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國小教學隨筆(15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教學隨筆(15篇)

國小教學隨筆1

因為喜歡教學工作之餘喜歡看點閒書,有時心動手癢也會寫點小文章來自娛自樂。所以我有時認為自己是適合一名語文教師的。可是,自從前不久看了一篇題為“語文教師的專業修養問題——在陳日亮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的文章後,我便一點也不敢再有這樣自以為是的自信。我從書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歡的幾句話:“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對於語言表達的敏銳的規範感,對準確、妥帖、簡練的語言的瞬間感覺與判斷。”“所謂規範意識,就是無論寫字、遣詞、造句、使用標點,都要講規範;另一方面,就是對錯別字,對亂點標點,對不規範的用詞、病句,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即所謂“瞬間感覺和判斷”,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應。”這是文中最讓我為之感動的一個小細節,作為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在談到自己時,這樣寫道:“……直到現在,還保持著這樣的習慣,無論走到哪裡,在什麼地方,只要看見錯別字,錯誤的標點,病句,就看得不順眼,心裡彆扭,恨不得馬上就像改作文那樣提筆把它改過來,這就是語文老師的職業習慣。說難聽點,這是職業病;說好聽點,這是職業責任感。”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以上的文字讓我讀了不由為之心動。[]憑著多年來對文字一種本能的敏感,我認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句話,如果沒有切身體會並經過仔細推敲是無法寫出來的。我反覆品讀這些簡潔而富有真知灼見的文字,想到自己身為語文老師卻如此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實在羞愧不已。在這樣的閱讀思考中,我告訴自己:從現在起,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忽略教育教學中的任何一個細節。

以上的閱讀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聽課時的一個小細節。一個年輕的男老師在執教《閱讀大地的徐霞客》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將“鍥而不捨”的“鍥”讀成了“qì”音時,教師立即給予糾正,不過,令我們奇怪的是,沒過多久,該老師在讀到這個詞時自己卻又把它讀成了“qì”。所以在評課研討的時候,大家紛紛又提到了這一點。在評課,我向大家坦誠自己其實也鬧過幾次這樣的“笑話”,雖然平時上課藉助課本,臨時糾正了自己和學生原來沒讀準的字音,但是,因為平常沒怎麼在意去改正它,所以過後很快又讀成自己原來一直習慣的錯誤的讀音。然而,評課歸評課,我並沒有把這樣一個不值一提的小細節放在心上,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日常言語表達中也並不怎樣在乎音準這一方面。

讀書會使人的目光變得更敏銳、更善於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直以來讀書帶給我的一大收穫。關於這一點,我想以最近發生在我課堂上的一個小細節為例來談。上一週的一節複習課上,上課時,我讓全班同學一齊背誦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學弈》。學生將“使弈秋誨二人弈”一句中的“誨”讀成“huǐ”。可是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讀對,所以當即查了字典,然後馬上糾正他們的讀音,在給學生糾正讀音之後,我懷著真誠的態度向學生表示自己的自責和慚愧。因為這在當時的我看來真是一件應該感到臉紅的事,雖然是上學期剛教過的課文,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竟然沒能對學生這個錯誤的讀音作出“瞬間感應”。這課堂上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下課後我立即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學期教過的課文,學生竟然全體讀錯,這難道不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失職嗎(我不認為這是故意小題大作)?於是我在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將“誨人不倦”中的.“誨”讀成“huǐ”音,此外還有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自己平時不怎麼在意糾正自己不會讀或讀錯的字音。所以不管當時在教這篇課文時自己是否有讀正確並糾正學生的音準都已不再重要。由這個小細節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複習時發現的一個實際問題,在教學生整理複習各個語文知識點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拼音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問題所在。此刻通過這一個小細節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原來最大的問題在於自己。寫完這一句,緊接著我腦海裡迸出一句:什麼樣的老師便只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老師怎樣的素質、習慣決定了學生的素質、習慣。以後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階的錯誤?我想解決的辦法就是:首先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的規範意識和感應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

最後我想,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我們真的願意靜下心來多點讀書、多嘗試、多思考,每天就會不斷有新的問題,新的發現在等著我們,使我們在瑣碎繁忙的教學實踐中體驗思考、創新帶來的充實與樂趣!

