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精選20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精選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精選20篇)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

雖然起步晚了幾十年,但中國的神舟飛船總體效能優越,其“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可用空間大,智慧化程度高,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

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軌道艙可留軌半年,作為一顆科技衛星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這種獨創性的大膽設計,為今後實施飛船和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託舉神舟飛天的運載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別達到98%和99.7%。如同它那個讓中國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長征一樣,幾十年來,它始終是令中國人自豪的偉大創造。

1992年,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的時候,儘管我們已經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技術,但對於載人航天,卻幾乎一切從零開始。

短短十幾年中,現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術整合的指揮控制中心開始啟用;蒼涼戈壁灘,建起了國際一流的發射場;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著陸場……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從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到“飛天”艙外航天服,載人航天征程中湧現的一個個奇蹟,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的標誌性創造。

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華民族,在我們實現夢想的飛天之路上,曾一度遠遠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國的後面。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從夢想到現實,其間跨越的何止千山萬水?

這跨越的基石,就是獨立創造的精神。

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標誌性成果來證明。神舟一次次圓滿飛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憑藉自己的創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面對太空,神舟的航程才剛剛開始。但,如同一臺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國人特有的創造精神必將託舉著已經起飛的神舟飛得更高、更遠。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2

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中國航天能在“追星之路”上披荊斬棘向前進、攻堅克難鑄輝煌,正是依靠著航天工作者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新時代是在奮鬥中成就偉業、造就人才的時代。”新時代青年幹部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應當學習、繼承和發揚好“航天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守初心、強擔當、展作為,走好自己的青春“追星路”。

走艱苦奮鬥的“追星路”。航天事業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艱苦奮鬥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奪取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青年幹部要能夠俯下身子學本領,挑起擔子幹事業,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勇於實踐,不斷找準上下結合點、工作著力點、難題突破點,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敢吃苦、能吃苦、會吃苦,勇於擔當,敢於超越,要成為那“乍起的風”,激活幹事創業的“一池春水”。

走勇於攻堅的“追星路”。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幹部在面對急難險阻、矛盾問題時,要繼承和發揚航天人探索不止、攻堅克難的精神,知難而進,在重重困難前決不退縮;頑強拼搏,在道道難關前堅持不懈。在攻堅克難的過程中不斷錘鍊自己的作風,用自己的毅力和決心克服萬難,用自己的行動彰顯青年幹部的朝氣和活力,切實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走開拓創新的“追星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青年幹部要將航天人開拓創新的精神充分發揮到自身工作當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敢於創新、善於創新。青年幹部要在實踐中創新,以優秀創新管理制度作為基底,黨的政策方針作為導向,將創新應用於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不斷錘鍊本領、拓展視野,積極開創工作新局面。

走無私奉獻的“追星路”。在人生價值的天秤上,奉獻是永遠不變的砝碼。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最快樂的心境,莫過於愛別人和為別人獻身。”青年幹部要學習航天人捨己為國、孜孜奉獻的愛國精神,把對工作的熱愛、對社會的奉獻變為生活的常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奮發有為、建功立業。

中國航天人用滿腔熱血和實際行動譜寫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壯麗史詩,青年幹部們也要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攀高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星之路”上走出不一樣的風采。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3

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從“東方紅一號”的首星發射到“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從“神五”載人飛天、到“天宮”叩問蒼穹,靠著航天工作者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祕籍”,我國實現了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歷史性飛躍。當下,廣大年輕幹部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任務,要接續先輩的光榮航天精神,在工作崗位秉持初心、擔當作為,修煉好這份別樣的“航天祕籍”。

苦練基礎把式,傳承攻堅精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中國航天事業的進步發展離不開老一代航天人的發憤圖強和埋頭苦幹,相較於西方已開發國家而言,我國航天事業起步相對較晚,但通過老一輩航天人的發憤圖強和埋頭苦幹,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彎道超越”。如果說以前老一輩航天人是從“零”起步,現在我們年輕幹部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更要傳承和發揚好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堅航天精神。要在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專業訓練中經歷風雨、錘鍊意志、砥礪初心,持續提升“七種能力”,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基層一線的工作中擔擔子、磨性子、練膽子,練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堅韌,最終破繭成蝶、百鍊成鋼。

