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驗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生活經驗/列表

人際交往心理(通用15篇)

人際交往心理1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當代大學生正處於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藉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鬥目標。

人際交往心理(通用15篇)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並且帶著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著主觀性、複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群體屬於一個心理幼稚並且又擔負著巨大壓力的群體。面對來自於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儘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簡單的來講,沒有不適應的症狀,便是心理健康。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說,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歸納為以下幾條適合標準。

1.性格健全。對外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態度符合社會規範,協調穩定,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熱愛學習,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能夠從社會和學習活動中獲取滿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觀察、思維、記憶、操作和想象等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定水平,能夠勝任大學學習、生活與工作,並且能夠表現出較積極的創造性。

3.自我意識統一。能夠了解並且接納自己,即能夠正確地認識、要求和評價自己,承認並且喜愛自身的本色。對於自身的長處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對於自身的缺點不迴避,且不自卑。能夠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信仰的支配之下,認清自身人生的意義,形成切合實際的抱負與高尚的理想。

4.情緒穩定協調。能夠穩定、持續地保持愉悅的情緒,自信的心境,有著充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充滿著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活力。能夠保持心理的協調與平衡,不為消極情緒所困擾,能夠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礙。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與勤奮去取得成就,從而獲取成功的喜悅。

5.人際關係和諧。樂於與他人交往,能夠用尊敬、友愛、信任、諒解、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同他人相處,既熱情於給予他人的愛與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愛與友誼。對人真誠、忍讓、寬容、和善,喜愛集體活動,歸屬進一定的集體中,並且在集體生活之中尋找樂趣。

6.行為表現得體大方。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行為表現符合其自身年齡特點,是其心理健康的標誌。青年學生應當開朗、活撥,步伐矯健並充滿活力。然而老氣橫秋與委靡不振,並不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屬於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調適

1.害羞的心理調適

具備害羞心理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對於害羞心理障礙治療應當以心理治療為主,可以採用暗示療法、行為療法,並且結合了有效的社交與技能訓練來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增強自信,多去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避免和預防害羞心理的產生。

2.自卑的心理調適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確的自我認識。當大學生因人際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時,可以通過參加活動、傾訴、聽音樂等方法來擺脫不良的心境。因為這一種方式一方面發洩了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際交往的機會,無形之中培養了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學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這樣,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種措施才能夠得以暢通無阻,發揮出最大作用。

3.戒備的心理除錯

大學生應當對於戒備心理存在著正確認識,不需要顧慮重重,產生交往恐懼。應當培養自信心,只有充滿了信心地去與人交往,才不會對於交往充滿了恐懼。當大學生髮現自身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戒備時,要迅速地剋制自我,要告訴自己,無端懷疑是不合適的,會給自身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大學生在有一些時間需要適當地進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閉心理,坦誠地同交往物件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祕密,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也能夠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緩解。

4.孤獨的心理調適

大學生需要克服其孤獨心理,首先就要做到開放自我,多與外界進行交流,以誠相待。其次,要大膽的交往不怕挫折,善於在交往的挫折中、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學生需要加強並培養自身的愛好與興趣,有了愛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會感受到孤獨。最後,大學生應當儘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緒,由於自卑導致的孤獨狀態,就像作繭自縛,不衝破這一層繭,就很難走出孤獨。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見問題還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缺點、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應當以包容、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應通過真誠溝通,而不是大加指責。

四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1.學校方面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學校是對於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只有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人際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在教育訓練方法上主要包括了個體輔導、團體活動訓練、案例討論以及研究。

①個體輔導。個體輔導指的是針對了學生個體所存在的交往問題實施個別指導,以求改善他們交往的現狀,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向健康發展的方法。

②案例討論和研究。案例討論和研究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課堂教學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對於學生實施交往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教學的目的,採用案例討論和研究來組織學生實施研究、學習的方法。

