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我們仨》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楊老的記敘方式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平鋪直敘,情感起伏很少,但攔不住我就是看得停不下來,可能因為平淡文字中滿溢的溫馨、幸福還有和諧。

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都不一樣,我們大多數都只體驗過父母的相處方式,這時候家庭生活和諧的重要性就無限凸顯了。要多讀書,才知道和諧的家庭是什麼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家庭生活,我非常喜歡楊老的相處模式。

每個人都不一樣,絕不強求統一,生活習慣上,你雖然做的不合我意,但我尊重,絕不強求絕不埋怨,彼此安然;在不同的時候互相做好自己大人或小孩的角色,為對方考慮,互相扶持,沒有什麼事是誰必須做的,不要被世俗所定義的思維定勢限制,我這樣做只因為我願意為你這樣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無論在多麼惡劣的情況下,只要陪伴著,就可以心無旁騖的在生活中尋找樂趣,要始終保持好奇心,和愛的人一起探索世界的奇妙,千萬不要被工作、生活壓力淹沒了生活的樂趣;如果迫於現實無法在一起陪伴,也要記錄下自己的生活,養成習慣,只待相聚時分享,再次成為最瞭解對方的人。

楊絳先生理解錢老的孩子氣,無論這麼個大人物做出多麼幼稚不可理喻,生活上有些弱智的事情,都覺得很正常,並且非常願意為他做這些事情,可能是在楊老看來這就是錢老最迷人的地方,或者是他們的內在世界如此契合,以至於生活物質方面的問題都不再重要;但錢老對楊老也是極關心的吧。無論如何,能夠培養出錢媛這樣孝順暖心的女兒,可以看出從小的家庭氛圍絕不缺愛,多麼溫馨。

慢慢體會,多看幾遍。

《我們仨》讀書筆記2

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對錢鍾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屬於“後現代主義”的文學吧。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像冬日的陽光,那樣平靜而柔和,那段扭曲了人的心靈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的筆下,只但是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對於“文革”的態度,作者留意的繞過去了,讓我都懷疑錢鍾書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別的知識分子一樣命運多粲?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個性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對於《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有時感覺楊絳先生總是以參透了生活的禪意,站在超凡脫俗的角度,總是以冷眼旁觀的眼光看待芸芸眾生,凡人凡事,總是和生活持續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們已到達了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超然境界。七情六慾構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許對我等凡人來說是不能到達的境界。

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以前的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3

這些天,在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感慨萬分。有幸,在歷史的過往中,有過這樣一個溫馨單純的家庭,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攜手留下了暖心的痕跡。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楊絳先生以獨特的筆法、一貫的慧心,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一部分是“我們倆老了”,而開篇第一段就為整本書埋下了伏筆。太陽西沉,黃昏薄暮,楊絳先生與丈夫錢鍾書一同散步,有說有笑,走著走著,楊絳先生忽然發現自己的丈夫消失不見了。任憑她怎麼找,怎麼喊,都找不到錢鍾書的影子,也聽不到他的半點回應。空曠的野地,寂靜的夜色,只有她一人,只有她一人的聲音,在空蕩蕩的荒郊野地裡飄蕩著,楊絳先生的孤悽與害怕加深了。她找不到回家的路,夢中的自己悽悽慘慘,好像只要能找到錢鍾書,就能一起回家。就在自己的惶急中,楊絳先生突然醒了,發現自己的丈夫就在自己的枕邊酣睡著,“呼——”楊絳先生如釋重負。之後,她告訴醒了的錢鍾書,埋怨他丟棄了自己,但錢鍾書不為夢中的自己解釋,只安慰她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浮生若夢,而這是一個“萬里長夢”。歲月在一季季風雪裡輪迴,倆人執子之手的愛情,終怕有一人會先離自己而去,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天長地久。

都說夢有預知的功能,楊絳先生常做的夢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我們仨失散了。古驛道上,落葉滿地,一棵棵楊柳都變成了光禿禿的寒柳,楊絳與自己的丈夫女兒失散了。夢像沾了泥的楊花,飛不起來。趟過河,攀著山,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都是離情。在第二部分中,自己的丈夫與女兒先後得了重病,相繼去世,面對生離死別,楊絳先生用古代詩歌“楊柳”這一意象來折射自己內心的孤單與悲傷,肝腸寸斷後,生命只剩回憶,留下的就只能是悲傷。斑駁的屋子,女兒的聲音,丈夫的身影,往事在腦海不斷出現,怎能用“悽悽慘慘慼戚”來描述。“我眼前一片昏黑,耳裡好像能聽到嘩嘩的水聲。山裡沒有路,我在亂石間拼命攀登……我說:‘你倦了,閉上眼,睡吧。’他說:‘絳,好好裡。’”楊絳先生沒有說“明天見”。一生的情,一瞬的離,明天亦能再見?晨光熹微,水聲嘩嘩,山上的“望夫石”還在期盼著丈夫的歸來。