活練創新招式,傳承探索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說,“永遠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銳意進取,大膽探索。”從過去航天事業起步階段的多個技術領域面臨“卡脖子”的問題到現如今我國航天自主創新道路的偉大成就,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在前進路上的不斷拓荒與探索。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斗”造福人類到太空站開門納客,中國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在航天技術前沿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年輕幹部要勇於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破除慣性思維,勇於走出“舒適區”,敢於走進“無人區”,爭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銳意進取、奮勇前進。

勤練擔當架勢,傳承奉獻精神。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酒泉東風烈士陵園長眠了600多航天人;“電焊第一人”高鳳林拒絕了歐洲公司的百萬年薪,35年焊接了130枚火箭發動機,一心為祖國航天事業服務。正是無數航天人經年累月、淡泊名利、盡職盡責地戰鬥在各自崗位上,獻出了青春年華,奉獻了聰明才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才有了現如今驕人的航天成績。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廣大年輕幹部當時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幹擔當精神,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在崗位上燃燒敬業奉獻的昂揚鬥志,奮力書寫不平凡的青春奮鬥史,交出一份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新時代答卷。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4

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也就是“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多家主流媒體相繼刊發了時長兩分鐘的11名中國航天員“飛天”名場面,筆者看過之後,不禁熱淚盈眶,心中的自豪之情更是溢於言表。“我”在基層,向航天英雄們致敬。

“我”在基層,致敬“艱苦奮鬥”的他們。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初是落後於當時其他航天大國的。所以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走跨越式發展路線,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工程。多少中國航天人,以苦為榮,與苦為伴,常年忍受難以承受的壓力超負荷工作,最終換來了一個又一個航天勝利。我們身在基層,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樣要“艱苦奮鬥,就一樣能夠“逐夢飛天”。

“我”在基層,致敬“勇於攻堅”的他們。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載人航天工程是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極高和極具風險性的工程。中國航天人從大漠深處到浩瀚大洋,從發射場到測量船,處處彰顯了他們知難而上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贏得勝利。在平時的工作中,要保持面對困難不害怕、不退縮的勇氣,秉承“方法總比困難多”的理念,做一個笑對一切的“國小生”,寫好基層“大文章”。

“我”在基層,致敬“開拓創新”的他們。

與時俱進是順應發展的需要,開拓創新是積極作為的要求。科技是發展載人航天工程的關鍵要素,面對各種尖端課題,航天科技人員始終堅持不懈,鑽研航天技術,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展示了中國航天人的卓越創新力,大大提高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基層的工作涉及到群眾的方方面面,我們要時刻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政策,創新思維、積極作為,讓人民群眾信任,讓人民群眾安心。

“我”在基層,致敬“甘於堅守”的他們。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視訊的1分16秒處,我看到了未曾飛天已經退役的首批航天員。他們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最早見證者,可以說中國航天夢想的“實踐之路”是從那一代人開始的。即便他們已經退役,仍在默默地關注與支援著中國航天事業。基層工作者,在崗時要堅守崗位、盡職履責,離開崗位後要時常惦念、發揮餘熱,這是航天精神的普遍“高度”,更是基層工作者的應有義務。

“我”在基層,致敬“無私奉獻”的他們。

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無數中國航天人前赴後繼,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畢生智慧,獻出了熱血淚水,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老一代人甘當人梯,新一代人茁壯成長。正是有了這麼多寧可“隱姓埋名”,也要為祖國贏得勝利、贏得榮譽的“航天英雄”,才有了祖國“邁向太空”的腳步。我們身在基層,仍可大有作為。幫孤寡老人做做家務、和留守兒童一起玩耍等,能做的有很多。我們也將在無私奉獻中獲得快樂和成長。

