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峨眉山白龍洞的優美散文

從彝家新寨下行二十幾分鍾,就到了白龍洞。

峨眉山白龍洞的優美散文

白龍洞,亦稱白龍寺,明嘉靖年間由別傳禪師建立,清初重建。前殿的大門兩邊的對聯上寫道:金頂正當山門,暮暮朝朝餐秀色,白龍潛通海穴,年年歲歲賞清音。從另一幅對聯:白龍洞外,點點翠峰迎旭日,古德林中,片片綠雲帶春煙。就可知,寺院的周圍景色該是多麼迷人。

古德林,是白龍洞一帶楨楠林的美稱,是峨眉山一處人工植物景觀。古德林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說是別傳禪師率領眾徒所種,種樹時口唸《法華經》,一字一株,一字一拜,按字計株,共植69777株,遍佈周圍兩華里。後人為了紀念高僧為民造福、為山添秀的功德,故稱古德林,敬稱祗樹林。

據說春天時,古德林日光融融,春靄層層,浮漫在林中,祗林如披著一層薄薄的面紗,輕柔、恬淡、幽靜。所以把這一美景命名為祗林春靄。明代劉邁開有詩云:擘路洪椿去,幽林古德傳,繁柯蔭仄徑,葉密罨生煙。這是該處景觀真實的寫照。此時,儘管是深秋,林中依然枝葉扶疏、蓊鬱蔥蘢,綠雲蔽天,好一派清涼美麗的世界。

在離白龍洞不遠的一個岔路口,我們見到了一顆號稱峨眉山楨楠王的楨楠樹,此樹高40米,樹冠龐大,樹姿優美,樹齡1000餘年。史載,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宋太宗詔令重修萬年寺,為便於香客的往來,就在遊山便道的岔路口栽下了這棵楨楠樹,作為方向標誌。

白龍洞是一座不大的寺院,僅有前後兩殿——三聖殿和大雄寶殿,加上左右配殿,圍城一個院落。殿內所供菩薩與其它廟內無異。不同的是,在大雄寶殿前有兩棵桫欏樹,桫欏樹是古老的木本蕨類植物,有活化石之稱,被眾多國家列為一類保護植物。我們按照導遊的說法,饒有興致的圍著桫欏樹轉了三圈,祈求健康長壽。

白龍洞外右後方山路旁有個不大的'水池,據說是白娘子修行的地方。傳說很久以前,白娘子還是一條雌性白蛇,在這裡修煉已達千年,頗有幾分法力,後遊至天庭,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道行大增,又回峨眉山繼續修煉,終成蛇仙。

當時,在黑龍潭修行的小青也只是一條雄性青蛇,他早就迷戀白蛇,欲與白蛇成親。白蛇好勝,提出比武定勝負,輸了就嫁與青蛇,贏了,青蛇就得變為她的丫環終身伺奉左右,青蛇一口答應。不想幾個回合下來,青蛇便敗下陣來,老老實實地成了白蛇的丫環。由此,我也更加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也好,妖也罷,學藝不精,就只能屈居人下。

後來白蛇變成一位身著白衣的美女,自稱白素貞。青蛇則變為一青衣少女,取名青兒,二人沿江而下來到杭州,在西湖斷橋邊,白娘子與許仙演繹了一場纏綿悱惻、流傳千古的經典愛情故事。

其實,白蛇傳的原型本是一個西湖蛇妖作祟害人、法師降妖救人的故事,而在數百年來的流傳過程中,卻逐步演變成一個優美的、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我想,其主要原因,還是源於中國老百姓那種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寧拆十座廟、不破一門婚的婚姻態度吧。

這從而也說明,文學創作,歸根結底要植根於人性和人心。我們每個人,從心理上都會厭惡那些束縛人性的道德說教,厭惡那些冰冷的訓誡類故事。在老百姓看來,既然白娘子與許仙本是恩愛夫妻,你法海就不該多事,強行拆散他人婚姻。所以,最後連玉皇大帝都要懲罰他,嚇得他只好躲到螃蟹肚子裡去了。這也正好說明了法海形象演變的社會文化根源。

TAG標籤:散文 峨眉山 白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