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出塞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出塞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出塞教學設計

出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讀出詩的味道。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境。

教學方法:

1、想象法

2、以詩解詩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邊塞詩資料。

教時:

一課時

教程: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麼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麼?用一個詞描述、用一句話說一說、用一句古詩呢?(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境惡劣、戰事頻繁、生死慘烈)

5、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糾正讀音:教應讀一聲。《古代漢語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讓、使,不讓胡馬度陰山,這裡應讀jiāo。按韻律的時候,也應該讀教。唐人寫詩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規律,這個字讀仄,跟我讀,再讀。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誰來試一試?

4、師範讀。

5、師做手勢,學生讀。

6、學生讀,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麼。(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讀完這首詩,你的眼前會浮現怎樣的畫面?

(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對於“秦”和“漢”,你瞭解多少?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麼?(說明邊塞上的戰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像這樣前文含有後文省略的詞,後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詞的修辭手法叫“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了千百年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依然是——“秦時明月漢時關。”

(5)再來看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裡的“人”指的是誰?(徵人)他們在那裡?他們在幹什麼?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麼?(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出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車轔轔,馬蕭蕭,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7)想象練筆:徵人的親人們,又會想些什麼?

白髮蒼蒼的雙親,拄著柺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

勤勞善良的妻子,牽著一雙兒女,站在村口,對遠方的親人說——

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一聲——(學生在音樂的伴奏聲中完成練習)

(8)引讀:

這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千百年千百萬白髮雙親,千百萬可憐妻子,千百萬孤苦孩子,對徵人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10)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裡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談談對這句的理解。

(2)“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歷史資料)

(3)出示課外資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王昌齡啊王昌齡,你為什麼對朝廷不滿,為什麼這麼渴望能征善戰的將軍?同學們,在讀讀這一句,有沒有更深的體會?(通過探問,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為王昌齡這滿腔的愛國熱情,才發出了這氣壯山河,流傳千古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閉上眼睛,品讀詩的意境,背誦詩歌。

四、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1、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而王昌齡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給這“人未還”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詩歌內容——“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光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2、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3、師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擊鼓,問:戰士聽到這樣的鼓聲,會有什麼表現?(引導學生想象戰士奮勇殺敵的表現。)

4、有沒有疑問要問這些戰士?(你們為什麼這麼勇敢無畏?難道你們不怕死,不想念親人?)

5、戰士們會怎樣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6、激情總結: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螢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尾聲:回到現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對於戰爭,你有什麼看法,這是老師留給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還有一份唐代邊塞詩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關

人未還

同情徵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出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詢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教學

(一)相機匯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徵》,讓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複習方法,交流資料

1.複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麼內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彙報,品味詩句。

a、彙報前兩句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麼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麼感覺?

(2)反覆吟詠,熟讀成誦,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成積累的習慣。

(4)聯絡課外,連結知識。

b、彙報後兩句

(1)彙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瞭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昇華情境

(一)憑藉情境,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練習題

(一)解決書後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鼕鼕的問題,理解多數古人選擇戰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爭的古詩。

TAG標籤:出塞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