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朗讀者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朗讀者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朗讀者讀後感

朗讀者讀後感1

籌劃了將近一年的《朗讀者》開始了第一場錄製。當製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於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於要實現了。”

中國一共有28位無國界醫生,有4位來到了錄製現場。婦產科醫生蔣勵不無激動地分享著令她難忘的經歷。

對錄製追求完美的董卿和節目組,為了更好地呈現朗讀時的意境,特意讓舞美團隊對現場燈光進行了除錯。在除錯燈光和音效時,董卿還為這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了經驗:“隨著音樂醞釀情緒,不要著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又對觀眾說:“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有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那裡一年四季花開不敗。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個鮮花山谷是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承諾。為了實現她想擁有一個花園的夢想,丈夫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打造出了這樣一個浪漫的花海。

《朗讀者》把這對夫妻請到現場,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潔開始講述他們從相識到相愛,結婚26年中所發生的浪漫故事。他們用日記記錄下了生活的點點滴滴,隨手翻開十幾本日記,其中的一頁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節,丈夫寫下的一段話:“親愛的,我想送給你最好的禮物。首先是一棟房子。還想送你一輛213越野吉普車。”

這句話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車不正是北汽的車嗎?他們20多年前就有這個夢想了!周小林回憶起那時他們經常在祖國西南的橫斷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車最為合適,每次出行他們都租用這種車。通過那段日記,我們能體會到丈夫對妻子的愛,對北汽的信任和嚮往。而今他們站在北汽集團冠名的《朗讀者》舞臺上,董卿幽默地說到:“你們應該獲得一個北汽頒發的‘最佳夢想獎’。”

朗讀者讀後感2

20xx年2月18日央視熒屏開播了一檔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大型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圍繞文化自信、文化傳承,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以心對心的溝通方式,將那些位元組從心靈深處釋放出,如一股清風喚醒了大眾許久未被觸控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三個字,見字如面,是一個很清爽的詞,別具一格,我們在《朗讀者》中,聽朗讀者誦讀自己的故事,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用文字抵達情感,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不喧譁,自有聲,清風徐來,讓人舒心,資訊化時代,人們已逐漸習慣了碎片化的閱讀,沉浸在海量的資訊轟炸中,靜下一個心,閱讀一本書,朗讀一段文,這是快速時代的那點“慢”,喧鬧中的那份“靜”,顯得如此彌足珍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最溫柔的記憶。

首期節目中,知名演員濮存昕,朗讀的是老舍筆下《宗月大師》,關於宗月大師資助老舍上學的故事,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他說自己在生命中也曾遇到貴人相助。

名人的傳奇,搭配素人的精彩,才是真正的人生百態,原來,濮存昕小時候腿部殘疾,曾受到同學歧視,直到遇到一位叫榮國威的大夫,才治好腿疾,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他說:“所以讀到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感恩之情時,我也能感同身受。”成名後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的'濮存昕坦言,“要記住幫助過自己的人,在我有能力的時候,也儘可能去幫助別人。

朗讀者讀後感3

我的印象中,電視黃金檔不是播放電視連續劇,就是播放綜藝文藝節目,《朗讀者》是一臺文化情感類節目,怎麼會在央視一臺黃金檔時間播出?我帶著這個疑惑,懷著好奇心,觀看了已經播出的《朗讀者》1-3期,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滿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為什麼。也明白了為什麼它還被微信的各個公眾號大肆宣傳!

這檔節目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詞:“遇見”、“陪伴”、“選擇”。第一期的“遇見”,既是一個好的開端,也讓我們遇見了《朗讀者》這檔節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讓人感到了各種溫暖;第三期的“選擇”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是由各種選擇組成的。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人生軌跡就會把你帶向光明的未來。

來參加節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國際醫生蔣勵,她遇見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們;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他的父母改變了一生。願更多的人看到這檔節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瞭解更多的好書!

2月18日,《朗讀者》開播,董卿自己任製作人、導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目。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動人的是那些朗讀者背後的真實情感故事,並感動於他們讓觀眾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能夠在黃金檔播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而且現在我們正是需要這種擁有文化內涵,讓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能讓人感到精神振奮的節目。

朗讀者讀後感4

這一期的《朗讀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淚彈。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的張國強在一上臺還未開始朗讀就已經情緒失控了,維和部隊的兒子是國家的兒子也是一個家庭的兒子啊!

