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獨處總是挺樂呵經典哲理美文

“幸福屬於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

獨處總是挺樂呵經典哲理美文

一直覺得,耳熟能詳的這句亞里士多德名言,像是一句多餘的廢話?多餘了。心裡缺了滿足的人,如何又能真正幸福得起來?

這樣也想很滿足,那樣也想很滿足,猶如猴?a href='' target='_blank'>雨衩姿頻模凳翟讜諶春莧菀壯閃搜際Я寺愕孛院也蛔帕吮薄;崾歉鏨蹲濤抖渴洳恚淘ゾ瀾岵歡希裘品襯斬嘍唷?/p>

家人曾不止一次地對偶這個長期三點一線、幾乎沒啥朋友、不愛走動親戚、常常獨自在家都還一直會樂呵呵的性情吐槽:

一個沒啥生活情趣的人!

有時出言程度重一些時,甚至還會說:

六親不認!缺少親情和感情……

不以為怪。常常就只笑笑了事,並不予搭腔反駁。

不以為怪的言下之意是:yes!但很清楚對話並沒惡意。

不過,這yes也會帶著些不那麼yes的。畢竟獨處過活也挺樂呵的,與生活情趣甚至親情、感情等實在說不上會有必然的相干!

倘沒情趣、沒親情、沒感情、沒感受、誰也不認,焉會有樂呵?

滿足;實可謂是在情趣、親情、感情、感受、認知上的知足。

話又說回來了。一個人咋過活才會覺著樂呵呢?人與人不同,見仁見智。觀察周遭,發現不外乎主要兩種基本形態——

一種是既能獨處過活也挺樂呵,又能與人相交也樂呵;只不過是在希冀安然基礎上心裡暗存著芥蒂:與人交往寧缺毋濫,但凡覺著不合適不舒服,寧可獨處呆著也謝絕去與人沒啥意義地湊熱鬧。

想來也該是這樣。眼不見心就不易煩;話不投機半句都覺多……

再一種是極熱衷於與人交往應酬,並對此形成了一種生活依賴;幾日甚至一日只要缺了與人交往應酬,就像丟了魂似的不知該做啥好,甚至還會心懷恐懼樣地整日如坐鍼氈,整個缺了樂呵。

當然,後者也並非是在與人交往應酬中一定就會有真正樂呵的。通常多會是企圖以此沖淡缺失了樂呵的憂煩,借湊熱鬧去假冒偽劣地樂呵一陣——常喜歡鬧騰到深夜迷醉後方歸,多是如此……

幸福只屬於那些感到滿足的人。而這幸福滿足的真實體現,無非就是發自心底的毫無壓力、極少憂煩、倍覺輕鬆的樂呵。

不過不管別人咋去嗜好,自己反正是對獨處呆著心裡從沒有過牴觸;相反還時常都會覺得挺自在、挺充實、挺樂呵的。

說實在的,一直都很認可諸多成年人的心理個性及心理習慣都系自少兒時期奠定的基礎這樣一個研究論斷。

譬如一位很多年的老同事,一直都很喜歡大碗吃麵;一大碗麵端到跟前兒,就彷彿山珍海味一般,吃得那叫狼吞虎嚥、津津有味兒……

這麵條有啥吃頭啊?竟情有獨鍾地這麼誇張!

細一打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人在少兒時期家中困難,能吃上碗麵簡直就像過大年一樣;經常看到他人吃麵時都會口水直吞。就此暗暗下定了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大碗吃麵!

其參加工作領到了平生第一次薪水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麵館痛痛快快吃了兩大碗麵;直到感覺撐到喉嚨眼兒了為止……

同樣的道理。少兒時期,恰逢動輒就可能株連九族甚至株連熟人那樣一個年代。父親莫名其妙被人給收拾了;自然年少的偶那時走出門去,通常除了屢屢遭遇唾棄白眼之外,是無人敢與搭訕甚至擦肩而過連正眼兒都不敢瞧一下。

無論家裡的親戚、父母的曾經友人、還是自己挺要好的夥伴,盡數都像瞬間蒸發了似的,很難再見得到人影——遠遠就像看到了瘟神般早早趕緊避開。

年幼少不更事,自然不會有此時會被人過河拆橋、落井下石的體驗和感受;但耳聞目睹感覺父母是遇到了的……

心裡很想有個人沒事兒時能一起聊聊天、說說話;只可惜是白日做夢。經常飯後一個人在大馬路上走著,臉上一直掛著微笑,熱誠希冀著能遇上個散步的熟人微笑著跟自己打個招呼;結果總是失望。

好心人也有。遇見時均形同陌人;但會在擦肩而過時像個地下工作者那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塞到你手裡張小紙條。過後開啟一看:很同情你們!

