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驗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生活經驗/列表

旅遊業發展主要意義淺析

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使旅遊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旅遊業以其強勁的勢頭成為全球經濟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髮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帶薪假期的增加,旅遊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據預測,未來xx年間,我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xx.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消費增長速度將達到xx.9%;到20xx年我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達到8%;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作為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我國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很多省區和重要城市都把旅遊業作為支柱行業和重點行業來發展。

旅遊業發展主要意義淺析

一、旅遊的概念

國內外關於旅遊的定義多種多樣,一些專家、學者和研究機構分別從交往、流動、目的地、時間、相互關係、生活方式等不同角度對旅遊進行了界定。德國的蒙根羅德1927年指出,旅遊從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瑞士學者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1942年對旅遊進行了定義,認為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社會現象及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這個定義於20世紀70年代被旅遊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所採用,併成為國際上普遍接受的定義。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20世紀50年代指出,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在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係和作用。英國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1974年指出,旅遊發生於人們前往和逗留在各種旅遊地的活動,是人們離開他平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暫時前往一個旅遊目的地運動和逗留在該地的各種活動。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託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1980年指出,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係的總和。我國經濟學家于光遠1985年指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具有異地性、業餘性和享受性等特點。世界旅遊組織規定:旅遊是指人們為休閒、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慣常環境,到其他地方訪問,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的活動。在此定義的基礎上,從事旅遊活動的這些人不會導致在旅遊目的地定居和就業。旅遊的根本目的在於參與審美、娛樂和社會交往活動;旅遊的社會屬性和發展特徵,決定了它是人們體驗異地政治、文化、經濟生活的一種高階娛樂活動,並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階需要形式;從事旅遊活動的這些人不會導致在旅遊目的地定居和就業;旅遊具有異地性、流動性和暫時性的自身特徵。

二、旅遊業的概念

旅遊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藉、以旅遊設施為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旅行遊覽服務的行業。它是綜合性的經濟事業,其構成涉及社會許多部門。它的基礎經濟活動由旅行社、旅遊飯店和旅遊交通三大部門組成。此外,還有為旅遊者服務的經營旅遊商品的零售企業、園林設施、文化娛樂事業和公用事業等。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蹟、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遊樂設施等;旅遊服務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旅遊設施和旅遊服務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狹義的旅遊業,在中國主要指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車船公司以及專門從事旅遊商品買賣的旅遊商業等行業。廣義的旅遊業,除專門從事旅遊業務的部門以外,還包括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旅遊業從業務型別看,包括3種類型:一是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遊覽活動的國內旅遊,二是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遊覽活動的出境旅遊,三是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本國進行旅行遊覽活動的入境旅遊,後兩種型別的旅遊業務活動屬於涉外性質的業務。旅遊業主要通過勞動服務的勞務形式,向社會提供無形效用,以滿足旅遊者進行旅行遊覽的消費需要,其行業基本特徵是非生產性的,又稱無煙工業。旅遊業從整體上看,不是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部門,而是憑藉旅遊資源,利用旅遊設施,提供吃、住、行、遊、購、娛等勞務活動去滿足旅遊者旅行遊覽消費的需要,故也稱為無形貿易。

三、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日益凸顯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經濟、社會效益明顯,能夠促進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增進國際交流的同時促進招商引資,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以及促進經濟與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週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經濟產業,涉及到社會許多相關產業,包括交通、建築、通訊、貿易、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產業。旅遊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就業範圍廣,就業層次多,吸納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長新增加的勞動力以及因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的大量富餘勞動力。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資訊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根據加拿大學者的系統模型理論,旅遊業收入每增加3萬美元,就將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世界旅遊組織研究報告也指出,旅遊業每增加一個從業人員,相關行業就增加5個就業機會。

(三)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國家旅遊局20xx年的旅遊宣傳主題為“20xx中國鄉村遊”,並且提出了“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的鮮明口號。這為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鄉村旅遊點所聘用的服務人員主要來自家庭成員和當地居民,在經營旅遊服務的同時積極推銷花卉、花果農作物產品,既降低了經營風險,又增加了農作物附加效益。在開發鄉村旅遊的同時,將會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積極進行“村村通”道路建設和旅遊區內道路建設,以及村社環境整治活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對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農民向非農領域轉化,加快了傳統的農村種植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程序。

(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瞭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資訊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鑑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據不完全統計,從1978年至今,全國利用外資進行旅遊開發建設的資金已超過200億美元,其中150億美元用於旅遊飯店建設,20億美元進行旅遊景觀建設。

TAG標籤:淺析 旅遊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