國小教學隨筆2

經過20多年的國小數學教學歷程,我深刻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而且在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已經提高到相當重要的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一點經驗:

一。 創造有利條件,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 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尤其是對於國小生來說,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創設各種方式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二。 培養師生情感,使其親師通道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通道,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不再受束縛,使教學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發展,允許學生有想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要把問題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能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歸納的知識內容,教師絕對不說;能讓學生做的教師絕對不包辦;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答案的`教師絕不再作指導。只有在不規範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才可以作補充說明,絕不允許教師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以上兩點看似簡單,卻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盡心盡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活上多關心學生,拉進師生距離,相信學生定能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到更多,他們學習的進步才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國小教學隨筆3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國小教學隨筆4

科學課,是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科學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保持或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問題。

探究的過程是一種實踐的過程,一種體驗的過程,也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而要充分給予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在科學課上,我正是如此給予學生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在發展學生富有個性的綜合科學素養的過程中,意外地讓我也有了極大的收穫,更深地理解了“科學”的涵義。

(一)我們的小船

學生們紛紛舉著小船來上課(這是《沉與浮》單元的最後一課《造小船》)。課前我已佈置好造一艘小船了,這節課是要來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運得多。

我把裝的物體分發到每個小組,先小組裡比一比,選出一艘船來代表小組比賽,看著學生興致勃勃地試著小船,我也觀察到幾個細節: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這是第八小組裡的'學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膠粘一下。”說完,小組裡其他成員早就幫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進好了。

“你放慢點,兩邊都要放,要不船會倒了,水就會進去了。”這是第五小組在試小船。“為什麼要在船的兩頭一起放貨物?”我問道。“因為放了一邊,小船容易倒,要進水的。”“是啊,我們剛才就是這樣,小船沉下去了。”原來他們是經驗之談。

“老師,借塊幹抹布。”“用來幹嗎,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濺開來了?”我邊問邊把抹布交給第七小組的同學。“不是,我們小組的男生放小船的時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溼了。”“溼了沒關係啊,我們的船是用鋁片做的,不怕水。”我有點好奇,因為其他小組放的時候也有學生會不小心弄翻了溼掉。“但是船艙裡溼了,有水滴,貨物也全溼了。這樣有水的,就比原來要重了,可能會有影響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來這樣,看他們小組是求勝心切了,不過還真夠細心的。

看著學生們試小船、改進小船,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親自動手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科學探究的過程是一種實踐的過程,是一種體驗的過程,也是一種發現和創造的過程,看學生造小船,我也深切體會到:科學不是一個定論,只是一個過程。

(二)花開的聲音

“老師,我的黃豆開花了,你看呀!”上課前我提前去教室,一進教室就被一個小女孩喊住,並興致勃勃地拉著我去看她剛開花的黃豆。隨著我身後的是一群孩子,他們見我去看剛開的黃豆花,紛紛向我作彙報,一個男生還把邊上長勢茂盛的鳳仙花捧過來讓我看。

“我的鳳仙花長得這麼高了。”

“老師,我第一次種的花死掉了,現在種的還很小了,什麼時候才能開花呀?”

“我昨天發現我的鳳仙花好像有一個花蕾,快開花了。”

“老師,我沒種鳳仙花,我種的是黃豆,它長這麼高了。”

孩子們一邊說著還一邊比劃著,一個勁兒地要把自己種植物的發現告訴我,讓我分享他們的收穫與快樂。

這是《植物》單元上好種一棵鳳仙花後的一個多月。這一段時間,由於植物生長需要時間,我一直讓學生課外觀察的。他們也每隔一段時間向我彙報一下,讓我分享他們的喜悅。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標準》)。探究是一種實踐的過程,一種體驗的過程,也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當學生們在種鳳仙花的過程中就是在體驗在經歷這一探究過程,這期間蘊含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的積極情感,而我也正是想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是一個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最終的定論。

國小教學隨筆5

我在教學《梅蘭芳學藝》第二自然段的時候,在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初步瞭解了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及初步的意思之後,讓學生用“~~~”標出寫梅蘭芳勤學苦練的句子。