兩分鐘的視訊,涵蓋了中國航天人一路走來的各種艱辛不易,展現了太空漫步、交會對接、太空授課等一個又一個難忘的記憶。“我”會牢記“航天精神”,激勵自我,奮勇前進!讓“我們”一起為中國的各項事業的繁榮發展,攜手並肩,接續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5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太空站迎來首批宇航員入住。無數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動盪年代咬牙堅持、艱難攻關,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從無到有的突破。啟航新徵程,鄉村振興“集結號”已經拉響,廣大基層幹部也要懷有“上九天攬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為指引,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開出最豔麗的“花朵”,結出最甜美的“果實”,擘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要特別能吃苦,爭做基層逐夢“挖土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作為新時代的基層青年幹部,要發揮基層“觀察哨、偵察兵、瞭望臺”的優勢,在推動鄉村振興程序中,細處著眼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精準把脈,提出建議,也要充分認識基層“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點,仔細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時辦好群眾之事,在基層扎穩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與群眾接觸最密切的地方淬鍊成長。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踏實當好新時代的“挖土人”。

須特別能戰鬥,爭做無畏攻堅“鐵軍人”。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航天事業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項規模巨集大、系統複雜、高度整合的大工程。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攻堅克難的擔當。廣大基層幹部,當堅定信仰,志存高遠。要經得起考驗、耐得住磨練,把心思集中在“想幹事”上,把本領用在“能幹事”上,把目標放在“幹成事”上。時刻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發揮戰鬥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堅持埋頭苦幹,主動擔當作為,不斷“回爐”“充電”,充分發揮協作優勢,向賢者看齊,不因循守舊、不虛度光陰,奮發圖強、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和無畏攻堅、錚錚鐵骨的“鐵軍人”。

當特別能攻關,爭做勇於探索“開拓人”。

“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習近平總書記說,永遠要有銳意進取、大膽探索的精神,敢於和善於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航天自主創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斷開墾與探索。在基層工作,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同樣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姿態,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需要眼界廣腦子活,勇於自我革新,突破“路徑依賴”思維,多進行一些“求解性思維”,不斷拿出幹勁,學踐互促、學以致用,著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闖出新門道、幹出新事業。併發揮專業特長,結合任職區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當地文化寶藏、就地取材打造當地產業品牌,以自己的專業技能助力鄉村振興,做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開拓人”。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6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滿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太空站即將迎來首批宇航員入住。從“兩彈一星”騰空的蘑菇雲,到“嫦娥奔月”帶回的月球特產,再到“天問一號”留下的中國腳印……中國航天事業“夢圓九天”的偉大實踐鑄就了“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給人以深思和啟迪。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廣大年輕幹部要以航天精神為指引,爭當鄉村振興“急先鋒”,接力奮鬥,砥礪前行,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結出香甜“碩果”。

以信仰為燈,找準“築夢”主基地

家國情懷是航天精神的根與魂。從“東方紅一號”問世到“北斗”造訪蒼穹,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以國為重、家為輕,以科學為重、名利為輕,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物質條件,投身於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航天事業,用青春、智慧甚至生命不斷實現航天事業從“跟跑”“並肩”到“領跑”的突破,在浩瀚星空中點亮一條條“中國軌跡”。廣大駐村幹部要厚植家國情懷,自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主動撲下身、沉下心、紮下根,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一線閃耀。

以奮鬥為基,夯實“實幹”發射臺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九天攬月、漫步星際、遨遊太空……一件件“國之重器”的背後是戈壁荒原上的默默堅守、是深山峽谷裡的風餐露宿,它們無一不閃耀著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艱苦奮鬥、永不言棄的偉大精神。基層一線環境艱苦、工作辛苦繁雜,駐村幹部要做好吃得了苦、扛得住壓的思想準備,涵養“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幹勁去攻堅克難,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在基層一線辛勤耕耘,把村真正駐進群眾“心坎”。

以探索為炬,點燃“創新”助推器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從神話故事裡“嫦娥奔月”到文人騷客筆下的“羽化而登仙”,從“兩彈一星”騰空的蘑菇雲到“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特產……古往今來,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在“夢圓九天”的逐夢路上,創新是化解危機、孕育新機的制勝法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振興一線事務繁雜、千頭萬緒,駐村幹部一方面是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檔案精神,把政策學深吃透,為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敢於打破傳統固定思維模式,善於結合鄉情民意,堅持常創常新、敢闖敢試,在探索新辦法中帶領鄉親群眾開創致富增收新局面,實現基層治理新突破。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7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鬥和特別能幹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並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迴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麼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並舉,還要做到規範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晒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巨集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為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8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9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太空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太空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太空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太空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線。”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峰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鉤上繫著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裡。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裡、道路在哪裡,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0