③團體活動訓練。團體活動訓練特點主要是適用於有著共同交往問題或者是有著共同的心理困擾的人,而成長之中的大學生的確有著共同的心理問題及交往問題。團體活動訓練的主要優點在於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形式多樣、實踐性強、適用而廣、生動有趣。隨著人際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強,這種方式也必會成為高校生人際交往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學生自身對於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①提高認識。大學生應當正確地去認識自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而且對於交往過程之中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出發去評價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積極樂觀的觀念來看待人際交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熱情;學會理解和包容,維持交往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體態語言和行為規範,與人溝通交往需要講究談話和語言藝術,善於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做到真誠、虛心和耐心。還有就是大學生需增強人際交往吸引力,形成優良的人際關係,把握好物件的特點,靈活應對,有的放矢,擴大其交際圈。

五 結語

總之,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著人際交往的障礙。做到加強修養,平等待人,融人集體,培養風度,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著挑戰與競爭的時代之中藉助和學習他人的智慧並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王寧.大學生人際交往挫折應對與心理健康[J].法制與社會.20xx, (1):259-260.

2.劉文、韓靜、張麗娜.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xx,(3):71-72.

3.吳智茹.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與促進[J].職業規劃.20xx,(6):61-62.

人際交往心理2

一、瞭解人和人性

提高人際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際關係技巧的第一步是。

瞭解人和人性可簡單概括為DD“按照人們的本質去認同他們”,“設身處地認同人們”,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人。人首先是對自己感興趣,而不是對你感興趣!換句話說DD一個人關注自己勝過關注你一萬倍。認識到“人們首先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這一點,是生活的關鍵所在。

二、如何巧妙地與別人交談

當你與人交談時,請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呢?是他們自己!把這幾個詞從你的詞典中剔除出去DD“我,我自己,我的”。用另一個詞,一個人類語言中最有力的詞來代替它DD“您”。你是否對談話感興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聽眾是否對談話感興趣。當你與人談話時,請談論對方,並且引導對方談論他們自己。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一名最受歡迎的談話夥伴。

三、如何巧妙地令別人覺得重要

人類一個最普遍的特性便是DD渴望被承認,渴望被瞭解。你願意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嗎?那麼,請儘量使別人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請記住,你越使人覺得自已重要,別人對你的回報就越多。

1、聆聽他們

2、讚許和恭維他們

3、儘可能經常地使用他們的姓名和照片

4、在回答他們之前,請稍加停頓

5、使用這些詞DD“您”和“您的”

6、肯定那些等待見你的人們

7、關注小組中的每一個人

四、如何巧妙地贊同別人

絕對不要忘記任何愚人都可以反對別人,而只有智者和偉人才會贊同DD尤其當對方犯錯誤時!“贊同藝術”可概括為以下6點:

1、學會贊同和認可

2、當你贊同別人時,請說出來

3、當你不贊同時,千萬不要告訴他們,除非萬不得已

4、當你犯錯時,要勇於承認

5、避免與人爭論

6、正確處理衝突

贊同藝術的根源在於DD

1、人們喜歡贊同他們的人

2、人們不喜歡反對他們的人

3、人們不喜歡被反對

五、如何巧妙地聆聽別人

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成為更好的談話夥伴。當然,成為一名好的聽眾,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這裡我有5點建議可供參考:

1、注視說話人

2、靠近說話者,專心致志地聽

3、提問

4、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

5、使用說話者的人稱DD 您和“您的”

六、如何巧妙地影響別人

促使人們按照你的意願去做事情的第一步,是找出促使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即他們想要什麼)。和別人說他們想聽的東西,他們就會感動。你只需簡單地向他們說明,只要做了你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之後,他們便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瞭解人們所想”的方法是,多觀察,多聆聽,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

七、如何巧妙地說服別人

當你說一些有利於自己的事情時,人們通常會懷疑你和你所說的話,這是人的本能的一種表現。更好的方式就是,而是引用他人的話,讓別人來替你說話,即使那些人並不在現場。因此,要通過第三者的嘴去講話。

人際交往心理3

一位哲人說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永遠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們學習知識進入社會,瞭解自我,獲得新生和愛情,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沒有與別人的交往,人類就無法生存。