逝者如斯夫,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可溫馨的回憶還在,生活仍要繼續。在書的最後一部分裡,楊絳先生重溫了一遍和他們一同生活的歲月,和他們再聚聚——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九三五年七月,楊絳與錢鍾書遠赴英國,千里求學,共讀牛津。時光總在靜靜的日子無聲無息地流過,每個在外的遊子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每每想起,只能用讀書來化解對家鄉的思念,所以他們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圖書館裡度過。而生活又是百味叢生,換房、做飯……隨著平淡的歲月流淌進心房,為他們的內心增添了一份恬靜與安詳。直到女兒錢瑗出世,宣告了一個家庭的完整……

全書是楊絳先生以夢的形式娓娓道來的。虛實結合,詳細生動地描述了楊絳先生與丈夫和女兒的一生歲月,也是讓楊絳先生撕心裂肺的歲月。同時加上古代詩歌抒情的經典手法借景抒情,把豐富複雜的情感寄予景物之中,讓讀者感同身受。

《我們仨》中楊絳先生的一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清華才子,滿腹經綸,一身痴情;她是大家閨秀,江南才女,一世柔情。從清華校園裡相遇的那一刻起,便註定要琴瑟和鳴,綵鳳雙飛,譜寫一段不巧的人生。一場邂逅,換來了美好的愛情,從此經年相伴,即使繁華逝去,歲月斑駁,彼此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

同時文中的許多經典語錄也是讓人值得去思考的。“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這讓我想起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禍福相依,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學會放長遠,畢竟“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讀書筆記4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通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非常快樂。”這就是楊絳先生一家的快樂觀,幸福感。

她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人很單純,生活的簡單,與世無爭,與人無爭;之所以幸福是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非常快樂;之所以甜蜜是因為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通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背啥背,這些都是生活中難免的,出點岔子就抱怨,心情不好,那一輩子有多少不如意的事,就每天心情不好,行李拿錯廢點事不是也回來了嗎?一定要想好的方面,把那些不痛快的事,一定要忘到九霄雲外,不要老在腦子裡想這些不愉快的事了,想想高興的事吧!

人一定要向積極的方面去想,樂觀的面對眼前和未來的事,千萬不要總生活在抱怨當中。”這是前幾天我愛人和兒子聊天說的話,聽來我也很受啟發。

簡單、積極、樂觀、知足我們的心情就愉快,我們幸福感就滿滿的,我們生活就過得快樂。

幸福、快樂與否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是一種自己情緒的支配。我們生活的煩惱大都來自於自己和別人的攀比心理。比工作好壞,比職位高低,比掙錢多少,比房子大小,比汽車檔次,比穿衣首飾,比孩子學習,比身材胖瘦,比個頭高低,比老公本事,比老婆漂亮,比……攀比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比的自卑,比的抱怨,比的嫉妒,比的煩惱,比的憂愁,比的痛苦。

不要和別人攀比,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現在、今天的自己比過去、昨天的自己過的幸福、進步,我們應該知足感恩、快樂開心!現在、今天的自己和過去、昨天的自己比退步落後,說明自己的努力不夠,應該好好反省自己,檢查自己,加倍努力,更加勤奮,明天爭取超過今天的自己,相信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美好!

我們應該學習楊絳先生一家簡單的生活理念,知足常樂的積極心態,不攀比、不爭、不怨的處事方式,更要學習她們全家相知相伴,互助珍惜的親情恩愛。

比自己強的千千萬,不如自己的萬萬千,把複雜的生活過簡單,把困難艱辛的事情想樂觀,豁達積極,陽光向上。我就是我,走自己路,過自己的生活;不比不卑,知足感恩,互助友愛,珍惜生命,快樂幸福就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5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溫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悽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鍾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我要求很高。錢鍾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向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可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著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主角,爸爸在學術上是教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僅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讀書筆記6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故事內容很簡單: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裡去了”的訊息,然後又看著載著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裡,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讀書筆記7

