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11篇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1

[隋]薛道衡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11篇

高秋白露1團,上將2出長安。塵沙塞下3暗,風月隴頭4寒。轉蓬5隨馬足,飛霜落劍端6。凝雲迷代郡7,流水凍桑乾8。烽微桔槔9遠,橋峻轆轤10難。從軍多惡少11,召募盡材官12。伏堤時臥鼓,疑兵乍解鞍13。柳城擒冒頓14,長阪納呼韓15。受降16今更築,燕然已重刊17。還嗤傅介子18,辛苦刺樓蘭19。

註釋:

1、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白露:秋天的露水。或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陽曆的九月八日前後。

2、上將:泛指高階將領。

3、塞下:邊塞附近,泛指北方邊境地區。

4、隴頭:隴山的山頭,借指邊塞。

5、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比喻飄零無定。

6、飛霜:飄落的秋霜,即降霜。劍端:即劍尖。

7、代郡:始置於公元前475年。趙襄子宴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代國滅。趙武靈王時置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縣代王城。

8、桑乾:河名,即今永定河上游,為海河的重要支流,位於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朔州朔城區南河灣一帶,因每年桑葚成熟之時河水乾涸,故得名。

9、烽微:烽火微弱。桔(jié)槔(gāo):俗稱“吊杆”、“稱杆”,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其方式是在井旁架上設一槓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懸、綁石塊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將灌滿水的汲器提起。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普遍使用,這種簡單的汲水工具雖簡單,卻使勞動強度得以減輕。

10、轆轤:是古代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井上汲水裝置。

11、惡少:勇猛少年。

12、材官:秦漢時期開始設定的一種地方預備役兵種。

13、伏堤:埋伏於堤岸。臥鼓:即息鼓,表示戰事已息。疑兵:佈置疑兵。解鞍:解下馬鞍。

14、柳城:漢代柳城在今遼寧朝陽縣十二臺鄉袁臺子村。冒頓: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姓攣鞮,秦二世元年弒父自立,建立軍政制度,東滅東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南服樓煩、白羊。西漢初年,經常侵擾邊地。

15、長阪:一作“長阪”,即高坡。納:納降。呼韓:漢時匈奴單于呼韓邪的簡稱,此處借指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

16、受降:即受降城。漢受降城位於秦漢長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闕關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帶,於公元前105年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築。

17、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東漢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領兵出塞,大破北匈奴,漢和帝命著名史學家班固撰《封燕然山銘》,在燕然山上刻石勒功,記漢威德。這句詩是說:今天的將士們立下的功績,使得燕然山上的銘文要重新刊刻了。

18、嗤(chī):嗤之以鼻,諷刺的.意思。傅介子:西漢大臣,漢昭帝時,西域龜茲、樓蘭均聯合匈奴,殺漢使官,劫掠財物。傅介子要求出使大宛,以漢帝詔令責問樓蘭、龜茲,並殺死匈奴使者。公元前77年(元鳳四年)又奉命以賞賜為名,攜帶黃金錦繡至樓蘭,於宴席中斬殺樓蘭王,另立在漢樓蘭質子為王。以功封義陽侯。

19、刺樓蘭:刺殺樓蘭王。

賞析:

隋朝統一中國,結束了漢末以來的分裂局面。這種統一的政治局面對文學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隋代邊塞詩較漢魏六朝更加剛健雄武,充滿了大國的自信精神,洋溢著慷慨激昂的豪邁之氣。薛道衡的這首《出塞》,即為隋代邊塞詩的代表作。薛道衡雖生於北朝,但因多次出使陳朝,加之多次接對南使,因此比一般北朝詩人更善於吸收南朝詩歌的藝術技巧,尤其是善於用典。《出塞》詩中即如數家珍地用典及評說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卻並不晦澀,而是貴在樸實、自然,能在融合南北詩風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風格。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2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三)》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註釋:

1、嗚咽水,指隴頭水。樂府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輕,輕忽,不在意。腸斷聲,即指嗚咽的.隴頭水聲。四句意謂本不欲以此嗚咽之聲攪動鄉愁,無奈心亂已久,故聞水聲觸耳,不覺慌亂而傷手。初尚不知,及見水赤才發覺。刻畫入微,無限沉痛。

