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如何運用國小數學的教學情境

運用情境教學一

如何運用國小數學的教學情境

通過創設情境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認識

國小生學習知識以形象認識為主,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等知識不易理解,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在遇到這樣的教學內容時,應該藉助情境創設,給學生建立一種直觀、形象的認識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如學習“圓的周長”時,學生對於周長的概念比較模糊,此時我拿出一根細繩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髮現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才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

隨後我又要求學生用紙片自己製作一個圓,然後找出更多計算圓周長的方法,有的沿圓的一週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週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學生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這樣,學生在一種形象、直觀的認知中慢慢掌握了關於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利用多媒體建立情境,吸引學生注意

國小生都喜歡聽故事,若是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情境寓於一種故事氛圍中,學生就會非常喜愛聽,喜愛學習。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根據教學內容,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通過聲音、影象、色彩以及動態的'顯示等,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情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我利用多媒體建立了學生們都喜歡的西遊記的故事。我給學生們講述了一個唐僧師徒分西瓜的故事:西天取經的途中,一回,師傅唐僧派徒弟豬八戒去化齋。誰知,這豬八戒去了好久也不見回來。於是師傅唐僧只得另派徒弟孫悟空前去看個究竟。

原來這豬八戒在半路上得了個西瓜,正準備美滋滋地吃西瓜呢!這時,孫悟空從天而降,悟空大喊道:“好你個八戒,竟躲在這兒吃西瓜!我告訴師傅去,看他怎麼罰你!”八戒忙說:“師兄,師兄,別!我這不正準備和你分西瓜嘛!”悟空說:“那好,我要吃二分之一西瓜。”八戒一心想要多吃點,聽悟空這麼一說,挺高興的,脫口而出:“好,那我可要吃八分之一西瓜,剩下的就全歸你啦!”悟空一聽,大笑:“傻八戒,今天怎麼這麼謙讓啊,那我就不客氣了!”到底是誰吃的西瓜多呢?原來,分母相同的情況下比大小,分子大就是大;而分子相同的情況下比大小,分母大就是小了。這樣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教學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

運用情境教學二

聯絡生活,創設情境

國小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自己買過東西嗎?

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後請代表說說看。”這樣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位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絡學生生活例項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加強直觀,創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後,我首先出示了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

學生髮現,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接著,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一週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週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後,我指著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我啟發說:“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後一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同學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運用情境教學三

引入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了問題才會去思考,把學生置於研究新的未知的氣氛中,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主動參與數學學習。對學生來說提出一些他們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向心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

如,在講“比例尺”一課時,教師課前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畫出學校教學樓的平面圖,儘管學生認真努力,但畫出來的平面圖五花八門、不盡人意。教師讓學生找出畫不好的原因,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方向不知道怎麼確定,一個是不知道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畫多長,因此,造成所畫的平面圖不是自己頭腦中理想的結果。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我們先看第二個問題,你們認為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怎麼畫就準確了。學生積極思考,認為應當把實際的長度都縮小相同的倍數畫在紙上。我們看到在這裡,教師沒有上來就講比例尺的知識,而是創設讓學生畫教學平面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而產生學習的需求,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數學的來龍去脈,解決了數學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過程,認識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從而學到了數學知識。

引入操作情境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對國小生學習數學來說,確實是這樣。“動手做”理念指出: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理解。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儘可能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運用實物、學具等擺一擺、移一移、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增強感性認識,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如,在教學一年級“認識物體”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讓學生一起堆積木,在遊戲中感知物體是有不同形狀的;再引導學生把其中一些物體進行分類,依次觀察每類物體,然後,分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圖形,初步認識這些形狀;再讓學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類物體的主要特徵,並在小組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類物體的特點,形成不同物體形狀的表象。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經歷了觀察分類――形成表象的過程,加深了對不同形狀物體的認識。

TAG標籤:教學 國小 情境 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