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清明祭優美散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散文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祭優美散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祭優美散文

  清明祭優美散文1

清明,正是到了春風最溫柔的時分。在寧靜中孕育著的,是蓬勃的生的力量。沉睡已久的心臟中流過溫熱的血液;返程的雁陣,在微涼的暮色中開啟輪迴之路;新生降臨世界。

空氣開始變熱,而淅瀝的春雨,卻始終無法褪去徹骨徹心的寒意。即使雨滴溫熱如淚,打在身上卻是寒冷的顫慄。生命的啟程,輪迴的開始,一個莊嚴肅穆的復甦儀式,在日漸濃豔的春色中虔誠地舉行。放足原野大概是最好的選擇,吐納空氣中迎接新生的氣息。所謂踏青,就是在春色輪迴中尋找目力所及的新生。逐漸地,我們在誕生中懷念起逝去,畢竟輪迴的起點,也叫終結。新與舊,老與少,生與死,交織在同一瞬間,往往難以辨別。

比之於懷抱新生的喜悅,追思逝去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真。就連哲意的禪,也無法告慰輪迴的殤。往生者,永遠不會告訴生者,生命的終結是安詳,是沉寂,是痛楚,亦或是迷茫。離去的安靜,於逝者是生命平和的境界,於生者卻是永世難以消除的情結。對死亡的懼怕,不源於生命行將化為虛無,而是在於人的內心對已逝的深切感懷,生者最畏懼的只是寂寞。論及亡者,會使追憶如潮,斯人已矣的感傷,就彷彿是手握流水而不能挽留之的悲哀。

一座低矮的土墳,不是靈魂安息之地,倒更像是一扇門,連通生者與逝者的世界。帶著難以平復的怨念,對逝去的無法釋懷的追思,我們在一片荒草重生中坐定。喃喃的低語,未必能夠跨越陰陽兩界,只不過是念給自己的悼文,平靜心靈的一劑慢藥。寂寞在春風裡生根發芽,日漸成長,在心上遮出一塊巨大的陰影,最終成為一切恐懼的來源。所以,人才必須得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在這一天裡把所有陰暗的念,變成一年年延續下去的思憶,在紙錢焚燒的黃煙中,在低啞的哽咽中,在沉默的淚中,一起去往彼界。

清明時節,雨淒涼,風亦淒涼。在生機勃發的時刻,佔據內心的卻是逝去的激躍。存在的一切都會消逝,曾經的鼎盛也只剩落幕,嬌豔的花零落成瓣,腐化為泥。或留戀,或牽掛,或遺憾,或思或恨。一直追求的,不過是心靈的平靜罷了。逝者長逝,向蒼穹略一叩拜,但願我的淚,穿越輪迴之後,攜卷所有的念,化成冷雨,打在此刻的我的臉上。

  清明祭優美散文2

爸爸離開我們已經兩年了,一直以來,他老人家的所有,不曾在思念中消失。情思迫切時,感覺壓抑得難以排遣,真想大喊大叫大哭。他就這樣去了,我還沒有好好地認識他,瞭解他;沒有好好地實現我作為兒子的種種設想和規劃,我甚至很不孝地以為,如果母親去得比你早,我肯定會為你再找一個伴侶,決不能讓你的晚年孤獨,兒子不能陪伴時,你也有個呵護的。我總以為,時間還可以等,可以讓我從容地結束手頭的事務,然後回過頭來做我們的事,逛街,旅遊,聊天兒。

但是我錯了,我知道錯時,為時已晚。

爸爸,你突然撒手而去,那麼倏忽,以致我沒有覺出絲毫不安。我以為你還能挺,還能像以前我在日記中給你“點贊”的那樣,你“很棒”地堅持。兩年總可以吧?我向你講了,兩年後,一切開始好轉了,饑荒(債務)沒了,孩子畢業了……我們不買車,我們就陪你們二老玩。富人有富人的享受,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兒。我們不能給你太多,但能做到努力給你。

