高我們的專業素養。我們讀書要一邊讀一邊記錄,進行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提高我們的教育智慧。常讀書,就會讓我們有更深厚的教育理論作支撐,就能使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分析教材更到位,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教材更加的得心應手了。在讀書與教學實踐中我們慢慢積累,就能慢慢摸索出我們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想起來真是可悲!相信哪位古聖先賢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

讀書應該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以前總覺得教育是一件簡單的事,“學生需要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自己覺得裝夠一桶水就足夠了,可是通過讀書我發現自己的眼光太狹隘了,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後。教科書不斷改革,學生的生活接觸也越來越豐富多彩,社會資訊交流越來越通暢。作為課堂教學的行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新時代學生的需求,我們要在工作中讀書﹑學習,從而可以讓自己知識淵博,讓學生感受的教師的知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進而教師能在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給學生以啟發和嚮往,讓他們對知識的學習也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那你就要讀書,充實自己。也就能使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成為潺潺不斷的流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利用閒暇時間,有幸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作《給教師的建議》,真是受益非淺。因為它給在教師的職業道路上不斷摸索前進的我指明瞭方向,在這裡我想趁此機會談一點自己拜讀完這本書後的隨感,以與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積累再加上他個人智慧的結晶。全書通俗易懂,貼近教師的工作生活實際,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解決了教師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身受老師們的喜愛,尤其是中國小教師。該書是以建議形式出現,共計100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師的基本素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態度、對學生的作業評價、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等等。每一條建議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經常面對的情形,所以每次閱讀起來都倍感親切,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在對待同一問題上所存在的不足,並會以書中的建議來要求自己做改變。我想:也許這就是我的最大收穫所在吧!

在100條建議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關於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以及如何去教育後進生。說實話,走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已有十年的時間了,在這十年中,一直困擾我的就是如何去教育那些在老師眼裡所謂的“差生。”曾有無數次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筋,也曾有無數次想對這些學生說放棄,但最終不管是那種決定,總沒有為這個問題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法。而在拜讀了這本書以後,讓我漸漸明白了自己該嘗試著想哪個方向努力。書中指出兒童發展上的偏差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首先是不健康的、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關係特別是家長的酒精中毒症;其次是家庭智力生活的侷限性和驚人的貧乏性;第三是早期沒有受到完滿的母親教育。面對這種種形成的原因,作為老師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相反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任務就是不要對學習落後的兒童進行不適當的教學。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勢必會一無所獲!書中又以非常生動的事例證明了這一道理。後來回想自己以往對待那些學生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按照這個原則去做,結果自然就適得其反。因為自己在當初,明知道他達不到我對他的要求,卻硬要強求,最終自然就會得到一個不好的結局。但現在明白了這一道理以後,我想自己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如果再碰到類似的學生,自己必定知道該如何去做了,只要他們有進步,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那也是我教學上的最大收穫!

此外,書中所提到的對教師個人素質的要求對我來說也是感觸頗深的。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只滿足於現狀,不懂得積極進取,是不能適應新時代新時期對教師提出的更高更遠的要求的。讀完了書中有關於這一方面的建議之後,讓我懂得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合格教師,必須對自己不斷的提出新的要求,必須去不斷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不斷的進步。

總之一句話,讀完這本書後的感觸是頗深的,對我來說也確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它給在教育道路上不斷摸索的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所以在這裡我也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以與大家共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當每個人從學校踏出的那一刻起,就憧憬著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滿懷夢想與希望,編織了一個個美麗的夢想。然而隨著工作中競爭與壓力的聚增,讓那些曾經懷揣著夢想的青春也退去了絢麗的光環,隨之而來的是對工作的倦怠,昔日的職業幸福感逐漸褪去。

當歲月磨平了幸福的痕跡,我們不得不再次去尋找它,值得慶幸的是隻要有心,總能有所收穫。在最近看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我的情緒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訴我們工作態度的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得出不同的結果: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方面,可以使人產生樂觀的情緒;反之。則會使人產生悲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時,不妨有意識地轉移注意的焦點,緩解消極的心理情緒,讓自己走出陰霾。的確,態度常常會左右了人的情緒,而能改變的則是轉移自己的注意。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介於純理論類讀物與純實用類讀物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讀這本書,感覺親切、可讀,更切合我們專業成長的需要,能促進我們業務的提升與反思。

幼兒教師在別人的眼中是一個輕鬆、簡單的職業,但在這個外人看來輕鬆下面卻承受著各方面的壓力,當這些壓力無法得到適當的排解時,會影響到老師一天的工作情緒。“一個人快樂的情緒可能會感染一大批人,而低沉、頹廢的情緒也可能會使一群人情緒低落和感到沮喪。生活中,喜怒哀樂經常讓我們控制不住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後,在工作中,我們卻不能如此,即使我們在家,在外省了很大的氣,帶到幼兒園的也應該只有微笑。”這一段是《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給我帶來所思所想的。每個人都有情緒,常常會為生活中的各種瑣事而煩惱,然後從走進幼兒園那一剎那起,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一句:我做好準備了嗎?