在交流過各自找到的句子之後,我用多媒體出示梅蘭芳緊盯空中鴿子的圖片,並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要求:請大家一邊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一邊把畫面在腦中轉化成動畫片,展開想想來感悟梅蘭芳的勤學苦練的精神。當學生們交流的時候,一位學生這樣說:“我的腦中好像看到梅蘭芳抬著頭,眼睛緊緊盯著飛翔的鴿子群中的一隻羽毛雪白的鴿子,鴿子飛到哪裡,他的眼睛就看到哪裡,眼睛澀了,也不眨一眨,脖子酸了,也不歇一歇......就這樣,梅蘭芳的眼神越來越靈活,眼睛越來越明亮了。”另一位學生說:“我好像看到梅蘭芳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冬天,還是炎炎烈日的夏天,都在練習自己的眼神,他的雙眼越來越靈活,終於練好了京劇的基本功。”還有一位學生急著補充說:“我好像看到梅蘭芳在臺上演京劇的時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大家看完梅蘭芳演的戲,都在誇獎梅蘭芳的眼睛能把人物心裡的演出來,就像是會說話了一樣。”......聽著孩子們簡單而直白的話語,我禁不住心花怒放。一次簡單的點撥,把一個教學難點轉化成了學生們想象的天空,使孩子們的個性在想象的天空中馳騁。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從新課程實施的角度來分析,我覺得《梅蘭芳學藝》這個課堂教學片斷充分體現了個性化閱讀的理念:

一、積極藉助學生內心豐富的基礎視像。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往往以內心視像作為問題思考的`依託。因而在教學中以形象思維為突破口,做到依託學生原有的內心視像,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上面的案例中,通過教師引導,把文字中句子化作了孩子們喜愛的動畫形式,既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使學生的個性在閱讀中得到了張揚,使低年級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在形象的依託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二、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字,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字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上述教學案例中學生對文字通過動畫片的閱讀,充分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在閱讀過程中,多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談談他們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三、巧妙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字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學生有權利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張揚個性的空間。而我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正因為有這樣合理的師生定位,學生才能擁有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時空,才能與文字充分對話的同時產生個性化感悟,才能有效地展開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才能切實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並提高閱讀質量。而上述教學案例中所呈現出來的亮點,正是源於教師巧妙地營造對話的良好氛圍。

國小教學隨筆6

古人云:“舉手之勞,何足掛齒。”意思就是說,這件事很小,沒有多大的功勞,不必掛在嘴上。可這舉手之勞,究竟有多小呢?在三毛國小聽課的過程中,我就碰到了這樣的一件小事,而正是這件小事卻讓我感動至深。

當我們走進三毛國小五樓多媒體教室時,已經有好多早到的老師坐在座位上低聲交談著,交流著各自的資訊,一股濃濃的學習氛圍撲面而來,而教室裡那一排排擺放整齊的課桌椅更讓人賞心悅目(椅子插進課桌下面的空間裡),便懷著一份期待坐到了靠窗的位置上……

不一會兒,二年級的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教室,迅速地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下來,一切都顯得那樣井然有序。在周老師熱情的引導下,師生們一起演繹著《雷雨》的精彩,感悟著“雷雨前”的悶熱、不同尋常,在聆聽中收穫,在朗讀中體驗,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當課一結束,就在學生們忙著整理學習用品準備離開的時候,周老師輕聲提醒著:“想想看,你來的時候椅子是怎麼放的?”幾乎所有的學生同時做出了相同的動作——把自己坐過的椅子插進了課桌裡面,然後帶著學習用品排好隊出去了。沒有學生對此有異議,也沒有學生需要別人的再次提醒,更沒有學生大聲喧譁,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給我的感覺就是訓練有素。看著依然整整齊齊的教室,簡直讓人感覺不到這裡曾經有學生來上過課。這是一件小事,可從這件小事中又說明了什麼呢?