爸爸,人生經驗有幾回?這一次經驗,就讓我痛不欲生呵。

你走了,我的天也塌了。

那些日子,我簡直像一個殭屍,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沒有溫度,沒有熱情,於是失去了追求,失去了動力,失去了目標和方向。就是現在,也好像老是心不在焉,日裡夢裡都是你。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感覺,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盡頭。我只感到自己像是生活在陰霾的日子裡,陽光,河水,山峰,花草,樹木,聲音……全不見了,全漠然了,全無趣了。

爸爸,你為什麼走的這麼急啊。我們來不收拾,來不及有所準備,就這樣讓我們惶急不安,手足無措。一次和大伯一起給祖先掃墓,他說:“人吃土歡天喜地,土吃人叫苦連天。”有過失去親人的苦痛,我對這話才有更真切的體會啊。

我現在也更深切地體會了什麼是細節,細節有什麼意義。因為自失去你以來,我每天想的都是它,關於你的一切記憶中的細節。我這才真正意識到,父親,人們的關於大事,大體是一樣的,比如你掙錢多少,他做到了什麼級別,我從事什麼職業等等。這些會給人以歡樂,但它是暫時的,不深刻的。能讓人產生刻骨銘心的記憶的,是能給人以幸福的東西,它能叫人不忘記,喜歡回味,而且越是回味,越是甜蜜。這個能給人以幸福的東西就是細節。一些大事我們可能會忘記,而細節則永遠纏綿在心底,揮之不去,思之有味,且歷久彌新。

我曾經說過,回家的幸福在路上。回家能夠看到雙親,看到鄰里,看到鄉人,聽到一些鄉土氣息的事,吃到新鮮的甚至帶著泥土氣味的東西;人們可以隨意地招呼一聲,或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上一陣,沒有“期望”,卻滿是期望;不說“問候”,卻滿懷關切……這些,你就會在車上想像吧,越想越滋潤,幸福隨著車程漲,到村裡時,已經情不可抑了。我想,“近鄉情更怯”,最能表達出歸家兒女的心理吧。

記得前年五一回家,父親突然要交代他入土的後事。我吃了一驚:他的面貌是可以用形銷骨立來形容,和以前判若兩人。但我以為不至於這麼快——雖然我也擔心,也懷疑過。我說,你不是說算過卦,你能活到至少至少八十一嗎?

他嘆說,難啊。

父親交代的後事是:砌“明堂”時,要先燒綹香,第一鍬要由家裡人開土,知會“鄰居”(先逝者),給某某動土建設,驚動各位了,對不起。給死人報歲數時,都多報一歲。“明堂”要雙印砌,他會。

雙印是同街鄰居,父親很信任他。他也真是個可以託付的人,實在,又見識多。

哎,父親,我沒有按你說的做,我不願意這麼早先做你身後事。可是,回家一次,心情沉重一層的感覺又提醒我一個時刻正在迫近。正月告別家裡親人時,父親還可以去村中集市,買回自己喜歡的,或者給家人買點什麼。兩個月之後的今天,再次見到父親,他瘦得更是脫了相,沒有力氣,除了去方便時到外面走一趟,其餘時間幾乎就是呆在炕上,而且大多時間又是躺著。我說別老是看打仗的節目,也看些保健養生節目。他說,近來記性很差,記不住什麼。看電視也是稀裡糊塗,一會兒就忘。神思也是恍惚的,眼睛睜不開似的。躺在那裡,也沒有睡著,就這樣迷迷糊糊的。

說這些時,他時常停下,好像是氣力不夠用,呆一會兒再說。

父親的食量很少很少了,甚至不比“貓食”——稀稀的小米粥,就喝一小碗,就著臭豆腐抿上一口。有時鄰里姐姐或者嫂嫂送過些菜蔬,他便吃根菠菜。當年的父親,是什麼東西都能使他大快朵頤的。可現在,即使這樣一點點,肚子仍是難以承受,下頓飯就只能光看別人吃了。