2、丈夫,征夫自謂,猶言男兒。誓許國,誓死以身報國。憤惋,悲憤惋惜。

3、二句意謂只要立功影象,戰死也是值得的。圖,畫圖,這裡作動詞用。麒麟,指麒麟閣。《漢書·蘇武傳》載,漢宣帝曾命人把霍光、蘇武等十八人的像畫於麒麟閣上,以示褒揚功臣。後遂以影象麒麟閣為建功立業之代稱。“戰骨當速朽”,“當”字隱含無限悲憤。

賞析:

這首詩寫途中心緒的煩亂,時而低沉,時而高亢。強以慷慨自勵抑制悲傷,更見其沉痛。最後四句,語似壯而情實悲,正所謂“口中句句是硬語,眼中點點是血淚”。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3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1。

但使龍城飛將2在,不教胡馬度陰山3。

註釋:

1 “秦時”二句:“秦時明月”與“漢時關”乃互文見義,意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一切都沒有改變。萬里:言極遠。長征:遠行,多用於軍旅征戍。

2但使:只要。龍城:即黃龍城,又名龍都、龍城,唐屬營州柳城郡,故址在今遼寧朝陽。飛將:指漢名將李廣。此以飛將喻指像李廣那樣守邊禦敵的軍事統帥。

3胡:指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陰山:在今內蒙古中部,匈奴常越過陰山來犯漢境。

賞析:

王昌齡的邊塞詩數量不多,而幾乎篇篇佳作,所以後人亦尊之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詩人到過邊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驗和深入的`思考,所以他的邊塞詩能夠真實、全面地反映當時的邊塞生活。這首詩以凝練的語言,融歷史與現實、憧憬與批判為一體,既反映了千年來邊塞禍患不斷、征戰連年的歷史,又以“飛將”、“胡馬”、“龍城”、“陰山”等富有內涵的典型形象,抨擊了現實中昏庸無能的邊將,並且傳達出願學李將軍為國靖邊、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而這樣豐富的內容,只在寥寥二十八字中,舉重若輕,毫無雕琢之痕。由此可見,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並善於將形象與本質緊密結合,才能寫出這種渾然天成的佳作。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4

原文

前出塞九首

唐代:杜甫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里餘,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勳。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擄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譯文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悲悲慼慼地離開了家鄉,踏上漫長的徵路奔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官家限定了到達前線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難免災禍。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我們君王的疆土已經遼闊,而開邊的戰爭還是如此繁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只好棄絕父母的養育之恩,忍泣吞聲地扛著武器向前跋涉。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出了家門,一天天地走遠了;見識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氣。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骨肉之恩豈能不顧?無奈身為男兒死活沒有定期。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摘掉絡頭讓馬疾馳,解下韁繩提在手裡。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從萬仞高山飛馳而下,俯下身來練習拔取軍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蘸著嗚咽的隴頭水磨礪戰刀,水色變紅才覺察刀刃割破了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我想不理睬這令人斷腸的流水聲,怎奈心緒已亂了許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大丈夫立誓以身許國,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只要能把自己的畫像放在麒麟閣,即便立即戰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押送征夫的是你們這些官長,而遠戍邊疆的我們也都算個人。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不管是生是死我們向前去,用不著你們吹鬍子瞪眼睛!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路上遇到一個相識的人,託他捎封信給家中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傷心啊我們雙方已是永別了,再也不能相聚一處同受苦辛。

迢迢萬里餘,領我赴三軍。

走了迢迢萬里路,終於被領著來到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軍中的苦樂多麼懸殊,主將對此哪能瞭解詳盡?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隔著河水望見了敵人的騎兵,眨眼間就馳過了幾百群。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勳。

我現在僅僅是個小卒,何時才能建立功勳?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驅馬賓士正逢天降大雪,行軍進入一座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沿著危險的山路抱運寒石修築城壘,凍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此處距國門已十分謠遠,何時才能築好城壘得以歸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頭上的暮雲悠悠南去,我們眼巴巴地望著卻不能攀上它飛回故園。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敵人前來攻打我們的城壘,百里沙場風塵昏暗。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我們揮動寶劍幾次出擊,就把敵軍打得東逃西散。

擄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

我活捉了敵人的一個酋長歸來,繫上他的脖子交給主將。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然後悄悄地站到佇列裡,初次得勝又何必為自己張揚?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我從軍十多年了,難道沒有一點點的功勞?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眾人爭相冒功求賞,我想報功卻羞於與他們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爭功奪利的事中原也有,何況在這與異族鄰壤的邊境!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大丈夫應當心懷天下,豈可為個人的困窮而動容!