當前,我國加快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滾滾而來,各種機遇和挫折也紛至沓來,面對這種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增大的社會心理諮詢壓力,人們就更需要嗇交往的數量和質量。培根在《論友誼》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有心事卻無法向朋友訴說,那麼他必然成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有多麼強的能力,多麼好的條件,如果沒有良好的的人際關係,既無法取得的成功,也不會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對於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少的人則感到迷茫,他們往往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怨天憂人,認為自己周圍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無法進行滿意的交往,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的交往活動存在著千萬的。這些主要有:

1、自私、自鋇,人際交往中的功利上:

有的人大與別人交往時處處從自己著想,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作自己達到的目的、滿足私慾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價值和價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無人與同伴相聚時,不顧場合,也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高談闊論,手舞足蹈高興時,由抑鬱寡歡或亂髮脾氣。這種人在交往中,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無論他們多麼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遠也不會與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際關係。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誠,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可獲得摯友。

2、冷漠、孤僻、人際交往中的封閉性:

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在他們看來,人世一切是那麼無聊,令人厭倦、平淡、無意義。他們往往缺少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有時令人難以理解。這種人交往的失敗就在於在心理諮詢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別人溝通。因此,他們只有嗇自我的“透明度”,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熱情、坦誠去贏得別人的理解。這種合適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吸引力。

3、自卑、多疑,人際交往中的戒備和敵以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往往對自己過於苛求,估計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體、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產生自卑心理諮詢,然而事實上,他們並不一定是沒有魅力、能力差,或事業成就低下者反則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對別人的廣告過於敏感,總是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其實,在他們深層的心理諮詢體驗裡則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們害怕挫折、失敗,特別是在權威、強者或一些強詞奪理的人面前,總是感到手足無措,有時則表現出一種戒備和敵對情緒。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裡,設想別人對自己的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產東真實的證據。有時則把一些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別人,甚至屈解別人的善意,長此下去,他們就人把自己的交往範圍限制在父母、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中,有的則會產生厭世心理諮詢。對於這種人,必須對一個清醒的認識,新生自我,接受自己,無論與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悅別人,以博得好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更不需要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價。

價值正是在於自身,並不隨別人的評價而改變。這樣,就能漸漸消除多疑凡理,從而獲得多數人的尊敬。

人際交往心理4

隨著社會的發展,個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總有一些人敗下陣來,再加上自身性格、家庭、社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有些人就會產生怯懦和很強的自卑感,極易導致緊張不安、煩躁、焦慮或抑鬱,為達到心理平衡,他們往往採用了過度的防衛手段,將對自身的不滿投射到別人身上,把“我討厭自己”轉嫁成“別人討厭我 ”,從而形成工作、生活中的“心理過度防衛”。譬如剛參加工作的沙小姐,在工作中遇到許多困擾,總害怕別人說她“笨”,每時每刻都在提防別人的言行,因而甚感自卑和煩惱。這就是一種“過度心理防衛”機制產生的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自我認識與本身的實際情況愈接近,所表現的自我防衛行為愈少,社會適應能力就愈強,反之則不然。對於過度防衛者,別人一次兩次可以接受,時間一長就會避而遠之。而過度防衛者則認為是別人看不起他,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而再一次傷害他人。如此形成“惡性迴圈”,不僅損害了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使人際關係陷入僵化,導致了自己社會適應不良。在人生的旅途上,並非都是鋪滿鮮花的坦途,若一蹶不振,情緒低沉,心情抑鬱,精神反常,心理上防衛過度,長期處於沮喪、懊悔、消沉、苦悶、憂傷的狀態,不但影響工作情緒和生活質量,而且有害於身心健康。

要防止心理防衛過度,應該注意以下四點:

1、是要培養自我認識和自我接受能力,客觀地評價他人,全面看待自己的優缺點,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正確處理成功與失敗的關係。

2、根據自身環境和具體情況,不好高騖遠,確立一個符合自己的目標,充分發揮自我優勢,做一些自己滿意的事,以求平衡。

3、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事之間應以誠相待,避免形成過強的嫉妒心理,多向有經驗的人學習請教,努力克服自卑、怯懦的不良情感。

