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殯真情世界經典散文

殯真情世界經典散文

一個滿懷愧疚的兒子眼中的母親;一個重度中風病人的兒子。

兒不是娘,怎知娘苦?兒不是娘,卻知娘痛!

殯儀式後,娘永遠去了,帶走了兒一生的牽掛。

(一)就在前天

就在前天,我獲悉了母親快挺不過去了的訊息,走在街道的路邊,想著母親所經歷的病痛,想著母親的好,我忍不住悲傷,就坐在一家商場前的臺階上,失聲痛哭起來,不顧匆匆一路行人投來異樣的目光。

哭的舒坦了,我才懷著悲慟的心情,伴著路燈下自己的影子,踽踽地回到辦公室,再休息了一會才開車回家。回到家中,仍是忍俊不禁,接受不了自己最親愛的母親就要離去,悲從中來,一直哭了好幾場,甚至是含淚睡去。我也不知道一個大男人,怎麼會這般的脆弱。或許,我欠母親的太多了吧。

母親自五年前因高血壓中風以來,就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病痛。但是,母親的中風其實也不是很嚴重,按理是可以復原,至少是可以自己自由行走的。

開始時,為了母親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健康,家人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那時,母親在我所住的城市養病,我每天一大早就從所住的六層扶母親下樓,到小區院子裡練習走路。慢慢地,母親能夠自己扶梯下樓,上樓了,能不用攙扶走一圈了,再過一段時間,母親甚至能夠不用拄杖,不用攙扶一個人走一圈。那時,我是多麼的開心,我好像看到了母親又會像以往住我這裡時一樣,每天陪著父親到鐵佛橋吃油條、喝豆漿,然後到水溝前轉轉農貿市場,買回他們滿意的東西,張羅著煮一大桌吃的,等我們下班、放學回來,一家人快快樂樂地吃飯,聊天。週末,就陪他們逛公園,看風景。雖然在練習時,母親多次說累說苦,但在我的要求下,在我的獎勵和"連哄帶騙"的鼓勵下,喊著"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號子,她都堅持過來。三個多月一轉眼就過去,看著母親好轉了這麼多,父親也高興,就張羅著要回老家。在他們一再堅持下,我不得不送他們回去。記得那天送母親回老家後,我立即就帶著母親,丟掉柺杖,讓她一個人慢慢地從家裡走到"太佬涵"一個來回。這讓鄰居們也大為欣喜。其實也隱藏著我的一個願望:讓兄弟姐妹們知道,只要堅定地讓母親繼續練習走路,她一定能自由行走。

可是,好景不長,回到老家的母親,由於沒有堅持每天行走、鍛鍊,過些日子,已經打下的基礎,又轟然垮塌,慢慢地就又不能獨自行走了。

後來想起這事,我是多麼的後悔啊,如果再堅持在我的住處住上幾個月,母親一定能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徹底丟掉柺杖。如果這樣,就不會有後來的再次摔跤,全身癱瘓。

家有老人是個寶。這在母親得病之前,是有深刻體會的。我想,天下兒女都能體會得到。

家有老人是個寶,在母親病後,仍是有深刻感觸的。母親,帶給我們血肉和身軀,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雖然母親只是個進過三天學堂的農村婦女,但她所經歷的事,所閱的世,特別是傳統裡與生俱來的優良品質,同樣哺育和教導著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成人、立業,挺直脊樑做人。母親病中,在常人眼中所看見她表現的格格不入時或難以理喻時,我們會流露出些許的不耐煩,她就會說:"崽啊,是我把你們帶到這個世界裡來的啊,我還在,痂婆(家鄉形容行動不便的老人)娘呀有個痂婆娘,我走了,就沒娘了。"這話,這麼淺顯,可我聽得卻如雷貫耳,臉紅心跳。是啊,母親,你病了,不能自理了,表現的不盡如人意了,子女就厭煩你。可我們的生命是你給予的,你給予我們生命的恩情,我們還清了嗎?我們還得清嗎?那時,我就想,是啊,家有老人是塊寶,即使如母親這樣的病人。只要母親在,哪怕她天天臥在床上,回到家後,我還能推開房門,喊聲"媽,我回來了!"如今,母親去了,推開房門後,我叫媽,哪個應呢?

