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登黃山天都峰記散文隨筆

黃山蓮花(海拔1860米)、光明頂(1840米)、天都(1810米)三大奇峰鼎足而立,峻拔寥廓,撐託蒼穹。三峰中尤以天都最為奇險,古稱 “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古詩讚曰:“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民間有云:“遊山不上天都峰,等於白跑一場空”,意為此峰為遊黃山必遊之地。

登黃山天都峰記散文隨筆

筆者已經遊歷過黃山兩次,第一次是35年前的1980年夏,那次因暴雨,未上天都峰。後1992年陪同客人再次來黃山,又因天都峰封山,再次與之失之交臂。於是天都夢成了耿耿於懷的平生夙願。

今年五月下旬的一個週末,年已6旬的我偕同老伴帶著未了的心願搭乘朋友的便車與幾位友人一同再次上黃山,瞄著天都峰而去。

早5:30從旌德縣城動身,6:30車到湯口公交總站,考慮到從後山坐索道要排隊,且天都最好的風景集中於前山。於是決定從前山上。

當然,前山也更具挑戰性:從半山寺新道口上到天都極頂垂直落差430米,途程約2.5公里,天梯共2175級石階……

6:40坐上到慈光閣的大吧。

天氣是特別的好。車過黃山大門後,左突右拐,蜿蜒曲折上行,窗外景色也格外的迷人。突兀灰白的岩石山體披著霞光,參差迭起,錯落有致,將我們漸漸帶入黃山的佳境。

7:30左右,到達慈光閣,買好門票,進入登山步道,我們便隨著石板階梯開始了步步拔高的由前山登天都峰的艱辛途程。

首先與我們近距離親切照面的是聳立於路旁的蠟燭石,這是黃山72峰中最小的鋒石。

繼續向前,到達立馬橋,橋上方有一亭,謂立馬亭,有詩詠道“峭壁懸崖磴道高,亭前策馬過長橋。回頭忽見朱峰畔,六角玲瓏出九霄。”

站在立馬亭前觀立馬峰,此峰猶如頭高昂,前腳騰空高懸,後腳立地,身體直立起來的白色駿馬。微挺的前胸(立馬峰絕壁)上刻著的黃山最大摩崖石刻——“立馬空東海 登高望太平” 十個黃色大字赫然在目。

經過將近2個小時的登高跋涉,終於來到了半山寺。雖然人只是到了“半山”,卻已是筋疲力盡,身上的揹包也已變得十分沉重,原先在山下的一個個信心滿滿,此時已像是閹了的茄子,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了。

這時,站立天都峰下,昂首仰觀,只見凌霄天都,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險峭雄奇,直逼九天。懸巖峭壁上的登峰石級,彷彿雲梯從穹宇中垂直而下,彎彎曲曲,隨風搖擺,陡峭達七八十度,使人望而卻步,捫心背寒,悚然生畏。

這時老伴因年紀大,晚上覺又沒睡好,更欠精氣神,對自己體力是否能支撐得住產生了懷疑,於是很想放棄爬天都峰了。但此次若放棄,今生恐怕不會再來了。最後經過我的一番鼓勵和她自己思想、心理和意志的綜合權衡,還是選擇了上。

過了半山寺,步入新道口,風景就漸入佳境了,抬頭仰望,映入眼簾的是一隻頭朝天門坎振翅欲啼的.公雞——金雞叫天門。

繼續上行,隨著登山石階越拔越高,前海峽谷中的景色漸漸迷人:深邃的谷底逸出上拔的峰尖如筍般矗立腳尖前,西側近處的峰巒如馬鞍般層層迭起,北側高聳一峰如擎天玉柱般,卓拔雲天,似欲蓮花接踵比肩……

青石階梯步步險,一級一級上青天。我們攀登的步道,乃是一座天梯,有無窮無盡的石階,石階每步高約40釐米,寬約20釐米,很陡很窄,登高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像是粘在雲梯上的蟲子,身形一弓一弓地艱難攀登。前人一提腳,後人則一偏頭。不敢上瞧,不敢下看,不敢鬆手,不敢側身。好在我們上山的早,又是走前山,人並不多。

一步步登高,一腳腳踏險,一陣陣心跳,一回回眩暈。雖是五月天氣,又在一千七八百米的懸崖山壁上,可汗珠子還是如滾豆般往下瀉……但體驗著一疊一疊的石階踩在了自己的腳下,便會使人產生一種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征服欲。而每每站立於新的平臺之上欣賞著原先仰止的巨峰,逐漸成為腳下孤懸的風景,更是有一種墆嵲高峰腳下填的豪邁感。

爬一段,就有一個小平臺,供轉折休息之用。亦可藉此觀景拍照。在一個向北轉角的平臺處,用鏡頭將遠處山脊上一組巨型的巧石拉過來:行在前面的猶如一身穿長袍的年輕書生,緊隨其後的是一身披袈裟,雙手合於胸前,頭略低,背微躬的僧人,再後面的便是身負行囊的侍從。三者皆惟妙惟肖,甚為形象。此石景名為“袈裟”與書生。

繼續上行,天梯一拐,進入一道斜而陡的由峭壁洗空的石槽裡。石槽高不過1.5米,外有石欄護著,峭壁壓在頭頂上,峭壁與護欄之間只有一道50公分寬的縫隙,人在石槽裡只能貓著腰往上攀。石槽之上,又是陡峭的天梯。