戈壁大漠,塔架高聳,載人航天發射場內,神舟十二號船箭組合體蓄勢待發。時隔五年,太空即將再次迎來中國人的造訪。

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預計將發射升空。此次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作為我國太空站建造的首次載人飛行,神舟十二號任務承上啟下,十分關鍵;恰逢黨的百年華誕,載人航天工程全線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航天事業建設發展的輝煌歷程中汲取經驗力量、提振信心鬥志,全力投入任務準備工作,書寫中國航天新華章。

6月16日上午11點,執行本次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

6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航天員湯洪波、聶海勝和劉伯明出席。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此時執行我國太空站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可謂意義重大。作為航天員,他們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和期待?

聶海勝是一名航天員,也是一名有著近35年黨齡的`黨員。成為航天員的20多年來,他親眼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飛行,由艙內工作到太空漫步,由短期停留到中期停留的發展過程,也親身經歷了載人航天工程全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創新、飛天逐夢的每一個光輝時刻。

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為黨的百年奮鬥歷程增添了壯麗篇章。“我們前進的每一步,也都承載著黨、國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我們每向前一步,也代表著人類向太空不斷探索的勇敢與執著,都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聶海勝說。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1

自古以來,人們對浩瀚的宇宙就充滿著遐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漸漸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太空。但質疑的聲音也逐漸傳來: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勞民傷財呢?

時至今日,由於地球資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強國紛紛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外太空,而太空廣闊無垠,擁有豐富的空間資源,如高真空、太陽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ps導航系統便離不開航空事業的發展。近年來,航天技術在開發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資源以獲取、傳輸和轉發資訊方面取得了明顯成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訊衛星、遙感衛星的廣泛應用。

另一方面,隨著軍用航天器的迅速發展,各種軍用衛星、載人航天器、彈道導彈與反彈道導彈等空間新式武器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戰場軍事系統,並將在聯合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眾所周知,沒有穩固的國防,我們的幸福生活就難以保障。

沒有今天的投入就不會有我們明天的。航天事業的進步會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航天科技的應用會對人類產生重大的影響,只有社會不斷的進步,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2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太空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員們每一次飛天,都標定下中華民族向更遠星空迸發的嶄新高度。2003年10月15日,搭載著航天員楊利偉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國人的名字;今年,三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又駐留中國太空站90天,重新整理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多年來,一項項記錄的重新整理、一座座里程碑的建立,都是我國航天工作者奮鬥不息、拼搏不止的業績,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為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紮實腳步,不斷向世界亮出中國航天新名片。

即使飛向高遠的星空,航天員也因有著堅強的後盾,與祖國大地牢牢連線。為了給三名航天員鋪開一條更順暢、更安全的回家之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採用多項經過驗證的新型測控手段;神舟十二號返回艙著陸之後,東風著陸場搜尋回收隊迅速抵達;航天員出艙後,醫護團隊第一時間與航天員進行溝通,對航天員的健康狀況進行判斷……每一次豐功偉績,都是無數攀登者、奮鬥者勠力同心贏來的。在軌工作的“太空出差三人組”,一直凝聚著世界的目光。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我衷心地希望社會各界攜手,讓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為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3

一個晴空萬里的午後,媽媽告訴我要帶我去航天北斗應用中心參觀學習,我內心燃起了無比的渴望和嚮往,真想一個箭步直達那裡啊!