4、自我解嘲,就是當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不良情緒時,為了消除或減輕內心的苦悶和煩惱,有意醜化得不到的東西,以此進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以防思想和行為出現偏差。如同寓言中所說的那隻狐狸,曾經挖空心思、千方百計要得到高牆上那串葡萄,可是最終還是未能如願。於是便轉身邊走邊安慰自己:“ 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況下,只得吃酸檸檬卻硬說檸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東西。這種心理防衛方式,可以幫助自己鬆動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標,使自己失望、不滿的情緒得到平衡和緩解,把自己鍛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人際交往心理5

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悲觀心理

拋棄世態炎涼的心態

在人際關係,有種以利益為前提的交往,看多了這樣的事情,人就會慢慢覺得,這世界只有變得有錢有勢別人才會跟你交往;當然現代社會是有這樣的現象,但這並不是世態的主流,不能因為一個人以怨報德,而懷疑所有人都是以怨報德者。

克服對人猜忌的心態

有句話說“人心隔肚皮”,這句話是不錯,但反過來你真的有去了解這個人的心理,還是隻有自己的胡亂猜測而否定這個人。

不要有人走茶涼的心態

很多人擔心兩個人的關係只要離得遠了,這兩人的關係就會慢慢的疏遠,因此他們寧願不去跟別人交往,也要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就好比擔心旱災會發生,就不去種莊稼是一個道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關鍵是在於你和他是否有親密的友誼。

如何克服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

1.不要忌妒別人

忌妒是當看到與自己有關的人獲得了比自己大的成績,從而生出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遇到苦難年,就幸災樂禍,落井下石,以獲得心理的滿足。就像黑格爾說的:“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2.遠離自負

只在意個人的感受,強調自己的需要,常常表現得目中無人。和朋友在一起,不高興就亂髮脾氣,高興時就會滔滔不絕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另外,在與別人相處時,往往過分估計彼此的親密度,說一些不該說的話。

3.不要做個多疑的人

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品質,是友情之樹的蛀蟲。就像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多疑的人,常常先在主觀上認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才從生活中找證據。

4.丟棄羞怯

羞怯是社會上很多人都有的一種心理。這樣的人,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者害怕見人。因為過度的焦慮和沒必要的擔心,讓人們在言語上會吱吱唔唔,行動上也會手足失措。

5.不要敵視他人

這是非常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類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看他人。這種心理有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沒有安全感,從而仇視一切。對比不上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達敵視;對比自己強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表達敵視;對與自己相似的人則用中傷的方式表達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人際交往心理6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拒絕於團體之外,他便會產生孤獨感,精神會受到壓抑,嚴重的還會產生無助、絕望的情緒,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而他的學生舒茨則在《人際行為三維理論》一書中,提出了人際交往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並在人格特質觀點的基礎上闡明瞭這種人際交往的三維傾向,呈現主動型人格特質的行為表現,和被動型人格特質的行為表現。這一觀點對指導人們的人際交往行為模式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參不參加群體遊戲的孩子一眼就能辨出來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家庭兩個孩子是少的,三四個是普遍的。用不著大人過多地費心,兄弟姐妹間就會苦樂同享相互照顧,而且還是很好的玩伴。曾粗略地算過兒時居住的那個四層十幾戶人家的單元裡,大大小小的孩子加起來有四十來個。大院有近三十個單元,想玩什麼遊戲隨便一招呼就會有十幾個孩子跑出來響應。女孩們在嬉笑玩耍中自然少不了吵嘴哭鼻子;男孩們在開開心心的打殺中受傷掛彩也是常有的事。那會兒的孩子們最不缺的就是小夥伴和做遊戲。不過與熱熱鬧鬧、不知道什麼叫鬱悶的孩子們相比,那些為數極少的獨生子女們,以及被父母關在家裡的“乖寶貝”們,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因為這些孩子的臉上往往缺少一種燦爛,多了一點孤寂帶來的鬱悶,而在待人接物時他們也常打出一塊“不合群”的招牌。

包容於群體之中是人際交往需求的根基的確,每個成年人的身上都會帶著兒時的印跡。獨生子女及倍受溺愛的孩子,在長輩、父母的嬌寵下往往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他們一旦走出家門步入群體之中,其內心的感受是會相當複雜的。他們一方面在本能無意識的狀態驅動下渴望融入集體,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於後天養成的惟我的行為模式。由於他們適應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齡人之間那種平等的爭吵、合理的衝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則,因此客觀上集體包容不了他們;主觀上自己也容納不下集體。