接下來是三年級的課,上課的老師來自實驗國小,我在想著她會不會也提醒學生要讓課桌椅保持原樣呢?但學生們的做法讓我再次湧起了對他們的敬意。當學生即將離開時,並沒有老師的提醒,可他們卻一個個主動地把椅子插進課桌下面。有一個女生可能是一時忘記了吧,當她已經走過一個座位時才猛然醒悟過來,於是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輕輕地把椅子放好後才滿意地離開。如果說二年級的學生還需要提醒的話,那麼到了三年級,學生顯然已經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這需要怎樣的持之以恆呀?

離開時把自己坐過的椅子恢復原樣,這真的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可就是這些不需要我們花很多精力就能做好的小事,我們的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去做呢?

作為教師,我平時也總是這樣對學生說:如果看見地上的垃圾,你可以彎彎腰,把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如果看見有小同學摔倒了,你可以主動把他扶起來,安慰他;如果看見風把窗簾吹散了,你可以把窗關好或者把窗簾重新整理好;如果看見教室裡的課桌歪了,你可以把它們排得整整齊齊;如果看見有人的紅領巾掉下來了,你可以出聲提醒他或者撿起來幫他戴好;如果看見掃把倒地了,你可以把它“扶”起來,再讓它靠牆“站”好;如果看見窗臺髒了,你可以拿抹布把它們擦掉……這些事都是小事,卻因為你做了,而使許多人解決了煩惱,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三國時期劉備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善事雖小,卻能讓別人解決了許多煩惱,你又何樂而不為呢?可是,總有那麼多人不怎麼願意去做,地上的垃圾可以視而不見;別人的困難可以置之不理;學校的財物可以隨意處置……舉手之勞,可又有多少人願意“舉手”呢?

如果說兩位年輕漂亮的老師給這美麗的春天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的話,那麼,學生們的舉手之勞讓這迷人的春天更具魅力,並煥發出無窮的活力。

生活中的小事,需要人去做;花園裡的花,需要人去栽培;社會的安寧,需要人去維護;心靈中的枯地,需要我們怎樣去澆灌呢?假如人人擁有如這些學生般的心靈,相信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國小教學隨筆7

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英語課堂教學經常採用的一種方式。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合作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及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等都有極大的作用。

從走上教師崗位到現在已經8年了,面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我一直都不敢邁出這一步,不敢嘗試小組合作的這種教學模式,總覺得這種教學模式不適合我們的學生,今年我校引進維外集團的專家給我們英語老師上了小組合作的四節課,這四節課教會我們從如何給學生分組到如何利用小組合作教學。經過專家的手把手的教,我覺得這種教學模式很好,於是我在我所任教的班裡也用此種教學模式,雖然與專家的有些出入,但我覺得也能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做法:

一、建立協同共事的團體

小組成員的構成合理,是能有效合作的保證。分組應堅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這樣為小組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又為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合作小組成員一般由4名學生構成為宜。組內成員要搭配,依據學生成績、興趣的深廣度、思維的敏捷度、語言的表達能力等而定,每個小組都是由組長、組員(2、3、4號)等,根據學生的成績,我和同學們一起把學生分成1號(組長)、2、3、4號(組員)。然後又他們自己組成。組長的成績最好,以此類推4號組員成績最差,因此1和4同座,2和3同座。

二、恰當利用競爭機制。

“競爭歷來被當作激發鬥志、爭取成績的手段之一,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的效率有很大提高”。(章志光語)因此,將競爭機制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更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用。小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單詞接龍比賽、口語朗讀比賽、問題搶答比賽、對話表演比賽、英語書法比賽等,評選出最佳小組,排出小組名次。由於以小組為單位,參與面更廣,競爭更激烈,獲勝人數也更多,後進生也有了獲獎的機會,能體會到成就感。而且,這種競賽很能在小組間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齊心協力為小組榮譽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意識,有利於平時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另外,還可以利用分階段考核法,具體操作是制定一張考核表,從作業、聽寫、背書、課堂檢測、考試等多個方面檢驗小組學習效果,就每一次考核內容制定一個具體的考核標準。例如作業方面,如果小組全體成員作業都得到a,則由專門負責考核表的學生在考核成績一欄裡打上一顆五角星。再如考試方面,如果小組成員考試成績與上次相比均有進步,或小組均分在80分以上,即可得到一顆五角星。一個月評比一次,星多者為優勝組,並給予一定獎勵。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