註釋

戚(qī)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慼慼:愁苦貌。因被迫應往,故心懷慼慼。悠悠:猶漫漫,遙遠貌。交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是唐王朝防吐蕃處。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yīng)禍羅。

公家:猶官家。有程期,是說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死無時:是說時時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戰場。正因為死活毫無把握,所以也就顧不得什麼骨肉之恩,說得極深刻。

走馬脫轡(pèi)頭,手中挑青絲。

走馬:即跑馬。轡頭,當泛指馬的絡頭。脫是去掉不用。青絲:即馬韁。挑是信手的挑著。

捷(jié)下萬仞岡,俯身試搴(qiān)旗。

捷下:是飛馳而下。搴:拔取。是說從馬上俯下身去練習撥旗。

磨刀嗚咽(yè)水,水赤刃傷手。

嗚咽水:指隴頭水。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輕:是輕忽只當沒聽見。腸斷聲指嗚咽的水聲。

丈夫誓(shì)許國,憤惋復何有!

丈夫:猶言“男兒”、“健兒”或“壯士”,是征夫自謂。誓許國,是說決心把生命獻給國家。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shù)亦有身。

送徒有長:是指率領(其實是押解)征夫的頭子,劉邦、陳勝都曾做過。遠戍:指人說,是征夫自謂。“亦有身”是說我們也有一條命,也是一個人。是反抗和憤恨的話。仇注:“遠戍句,此被徒長呵斥而作自憐語。”不對頭。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附書:即捎信兒。六親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tiáo)迢萬里餘,領我赴三軍。

迢迢:遠貌。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shū)忽數百群。

河:即交河。“騎”字照以前的.習慣讀法,應讀作去聲,因為這是名詞,指騎兵。倏忽:一會兒工夫。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勳。

樹:立也。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jiāng)。

亦有限:是說也有個限度,有個主從。正承上句意。自有疆:是說總歸有個疆界,饒你再開邊。和第一首“開邊一何多”照應。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雨雪:下雪。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指落:手指被凍落。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漢月:指祖國。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lěi),百里風塵昏。

單:音禪。漢時匈奴稱其君長曰單于,這裡泛指邊疆少數民族君長。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四五動:是說沒費多大氣力。奔:是奔北,即吃了敗仗。

擄其名王歸,繫頸授轅(yuán)門。

名王:如匈奴的左賢王、右賢王。這裡泛指貴人。正是所謂“擒賊先擒王”。轅門:軍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能無:猶“豈無”、“寧無”,但含有估計的意味,分寸功,極謙言功小。觀從軍十年餘,可知“府兵制”這時已完全破壞。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dí)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眾人:指一般將士。苟得,指爭功貪賞。

賞析

《晉書·樂志》載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種以邊塞戰鬥生活為題材的軍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為《後出塞》。杜甫的前後《出塞》曲,並非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爭。

杜甫這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尖銳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第一首敘述自己初別父母被迫遠戍的情景。第二首敘說上路之後的情景。離家已遠,死生難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練習武藝。第三首,訴說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煩亂,故作自勵之語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寫自己在路上被軍吏欺壓和驅逼的情景。第五首,自敘初到軍中時的感慨:官兵對立,苦樂不均,身為奴僕,難樹功勳。第六首,征夫訴說他對這次戰爭的看法。實際上是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明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觀點。第七首,征夫訴說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築城和戍守的情況。第八首,徵人訴說自己初次立功的過程和對待功勞的態度。第九首,徵人自敘他自己從軍作戰十餘年的經歷。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刻劃離別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刻劃以身許國。

這九首連章體的組詩,“借古題寫時事,深悉人情,兼明大義”,主題鮮明,內容集中,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