這一期,我也欽佩於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他們告別了自己的專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看不到未來的重度焦慮,勇敢的選擇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一絲不苟的精雕細琢著自己的每一部藝術品。程禾和劉陽用朗讀和歌劇相結合的形式演繹了一個有著堅定信仰的堂吉訶德。

清明時節,用這個主題,不知道喚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已故的至親摯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早已失去聯絡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那片曾經揮灑過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那段悄然流逝卻又難以忘懷的時光。

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告別。

告別一個不夠好的自己,告別一段不夠舒適的感情,告別一個束縛自己的環境,告別一個將錯就錯的選擇,這樣的告別,有時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壓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動力,做出這樣告別,不容易,但是,跨過去了也許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平臺,新的出發點。

而有的告別,卻是不可挽回的訣別。既然知道會不可挽回,那就在還擁有的時候好好對待,不要在失去時後悔莫及。

送給我也送給你,好好生活,讓每一次告別都不留有遺憾,做到這個很難又很容易。

告別,總是會有些許悲傷的情愫在裡面。只能說,為了將來不後悔,我們要珍惜當下,好好對待自己,對待親人,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朗讀者讀後感5

幾個月前在精讀《朗讀者》的原書,有些許感想。

好幾個月之前就觀看了《朗讀者》節目,之後,又觀看了《經典詠流傳》,覺得還不過癮,於是去書店買了《朗讀者》原著回家看,一開始只是走馬觀花,但經過我的細細品味,發現有很多妙處。

比同於電視節目,書本的內容可能會顯得有些枯燥乏味,這是一本讓人們去讀書的書,是一本講讀書的書。《朗讀者》中介紹了許多古今中外名著,還有一些人們讀這些書的感受,他們的感受感染著我們,並以此鼓勵大家去閱讀更多的書本,去精讀更多的書籍。

那麼,到底為什麼要讀書,“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讀書嗎?”也許部分人沒有過高的思想意識。有的人說為了大學聯考,為了工作,或者說為了家長,為了老師。其實,我想說的讀書不是上學讀的書,歸根結底,人們都是為了自己而讀書。也許,這句話,你們聽別人說了很多遍。但是,我今天用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

相傳猶太人用蜂蜜塗抹在書上讓孩子添,人們從小時候開始讀書,上學之後還是讀書,畢業之後繼續讀書一直把書帶入晚年。書本是知識的容具,書籍是人們進步的階梯。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看書,但是現在,網路發達,生活節奏快,沒有時間看書了。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對古代文化知識的重視,修改了中國小教材,出臺了《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節目。《朗讀者》用最正直樸實的文字讓你讀書,留下自己內心的感想。因為,你是為自己讀書。

所以,發下手機,拾起腳邊的書香,細細品味,讓書本陪伴你,這就是朗讀的初衷。

朗讀者讀後感6

中央一套又播出一臺新的節目《朗讀者》,由董卿主持,這一次的主題是"遇見"。五位嘉賓的故事都很吸引人,合適的時間遇見合適的人,使故事延續。

遇見對的人,就是真愛。

一對夫妻"周小林,殷潔"的生活方式和心態令人神往。

丈夫因妻子的一句話,用了十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一千兩百畝的鮮花山谷,這就是他們的伊甸園。

其中夫妻倆的一句話道出了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的生活。

妻子殷潔說:"我們一直都在談戀愛,他就是一個很浪漫的男人,而我是一個特別幸福的小女人。"

丈夫周小林說:"她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的情人,還是我永遠的夢中情人。"

董卿也被他們感動,送給他們一句沈從文的詩:"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珍惜眼前人吧!

遇見對的職業,就是一種永不泯滅的熱情。

一位96歲高齡的亞洲第一翻譯人許淵衝,一生執著翻譯,用延續白天的模式來工作(董卿笑侃:就是熬夜),對於走過的日子不記多少,只記得有多美好。而且患有直腸癌數年,在醫生宣佈最後的日子裡,非但沒有停止翻譯工作,還拿到了人生的最高獎項,並延續生命7年。翻譯工作從不停止,還要在百歲之前完成莎士比亞的翻譯。多麼令人欽佩!