1)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就是學會與人交談時,克服浮躁之氣和輕漫之舉,做到認真而仔細地聽取別人的發言,不隨意打斷或插話。合作小組成員必須聽清老師的提問要求,聽懂小組分工的任務,聽明白其他同學的發言,同時也要聽得了表揚之詞,聽得進批評之音。俗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會傾聽能使我們取長補短,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學會質疑。在小組活動中,在肯定別人優點的時候,還要敢於質問。如果有疑問,應立即追問為什麼,而不要害羞,不做聲;有不同的見解和意見時,要敢於提出,大膽質疑;對同學們沒想到的、沒說完的,要勇於補充,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

3)學會表達。僅僅會聽是不夠的,每個學生必須學會表達。在課堂教學的許多時候,經常只有那麼幾個學生舉手,一些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討論時的發言很有價值,等到全班交流時卻沒有了聲音,也有一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楚。為此,教師就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慾望,培養學生敢說的勇氣,把一些能夠容易表達或簡單的問題讓不愛發言、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來回答,並給予他們肯定與鼓勵,使他們能夠有表現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4)自覺遵守組織紀律。合作往往是小組化的學習,人數不多,但必須在一定的組織紀律約束下進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鬧和爭論。當然,這裡所指的紀律不是把學生管死,不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空間,而是通過一定的紀律讓學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亂”。

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放在指導學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鼓勵積極參與,儘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要把學生當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們、信任他們,真正擺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導應恰到好處地在課堂教學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比如,在單詞教學中,第一步:組內合作學習,我讓學生按:看單詞→讀準音→認詞性→正確書寫的步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並提出比賽要求:哪組的所有組員能完成所有任務。學生就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認真有序地進行。一般地,學生先完成“看單詞→讀準音”兩個任務,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小組是邊讀邊練,再齊拼幾遍,然後由小組長當考官,組員一一過關,不過關的全組一起幫助。每個小組的做法不一。在組員對單詞音過關後,組內就開始進行單詞形的學習,一般有兩種形式:

A、小組長一一點單詞,組員舉手交流自己的記憶方法;

B、組長將生單詞一一分給組員,組內交流,其他同學若有不同意見可舉手發言。這樣一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將10個單詞中70%

國小教學隨筆8

一學期過去了,在作文教學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摸索中成長著。卻發現學生的習作沒什麼大的進步。在幫學生修改作文時,發現不是學生無話可寫,就是學生寫作文時只是敷衍了事,不想多下功夫去推敲出很多生動優美的詞句。當我問他們為什麼寫的如此之短時,回答竟是“不會寫”。

現在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很差,主要原因是練習的進步,學生與人交流不是寫簡訊,而是互發簡訊,大人一寫文章就從網上下載。中高年級也學會了下載……這樣一來,一些六年級學生別說寫出順暢的作文,就連一個語意連貫的句子都寫不出來。

怎麼辦呢?我想起了雷夫老師的做法,很值得我仿效。

一、從語法練習開始,他佈置學生每天8:00前必須完成老師佈置的語法練習作業,使句子語意連貫。

二、每週作文:他每個星期五都會出“每週作文”的作業給學生,這些短文大約一頁長;題材包羅永珍,從嚴肅到搞笑都有。不論作文的主題是什麼,但交給老師的作文都必須符合語法、片語、句型以及結構完整等原則。這也是相當於我們的“週記”。對照起來,這一點我們就沒有做到。常常把週記當作應付性作業,也沒認真批改、評講。今後一定改正這個毛病,要要求學生把一週內印象最深、最有意義的內容、有條理生動真實地記下來。

三、每月讀書心得。是既能讓學生學習時間管理,又能增進寫作技巧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可以指定學生閱讀難度較低的`書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寫出讀書心得。完全可以學習他的做法。

除此之外,還要堅持寫好日記。日記本會使學生們很快發現,習作就是生活,可以自由選擇,寫自己關心的、相信的和想說的話。當生活豐富多彩了,習作中的精彩鏡頭也多了起來。

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必須不斷探索,在教學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使學生在習作中有所進步。