首先,這組詩“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後連貫,結構緊湊,渾然成為一個整體。杜甫的《前出塞》組詩第一首是起,寫出門應徵,點題“出塞”,引出組詩主旨:“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以之為綱,統攝全篇。以後各首便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順次寫去,循序漸進,層次井然。第九首論功抒志;帶有總結的性質,可為結。中間各首在圍繞主題展開的同時,每首又各有重點。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寫徵人的留戀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寫徵人的以身許國。條理清晰,又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詩人在情節的安排上亦前後照應,過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豈斷”承第一首“棄絕父母恩”;第八首“虜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呼應第六首“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就使九首如線貫珠,各首之間聯絡更為緊密,不致分散。浦起龍說:“漢魏以來詩,一題數首,無甚銓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線。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轉韻詩讀。”足見這種連章體組詩也是杜甫的一大創造。

第二,以點來反映面。整組詩只集中描寫了一個征夫的從軍過程,但卻反映了整個玄宗天寶末年的社會現實:“開邊一何多”,這裡有連續不斷的黷武戰爭;“單于寇我壘”,也有敵人對唐王朝邊境的侵擾。兩種戰爭交替進行,性質是複雜的。詩中有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流離失所的沉重災難,也有封建軍隊中官兵不公的現實;既有軍士對奴役壓迫的不滿和反抗,也有徵人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既有徵人戍邊築城的艱難困苦,也有士兵們的英勇作戰。可謂這一時期的全景紀錄。

第三,整組詩都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寫,由征夫直接向讀者訴說。這樣寓主位於客位,可以暢所欲言地指斥時政。這正是用第一人稱的自由方便處。此外,詩人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敘事,彷彿親身經歷一般,這就增加了真實感和親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第四,詩人善於抓住人物特徵,著重人物的心理刻劃,精心塑造了一個來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實、勇敢善戰的士兵的生動形象。詩人在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時,或通過人物行動的細節描寫以突出他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如第二首寫這個徵人冒險輕生、拚命練武的行動,就反襯出這個徵人內心的苦悶和憂怨;第三首用磨刀傷手而自己不覺來刻劃他“心緒亂已久”,內心煩亂不安的矛盾痛苦。這種用人物行動細節的描寫來刻劃人物複雜的內心變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說教。或通過比興手法來刻劃人物的內心活動的變化,如第七首“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將自己思念故鄉、想念親人的迫切心情託之“漢月”,寄之“浮雲”,這就使人物複雜抽象的心理變化和感情特徵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讀者易於瞭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寫這個徵人對敵作戰的英勇頑強,第九首寫他對功賞的正確態度,雖著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躍然紙上。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5

漠南胡未空,漢將復臨戎。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嚴鐎息夜鬥,騂角罷鳴弓。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註釋:

1 、出塞:漢樂府《橫吹曲辭》,漢武帝時李延年依胡曲改制,多描寫邊疆將士生活情景。楊素的《出塞》共二首,本書選其第一首,根據《隋書》記載,本詩是時任車騎大將軍的楊素西征突厥時所寫。

2 、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區。胡:胡人。

3 、復:再次,又。臨戎:身臨兵戎之事。

4、飛狐:古代要隘,在今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蜒百有餘裡,為古代河北平原與北方邊郡間的交通咽喉。塞北:邊塞以北,指長城以北的北方邊境之地。

5、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碣石山餘脈的柱狀石亦稱碣石,該石自漢末起已逐漸沉沒海中。遼東:指遼河以東的地區,大致相當於今遼寧的東部和南部。

6、冠軍:古代官職名,這裡指漢代名將霍去病。霍去病曾因徵匈奴軍功封“冠軍侯”。瀚海:古地名,其含義隨時代而變,或曰即今呼倫湖,或曰今貝加爾湖,或曰為杭愛山之音譯。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準噶爾盆地一帶廣大沙海的泛稱。

7 、長平:古代官職名,這裡指漢代名將衛青。衛青因出擊匈奴,屢建功勳,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

8 、虎落:古代用以遮護城邑或營寨的竹籬,也用以作為邊塞分界的標誌。

9、龍城:漢時匈奴王庭所在地,為匈奴人祭天之處。

10、胡運:胡人的運數。

11、星芒:星星的光芒。

12、戰解:戰事解除。月輪:圓月,泛指月亮。空:天空,這裡是“當空”的意思。

13、鐎(jiāo):刁斗,古代軍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間用來敲擊報更。嚴裕貉細竦納。夜鬥:夜空的`北斗星。

