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電影《蘋果》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蘋果》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蘋果》觀後感

20xx年代國際影壇上掀起一股希臘電影的詭異浪潮,由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領頭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成功征服電影節和影迷,甚至讓這位導演直接晉升好萊塢拍片。而在蘭斯莫斯成名之後的希臘詭異浪潮作品似乎難以超越前者,往往在創意十足的概念與不到位的執行力之間失去了目標方向。

這部詭異浪潮的最新作品《蘋果》來自克里斯托斯·尼寇(Christos Nikou),他曾擔任蘭斯莫斯處女作《狗牙》的助理導演。這部處女作曾入圍去年威尼斯“地平線”單元,並代表希臘參與競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故事講述在不遠的將來,一種不知名的傳染病在城市裡蔓延,症狀為患者會突然失去所有的記憶。主人公在公車上突然失憶,被送往醫院治療,隨後參與一項“記憶復原計劃”,並認識了一位有類似症狀的女子,最終他能找回記憶嗎?這個故事的背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疫情之後的社會環境,人們在痛失親人後陷入孤單悲痛的情緒,想辦法徹底忘卻痛苦而重新生活,這一點相信是令大部分觀眾最有同感之處。

相比之下,影片討論人的記憶和身份的話題,此前在科幻和文藝電影裡經常出現:一個人僅僅是所有記憶的總和嗎?在影片中,參加“記憶復原計劃”的患者都會接到醫生指派的清單,要去完成一系列由易至難的任務,而實際上都不過是一些簡單的`日常交際活動(騎單車、看電影、調情、參加派對),這些活動令病患在新生活中體驗到喜怒哀樂,感受到愛情和親情,並透過相機拍下“記憶”,由此重回生活正軌。

隱約地,這些任務似乎限定了患者興趣愛好的範疇,甚至約束了人的個性發展。這種帶有政治獨裁意味的烏托邦環境是希臘詭異浪潮電影裡最常見的概念設定,從《狗牙》到《龍蝦》,無不令人印象深刻。而這部導演處女作更像是《聖鹿之日》和《阿爾卑斯》的混合體,其關鍵情節在醫院裡引出,病患床前的鏡頭描繪,而主人公在恢復記憶過程中的表現與《阿爾卑斯》裡為安撫死者家屬而扮演的角色有不少相似之處。

然而,這種設定並沒有給老生常談的主題帶來太多提升,劇本里更安排了另一條伏線給這個荒誕題材逐漸祛魅。主人公很可能是為了擺脫喪妻之痛而選擇假裝失憶,從而加入這個計劃,到最後發現自己始終無法忘卻昔日的痛苦記憶,因為家庭、愛情、失去、死亡這些人生必經的記憶無法抹去,更無法用重建的方式來取代。蘋果的隱喻也較為淺顯,從主人公得知蘋果有助記憶而故意購買橙子的一幕就揭示了他的真實心態。

這類符號和情節設計顯然為了讓觀眾更易看懂,這種好萊塢的處理方式也許跟凱特·布蘭切特擔任本片的監製有關。暫且不管是否為了日後製作美版翻拍而提前做的準備,後半段甜蜜傷感的氣氛明顯大大削弱了前半段營造的荒誕幽默氛圍,以及核心概念裡的詭異程度,令影片顯露出平庸無趣的模樣。

TAG標籤:電影 觀後感 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