國小教學隨筆9

讀過這樣的一則小故事,看了之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靈很受觸動,潮起潮落,潮水退去後,沙灘上遺留下很多未被海水帶走的小魚。在沙灘上,一個孩子一直在揀這些小魚,每揀一條往海里扔一條……一位路人見了,笑了:“孩子,這麼多魚,你救得過來嗎?大海不會在乎的……”孩子聽了,沒有停下來,依然揀起了一條,往海里用力扔去,邊扔邊說:“這一條在乎……”又揀起一條往海里扔,說:“這一條也在乎……”當你看了這個故事之後,你有什麼感想?是啊,對於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來說,那一個會不在乎呢?面對所有的孩子,作為一個成功的教育者,這是一個怎樣的深刻的啟示啊!

由此,我想到我們的學生,哪一個不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哪一個會不在乎自己的存在呢?愛要給予每一個孩子,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是一個教育者最起碼的良知。

20xx年我帶出了一屆畢業班,其中有一個同學非常“出名”,非常讓老師頭疼。他是一位不愛乾淨、會小偷小摸的男同學。在我接班的時候,就聽到其他老師的討論了。這引起了我的關注和思考,為什麼這位同學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經過很久時間的觀察,針對他的問題找出了原因——個人習慣沒有養好,家庭環境不是很好,父母親不管(不管伙食費給他去學校食堂吃;每天隨便給個1、2元錢讓他去外面吃午飯等)。因此我針對這些原因,就找他好好聊了聊,告訴他不講衛生,不愛乾淨,小偷小摸是不好的習慣,會別人看不起的,也會給自己帶來生病的細菌等;希望他上課要安靜,不要去影響別人的學生;跟其他老師說說平時要多多表揚他;找來了父母告知了情況,希望父母要保證他的衛生和午餐,這樣他能保證有得吃和身體乾淨。

在每次的班級活動比賽中,我必須要他參加,告訴他和其他學生“你是我們班的.一員,就要來參加班集體活動。不要怕給班級影響分數,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體,我們不能放棄你。”經過我、他、他父母、科任老師的交流,這位學生終於能吃飽午飯了,少了些吵鬧、少了些偷東西,個人衛生也好了許多。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師愛,使我們不拋棄、不放棄,師愛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只要教師用愛心對待那些需要幫助的待優生,特別是沒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潤物細無聲,讓我們用慈愛的甘露澆開每一個學生心靈成長的花朵,讓他們茁壯成長,不放棄一個孩子,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國小教學隨筆10

我們班趙熾賢小朋友性格內向,平時不太愛說話,有時老師想和他說說話,叫他叫前面來,他都會磨磨蹭蹭、嘴巴一包一包的,好像老師批評他似的,有時還會放聲大哭。入冬以來,還經常尿溼褲子,關鍵是他要小便居然也不吭聲,都中班了還這樣,我很頭疼。

一次數學課上,小朋友在玩點數遊戲時,我出示了五隻小白兔,讓小朋友數一數有幾隻,很多小朋友都舉起了手,我發現趙熾賢的手也舉了起來,雖然舉得不是很高。我連忙讓他來回答,“5個”“趙熾賢,你太棒了,小朋友給他鼓鼓掌”。小朋友的掌聲響起,只見趙熾賢害羞的趴在了桌子上,下午接園時,我發現他還偷偷告訴爺爺,老師表揚了他,那種發自內心的笑容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從那以後,趙熾賢有了一點變化:上課發言時,舉手的次數多了;有事情也會找我了,雖然只是站在我身邊,不說話;活動結束後,和小朋友玩的不亦樂乎;看著他的一點點變化,我感覺鼓勵表揚比批評有用的多,而且適合每一個人。

有一篇文章上說:最好的老師都是騙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最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睜著的眼睛看孩子的優點,長處和潛力,對孩子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我們如果能閉起眼睛,那些缺點、不足和問題都不存在了。其實在平時,對待每一個孩子,我們都應該正確的引導,適時的鼓勵,用愛來喚醒他們身上的亮點,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許老師只是無意的三個字:你真棒,或者是一個的笑容,再如果是輕輕地摸摸頭,對於孩子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我們何必要吝嗇表揚呢?

