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河南箏派散文

河南古箏流派的形成,雖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但它與所依附的樂種形式——河南大調曲子(又稱鼓子曲)及後來的河南曲劇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大調曲子,可以說差不多概括了河南箏曲的絕大部分。大調曲子,也稱鼓子曲,是一種以曲牌聯綴為其演唱特點的曲藝形式。鼓子曲的伴奏樂器為三絃、箏、琵琶,加以手板、八角鼓。箏與鼓子曲的結合是河南流派所賴以生存的根基,箏伴隨著鼓子曲得以生存和發展。如果說河南流派古箏初創於明清小曲及後來鼓子曲的伴奏,那麼,它的衍進、發展、日臻成熟同樣伴隨著鼓子曲(後改名為大調曲子)的伴奏。凡是大調曲子廣泛流行的地區,箏樂藝術也就興旺繁榮;凡是大調曲子演唱人才輩出的地方,彈箏名家也會不斷湧現。這是因為箏樂藝術沒有形成獨立的藝術形式。

河南箏派散文

今天,河南箏樂仍與大調曲子和戲曲等民間音樂緊密相連,豫劇、曲劇、越調,都以箏為其伴奏樂器。正是這些豐厚的民間音樂土壤,培育了剛健的河南流派箏樂。河南箏曲有一部分是從大調曲子的唱腔牌子曲和板頭曲中衍化而來的,它是在長期的合奏伴奏中,經過箏人的不斷加工、提煉、創作而成的。

在大調曲子的合奏、伴奏中,藝人們創造性地發揮了各自樂器的特點。比如三絃,作為主奏樂器,高音比較明亮、清晰,常以隨腔彈奏的手法進行襯托。箏作為特色樂器,它的按、顫、揉、滑最能表現其特點,在中音區色彩效果尤佳,所以多在中音區墊空、潤色。流傳下來的板頭曲,依然保留著這一特徵。

演奏中,藝術處理手法在世代藝人的藝術實踐中漸趨定型,在旋律上便有了各自樂器的特點和一定的獨立性,使之既可獨奏,又能合奏。適合於箏演奏手法的分離為箏獨奏曲。如在五十多首板頭曲中,根據旋律特點,而形成各自樂器的獨奏曲,適合箏演奏的就有二十多首。

分離為純器樂曲的箏曲,它在內容和曲體上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凡屬板頭曲的箏獨奏曲,保留原合奏曲中箏的基本面貌;而在牌子曲中,以同名變體的形式居多。

河南流派箏曲包括傳統箏曲和創作曲。在傳統箏曲中又包含唱腔牌子曲和板頭曲。這類樂曲有:《山坡羊》、《倒推船》、《揚調》、《銀鈕絲》、《剪靛花》等,它們的特點是短小、精悍、活潑,地方風格很強。

河南流派的確立,除了歷代河南箏人的不斷努力修訂出豐富的傳統曲目外,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創作曲也成為這一流派的延續和有機組成部分。

漢魏時阮的《箏賦》“大興小附,重發輕隨”可謂是對河南箏技極形象的描述。“大興”和“重發”,強調了大指的旋律音,發揮了左手的`技法,體現了箏樂的靈魂。在河南箏人中世代流傳著這樣一首《掐箏詩》,正是對河南箏的高度概括:“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搖剔套輕弄弦,須知左手無別法,按顫推揉自悠然。”

在具體技法運用上,河南箏曲比其它流派更顯其大指的重要性——“十音有八為大指”。而在搖指的運用上,則多為短搖,時值為四分音符一拍或更短。“倒剔正打”是河南箏特有的指法,為曹東夫先生所創。另外在左手的運用、延音的處理、小顫音、大顫音等的運用上也頗具特色。

河南箏派除了上述音律、調式、技法的特點外,它的獨特之處顯然與方言有極大的關係。河南箏派的箏樂藝術在與聲腔交融中,一是把聲腔中的音韻變化吸收到箏樂中來,二是隨腔送韻既豐富了聲腔,又豐富了箏樂本身。這是箏“以韻補聲”、“聲中有韻”之功能所具體體現的,也是河南箏樂的潑辣與細膩兼具,奔放與委婉並存的魅力所在。

TAG標籤:散文 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