母親,兒子欠你的太多了。

母親,就在前天,兒子還是個瞢懂無知的少年。少年對你的思念,卻那麼樸素。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在水邊玩,感冒了,渾身沒勁,飯也吃不下。沒有學到文化的你認為我受到驚嚇,揹著我來到一個離家有七八里遠的"仙姑"家裡。在一個黑暗的房間內,那個所謂的仙姑用一個大碗,盛了一碗米,然後用紅布包裹起來,在我的身上左晃晃右照照,然後解開。"仙姑"指著那碗麵上的米的形狀說,"你家小孩在水邊驚動了'神位',我現在幫你化解了,病馬上就會好。"母親的臉色是那麼的虔誠,付了錢就揹我回家。回家後,病也就奇蹟般地好了。那時我還不諳世事,不知所以然。但現在想來,農家的孩子哪天不在水邊玩?玩得興起,出了汗,脫了衣服,感冒是最正常的事了。而且,一般的感冒當然來的快,去的也快了,哪是驚了什麼"神位"?但這些都不去計較了,我只記得是母親揹我去治的病,是她挪動她矮小的身軀,用她瘦弱的肩膀,揹著我走了十幾里路,期間還摸索著經過了一條因下雨而淹沒的機耕路。從此,我也就知道,只要我病了,母親肯定會想辦法幫我治,就這麼簡單。

(二)就在昨天

就在昨天,大哥告訴我母親已經辭世的確切訊息。我的心底傳來陣陣的痛,但我經歷昨天的痛哭,情緒得到一定的宣洩,思想也已經有所準備。特別的是,我知道,現在屬於我的,不是哭,而是要平安地帶著家小回去處理母親的後事。

母親的離去是在上午九點前。大哥打來確定母親離去的電話後,我當即給小孩的老師打電話請假,要小孩下課就立即回家。

一路上,我無法不想我的母親的點滴的事,但又不能太分心,畢竟腳下踩著油門。就這樣,想一下,再控制自己不要想,或集中精力看前方來分散對母親離去的悲傷,加上愛人一直在身邊提醒,總算安全到了家。

進到母親生前住的房間,裡面所有的傢俱都已經搬出,只有母親的遺體靜靜地躺在半幅床板上。母親已經穿著上她生前自己置備好的壽衣。按照家鄉的風俗,母親的臉上被覆蓋上一整片菸葉,腳上繫著稻草結,身旁點著油燈。幾年的病痛已經摺磨得母親只剩下瘦小的軀殼,穿在寬大的壽衣裡顯得那麼的單薄。半幅床板,隔絕了兩個世界,也中斷了兩個世界親情的傳遞。仔細地看著母親的遺容,心裡雖然很痛,但沒了前時的悲慟,就這麼冷血這麼理性地行了跪拜禮,似乎沒有掉下一滴淚。

按照家鄉的風俗,老人離去後,第一個要報喪的是報"舅氏",包括母親的孃舅和兒子輩的"舅氏"。母親的孃家在遂川巾石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那裡也曾留下我快樂童年的無數記憶。開車去半個時就到了。我們有三個舅舅,按規矩,每到一家,都是跪倒在大門外側的地方,不能進屋,然後由和我們一起去的本家堂兄,也就是這次喪事的主東去通報。等著舅舅出來攙扶方可起來。母親生前人緣好,特別是和三個舅媽的關係,處的像親姐妹樣。得知母親離去,看到外甥跪在門前,舅媽們都忍不住痛哭起來。這個時候,我就又想起母親的點滴,心裡的痠痛就又潮水般湧上來。每到一處,眼眶浸溼一次。按當地的風俗,外甥來報喪,舅媽要煮蛋,每人兩個。六個蛋吃完,覺得真切地體會了母親的最後一次眷顧,正如舅舅們說的:“有吃咯心(走到哪兒都不愁吃不會捱餓的意思)。”

母親的告別儀式是在第二天傍晚。就在屋前的一小片空地上舉行。那時,家族的所有親戚都已經在母親的遺像前行過了跪拜告別禮。然後,我們晚輩全部跪下,等待司儀按程式進行遺體告別儀式。大哥代表子女作的祭文如下:

熊氏有女 名草幽蘭 巾石新安 苦難童年

攜弟帶妹 放牛打草 入學三日 張望學堂

安分守己 冠笄十八 嫁入李府 配與父親

相夫教子 任勞任怨 子女爭氣 努力成才

相繼成家 艱苦創業 生兒育女 四世同堂

一生勤勉 與人為善 樂善好施 友好鄰舍

不計前嫌 最為賢惠 豁達樂觀 不識憂愁

過去經歷 皆為窮苦 侍候公婆 孝道有序

薯絲煮飯 芋頭充飢 養豬放牛 種煙栽樹

時有腹飢 衣有補丁 牽男帶女 仍有歡笑

吟唱山歌 飲杯小酒 雖無文化 本分為重

教育子女 挺直脊樑 誠信做人 不與人爭

崇文重教 禮道當先 四男三女 皆為人才

勤懇敬業 勉力為先 艱苦奮鬥 各創家業

子孫繞膝 安享晚年 習慣勤勉 不肯將息

早出晚歸 樂山戀水 摸魚撈蝦 樂此不疲

年齡漸長 體態日胖 埋下禍根 血壓高漲

終於一日 病來牆倒 大腦梗阻 半身不隧

苦難我娘 一病經年 病在娘身 痛煞兒女

兒不是娘 咋知娘痛 兒不是娘 卻知娘苦

恨不能替 恨不能當 日子好過 本該享福

可恨閻羅 硬拽我娘 生離死別 兒孫痛哭

匍匐一地 恨不能去 名蘭芳草 上天眷顧

黃泉路上 必定芳香 嗚呼我娘 一路走好

伏惟尚饗!

(注:母親熊名蘭,只讀過三天書就因為家庭困難而回家帶弟弟和童養弟媳。)

在我的預想中,唸完這篇祭文後,我要行五體投地的匍匐大禮,然後放聲痛哭。可為什麼那時我就沒了這念頭?母親,是兒不孝了嗎?還是兩天的跪拜下來,膝蓋已經生痛,悲痛的情緒已經麻木?可明明下午在母親的遺體被抬離她的房間送上殯儀車的時候,在送進火化爐的時候,在她的身體化為灰燼綣縮排骨灰盒的時候,我還淚水漣漣。那時,大姐哭得最厲害。大姐雖然不是母親親生,但正如祭文裡所說:視同己出,攜手相將。母親自嫁給父親後,幾十年來與大姐的關係向來很好,大姐作為父親的長女,曾幫助母親,幫助這個家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很多事,母親也是商量著大姐來幫辦的。當然,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大姐,我們做弟妹的也從來沒半點生分,視同手足。母親的離去,讓年近六旬的大姐悲痛萬分。作為弟弟的我可以理解,很多時候,都是大姐的痛哭(哭喪)才激起我的悲傷和共鳴。那個時候,有幾次姐夫和兄弟們都勸大姐不要哭,或者說大姐哭的過頭了,甚至到生氣的地步,但我認為,在母親離去的當口,應該有這樣一個人,來引領大家的悲情,來代替大家發洩胸中悲痛的鬱結。因此,我認為大姐的哭,在此時是一種擔當。

相對於大姐的痛哭,一些不諳世事的年幼的侄子們卻時不時地笑鬧著。這又讓我想起十歲那年祖母去世時,我哭得死去活來的場景。大體記得在年齡相仿的孫子輩裡,我是唯一痛哭的人。哭得真是傷心欲絕啊。也因此,一個本家大娘勸我不要哭,並說我長大後一定會是個有良心、有作為的人。但我現在想來,這只是一個少年對祖母最樸素的懷念罷了。因為那個時候的我,留存著祖母在眾多孫子輩中是最疼愛我的想法,這樸素的想法只緣於祖母曾經給我煮過一個我在放學回家路上的小溪邊撿回的鴨蛋,緣於那個鴨蛋是如此的清香,以至於在我整個少年時代都記憶猶新。

而現在的孩子們,哪個不是父母呵護著?他們不哭,或許就與他們個個都是在寵幸中長大的有關吧,他們已經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下一代,即使親人的離去,也喚不起他們的悲傷。

母親,就在昨天,兒子已經長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可我仍清晰地記掛著你的愛,仍離不開你的港灣。

記得十八歲那年,我高中剛畢業,插班複習了段時間,學校又不讓。看著回到家鬱鬱寡歡的我,母親也不知道怎麼安慰我。只是經常地進到我的房間來看我,眼裡滿是憐愛。十九歲的那個春天裡,村裡的民兵連長來告訴我,去體檢啊,要徵兵了。我就笑著對母親說:"我要是去體檢,百分之百能上,你捨得嗎?"母親思索了下,說:"去吧,是條出路。"後來,我就真的一路過關斬將,檢上了縣裡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潛艇兵。那時,我不規範地穿著新奇的水兵服,到處晃悠,飄飄然的。而且,接兵的說:"是去潛艇學院深造呢,有出息了。"聽到這樣的話,又看到高興得有點忘乎所以的我,母親的笑意隨著眼角的魚尾紋瀰漫開去。可母親幾次轉過身去抹淚的細節,卻沒有逃過那個即將遠行的意氣風發小青年的眼睛。他在心裡默唸:"我一定好好幹。"