來到航天館,一進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巨幕屏,上面正播放著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和神祕太空的視訊,一股無比的自豪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這時,講解員徐老師拿著一件航天服走了過來,說:“小朋友,你好。歡迎你來到咱們北斗應用航天館,把這件航天服穿上,開啟我們的神祕之旅吧。”我使勁地點了點頭,十分利索地把航天服穿上。

只聽老師一聲令下:“集合!”我們從四面八方跑了過去。徐老師笑眯眯地對我們說:“小航天員們,咱們今天的航天之旅正式開始。”接著老師帶著我們來到了我最喜歡的火箭館,給我們介紹了五種火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征2號F火箭”,這是一個載人火箭,上面有個尖尖的塔——逃逸塔,裡面坐著的是航天員。通過這個火箭,航天員們就能升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祕。如果在飛行中發生意外,他們可以通過逃逸塔來逃生,這個火箭實在是太厲害了!我也夢想著成為一位航天員,坐著火箭,飛上太空,發現更多宇宙的神祕之處。

參觀完火箭後,我們來到教室,一起做“月相盒”。通過“月相”變化的觀察,我知道了“月相”在一個月內從新月到上弦月到滿月再到下弦月最後回到新月的過程,真是一個奇妙的變化。製作“月相盒”,把實際看到的月亮記錄下來,看看是否與“月相盒”一樣,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到了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又觀看了迷你火箭發射場景,還戴上了虛擬眼鏡,看見了火箭艙裡面的佈置,身臨其境的感覺真的好棒!

航天之旅燃起熊熊的烈火,為夢想而努力,堅持奮鬥的精神力量充斥著我的內心深處,“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4

聽說桂林要辦航天展,我特別興奮。以前都是在電視上見過,這次終於可以近距離觀看它的模樣了,所以很開心。

星期一早上8點,母親用柔和的語言把我從夢中叫醒:“兒子,走,我們去展覽館。”

一進航天展館,呀,人山人海!來觀看的人有:老人、大人、小孩,參觀人數最多的是國小生。在展館中,最搶眼的是49.7米長的長征二號捆綁運載火箭。火箭在其一級外部捆綁有四個直徑為2.25米,高為15米的助推器。長二捆火箭的近軌道運載能力達9.5噸,全箭淨重460噸,一、二子級直徑3.35米,衛星整流罩最大直徑4.2米;全箭由箭體結構、動力系統、遙測系統、外測安全系統、分離系統以及輔助系統等組成。從火箭的整流罩開始,一直到末端的一級推進器,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人發出感嘆:“哇噻,好大呀!”“太大了!”“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看見的!”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第四個發動機——噴火點,它有四個噴火口,旁邊還有四個燃料罐。

吸引不少學生眼球的還有神舟飛船返回艙降落傘,傘很大很大,開啟足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寬。傘是由紅白傘布用手工縫製而成的,雖然很薄,但它還是經過特殊處理,可以耐高溫、高壓。一根細線能承受300公斤重力,能讓太空艙安全地降落地面。展出的還有“嫦娥一號”的排氣管、返回式衛星、火箭殘骸、太空食品、太空育種植物等等。

邊走邊看,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四個小時。我特別佩服這些科學家,他們真棒,他們能夠發明這麼神奇的東西。我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刻苦鑽研,將來也像這些科學家們一樣能夠上天,製造出更加神奇的產品,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呀!

走出展廳,我還不停回頭看看,依依不捨,心情難以平靜。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為將來爭當科學家打好基礎。

……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5

今天下午,幸觀看了“天宮課堂”,太空真奇妙。這是中國太空站首次太空授課。首先有可愛的小同學情緒飽滿的為我們展示了飛船與衛星對接的過程;然後又有“感覺良好”三人組為我們介紹太空生活,跟隨他們深入全面瞭解我們的太空家園。宇航員們給我們展示了太空中與地球上的各種不同之處,每一項實驗都令人震驚,教室中掌聲不斷、震耳欲聾,代表著同學心中與我一樣深深的觸動與震撼之情。

通過這次課堂,我感受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感受到了祖國科技的發達、實力的強大。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希望我們能與祖國共同進步,走向更加燦爛的未來!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6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直播,三位宇航員當了我們的老師,為我們介紹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種種有趣的實驗。

