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文學/列表

晉中行隨筆散文

從石樓到交口縣的雙池鎮,一路是呂梁山的東脈。與西脈相比,地形、地貌、氣候,尤其是植被均有很大變化。山地稍顯平緩,道路也寬闊些。山頭多覆蓋灌木叢,少了裸露的黃土坡崖,還能看到連片的林地和片塊較大的莊稼地。初秋季節,林木繁茂,路旁時有綴滿枝頭的核桃、紅棗。呂梁秋色,一片生機。

晉中行隨筆散文

雙池鎮在交口縣東部邊緣,也是呂梁山東脈的邊緣。再向東就是晉中走廊,也有稱晉中平原的。

雙池鎮這座山邊小鎮,當年紅軍東征的前鋒曾到過這裡。如今鎮邊一排連綿幾公里、頗具規模的工業園區,龐大的廠房門口看不到廠牌標識(這是目前一些企業的通常做法)。現在工廠的生產工藝、裝備設計,都用各型彩鋼板包裹,形態各異,應該都是一些除煙塵,降嘈音的輔助裝置,一般人很難看出是什麼工業產品的工藝裝置。我經過仔細辯認感覺應是煤化、焦化、鋼鐵冶煉、發電、氧化鋁等生產設施。沒有了舊時的火光沖天,也沒有了濃煙滾滾的煙囪,沒看到湧流排放的黑水。然而整個廠區、包括整個小鎮還是籠罩在薄霧般的塵埃中,不禁想起了問世時間不長的PM2.5.

一個地區無論如何總是要發展經濟的,政府要財政收入,官員喜歡JDP,老百姓要就業、掙錢過日子,這地方有的是資源,自然就要想方設法把這些資源變成經濟效益。汙染難免,當然要治理。眼下這一片工廠的生產,幾千工人的生活消費對小鎮的繁榮是至關重要的。晉中大戶們以前有了錢,都在家鄉修高牆大院,成了現在熱門的旅遊景點,現在的煤老闆富豪們都去海口購房了,他們當然知道哪裡的空氣比這裡好。

看山西地形圖,西部的呂梁山脈約佔全省面積的45%,東面的太行山、偏北的五臺山、晉南的太嶽山、中條山合計約佔45%,中間部分不到10%的佔地為兩大山脈間一條平展的川地。形似走廊,滿滿的綠意。

從靈石乘車去晉中市(以前的榆次市),一路就是行進在這條充滿綠意的走廊中。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裡,這裡是山西難得的一塊寶地,更為難得的是上蒼還賜予了這塊寶地上一條水流充沛、奔流不息的汾河,沿整個晉中平原流過。

“汾河流水嘩啦啦,陽春三月種莊稼,待到五月杏兒熟,大麥小麥都楊花……”

當曾經的大江南北兵荒馬亂,水旱頻起,民不聊生時,當黃淮海平原的鹽鹼地上白茫茫,夏秋一片水汪汪時,在晉中平原,汾河兩岸通常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了。近代史上勤勞智慧的晉中人,沐浴農耕文明的傳承,由農到商,創造了晉商奇蹟。今天晉中一線的名城、古城留存的商賈大院文化就是這一輝煌的寫照。

1933年,閻錫山主政山西,在這條走廊上修了一條同蒲鐵路,推動了山西的發展,在沉寂了多年以後的改革開放中,這條走廊熱鬧起來,不斷新增著新的.手筆。改造的縣道、省道、國道。高速公路、鐵路。高架的高速鐵路,公路。還有地下的各種管道設施。並不寬闊的晉中走廊已是多條交通線路並駕齊驅。坐在高速公路嶄新的大巴上,車中僅6—7人的旅程,沿途稀疏的車輛,不敢說這裡的交通發展是否有些過剩了。

車窗外晉中平原的川地上,莊稼好象沒有綠化的樹木多。依然是霧濛濛的,沿途村莊、莊稼地裡見不到休閒勞作的人群,更不見了汾河流水的蹤跡。曾聽到山西的朋友說起,如今辛辛苦苦種一年莊稼,每畝地只能有1—2百元收入,買輛重卡運煤,一年淨賺就是十幾萬。早年在晉中平原的汾河邊,天氣晴朗的日子,面向南方,左邊能看到魏巍太行山脈,向右看是厚重的呂梁山,向南隱約可見太嶽山和中條山的山峰。如今這些已成傳說了。

山西長時間以來,以煤炭產業為主導的單一經濟發展模式,隨著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市場變化,目前遇到了很大困難,但這也可能是一次機遇,將倒逼山西的產業轉型升級。歷史上山西及晉中經濟發展最輝煌、商貿金融領先全國的最興盛時期,並不是靠煤、焦、鐵的支撐,更不是村村點火煉焦,戶戶挖煤運煤。而是依靠人才,依靠誠信為本的晉商文化。依靠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走出去“匯通天下”的精神和氣魄。

相信晉中會有一個天清氣爽,經濟再振興的明天。

TAG標籤:散文 隨筆 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