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柴靜《看見》讀後感1200字

幾年前,闊別央視一年的柴靜攜自己投資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照舊是一件白色的襯衫和普通的牛仔褲,周身卻散發著溫暖的母性和無盡的力量。這讓我想到了閱讀《看見》的情景,一本書捧在手裡,猶如隨著柴靜走過了千山萬水,閱盡市井百態。

柴靜《看見》讀後感1200字

《看見》可以說是柴靜個人成長的告白書,也可以說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柴靜以一個央視主持人、記者的身份客觀地、用心地去“看見”,又以一個有良知的媒體人的身份將現象背後的本質、現實世界的邊緣完整還原,呈現給觀眾真相。起初,我並不明白這樣一本內容深刻的著作為何要取那麼簡單的名字——看見,後來,從柴靜對自身成長的闡述中,我漸漸明白:作為一個媒體人,她是謹慎的,她避免以自己的觀點來影響觀眾,作為一個作者,她是良善的,她只想引領人們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悟,給讀者最大的自由。

書中有幾個部分給我很強烈的震撼,例如藥家鑫一案背後所呈現出的教育問題,例如汶川地震背後的故事,例如虐貓事件的真相……讓我印象極深的是關於女囚的採訪和盧安克的記錄。

世俗人眼中的女囚,大都是罪不可赦的,她們將屠刀無情地扎向自己的丈夫,她們可怕如魔鬼,狠毒勝蛇蠍。然而,柴靜筆下的女囚,有著最尋常女人的脆弱、無助、委屈、絕望,但這些都不是最讓我震驚的,最讓我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她們的無知!

這章節的內容,柴靜給其命名為“沉默在尖叫”,看到這個名字,我的心臟彷彿一沉,又被狠狠劃傷。而書中所記錄的女囚大多都是以此種方式來完成對自我所謂的“救贖”。有一個年輕的女囚,叫小豆。她從十幾歲起就被村裡的.流氓霸佔,小豆不能不嫁給他,否則他就要殺了她全家!婚後,當然是日復一日的折磨,肉體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柴靜記錄了這樣一個細節:某一日,小豆和流氓丈夫在家看電視,是一個愛情片,丈夫突然轉過頭問她:“你愛我嗎?”小豆回答:“什麼叫愛啊?我不懂,我不知道。”僅因這句話,她的丈夫對她肆虐,逼迫她去說愛。

讀到這裡,我悲從心起,為小豆,也為她的丈夫。該是多麼無知的女人,和丈夫結婚數年卻不懂什麼是愛,該是多麼可悲的男人,用拳頭來為自己爭取一個“愛”字。重要的是,這不是個例,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幾乎每一個殺害丈夫的女囚背後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家庭暴力,將這些女人逼上絕路,痛下殺手。悲劇的罪魁禍首不是某個人,而是一種集體的無知,無知讓那些男人將自己的妻子作為發洩憤怒的工具,無知又讓那些女人面對暴力選擇了極端。

柴靜說,這些女人大多出生於70年代,沒什麼文化,他們的命運就像種在水泥地裡,動也動不了。相比之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李陽妻子Kim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用法律和公眾的力量來實行自我保護!但這背後映射了另一種社會現象,就是像李陽這樣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在情緒管理、人道和法律面前甚至也是無知的,這是國內法律不健全的結果,而家庭暴力和“瘋狂英語”聯絡在一起,則是對應試教育所造成的人性扭曲給出最強烈的批判!

正因為如此,當我讀到“無能的力量”一章時,才尤其感受深刻。盧安克,這個來自德國的年輕人,無償地將自己十幾年的青春歲月獻給了中國偏遠山區,致力於廣西地區的農村教育。盧安克所謂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陪伴。他的思想中大有中國道家“無為而治”的影子。以世俗的觀點來看,盧安克本身就是平庸的,他甚至不會對孩子發脾氣,也不會對孩子們的行為給出是非判斷。

當柴靜採訪盧安克的時候,淘氣的孩子就在他的懷裡、膝頭笑鬧,揉搓著盧安克的頭髮,而他則一點都不介意。有幾次,柴靜差點對孩子說出那句話:“不要這樣,阿姨不喜歡。”但是她沒有說,因為盧安克的平靜感染了她,這種無能的力量,實則有著千鈞之力,可以以靜默的方式感化人心,傳遞出平和。

有的人懷疑盧安克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沒有實際用途,因為這群孩子不會因為盧安克的存在而一步登天,成為“有出息的人”,受制於自己的出身和家境,他們大多要重複父輩的命運,而我則不這樣認為,我之所以不這樣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沉默的尖叫”一章的內容。正如曾經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曹格所說:“在愛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不會壞到哪裡去。”盧安克“無能的力量”,並非一定要讓孩子們將來成功成名,他是為了讓孩子們不要無知!當孩子們將來成為一個農民,他會是個快樂的農民,會以愛的態度來面對妻兒,會遠離家庭暴力,會在迷惑的時候,想到記憶深處有一個叫盧安克的人,曾那樣堅定地支援他們,這還不夠嗎?這,難道不是中國教育最缺少的嗎?

我感謝柴靜這本《看見》,它文字流暢如行雲流水,卻能發人深省至入木三分,我們面對同一個世界,卻無法看見同一個世界。面對社會現象,她幫讀者撥開迷霧,甚至會揭開遮羞布,把核心本真的事實指給人們看。

全書讀罷,再次欣賞封面上那張照片,從老人的笑容中,孩子的眼神中,都看到了希望和溫暖。在柴靜的眼睛中,看到的是那種被世間不公與苦難磨礪出的柔和堅定。儘管醜惡有存在,但這個世界永遠是“美”與“愛”佔有主流地位。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而柴靜著作這本書的目的,大抵是讓我們不矇昧,不偏頗,不衝動,和她一樣,面對生活,保持自己的清晰、冷靜和溫柔

TAG標籤:讀後感 柴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