心裡頓覺無比溫暖和安慰;然無論別人再怎麼好心,也不敢隨意與你打招呼以至搭訕攀談啊……

自這少兒時期起,心裡算是真正嚐到了世態炎涼滋味兒;也明白了究竟為啥古人要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在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相安無事的時候,亦即在你根本無需什麼人來給予同情和安慰的時候;六親,那的確是親!什麼樣的親情、感情、友情等等等等,全都不算個事兒。

而當你遇到點禍事兒、最巴望六親也最需要親情、感情能給予同情安慰的時候,身邊還會有誰?唯剩下的,多都只能是去自己充當自己的救世主……

看透了。沒啥意思。但凡勢利了的,再熱鬧也沒啥太大意思!

那些沒啥意思的東東,何苦還要為它去淘神費力、勞民傷財?無非是多此一舉,沒啥意義;甚至會是自討沒趣。

自那時起,便漸漸開始喜歡上了清靜;喜歡享受一個人呆著的自在安逸;喜歡把獨自的時間安排得來滿滿當當的……心裡不失樂呵。

日前曾突生一悟:淡我之我更自我。

太我了反倒就沒了我?無所謂我不我的,反倒最自我?

總覺得那些外表甚像是很“我”地在可勁兒湊熱鬧、喜鬧騰、重聚會、玩浪漫的,其過程實質都系是丟了自我;身入其境,不去著力著顧他行嗎?不可能的。

一味只去用心在意顧他去了(想要他能在意自己,實質卻是自己一直都是在一味都在顧他),甚至沒了主心骨地圍著他人態度這根指揮棒不停地轉;強裝笑臉,沒話找話,言不由衷……挺累挺憋屈的!

不太在乎我的我,也可以說是扔了我這個面子的我,才會最自我;過去過來的,全是真實並不帶一點兒勉強和水分的我。不必去看誰人的眼色言行,不會受到任何一點兒外來攪擾,更不至於會被自己本不情願交往的人在無形之中加以左右甚至控制;多我啊?

淡我之我更自我。自我之我不缺樂呵。

很顯然,這種更自我的我的出現,通常都只能在完全真實並不帶一點兒勉強和水分、不會受到任何一點兒外來攪擾的輕鬆愜意的情勢下,方才會很自然地現身……

“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於我,並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

覺得叔本華先生對世事是看得挺透的?他的這段箴言,可謂道出了究竟啥才是幸福感受的真諦。

讀著他的那篇《獨處的自由》,心裡自然而然地就順遂著去劃出了幾道真正是在自由著的認知主線——

——喜好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因此,一個人逃避、忍受抑或喜愛獨處,是和這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恰成比例。

——每個社交聚會一旦變得人多勢眾,平庸就會把持統治的地位。社交聚會之所以會對才智卓越之士造成傷害,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平等的權利。而這又導致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權利和要求,儘管他們的才具參差不一。

——我們為達到與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絕大部分的自我。當然,為此代價,我們獲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個人越有價值,那他就越會發現自己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根本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

於是感覺,《禮記·大學》裡的所謂“慎獨”,大概僅是針對那些個自控不了獨處抑或是獨處時會倍覺慌亂恐懼的人說的?對於一些獨處照樣很樂呵的人而言,會有多少慎或不慎的刻意與必要?

心裡沒啥不滿足的人,自然在獨處過活的時候也會挺樂呵的。

這樂呵的根子,還在看透之後的懂得滿足、悠然自得;真實且不帶一點兒勉強和水分,無需去看誰人的眼色言行,不會受到任何一點兒外來攪擾,更不至於會被自己本不情願交往的人在無形之中加以左右甚至控制……

如此,真的就算是六親不認抑或缺少親情與感情了嗎?非也!

只不過是這般人等的認親重情,重心不在鬧騰而在價值;實質是在用心去做一種建立在寧缺毋濫、規避憂煩、且又能無礙安然基礎上的更加熱誠真切的價值抉擇。

不勢利但很實在。因為著力於眼不見心就不會煩、話不投機半句覺多的實實在在的寧缺毋濫交往,善於獨處時也很樂呵的人通常在心甘情願地去與他人相聚的時候,同樣會不失樂呵;而且能與之相聚的他人,同樣也會感受到倍覺真實由衷的樂呵……

TAG標籤:美文 樂呵 哲理 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