國小教學隨筆11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是國小教育的重要內容,事實上國小每堂課都十分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然一苗未正,何以成材。而國小五年級的學生處於童年晚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髮展處在一個從幼稚走向逐漸成熟的變動時期,在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可以使學生到中學學習時事半功倍,一生受益。

1、應要求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改變學習的無序狀態,減少學習的隨意性,不要老師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由自發轉為自覺。

2、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

3、養成上課主動作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記難點,根據自己情況記要點,而不是照搬板書。

4、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濃度。閱讀量大的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和檢查,使之形成習慣。使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人生樂趣,一生以書為友。

二、轉換課堂教學方式,增加課堂知識含量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了相當的發展,能運用概念進行抽象思維,求知慾特別旺盛。他們不滿足於課堂上拖沓的節奏和單一的資訊刺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發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識,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為進入中學打好基石、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決定學生到中學後能否很快適應的主要因素。在國小高年級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教師要改變那種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首先在觀念上要為學生灌輸獨立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和教師一樣是獨立的個體,學習是自己的職責,自己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一分勤勞一分收穫。

2、加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上要捨得放,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而不是當教師放手後無所適從。要把獨立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大教學密度,增加練習數量,真正做到精講多練,多些拓展,少些模仿,多些獨立,少些依附。

3、把教育的觸覺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從國小會樂觀積極地對待學習,增強自信心,積極地面對困難,切忌在國小階段就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我想,當每個清晨國小生睡眼惺忪,爭開眼睛第一句話就說:我想上學,竊以為那

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功。

國小教學隨筆12

像往常一樣,我在上早上的數學課,但在準備上課的時候就被總喜歡坐在後排的陶帥吸引住了,陶帥原先是一個非常調皮搗蛋的男孩子,上課喜歡走來走去,有時候還會跟別的小朋友打鬧,但今天我發現他坐在位置上腰挺得直直的,兩隻圓溜溜的小眼睛定定的'看著我,也沒有到處亂走,我就隨口表揚了他一句。原先我以為他不會堅持多久,可是後來我發現上午的兩節課下來,他真的一直堅持下來了,讓我感到很欣慰。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在我晚上吃過晚飯後,突然接到了他媽媽打來的電話,原來是陶帥回家把我今天表揚他的那一句話告訴媽媽了,結果怕媽媽不相信,就讓媽媽打電話給我確認一下事情是否真實。我深深的被促動了,我不僅再次表揚了他今天的表現,而且也提出了我對他的希望。沒想到只是一句話而已,卻不僅給孩子帶來了一天的快樂,也讓他有了自信,讓媽媽也感到欣慰。

這件事對我感觸很大,我們老師一句鼓勵的話,一個親切的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幼小的心靈對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很敏感,把我們老師對他們的態度看得很重。所以,我們當老師的應該熱情地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應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關心,老師多一份愛撫,孩子就多一份溫暖,多一點進步!同時也相信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贏得更多家長的信任和支援!

國小教學隨筆13

由於特殊原因沒辦法在音樂教室中學習。我帶著"怎樣能使學生在班內上得輕鬆自在呢?"這個問題走進二(1)班。歌詞按照節奏會讀之後,剛一開啟錄音機聽範唱,一個孩子聽到音樂後就脫口而出:"開始唱戲了!"隨後使勁地在"咚咚咚咚嗆"這一句"嗆"的字音上用鉛筆在他的文具盒上敲了一下。這一舉動提醒了我,何不讓全班同學一起來?這樣既可以掌握旋律,又可以增添興趣。於是我提出了:大家認真聽音樂,當你聽到"嗆"字時,就用鉛筆敲一下文具盒。這一來教室沸騰了,又很快靜了下來。第一次沒有按要求做到,所有的襯詞"咚咚咚咚嗆"全敲了起來;第二次在教師強調了要求之後,95%的學生能夠作到。學生的興趣極度濃厚,每個學生都特別投入地聽著音樂,嘴裡唱著歌詞,惟恐再漏敲掉一個"嗆"字。下課鈴聲響了,學生還再要求"再敲一遍"。