我們很擔心,父親這樣的身體,能不能捱過今年?他找人算卦,說是可以活到81歲呢。從不迷信的我,這時特別希望有迷信,一切按它所言的`來。

爸爸吃不下飯,可他要掙扎著坐起來,看母親吃,看我們吃。

父親患的是肝病,可是我沒聽他叫過。有時他坐在炕上,頭垂在胸前,好長時間不動。有時又腳外頭裡趴在被捲上,好像睡著了,那麼安靜,那麼詳和。我心裡憂慮,他在忍受著疼麼?問這些時,父親總是做出淡然的樣子,說不怎麼疼,就是睡不著,醒不明。

第二天,天氣很好,陽光普照,沒有一絲風。父親在當院,坐在一個破椅子上,閉著眼,或者以手托住下巴,或是雙手埋在腿間,側身東向,一個人靜靜地呆上半個多小時。我想跟他說點什麼,但又不知說點什麼。母親坐屋裡炕上,向外望。她或許知道父親此時在想著什麼?

晚年的父親,孤獨寂寞得苦。

父親夢見自己去喝孟婆湯了,到場的還有樑義,樑義得到了一碗,而父親被一個和尚似的人阻止了,父親餓呀,便說回家,又被兩個人擋著路,那個和尚模樣的人又出現了,說了聲:“他不該來這個地方,讓他回去吧。”於是父親眼前突然一亮,回來了。這樑義是我二弟的岳父,當時也臥病在床。父親說,也就是這個夢後十多天,樑義死了。

難道夢境真的具有預見性嗎?抑或父親已經去了陰間一趟,然後又活轉來的呢?哎,最有可能的,面對病痛和家庭,父親的心早已死了也未必。

他老人家身邊沒有能與他說心裡話的兒子。女兒也遠在唐山,平時沒有電話打到。但就是打電話又能打給誰呢?家裡唯一的固定電話也讓弟妹給拆掉了。父親,那時的我,每天生活在折磨中,每天都要想到你們的樣子:雙雙躺在炕上,靜默地,無奈地,捱延著生命的痛苦,生活的孤獨。

每天都要做夢,夢見家裡,夢見父母,夢見鄉親。醒來後就是擔心,祈禱今天沒有什麼事,祝福雙親能夠平安度過難關。

我們還有兩年,房子貸款就可以還清,孩子也畢業工作,到時候把父母接來,盡我們的孝心。

吃飯時,我想到父母,要是吃上小蔥蘸大醬,或者苦菜,多麼好。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吃到。

看到工地熱鬧地施工的場面,我會想到父親,他喜歡看這些,挖掘機,大吊車,水泥罐車……還有,細河將有很大的變化,現在正在變化之中,他能看到這個過程也是好的呀。幾年前他和母親來阜新,曾到大壩上走動,那時路寬不過二尺啊。

父親,我感覺這個世界太沒意思。這想法不知多少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感覺這個世界沒有可以留戀的。只是父母你們在,讓我下不了這個決心。

每每想起種種,我想辭職,只想讓父母能有個放鬆的晚年,安詳的晚年。但辭職後沒有收入來源了,可能面臨困境,想不到的困境。離婚,會讓女兒和妻子也不幸福。哎,難以抉擇。

上班時,有時手機忘記在家,不帶在身邊,回來看到沒有未接來電,我就暗自說道:爸爸真堅強。謝謝爸爸!

在爸爸後來的日子,一個月不到,三次夢見他又健康如前,歡樂如前,誰知這竟然是大限將至的一個訊號呢?

想著,說著,父親好像還活著。停下筆來,你又悠然而去。你去了哪裡,另一個空間嗎?它會不會像一個房間或一個窗子,你忽然消失在另一個房間或者窗外,但你沒有真正的離開我們?我的文字你會看得見麼?我用文字表達我的、我們的呼喚,你能聽得到麼?

清明難得清明天,那是思念的淚水變成了天空的雲翳啊!

TAG標籤:散文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