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詩詞在今天的意義-2000字

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通過悲愁的藝術來反照、淨化人的心靈;通過享受簡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聖潔的理想,使人們得以獲得一種情感的昇華與更高一層次的富足與享受。詩歌蘊藏著人類文明中最深刻的祕密。

詩詞在今天的意義-2000字

林語堂先生說過:“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的觀念,通過諺語和詩卷深切的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

每個中國人,都是在詩歌裡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當我們呀呀學語時,有如童謠般,在長輩們溫暖的臂彎裡,享受這古韻的美麗。記得我在小的時候,最喜歡背的,就是語文書裡的古詩,簡單易懂,朗朗上口。也許人的.年歲漸長,我們越是需要這樣一種溫暖。很多人會疑惑,時光走到了今天,詩對我們究竟是一種必需品還是一種奢侈品。

借用李商隱的一句詩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與蠟燭,這日常生活中兩個再簡單不過的物件,通過詩歌,變成了我們可以寄託情感的意象。其實,詩意一直都在,只不過我們的忙碌把它遮蔽了。物質享受固然重要,但不注重精神層面上的追求,那再多的物質富足也將如浮雲易逝。詩意隨時會醒來,但在它醒來的時候,我們要準備好一顆中國人的“詩心”來迎接它。

如果我們真的願意相信詩意是中國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們也許真的就可以過得詩意盎然。如果我們願意把自己交付給詩歌,也許可以循著美麗詩思,一路尋訪到自己的心靈。

詩詞之味,亦可從書中品。

捧于丹老師的《重溫最美古詩詞》,和于丹一起重溫最美古詩詞,迴歸自在大人生。

她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學者,這本書也延續了于丹老師的獨特風格,通俗易懂、妙語連珠並且能激起讀者的共鳴。我感覺,于丹老師的文字特別溫柔,通過這本書不僅能夠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化的柔情與浪漫,而且對於我們鑑賞古詩、古詞也挺有幫助的。

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本閒書,忙碌之餘,靜坐體味“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場景。它不是一本傳統的詩書集,沒有所謂的逐字逐句翻譯,反而更像是一本散文集。于丹老師以春風秋雨、明月斜陽等分類,憑藉她自己對於詩詞的感悟來講解,於潛移默化中讓我們欣賞到一首又一首的佳句名篇。每一句詩詞背後,每一個意象深處,都有著點滴的人生哲理。然而結合現代人的思索,更會讓人對於古詩所創造的美產生一種思慕之情。

還有一本,是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

傅雷說:“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開發性靈,此書等於一把金鑰匙。”

《人間詞話》的觀點新穎,立論精闢,對中國的古典詞話與美學等方面的賞析與評述精闢獨到,在中國詩話與詞話的發展史上堪稱一部劃時代的作品,被認為是晚清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文藝詩詞與美學論著。“詞以境界最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書中提出的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詞學理論,在中西文藝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人間詞話》成書於1908年,與我們學校的歷史可相比擬。百年來的寂寥悲慼,早已在遠去的風中飄散無蹤。再讀此書,好似月下聽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靜靜地感受那一份無聲的悲喜。當今浮躁的社會,需要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各種流行文化充斥的時代,國學之根不可在你我心中丟失。

詩詞對於我個人的成長而言確實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我也是從“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一路揹著走過來的。詩詞讓我在忙碌之餘,得以讓自己的精神擁有一片棲息地,守肉體與靈魂的滿足、品人間的愛恨與情長、感自然的舒暢與淋漓。它們總能於不經意間,讓我頓悟些什麼。

拿王國維先生的三境界說來舉個例子。“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現如今,我們這些所謂的學生,雖不能與“成大事業、大學問者”齊肩,但好歹也是漫漫學海的求索者。我認為這三重境界是由深思到苦索,再由苦索到頓悟的這麼個過程而遞進的。對於一個求索者,一個做學問者而言,首先要高瞻遠矚,認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說,總結和學習前人的經驗是做學問的起點。其次,應深思熟慮,認定了目標就要嘔心瀝血孜孜以求地去執著,不惜一切去實現、去追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與“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即是如此。最後,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和理解。只有在學習和苦苦鑽研的基礎上,才能夠功到自然成而一朝頓悟。

這是我從這三句詩與王國維先生的這一境界說組合中讀出來的,也許這一番個人之見會在我這漫長的求索之途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大師所談及的這三大境界將人生的軌跡闡述得如此透徹,沒有經歷過歷練的人,不可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與思想的巔峰。

每個中國人的生命中都蟄伏著詩意。何出此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個中國人,讀到諸如此類的頌明月之詩,必然會與鄉愁作出一定的聯絡,這是毋庸置疑的。就我而言,望著窗外已被漸涼秋風輕撫多日的木棉樹上那蔥綠中點滴透射而若隱若現的飄飄黃葉,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在大觀園沁芳亭邊的花冢前埋葬落花的林黛玉:誰會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我們骨子裡流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血液,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詩詞正是這五千年文明的沉澱,在世界聯絡日趨緊密的現當代21世紀,學一門外語固然重要,可是這詩詞古韻乃中華文明之根,若捨本逐末,實為不智之舉。且詩詞中的意象已經深入地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這明月,再比如說滿喻離別之惆悵的折柳,再有甚者莫如前邊所提到的“春蠶”與“蠟燭”。其實,詩意真的是一直都在的,只不過就要看我們是否願意去發覺罷了。留學也好,移民也罷,我們是中國人,這是事實,故詩意當尤存。

詩詞在今天,其妙用之廣,非我一凡凡之輩在這兒用短短几千字就能道得明的。願為拋磚者,待引您玉來。共賞詩詞妙,品味大人生。

TAG標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