令我印象最深刻地的是雙重成像實驗。宇航員王亞平阿姨用水做了一個水膜,再不斷加水,使它變成了一個水球。原來是在太空中水的表面張力大大增強,才使水不至於滴下來。抽乾了水球中的小氣泡後,就成了一個凸透鏡,王亞平老師的臉就變成了倒立的,真是太神奇了。隨後,葉光富老師又在水球中加了一個大氣泡,使凸透鏡中又有了一個凸透鏡,從這個水球前看,就有了一個正立的,一個倒立的像,這就是光的折射在大顯神威。這種雙重成像在地面上,幾乎是看不到的。

當鏡頭轉向正在地球上方的中國太空站,而那和藹而清朗的女聲又一次自螢幕中緩緩流出時,當年王亞平老師的太空一課依然歷歷在目。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7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北京時間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時隔8年之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太空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太空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

在約6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太空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訊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分設4個地面分課堂,共1420名中國小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

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中國科技館及載人航天工程相關參研參試單位提供支援。後續,“天宮課堂”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和文化,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8

12月9日,中國太空站階段的首次太空授課以天地互動的方式,在中國太空站和設在中國科技館的地面主課堂,以及設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的地面分課堂同步進行。神舟十三號乘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演示了失重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共進行了8項太空授課專案。

天宮課堂的首次開課為何選擇這些專案作為授課內容?每一項實驗背後又蘊含著什麼知識點?在9日進行的太空授課中,三位航天員首先為大家展示了在太空中轉身的神奇現象。這個原本在地面上難度係數為零的普通動作,在太空中卻隱藏著很高的物理知識。

我瞭解到,太空轉身實驗的核心關鍵詞叫做角動量。角動量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這個試驗所展現的是在微重力的環境中,航天員在不接觸太空站的情況下,類似於理想狀態下驗證“沒有外力矩,物體會處於角動量守恆”。航天員上半身向左轉動時,按照角動量守恆的原則,下半身就會向右轉。

另一個動作是航天員伸展身體的時候,因為質量分佈得離旋轉軸比較遠,轉動慣性比較大,所以角速度就減慢,通俗地說就是轉得慢了。而當把四肢收回時,轉動慣性小,角速度就會增加,直觀感受就是轉動速度變快了。

此次太空授課,充分激發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們看到了科學的力量。學生們紛紛表示,他們將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向亞平學姐學習,將來在自己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19

12月9日下午15時40分,我校師生們聆聽了一次特別的課堂——“天宮課堂”,同學們不但瞭解了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在中國太空站的工作生活場景,還了解到了很多神奇的科學知識。

“天宮課堂”將三尺講臺放置在無垠的太空,背景是深藍的宇宙,星辰閃耀;課堂上是驚羨的眼神,心馳神往。

在課堂裡我們瞭解到了航天員們的生活狀況,太空奧祕在今天我們得以印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讓我們沉浸在科學的國度裡,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了同樣的實驗,在太空與地球上操作會有不同的效果,感受到了科學的無限魅力。

“天宮課堂”結束後,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向航天員學習,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樹立遠大理想,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貢獻!”

“天宮課堂”是一把鑰匙,為隊員們打開了科學的殿堂,又是智慧的火種,播下了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來自太空的一堂課,點燃了流峪鎮中心國小隊員們的夢想之燈,隊員們真切地感受到科學實驗的獨特魅力,激發了隊員們弘揚科學精神、熱愛航空事業的熱情,長大後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貢獻!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優秀觀後感 篇20

我們乘車來到航天展門口賣了門票,就去裡面看航天展。剛進門就看見一條很長的紅布。上面有很多人簽上了字,我也簽了,作為留念接下來又看了“神五”的試驗艙模型,我們問了工作人員,他們說:“神舟五號,長2.5米,高也是2.5米,重達1600公斤,試驗艙的外體是用鋼化玻璃製成的,結實而明亮,航體上的“神舟”字樣和噴繪的五星紅旗,給人以強烈的自豪感。”

然後我們展覽了“酒泉發射場”,是一個12多平方米的大沙盤。我不僅親眼目睹發射塔的威然矗立的英姿,也可以親自體會籠罩在“神五”發射控制樓裡面那種神祕,也可以通過沙盤背後聲光具全的大螢幕,再次感受“神五”飛天時激動人心的感人場面。

最後,我們看了航天員的事物,還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