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教案2015

  ●知識目標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教案2015

1.瞭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關常識。

2.理解:陽、窮、咎、極、非常、觀、謬等詞語;

歸納:道、乃、然、蓋、文等多義詞的義項。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的寫法,指導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係,研習第三段。

  ●教學難點

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及“乃”“道”“蓋”“文”多義詞辨析,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作者與課文,研習課文一、二兩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國中我們學習過用文言文寫作的遊記有《小石潭記》《醉翁亭記》等,這些遊記共同的側重點是什麼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

我們今天學習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板書)這篇遊記與我們過去學習過的那些遊記不同,它不重在表現山水之美,而是在記遊的基礎上,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的議論,記遊實際上是個引子,說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學習這類遊記有助於我們同學們提高思維的能力。為此我們共同來研習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

二、簡介作者及課文

學生讀註釋①瞭解作者及課文,教師補充。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後(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後(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展.

王安石還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論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時弊,結構謹嚴,說理透闢。

這篇課文寫的是一次未能盡興的遊覽,作者深感後悔和遺憾。照理說,這樣的遊覽沒有多少值得寫的東西,可是作者卻據此得出兩點深刻的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於己無悔,不為人譏。這裡雖然是說遊山,實際上是以遊山作比喻,不論研求高深的學問,還是建立巨集偉的事業,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願。二是由於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後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於學問必須“深思而慎取”。這兩點都是值得借鑑的。王安石在一生從政、治學的道路上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前進的。瞭解作者的這些生平事蹟,更能深刻地理解這篇遊記體散文所蘊含的深意。

三、研習課文

1.放錄音,在輕音樂中,學生跟著閱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

2.對照註釋細讀課文1、2段,藉助工具書,弄懂疑難詞句。

3.研讀課文1、2段

(1)指名朗讀、口頭翻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詞語“卒”“文”“道”“極”。

(2)掌握詞性活用,學生解答。

①“舍”:“始舍於其址”。“舍”,句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②“名”:“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③而莫能“名”者,名詞活用為動詞。“名”是“說清楚”“說明白”。

④“窮”:“好遊者亦不能窮也”。這裡的“窮”是“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①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後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在這裡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四、討論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什麼表達方式?(討論後學生回答)

明確:本文是遊記,1、2兩段主要記敘遊山的見聞和經過。第一段是把所遊之地交代清楚(所遊之地有褒禪山、慧空禪院、華山洞),本段主要說明褒禪山和華山洞名稱的由來,辨識如“華實”之“華”應為誤讀。第二段,記遊華山洞的經過,介紹出前洞、後洞的方位,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僕碑在華山洞西面百餘步的地方,因為僕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後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裡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這一段先介紹前洞和後洞,接著寫遊後洞的情形,然後簡析了他們本來具有進洞盡遊的條件,結果卻是半途折回。介紹前洞極簡略,只點明因“平曠”而“記遊者甚眾”;介紹後洞較具體,寫“窈然”突出其艱險,寫“寒”和“深”都與“窈然”有關,也是“好遊者不能窮”的原因。寫前後兩洞相互對照,著力突出“窈然”——洞險、深、盡、寒,為下文寫半途退出作鋪墊。

這兩段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提問:第一段為什麼要特別提到僕碑及僕碑上的文字?

明確:寫僕碑是為後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僕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後面議論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據。

3.提問:第二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這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明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遊者甚眾”與後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對比;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點撥:本段寫遊洞,並不寫景,只是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這與第一段中寫上山獨寫一塊倒在路上的碑類似。顯然記遊不是重要的,而是藉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遊是為後面進行議論準備材料的。

五、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提問:本文是遊記,從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參觀遊覽的三個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記遊____________為主,課文第二段就先後寫了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況,其重點又在記遊____________。

明確:三個點是:慧空禪院,到華山洞又到僕碑。從全文看,記遊華山洞為主,課文第二段就先後寫了遊前洞、後洞的情況,其重點又在記遊後洞。

提問: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唐宋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遊褒禪山記》是他的傳世名作之一。

此文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聯絡起來,借____________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道理。

明確: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時臨川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臨川先生文集》中,《遊褒禪山記》是他的傳世名作之一。此文把遊山和治學兩個不同的事物聯絡起來,借遊山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盡吾志”和“深思”的道理。

六、背誦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誦讀全文,找出“其”字句,體味它在句中的意義。

十、課堂小結

1、2自然段為文章的記遊部分,寫褒禪山命名的由來,記遊山所見,著重記敘了遊後洞的經過,記遊筆墨雖然簡約,但遊蹤交代的一清二楚,沿途見聞言約而事豐,不僅壯寫褒禪山的特殊風貌,而且令人想象作者那濃烈的遊興和專往的情態。這就為後文作了鋪墊,是議論的基礎。

TAG標籤:王安石 褒禪山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