當他們走入社會,常會在活動中感到十分困難,而不能成為“社會活動家”。因為他們從沒有很好地將自己包容在群體之中,也沒有把群體作為生命中的依託,而是把自己孤獨地懸掛在了半空中——身懸心空也就沒有了根基。

包容行為的主動型與被動型之差異舒茨把人際包容的心理需求傾向的行為表現,按人格特質分為主動型包容與被動型包容。具有主動包容行為型別的人能主動與他人交往,能坦然共處於群體之中,熱情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鋒或合作性的工作,在交往中能主動定位於某一角色,靈活地隨群體的動態變遷而不斷變換不同的角色,能容納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態度是合群附眾,求同存異。

具有被動包容行為型別的人常常表現為少言寡語。這應歸咎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成長經歷;歸咎於其成長環境中人際關係過於單一,沒有機會接受各種不同人際交往刺激的訓練。他們一旦步入社會,便會疏遠人群,若被迫參加某一組織或活動,也不能主動地選定自己適當的角色,在獨來獨往中被動地期待和感受群體的包容。他們需要被包容,但是在被包容於群體之中時,又往往是處於緘默孤癖之境地。

同一場閤中,有盡興的,有不盡興的參加各類溝通訊息、聯絡感情的聚會時,總會發現有些人在活動中,向來是情緒飽滿、暢所欲言,而且善於調節和活躍氣氛;有些人習慣沒精打采、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裡,讓組織者很是尷尬,不知他愉快呢,還是不愉快;還有些人則藉機宣洩,借酒撒瘋,又摔又砸,又哭又鬧,惹人生厭。

能量的釋放是人際交往的情感需求情緒情感是人際資訊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在情緒反應中,通過面部表情、聲調變化和身體姿態,來實現資訊傳遞並達到互相瞭解。一個人哭,發出的是不舒服、痛苦的訊號;一個人笑,發出的是愉快、幸福的訊號。傳遞情緒情感的資訊是人類心理能量在無意中的釋放,而接收情緒情感的資訊是人類心理在自然而然中的感受。它們可以隨時地不受限制地作用於人群中,決定著交往的質量。比如,一個真誠微笑的人會吸引許多朋友,一個怒不可遏的人則可能嚇跑許多朋友。

情緒情感的表現特質在情感交流中,有人善於表達或傳遞情緒情感的資訊,而有人則善於感受或接收情緒情感的資訊。這就呈現出主動型和被動型不同的情感表現特質。

假如一個人的社會化環境是自由的、開放的,周圍有許多同齡夥伴,他的情感交流是平等的、寬鬆的、直接的,那麼他們的情感表現特質就是主動型的。假如一個人的社會化環境是封閉的、拘謹的,周圍很少有同齡夥伴,而是長輩或隔代人,那麼他先要觀察他們的情緒情感,再來決定自己是“大叫”還是“小打”,因此,他的情感表現特質是被動型的。無疑,這兩種情感表現特質的聯結取決於後天的成長環境和經歷。

人際交往中,主動情緒情感和被動情緒情感,又分別具有正情緒情感和負情緒情感兩極性的表現形式。

主動正情緒情感表現為:理解、友善、親密、熱情、照顧和同情;主動負情緒情感表現為:衝動、憤怒、喋喋不休、輕蔑和厭惡。

被動正情緒情感表現為:隨和、接受、溫情、親情和順情;被動負情緒情感表現為:怯懦、無奈、害羞、冷漠和厭倦。

情緒情感無時無刻不滲透在我們的行為當中,因此,也就時刻參與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如果你像故事中那些總是處於主動正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自然就會有許多人走近你;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主動負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難免很多人會因為討厭而遠遠地躲開你;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被動正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你或者走向別人,或者期待、接受友情的出現;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被動負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你就會固守在自我的小圈子裡,成為一個孤獨緘默的人。

如果真是“人心隔肚皮”的話,那麼我們何以瞭解人際交往的奧祕呢?對此,認知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方法,即運用資訊加工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認知乃是人際交往形成的始發的心理要素。