(三)就在今天

就在今天,我再次撥亮油盞裡的燈芯,讓火苗能夠更亮些,為小杯裡續上點白酒,默默地祈禱母親一路走好,所經之處名蘭香草,溪水潺潺。不要回頭,不要留念人世的一切。因為今天是母親的頭七。

是的,母親生前愛喝點小酒。可是,自母親高血壓後,我們都不允許她再喝酒。雖然看到我們兄弟姐妹相聚推杯換盞時,眼裡會流露些許的嚮往和羨慕,但母親確實沒再喝酒。特別是中風後,基本上就沒再沾過酒了。這在於她這樣一個人,其實也是一種折磨和考驗。

印象中,母親愛喝酒,還是孩提時代的事。那時的我大概五六歲吧,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孩子們都喜歡跟著母親身後,上街,串親戚,甚至上山下田,俗稱"跟屁蟲"。雖然是農村,但因為地處城郊,母親又勤快,總是能種出或搗鼓出各種能夠上街換錢的東西。最好的是菸葉。記得每次到了遂川老龍泉大橋下,母親在地上鋪塊塑料布,便把籃子裡已經捆紮好的菸葉分等次擺開來。然後每有人來買時,母親就會說:"這是我自己栽的,羊仔場黃土嶺佬的。"於是,顧客們便默默地笑笑,拈一把,狠狠地使著勁地嗅,然後抖抖,放到秤盤裡,欣欣然地掏了錢,心滿意足地夾了菸葉離去。

母親早早地賣完了菸葉,買了該買的物件,便和大娘一起回家。當然,我一直在後面屁巔屁巔地跟著。到了一個叫上街的地方,那兒有幾家古舊的鋪子,很像魯迅筆下的賣茴香豆的酒店,飄沒飄酒肆的旗子,不記得了,只記得櫃檯也是齊小孩高,我總要踮起腳尖,才能略微看到櫃檯裡頭小二們到底忙些啥,還有那幾個碩大的酒罈。母親和大娘各自掏出自己的酒錢,或三分,或六分,取決於當時的心情,也就是當日買賣的光景。三分錢一掛子,約二兩。母親喝酒不用下酒菜,倒在那扁扁的酒盞裡,三五口就喝完了,好像是止渴樣。然後,笑眯眯地離開,說著事,扯著談,就到家了。

對這幾個酒鋪的印象,直到上國中才淡去。長大後學會喝酒了,一直想陪著母親,再到那裡,要上兩掛最上等的酒,甚至要幾碟點心,美美地喝上幾盞。可不知什麼時候,這些店鋪不復存在了,這便給我留下了永遠的遺憾。這在後來母親有高血壓跡象時,即使兄弟們反對,我也會默許母親喝少量的紅酒或水酒,或許就含著這樣的情分在吧。

在母親還山後,一大家族人在一起喝迴光返照酒時,家族主東大橋哥還對我們說:"名蘭嬸會喝酒,你們記得給她祭上一杯啊。"之後,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說著母親和大娘年輕時喝酒的故事。

母親,就在今天,我的孩子已經十六歲,成人了。

母親在對我的孩子的態度上,內心有種隱隱的歉疚。這種歉疚是我仔細觀察和分析母親的言行得出的。這種歉疚,來自於孩子的幼兒期母親沒有親自帶過。其實,這不怪母親,而與我有關。孩子出生時,我還在部隊,家在農村,愛人在城裡上班。於是,在我服役期間,愛人仍把孃家當成自己的窩。另外,我有個好丈母孃,她帶小孩很有一套,每一個都長得結實,白白胖胖,人見人愛。因此,從諸方面考慮,我的孩子出生後,就一直由丈母孃帶著。這對於母親或許有些不公平。因為在農村,孫子輩一般得由奶奶帶大。母親因為沒有帶我孩子的緣故,她一有機會就會加倍地表達她特殊的祖母愛。除了隔三差五地送去她自己餵養的和收集來的土雞蛋外,還會捉些魚蝦送到丈母孃家。在孩子稍大後,每次回家,母親總要偷偷地塞幾個錢給他,說是獎勵他學習成績好。我想,反正我也是偷偷地給母親錢,母親再偷偷給孩子錢,愛的輪迴吧,不想拂了母親的心意,也就默許了。母親有時還嘮叨:"這孩子哦,我沒帶,長大了會對我好吧?"嘴上這樣說,眼神中卻透露無限的愛和信任。或許,母親的這些舉動,正是中國女性在家族中扮演的特有的角色吧--總想把孩子們攏在自己的周圍,看著他們長大成人。