淡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裡記錄著生活裡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麼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著血泡一個個變大,最終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後的溫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裡的一段話“當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於這個道理,痛苦到達最高潮之後,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悅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麼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簡便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裡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然她的不一樣,除了書本,除了學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裡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裡,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的負責,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穫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們仨》讀書筆記8

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麼!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說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於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衝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後感,一定要寫!所以說,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戶邊寫下這篇讀後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後,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著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所以在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於為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讀到作品最後時,我彷彿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床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溫暖···任身邊的人在怎麼相勸,她卻始終啼哭著,因為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說,這部作品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澎湃著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並不這麼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後,我才發出這樣的慨嘆!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該說,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到國內,而後在國內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才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

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痠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第二,我該說,先生並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鍾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為“此生唯一傑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

一年後,丈夫錢鍾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後,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著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細看書中,先生無比的懷念著自己的女兒!那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一一再現,讓我們感受著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百般疼愛,看出一個可愛孩子對母親的萬般孝敬!而當女兒真的離自己而去時,先生便將對女兒的思念幻化成了這部作品!因為在一開始,先生並沒有寫回憶錄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兒在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在寫著《我們仨》,只是後來女兒離去,先生為完成女兒的這一心願才下筆寫這部回憶錄!而我們所要清楚知道的是,當時先生的身邊已沒有了女兒,沒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寫這部回憶錄就只是為了單純的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想必沒這麼簡單吧!先生或許是在用她的方式叩問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始終銘記一個永恆的話題:親情!是啊,偉大、無私的親情!先生的家庭是那麼的平凡,但為何當我們這些讀者去拜讀時,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我想,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一直懷有著一份親情!只是我們都太過於遺忘,只是在被別人感動時,我們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為何一定要這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後才學會珍惜嗎?

最後,我得說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為“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為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說後,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想必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著這個傳統,稱楊絳女士為先生,同樣,也是為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為動情,也倍為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淒涼!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此刻,夜幕已經降臨,略有涼意!從窗戶向外望去,校園裡的路燈都已亮起,為步行的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們仨》讀書筆記9

看完了《我們仨》,一直好奇錢鍾書和楊絳之間的恩愛相處之道,在這本書中得以窺見一二。

發現飽腹詩書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種世界較其他人有著天然的屏障。

他們不管外在的言語,外界也或許認為他們清高。

像極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

錢楊不與他人爭鋒,秉承謙遜的相處之道,也不免有人詬病。

倒讓我們俗世之人更加應該把他人的言論看法拋擲腦後,可得一身輕鬆。

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願都是孩子快樂無憂、健康成長,長大之後常回家看看。

與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會更加支援女兒的個人發展軌跡,為所謂工作、發展做出甘願忍受思念的讓步。

這或許是高知識分子的人生領悟。

而俗世之人或許在個人發展和家庭團聚方面較難抉擇。

又或許,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問題,這只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問題。

自古“忠孝難兩全”,長大之後也更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再有,錢老在84歲高齡仍要服從組織安排,一路顛簸路途遙遠去開會,在外的條件總比不上家裡安心舒適,楊絳女士再心生不願也會尊重錢老自己的決定。

至此發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工作難處。

看似光鮮或完美的工作背後或都有其辛苦之處。

應了之前的一句話“沒有一種工作不委屈”。

所以,不抱怨工作,盡力克服困難,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

最後,錢楊之女錢瑗先於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

之後,錢老於女兒去世的後一年也因病去世,獨留楊絳女士一人聊度餘生。

至此我們仨走散了,楊絳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團圓氛圍中盡顯孤獨。

至此感概,這一生,或好或壞都是個人“獨活”的一生。

這種“獨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獨或歡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託。

若終其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然後才為家庭而活,那麼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崩塌之日。

好在,我們仨走散之後,楊絳女士還可以看書、寫作、出書。

形式上雖然一人了,內心還有一隅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則是支撐天不會塌下的頂天柱。

可喜可嘆也。

觀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個人需求的渺小。

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當作參考,要什麼,不要什麼。

少即是多。

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竭盡全力,做減法,去成為自己,從心而活。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1.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

2.故人笑比中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

3.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4.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5.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後來就真的堅強了.

6.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7.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我們的愛情到這裡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位來

8.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

9.愛情是不由自主的,得來容易就看得容易,沒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覺得稀罕珍貴.

10.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

11.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12.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3.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得到金錢,擁有金錢未必擁有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願以償.

15.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TAG標籤:讀書筆記 我們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