我們這些正常的,健康的,但懶惰的,無所追求的人啊!醒醒吧!好好利用有效的時間來學習,工作和生活,讓有限的時間變得的有質有量而精彩吧!

期待下一期的《朗讀者》。

朗讀者讀後感7

首期節目的主題是“遇見”,董卿是這樣闡釋這個選題的:“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就有了生命。”

什麼是生活中的遇見呢?

遇見某個人,你的命運會因他改變。

年少時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殘疾少年,從小在同學們不理解和排擠的眼光中長大。後來,他遇到了一位醫生,不僅獲得了站立的權利,命運也從此發生了轉變。

時過境遷,濮存昕仍然銘記著醫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但是這位醫生永遠是第一個真正幫助我改變命運的人。”

誰是第一個改變你命運的人呢?是年少時循循善誘的老師,還是危險時仗義出手的陌生人?

遇見父母或子女,則是一種命中註定的緣分。

聯想總裁柳傳志在報考飛行員失敗後非常難過,他的父親曾這樣鼓勵他:“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陰荏苒,柳傳志在兒子的婚禮上再次講出了這句話,這是真正的血脈傳承,也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最大的期許。

那媽媽對女兒呢?首位華人世界小姐張梓琳在20xx年遇見了自己的女兒,初為人母的她坦言抱著孩子的時候“總覺得內心軟軟的”。也許女人都是這樣,一旦當了母親,內心最柔軟和最堅強的部分便都給了子女,從此有了牽掛,也有了盔甲。

她們對子女的愛,正如張梓琳朗誦的《願你慢慢長大》一文中所寫的,“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樣目送著?而未來,又會目送著誰呢?

遇見對的人,就是真愛。

朗讀者讀後感8

這期正好處於清明期間,讓人不由得會想念逝去的親人們,而好幾個朗讀者也正是送給他們死去的親人們。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於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裡,姚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面孔到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現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外的一個遠郊小村裡,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這麼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床。”在那個現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裡,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佔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趴在牆上睡。”雖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於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為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今天這個節日也是我們很好的對孩子死亡教育的契機,中國人避諱死亡,但是死亡誰也無法逃避,與其躲躲閃閃,不如坦然面對,不然有一天你讓他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

清明寄哀思,從容去告別,願生者珍惜,願逝者安息!

朗讀者讀後感9

從漢娜的個人需求的角度來說,她最關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獲得自由,也不是別人會不會往她身上潑髒水,而是決不能暴露自己不識字的窘迫,以此來獲得與他人的平等,維護自己的尊嚴,她不願意在眾人面前頂著一個紅字去苟且偷生。因此她犧牲了自己的自由與清白,去換生活在獄中的平靜。那麼面對這樣一個執拗而鮮活的個體的頑強抗爭,法律只顯露了它的蒼白乏力與屈服。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就是對於歷史我們需要怎樣解讀?

你不屬於那個歷史時刻,也不是那一歷史時刻的那一人,那麼你如何斷定在那一時刻能影響著歷史的人會是什麼樣的存在,或者會做什麼樣的思考與抉擇?對一個人的審判,根據什麼作出?歷史又應該如何評判?當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對自己有所隱瞞的時候,誰能瞭解歷史的真實面目?

通過讀書,讓我學習了歷史,但我認識到的遠不是歷史的真實。就算是對於漢娜這樣一個人在奧斯維辛監獄的舉動,人們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況對於那一代人和無數的歷史事件?從書本中得到了知識,從現實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為也得到了某種生殺予奪的權利,可殊不知也許自己還被完全矇在鼓裡。漢娜在接受審訊的時候曾經問過法官們一句話:“如果在當時,你會怎麼辦?”在場的人幾乎沒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對歷史的假設,而歷史從來是不可以假設的。

所以我認為小說家憑藉這個故事挑戰了我們對道德的定義,對於知識獲得的定義,對於歷史的定義,和對於審判的定義——我們為什麼要去審判一個人?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更安全?還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無罪?是抱著什麼目的讓我們有如此囂張的氣味,使我們在向真相靠近的時候,讓他離的越遠。

TAG標籤:讀者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