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外國教育史》讀書筆記

巴茨在《教育文化史》一書中說:“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決目前的實際問題的;但它使我們更為聰明地解決目前的實際問題。”“這是因為研究教育史可以幫助我們看出目前的重要問題是什麼,這些重要問題是怎樣出現的,過去曾怎樣解決的,過去解決的辦法能否用來解決目前的問題。”的確,毫不誇張地說,今天我們面臨的重大教育問題,幾乎都無法與教育史截然分開。舉例來說,我國當前提倡的素質教育理論決非空穴來風,它實際上與二千多年來人們所追求的和諧發展和全面發展教育是一脈相承的。翻開教育史著作,我們可以找出和諧發展和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線索。該理論最早由古希臘思想家提出,後由人文主義教育家繼承和發揚,再由歐文奠定理論基礎,最終由馬克思發揚光大。再如,關於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關係問題,幾百年前就開始了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的爭論,洛克、赫爾巴特、斯賓塞等大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參與這場爭論,爭論雙方各執一端,難有定論。其實,我們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究竟兩者孰輕孰重,孰先孰後,孰優孰劣,孰對孰錯,完全可以從教育史中尋找答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鑑古知今”、“往事不忘,今日之師”、“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這些古今中外的格言和警句是對歷史學科的肯定,也是對教育史學科的肯定。只要人類存在教育,只要教育科學具有存在的價值,那麼教育史的存在就是必需的。

《外國教育史》讀書筆記

朱永新說過:“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歷史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這些財富儲存的載體主要就是教育的經典著作,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跨越由這些經典構成的橋樑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超越的過程。人類的教育雖然不斷變遷與發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會變化,教育培養人的功能不會變化,教育過程的內在規律不會變化。如教育創新,雖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對於創新教育的論述,現在可能並沒有超過陶行知。因此,現代的許多教育新思想,其實只不過是用我們這個時代的語言和案例與過去大師的對話而已。 ”翻開《外國教育史》,我們可以接觸到終生致力於幼兒教育研究的義大利女教育家蒙臺梭利,首次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教育專著的克魯普斯卡婭、提倡集體教育的馬卡連柯、提出“以高難度、高速度進行教學”的贊科夫、寫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名著的蘇霍姆林斯基等等;翻開《外國教育史》,我們還可以接觸到現代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新流派,如:要素主義、永恆主義、新托馬斯主義、改造主義、存在主義、分析主義、結構主義等,與這些大師對話、與這些現代的思想流派對話,可以豐富我們的教育思想,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

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一生從事教育活動和哲學、心理學與教育理論的著述活動,對美國乃至世界現代教育的發展起有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國人稱為 “創立美國教育學的首要人物”。他所撰寫的《民本主義與教育》被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家視為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有同等地位。他一生提出了很多教育主張,如:“兒童中心主義”“從做中學”等教育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變”。其中有一個觀點讓我記憶特別深刻,他在《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中寫道:“教師與學生兩方面愈不覺得一方面是在那裡教,一方面是在那裡受教,那麼所得的結果愈好”,這句話一開始就吸引了我,反覆讀了幾遍,覺得很有道理。暑假有次聽陳主任的講座,陳主任最後說: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育無痕。當時我就立即想到杜威的這句話,“教育無痕”,不正是杜威這個觀點的精練概括嗎?

我相信,教育是建基於人類本能活動之上的一種社會活動。這樣說不僅不會破壞“教育”的'神聖,而且恰恰言說了教育的本質屬性。當教育被狹隘化為一種專門職業,被置於“有目的有意義有組織”的邏輯拘囿時,它的很多意義已經消遁無形了。“教育無痕”是一種境界,一種超越再超越的化人潤物的無形大象。聯想到現在的孩子在制度化的教育框束中的戰戰兢兢惟惟諾諾誠惶誠恐,大言無聲的無痕教育多麼讓孩子們翹首以盼。

我相信,教育是一種生活,在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因此,教育的豐富性只有靠生活才能展得開說得明。離開生活的教育是馴養,除了造就不會生活的木偶外不會有其他收穫;離開生活說教育,除了教條以外不會有更多其他內容。當我們以生活來詮釋教育,教育知識才具有人性,才具備靈性,才擁有親和力和趣味性。

我相信,教育是溝通的函式,而溝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對人性的信任基礎之上的。因此,教育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壓服,不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馴化,教育是平等交流基礎上的相互影響。有了充分的溝通,才會有教育的創造、教育的快樂、教育的享受與富足,以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共同發展。

我相信,教育是培養人的而不是製造“社會標準件”的,教育是張揚個性、培育個性、保護個性的方法而不是抑制個性、抹殺個性、消解個性的手段。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個性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理解個性尊重個性的教育。尊重個性的教育不僅需要欣賞和悅納,更需要寬恕和包容——寬恕個性發展中的失誤和錯誤,同樣也要包容個性發展中的缺點和不足。

我相信,溶融於生活中的無痕教育之若拙大巧將在生命歷程中刻下深深的印痕,對教育者如此,對受教育者也如此。

說到這,我不僅又想起杜威的另一個教育觀點:教育無目的。他在《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本身並無目的,只是人,即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而我們平時總說: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我突然感到迷惑:到底純教育的本身有沒有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