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打泥桌的散文隨筆

泥桌,不知道的會很好奇,泥怎能做成桌子呢?馬上就有答案,請隨我穿越回七十年代。

打泥桌的散文隨筆

我們上學時,物質條件還不豐富,學校簡陋的只幾間土牆草房,而用土坯做腿,上面蓬上樹枝用麥糠泥抹平,做成一排排的長臺,就是我們課桌。隨著年級的上升和身體的增高,這種課桌顯然就不適應了。條件所限使用木桌不太現實,恰巧一位外出參觀的教師,帶回了“先進”的經驗——打泥桌!

老師在班會上很有興致的介紹說,咱農村到處是泥土,建房的土坯,打成的泥囤子,燒製的磚頭都是就地取材用泥土做的,泥桌同樣能成,不需花錢也與木桌一樣適用。老師的話讓我想起了泥囤的事來……

泥囤是當時農村盛糧食的主要工具,也算是一件主要傢俱。記得媒婆提親說媒時,總會安排女方父母到男方相家,心眼多的會看有幾個泥囤,也會順勢把手伸進去,這就叫摸家底,是啊!誰願意把女兒嫁給吃飯都成問題的男人呀!可見泥囤關乎婚姻的成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七月驕陽似火,揮汗如雨。這樣的好天氣裡,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完成製作泥桌這個特殊的'暑假作業

記得一個早晨,太陽還不怎麼毒辢,我與同桌就從遠處把最優質的泥土用板車運到製作地點,在土堆上扒一小坑,倒入從校門外的坑塘裡打來的水,摻些麥糠用鐵銑慢慢的和,用腳仔細地踏,很快一堆又勻又韌、帶有粘草的泥坯和成了。幾十年過去了,那拉板車時深一腳淺一腳的疾走,用臉盆端水時那蹣跚的步履,一搖一晃的憨態,赤腳光脊踏泥時,那濺滿泥汅、只露幾顆白牙的小臉,讓人至今難忘。

製作開始了,老師用粉筆在地上畫好桌子的剖面圖,撒上麥糠(為防搬運時粘地),由於沒有模具,具體的操作需自己把握,我們先用泥做好底,再把泥塊捏成稍粗條狀,在應該是腿、面、邊及抽屜洞壁的地方,慢慢地接續,壓入竹片,在介面處摁上小坑後,就標誌著初具雛形的桌子要暫停半日,因泥巴的不穩定性,操之過急將前功盡棄,這都是借鑑打泥囤的經驗。

記得母親在打泥囤時,做好圓圓的底,用捏成條的泥巴圈成弧形用力地鑲嵌在底的邊緣,每天接叄伍圈,用手蘸上水抹光,為了接合的更牢就用手指在介面上摁幾下。高度增加的同時,泥條也向外張一些,慢慢上口越來越大,到一定口徑後再向內收,幾天下來,一個甕形的泥囤就成形了。顯然做泥桌要簡單多了,無需收張直來直去就行。第二天接續了一點,第三天達到要求的高度。待至半乾時借來生產隊裡的鏟馬蹄的鏟子,修整掉多餘部位使得簿厚均勻,就這樣一張泥桌坯就做好了。

經過十幾天的精心養護,桌子幹了,這一天,老師們把這些桌子都請進了教室,用牛糞這個特殊的材料和泥,做成的桌面很是光滑,舒適的象木桌一樣。從此我們擁有了山寨版的“課桌”,那種自豪感前所未有!

時光飛逝,這些泥桌陪伴著我們度過了純真的中學時代。

TAG標籤:散文隨筆 打泥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