登梯不觀景,觀景不登梯。因為雲梯很窄,你一停下來,就擋住去路,堵在那裡了。只有在可以歇息的稍寬闊的平臺處觀賞一下峭壁兩側的景緻。

攀登呀攀登,終於到達天都峰下的頷部位置,在這裡你便能欣賞到眾多長在峭壁縫隙裡的大小黃山鬆了。

你看那些松樹長在峭壁巖隙間,針葉短粗而稠密,頂平如削,幹曲枝虯,蒼翠奇特。它們或立、或臥、或俯、或仰。有的身子扭的像盤龍柱子,在半空展開枝葉。有的松樹依崖而立,枝椏向半邊空中伸展;更有甚者將一支獨臂伸向空闊的海天,似欲探海取物,有的松樹則欲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而盼客鬆則撐開了一把墨綠大傘,坐立天都的頸部,盼望著眾多遊客的到來……

10:45到達天都峰南側的下頷部,石階稍平緩,極目南眺,峰巒匯聚,正南方向一排壁立千仞的山峰叫不出名字,但看其中間隆起似頭部,兩側延展似兩臂,而山體則如披掛在兩臂上的裙衣,整個峰巒猶如一位披著霓裳羽衣應律而舞的女子突然被一鍵定格在那裡,數千萬年不再動了。真可謂霓裳羽衣舞翩躚,一鍵定格億萬年。

石階再次由南側繞回,到達天都峰絕頂下方的渡仙橋,橋旁有一平放著的巨石猶如天外飛來,狀似一方桌面,叫做“仙人翻桌”,也稱試膽石,意為你可有膽量站上去?

11:30登上天都絕頂。峰頂即古人所稱的“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故稱天都峰。黃山之美從開始遠觀中的俊秀之美立馬成了雄渾壯闊的偉岸之美。

同行之人都異常興奮,他們揮舞著帽子,嘴角和眉梢均洋溢著滿滿的自豪感。回看老伴,一路拄著柺杖,爬爬歇歇,終於到達頂峰,是多麼的不容易!此時,不知是風吹的,還是激動的,眼角似有淚花溢位。

是的,怎能不激動呢?

此時,站立峰巔的感覺真好:海到盡處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天高雲淡,遠山逶迤在雲黛之中。四周群峰環伺,層巒疊嶂,都依附在我們的腳下。不見飛鳥、不聞溪鳴,唯有耳邊嚯嚯風聲。

峰頂平如手掌,中有天然石室,可容數十人。室外有石,形如醉仙斜臥,名為“仙人把洞門”。

12:20開始下天都。

穿過石洞,繼續前行, 是第二個石洞,洞頂有三個碩大的圓石相壘,形如一盤蟠桃;從石縫裡長出來的松樹,形同桃柄和桃葉.這便是“仙桃石”和 “仙桃洞”。

過仙桃洞再往前行,眼前的險境不免讓我們一驚:一條光光的脊樑,兩邊是浩瀚飄渺的萬丈深淵,這就是天都絕頂上的天險鯽魚背了。

鯽魚背其實是一塊巨大的岩石,長且窄高,兩側深壑萬丈,中間隆起一座扁狹的峰崗,僅容一人通過。因純石無土,其形頗似出沒於雲海波濤之中的鯽魚之背。傳說這條想躍龍門成龍的鯽魚,是經仙人指點,在此化為石矼,普渡攀登之人的。

想象一下前人在兩邊沒有鐵索的情況下,走過鯽魚背,人皆“精奪神搖,口不得語”,就不難理解了。

現今雖已有石柱、鐵索護衛,但它仍是黃山最出名的險處之一。沿著幾小段彎曲且險的坡陡達85度的登道慢慢攀巖而上,巨石頂是一段長約10餘米,寬不足1米的鐵索路,而且兩面都是萬丈懸崖。此時壓住心跳走上去,也許你會發現風力陡然大了,拍照的時候,手都有些微微顫抖……

很多朋友至此,雙手抓住旁邊的圍護繩索,兩眼不敢斜視,只盯著前面,一步、二步、三步……終於在戰戰兢兢中走完了鯽魚背。回頭再看那鯽魚背,都覺得不可思議:有驚無險呀,自己竟然也走過來了?心裡會有說不出的興奮。

下鯽魚背,到達一個平臺,視線通透,陽光燦爛。北眺蓮花峰、光明頂,似與視線呈水平狀。但地理大師徐霞客卻目測出蓮花高於天都:“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何其精準。

細眺蓮花,獨出群峰之上,似天筆用何其壯美的線條勾勒出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蓮。

視線左移,孔雀峰出其左下。看那孔雀,天風吹拂,白雲悠盪,羽翎微動,似欲振羽開屏,展翅高飛,欲戲蓮花於項下……

下天都,一路風景多多,不再一一贅述。一天的途程主要為圓夢天都而安排,夙願得償,其心快哉!

其實,黃山處處皆美景,幾天幾夜也賞不盡。文殊院、玉屏樓、蓮花峰、光明頂;西海、北海、後海……

朋友,來吧,掏出你口袋中的鈔票,換取你養眼的快樂;用你挑戰自我的決心,育你登高臨淵的豪情;捨得你脛骨受累的苦痛,去博得那份與名山緊擁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