我的教研專題是"低年級音樂教學中以動激情的實驗研究",就是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動起來,通過讓學生身體、情感、思維等等多方面的.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興趣參與到教學之中。我在實驗研究期間,儘量運用一些可以讓學生都能參與的形式。如:說,動,表演等等。

《過新年》一課,我的教學思路的設計是通過發現問題的方法來引入教學→教唱1、3、5樂句→學唱全曲→學生自由表現你聽到的歌曲內容→在盡情的表演中學生不斷的重複歌曲的旋律,讓歌曲在不知不覺中學會。

分析:課後,仔細想想這節課,我覺得非常有收穫。它讓我在認為最適合自己實驗方法之外又發現了新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身邊最普遍、最簡單的事物來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教學方法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靈活變化,兩種教學方法的得出,使我的實驗方案中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得到補充和完善。同時也使我知道了:只有適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符合的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才樂於接受,音樂課才能讓學生喜歡。

國小教學隨筆14

要想寫出有價值的作文,光憑幹農活還是不夠的,這樣有時寫出來的文章比較片面。農事諺語、農事經驗太多了,學生從大人處聽到的也很多,如果能把這些寫進學生的習作裡,那內容一定是豐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為此,在課餘,我每週專門開闢一節二十分鐘的“話農事”課,組織學生“話農事,”這樣的課可以在課上,有步驟有組織地進行;也會放在室外,學生圍著老師席地而坐,暢所欲言。從而走好由做到寫的關鍵一步。

1、交流“來自農村的語言。”學生把幹農活過程中收集到的有關農事的材料講給全班同學聽,討論這些材料的意義及用法,然後評出最佳材料集中發表。李楠和媽媽去鋤草,知道了“前腿弓,後腿蹲,鋤草鋤到農作物根。”張靜跟媽媽一起給蠶豆施肥,懂得了“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的道理。今年初春大霧,彭瑤通過和家人交談,掌握了“春霧暖,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雪,”“霜前冷,雪後寒”等農諺。

2、討論“來自農活的材料。”每個學生幹農活時都積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哪些可以寫進作文,學生並不十分清楚,我們便組織討論交流這些來自農活的.好材料。一個學生讀,其他學生集中評議,商討取捨。這樣“三人一臺戲,”學生所積累的素材除親自幹過的外,其他人幹過的農活也彷彿就在眼前,對所有的農活有了感性認識。同學說:“剛學鋤草要慢,要掌握要領,離苗近的要用手拔。”同學說:“只見媽媽兩腳自然分開,右手拿著鐮刀,左手抓住一小撮豆杆,彎著腰,割起來。”

國小教學隨筆15

在長達一個月的“我的夢想課堂”教學大比武中,為了實施課堂均衡,不讓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落下,我專門就孩子參與學習的面進行了長期觀察,並做了詳細記錄分析。

現象:

從學生的參與感官看:

凡是讓學生動手做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讓學生動耳聽的。

舉例:六年級數學《抽屜原理》,在學生自己擺放“4支筆放到3個文具盒”的教學環節時,學生參與面100%,而當全班交流彙報時,學生的參與面就下降到70%左右,30%左右的學生就不能進入認真傾聽的學習狀態。

凡是讓學生動口讀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讓學生動腦想的。

舉例:五年級語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凡是讓學生自己反覆朗讀的地方學生都能大聲朗讀,參與面100%,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說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什麼意思”等問題時,學生的參與面就明顯下降。

從教師的.專業情感看:

凡是教師投入情感多的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教師情感投入低的。

舉例:兩個老師,同樣上一年級語文《四個太陽》,一個老師上課激情奔放,始終以自己的情感場吸引同學們,學生的參與面始終在90%以上。而另外一個老師,上課冷漠無熱情,講述得只是乾巴的知識點,學生無情趣,學生參與面只在50%左右。

凡是教師創設情景妙的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教師不創設情景的。

TAG標籤:國小 隨筆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