14、騂(xīng)角:紅色的牛角,這裡指紅色的角弓。鳴弓:弓箭射出時發出的聲音。

15、朔:即朔方,古代郡名,這裡泛指邊境之地。朔馬:朔方之馬,泛指北地之馬。

16、胡霜:胡地的霜。切:靠近,貼近。塞鴻:塞外的鴻雁。鴻雁秋季南來,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17、休明:美好清明,用以讚美明君或盛世。大道:指仁德的王道。暨:到,及,至。

18、幽荒:幽遠的邊荒之地。日用同:每天用的都一樣,這裡指邊塞與中央統一。

19、方就:剛到。長安邸:長安的官邸,即家宅。

20 、謁:拜謁。建章宮:是漢武帝於太初元年(前104)建造的宮苑,在漢長安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宮殿建築毀於新莽末年戰火。

賞析:

楊素是隋朝重臣,文武兼備,位高權重。同時,他也是隋代詩壇引人注目的詩人。他的詩雖也講求對偶和詞藻,但絕無南朝詩賦脂粉輕薄的氣息,而是在南方詩歌的精巧流麗中帶有鮮明的北方剛健質直的風格特徵,是南北詩歌交融的產物。這首《出塞》詩開篇,就點明瞭詩人不顧自身而憂心國家的責任感。在朔方淒寒的背景下,詩人表現出積極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詩中敘說平實,流動著粗獷深沉的悲涼情思,表現了詩人“憂國不憂身”的愛國情緒,真實而形象地寫出了邊塞征戍的生活。詩中邊塞風景的刻畫細膩真實,風格蒼涼巨集壯,可以看作是唐邊塞詩的先驅。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6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朝

 【 作品原文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作品翻譯 】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 作品註釋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zhēng)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jiàng)在,不教(jiào)胡馬度陰山。

但使:只要。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裡指英勇善戰的將領。教:令,使。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度:越過。陰山:位於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 作品賞析 】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7

[唐]王維《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1,白草2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3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4。

護羌校尉朝乘障5,破虜將軍夜渡遼6。

玉靶角弓珠勒7馬,漢家將賜霍嫖姚8。

註釋:

1居延城:漢時稱居延澤,唐時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天驕:漢時匈奴人自稱為“天之驕子”,後泛指邊疆強盛少數民族或其君主。

2白草:一種幹後變白的牧草名,生長於北方。

3磧(qì):沙漠,不生草木的沙石地。

4雕:一種似鷹而大、凶狠異常的猛禽。

5護羌校尉:漢時主管防護西羌的官名。乘障:同“乘鄣”,指登城守衛。障,邊塞用於防禦的城堡。

6破虜將軍:漢時將軍的一種稱號。遼:遼水,即遼河,發源於河北平泉,流經內蒙古、吉林、遼寧等地,在遼寧盤山入渤海。漢時,遼東烏桓反叛,中郎將範明友被任渡遼將軍,過遼河,平定叛亂。這裡指渡水夜襲。

7玉靶:鑲玉的劍柄,代指寶劍。角弓:用獸角裝飾的`弓。珠勒:用珍珠裝飾的馬絡頭。

8霍嫖姚:西漢霍去病,因征伐匈奴有功,被賜嫖姚校尉。

賞析:

《觀獵》寫城中出獵,渾茫雅健,脫出塵俗;《出塞作》則寫塞外出獵,有似軍報,促迫緊急。“居延城外”點破出塞,古意盎然,卻音節緊促。一“獵”字總領前四句,實寫圍獵塞上的壯闊景觀,“連天”即可見出獵氣勢。三四句一氣而下,勾勒出身手矯健、凶猛剽悍的射獵畫面。塞外出獵,實為軍事演習。下四句便寫實戰立功,詩人以漢喻唐,虛寫守邊將士迅猛驚警,一朝一夕間已功成名就。“護羌校尉”“破虜將軍”,嵌入漢朝二官名,流利不失筋骨。“玉靶角弓珠勒馬”連用三名物,可見軍備精良。末以封賞勞軍作結,頗為得體。此詩寫邊塞建功一氣雄渾,興高采烈,真如方東樹所言:“此是古今第一絕唱,只是聲調響入雲霄。”(《昭昧詹言》)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8