(四)就在明天

就在明天,我仍是個唯物主義者。但我還是會為母親點上清燈,祈願我的母親在那一方世界裡,能夠不受人欺侮,能夠像她生前所在的世界一樣,受人尊敬,快快樂樂不知憂愁。經歷烈火的永生後,再世為人時,能夠脫去病身,涅槃成美麗的仙子。而我,在心裡永遠地為母親守候那一方淨土,保留著母親慈祥、樸實而安靜的笑容。

母親病前的形體略顯富態,很是端莊、慈祥,是典型的農村老奶奶。我們,包括她自己,也把她比作是小品演員趙麗蓉(已故)。生活中,母親不識憂愁不計仇,總也帶給我們歡聲笑語。非但如此,在她的生活圈子裡,在她的周圍,似乎都有一種快樂的磁場,感染著所有的人,似乎還包括空氣。因此,只讀過三天書的母親交到很多的朋友,包括一些知識分子、領導幹部。這些朋友,在她病後都多次來看望她,說著"好人啊,怎麼就病了呢?"的話,抱怨上天對她的不公平。也因此,在對母親遺像的選擇上,我們不約而同地選用了母親在她六十歲上最慈祥的那張相片。

按規矩,母親的"五七"是由女兒女婿們操辦,他們不顧我的反對,硬是給母親置齊了所謂的冥間紙屋紙車紙床等一應紙馬。因為反對無效,我也就視如無物了。可一個物件卻還是硬闖進了我的視線,它是一根柺杖。我的心狠狠地刺痛了一下:我的母親在天國裡難道還要拄杖?經過涅槃的她不是已經羽化成仙女了嗎?我把那根視同仇敵樣的柺杖毫不留情地折斷了,遠遠地丟了開去。

就在明天,我還是個唯物主義者嗎?因為我仍會為母親裝齋飯,燒香,點燈,甚至求先到天國的奶奶多關照母親。這些以前我是多麼的嗤之以鼻啊,難道,母親去了那裡,那個世界就變了嗎?我想,不是的,是母子連心的牽掛,讓人的信仰暫時在適應。

就在明天,就在明天母親圓七那天,我要告誡放學回來的我的孩子,讓他在母親的靈堂前,為奶奶最後一次續點香油,燃炷香,告訴他,他爸爸的生命是奶奶給的,沒有奶奶,就沒有我,沒有他。因此,我們要在心裡永遠懷念她,敬重她。圓七後,按鄉下的說法,母親已經不再留念人世,喝了孟婆湯,過了奈何橋,到達天堂,我們和母親就徹底地天各一方了。再往後,就只有清明、冬至祭掃時的懷念。

就在明天,我還要告誡我的孩子,你的奶奶家族有高血壓病史,要注意隨時加強體質鍛鍊,不能太胖。要提倡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即使萬一有了高血壓,也不要慌,要記得按時吃降壓藥,高血壓可防可控,關鍵是要做有心人。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在明天,我要和我的兄弟姐妹,和有與我相類似經歷的朋友們說,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不要太過悲傷,心裡有他們就好了;孝敬自己的祖輩,要在長輩生前的時候慷慨地表達我們的愛,不要待死後通過舉辦什麼隆重的殯儀式來表現,那是做給別人看的;活著的我們要時刻面向太陽,堅強、快樂、幸福地過好每一天,那也是對逝者的尊重,因為那也是他們的期待。

(本文明線以時間為順序:就在前天,就在昨天,就在今天,就在明天,講述母親離去後幾個關鍵時間段及作者所經歷的一切;暗線以空間為順序,前天作者是孩童,昨天作者是青年,今天作者的孩子都已經長大,明天作者及所有人的生活要更美好。同時,各個時間和空間段穿插著分別講述作者所經歷的一件事,表達各個階段對母親的回憶和愛。文章同時介紹了當地的喪葬風俗和文化,傳遞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和孝老敬親的思想,提倡要在老人生前盡孝,而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捉弄人,不要待老人走後辦什麼風光的殯儀式給別人看。)

作者:李夏署

單位:吉安晚報社 常務副總編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長崗南路36號吉安晚報社 郵編:

聯絡:;

TAG標籤:真情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