要想做一名快樂的幼兒教師,我們不妨學著慢慢地來尋找:

從孩子的身上尋找: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孩子,雖然有時日常的繁瑣事情讓我們覺得很累,但當看著孩子們那天真的的笑臉,信賴的眼神,聽著他們相互間的童言稚語,看著他們相互間的趣聞趣事,我們的臉上不自覺地會流露出笑容,而這種笑是發自心底的,真情地流露,也是幸福的!

從日常的工作中尋找:不可否認,幼兒老師除了一日活動的帶班,還需要不斷地充電,提高素養。各種比賽、公開活動常常不斷,可是當自己通過努力,經過了一次次地歷練後,再回頭會發現,自己的付出是值得,因為努力後的收穫是無法用物質去衡量的,這中滿足也是幸福的!

從同伴中尋找:一個團結的團隊讓人學到很多,在我們這樣的一個教師隊伍中應該值得慶幸的是大家沒有彼此的保留,坦誠相待,當有人有疑惑不解時,彼此總能相互幫助,不求回報。同伴間的幫助與提點總能讓人收穫頗多,這種不求利益回報的同伴關係,也讓人感到幸福!

從不斷學習中尋找: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教師不僅要進行業務方面的繼續教育,還應接受心理素質方面的知識學習培訓,使自己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裡擁有一顆平和的心來適應社會的需求,也讓人感到幸福!

總之,教師是專門與人的心靈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種職業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對孩子們我們不妨“蹲下來說話,抱起來交流,手牽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實的情來看待每一個幼兒,做一名健康快樂的幼兒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魯迅先生說:“每天不讀點書,就如不曾洗臉刷牙,會覺自己面目可憎,無以見人。”每每唸到這個句子,我都覺得有點無地自容,因為我既沒有廣泛地閱讀名作,也沒有通徹地精讀某書,更沒有做到持之以恆每天讀書。我這樣的讀書,實在有愧於“讀書”二字。但是這學期學校開展了“共讀一本書”的活動,讓我能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後,督促自己靜下心來好好讀書,自己也細細的品味了前蘇聯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

書中給教師提出的每一條建議既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又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我們教師來說,尤其是對我這樣的新教師來說,就像一場及時雨,所舉的事例及解惑的方法跟我們一一道來,每讀一節都會有新的收穫和體會。捧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涵養淵博的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為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予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作為一名教師,這本書裡的每一個建議對我而言都是至理名言。《給教師的建議》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了每個教師都曾無數遍的責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但是我多希望一天能有25個小時!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都要備課、上課、放學、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還有些瑣碎之事要處理,有時候忙起來真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蘇大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地思考和挖掘,他舉了一個被人們廣為引用的歷史老師的例子。

“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鍾。”天哪,一輩子和15分鐘,這是多大差距的兩個時間概念啊,這位歷史老師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原來,“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就是意味著要不斷地讀書學習。只有讓讀書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才能讓知識匯流成海,才能讓我們在教學中如魚得水。

結合《給教師的建議》這部教育著作,我逐步嘗試把蘇大師的教育理論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當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風格。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把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實行多次練習,使學習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這樣也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面對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面對新時代的學生,要做一位好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需要我們老師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這個多姿多彩的知識海洋。《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真是讓我愛不釋手,它能讓我掩卷沉思時刻反省自己,深刻看清自己的不足。捧讀此書,猶如在與大師對話,這是一場無聲的對話,他讓我們時刻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育得失,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

一本好書就是一盞明燈,可以照亮人的心靈,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們盡情歡笑,可以讓我們靜心思考,可以讓我們奮發圖強,可以讓我們勇於創造!《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滿口餘香;猶如沐浴和煦的春風,神清氣爽;猶如聆聽高人的談話,茅塞頓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給人啟迪、發人深思的好書。在骨幹三期班的圖書漂流活動中,我有幸擁有了它,細細品讀,不僅被書中精闢的理論觀點和生動的例項所折服,真真正正感受了一回愛不釋手和廢寢忘食的滋味。

在書中,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廣大教師們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他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既使我們開闊了眼界,更引我們深入地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也就是說不存在可以把教師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應該帶著尊重與關懷的心來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我想,這與我們《綱要》中提出的"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這一點是相一致的吧。

再說說"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備課、家園溝通以及還要完成各種案頭工作,分析原因,這問題恐怕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被迫著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

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慄,這樣在教學中你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

另外我覺得,讀書不僅要讀,更重要的是讀書之後的思考。"思考才是我們自我提高的不竭動力".我們平日裡的工作,除了正常的完成教學任務以外,我們還要對孩子們的思想、人生觀以及能力、發展等等負責。在這些日常的工作之中,我們難免會遇上這樣或是那樣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藏匿與書中。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經驗,更重要的是思考。這些思考將是我們日後工作的經驗或是解決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方法,也就是書中所講的要善於通過思考來提高自己。思考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在讀書中思考,在平時的工作中思考,還要思考幼兒,思考課程,思考班級管理,思考家長工作等等,這些思考都將是我們做好工作的保障。

好書不厭百回讀,一遍遍品讀著蘇霍姆林斯基送給我們的這一百條建議,有時共鳴著,有時深思著,有時更是感慨萬千,為教師的職業優勢為我們所帶來的簡約人生,為理想教師的特質為我們帶來的職業追求,為讀書相伴時的心靈的溫暖,更為了讓每一朵花的盛開給予充分的理由……

TAG標籤:讀後感 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