[唐]杜甫

挽弓當2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3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4,列國自有疆5。

苟能制侵陵6,豈在多殺傷。

註釋:

1、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鬥生活的。唐人邊塞詩常以之為題,杜甫寫有《出塞》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後出塞》。本詩為《前出塞》中的第六首。

2、挽:拉。當:應當。

3、擒:捉拿。賊:一作“寇”。

4、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5、列:一作“立”。列國:各國。疆:邊界。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各自的疆界。

6、苟:如果。侵陵:侵犯。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賞析:

這首《前出塞》詩是一篇超越唐朝,甚至超越幾個世紀的微型軍事論文。詩的前四句,似為當時軍中流行的.戰歌,兩個“當”、兩個“先”,饒有理趣,強調對敵要有方略,智勇須並用。儘管有制敵妙策,但這並不是詩人的關注重點,他慷慨陳詞:“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這幾句詩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應該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杜甫軍事思想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有最精良的武器,卻不糾結於殺傷敵軍的數量,不在戰略目標上做不切實際的膨脹,一切以保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為準。這種以戰去戰的思想,堪稱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廣大百姓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9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二)》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註釋:

1、二句是說離家日久,已習慣了軍旅生活,故不再受夥伴的欺負。徒旅,軍中夥伴。

2、骨肉恩,即前首所說“父母恩”。死無時,時時可死。

3、走馬,即跑馬。脫,去掉。轡頭,馬絡頭。青絲,馬韁。捷下,飛馳而下。仞,古代以八尺為一仞,一說七尺。萬仞,極言其高。搴,拔取。以上四句描寫出征戰士在訓練中的冒險和無畏:騎馬賓士不用絡頭,信手挑著馬韁,從高岡上飛馳而下,練習俯身拔取軍旗,一副視死如歸氣概。

賞析:

這首詩寫行軍途中,生命隨時不保,戰士索性豁出性命,加強訓練,視死如歸。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10

[唐]杜甫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1。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2。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3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4行負戈。

註釋:

1、慼慼,愁苦貌。去,離開。故里,故鄉。悠悠,遙遠貌。交河,唐貞觀十四年置安西都護府,治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市西北。

2、二句是說官家規定了行軍期限,逃跑要招致法律的懲治。當時實行“府兵制”,士兵有戶籍,逃跑則會連累父母妻子。公家,猶官家。程期,行程期限。亡命,脫名籍而逃亡。嬰,觸犯。禍羅,法網。

3、君,皇帝,此指玄宗。開邊,發動邊境戰爭。一何,何其,多麼。

4、父母恩,指父母養育之恩。吞聲,聲將發而強止之,猶忍泣。

賞析:

《出塞》,為漢樂府橫吹曲名。杜甫用此舊題來寫時事,先後寫了兩組詩,因這組詩在前,故題曰“前出塞”。這組詩大約作於天寶十載(751)左右。詩用第一人稱寫法,通過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親身感受,反映了被徵從軍的艱苦,抨擊了玄宗窮兵黷武的.開邊政策,歌頌了戍邊戰士的愛國主義精神。整組詩前後連貫,渾然一體。這裡選的是第一首,寫戰士初別家鄉遠戍的情景。

《出塞》原文、註釋、賞析11

原文:

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經常用的題目。塞(sài):邊關 ,邊塞

2.秦時明月漢時關:運用互文修辭,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龍城”:地名,是古代匈奴聖地。漢朝大將軍衛青曾奇襲擊龍城,最後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指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胡人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時常從這裡開始南下騷擾侵佔中原地區,也是衛青墳冢的模樣。

7.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8. 度:越過。譯文 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可是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還沒有回來。 要是飛將軍李廣和大將軍衛青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意思是說:只要有衛青李廣這樣英勇善戰、忠心為國的統帥來鎮守邊庭,外敵就不敢輕舉妄動。這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本詩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

這首詩裡,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裡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裡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絡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TAG標籤:原文 賞析 註釋 出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