小倩雖然聰慧,但心理素質卻不高小倩是個文靜內向的女子。大學畢業不久,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不錯的男人,雙方都很滿意,一年後結婚,兩年後生子。生寶寶那年,小倩辭去了工作。有理論說,嬰幼兒時期的教育至關重要,她便全心全意守在家裡圍著寶寶轉了三年。如今寶寶上了幼兒園,朋友在電視臺的娛樂欄目組幫她找了個位置。可是從家那樣簡單平靜的環境,一下子跳到這樣一個喧鬧繁雜的氛圍中,小倩真不知道怎麼張口說話、說什麼話,她也不會展示自己,一個多月了她就是這麼悶悶不樂地待著。看著別人忙前忙後、談天說地的好不熱鬧,她心裡有說不出的緊張和不安,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適應這份工作。她甚至氣餒地想,這樣的工作本來就不適合我,不如走了算了。

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自經歷與感受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與人交往的經歷就像輸入大腦的資訊,人與人交往時產生的感受好像一個軟體包,經過當時的加工處理與實施則組合成檔案。

像小倩這樣文靜內向又少與人接觸的人,以及那些常被父母關在家裡的孩子們,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人交往的客觀環境,缺乏與人語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與人交往的經歷和與人交往的現實感受,因此也就無從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人的大腦是通過客觀交往經歷資訊的不斷輸入,加之主觀的各種感覺,而形成許多交往的印象,當一觸動某個鍵時,立刻就會有相應的反映出現。可是小倩的大腦在這些方面的反映幾乎是空白的,不可避免她會為這樣的空白而感到心慌、無措和缺乏信心啦。

人與人之間必須發生一些事件或連續不斷的來往,才會形成一個個交往的經歷,同時也會相應地產生許多交往的感受。與讀書學習的單向感受不同,交往感受是雙向或多向的。一個人交往順利與彆扭,不僅與他的交往經歷有關係,還與他當時的情緒、氣質以及閱歷、經驗、個性和能力有關聯。提高與人交往的心理素質,需要通過不斷地積累經歷與刺激感受,從而使交往的認知意象一步步強化來得以實現。

和唯利是圖的人怎麼做朋友?

加應曾對人說:“所以特別願意和桃子交朋友,不是因為她長得好看,而是因為她為人善良、真誠,她尊重別人,不會傷害別人。在商界幹了這麼多年,我見過的人真是不少,但大家都是利益關係,有了利益衝突,就會相互坑害、鬥狠,哪兒會有什麼真心和友善?我受過的胯下之辱數不清,我覺得很難和這樣的人交往做朋友。有時想起來,真的很寒心。”

人際交往的認知表徵決定了模式與態度在交往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摩擦,傳情達意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感受。它們都可以作為資訊或稱為外部刺激,在大腦引起種種神經衝動,並留下“痕跡”。經驗和知識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他人的前提,並形成我們的交往定型。交往定型應當是人格組成的一部分。這部分人格內容包括交往模式和交往態度。實際上,在與人交往時,我們本身也會因為以往的經驗,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傾向性,例如,加應的交往態度就是根據她的好惡所決定的。

人際交往的認知概念取決於容量與擴散認知心理學中的容量,是指感覺閾限和記憶容量大小。把容量引進人際交往則體現交往資訊的多寡,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交往的層次與質量。認知心理學中的擴散,是指知覺整合和思維擴散程度。整合性知覺、擴散性思維,可以決定一個人在交往中是否自如、全面與和諧。

人際交往心理7

大學生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通過各種方式實現的知識、情感及思想等資訊交流的過程。在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方面,國內外研究者都一致認為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

在理論研究方面,黃希庭教授等認為,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對於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條件。程正方的研究表明,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表現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人際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技巧的缺乏是造成個體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Angelo等也認為,人際關係和諧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影響因素。良好的人際溝通有利於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他們的學業進步,不良的人際溝通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焦慮、空虛、心情壓抑、抑鬱、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大學生改善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提高個人的心理素質

人與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與知識及心理的整體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會影響人際關係的質量。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懼、膽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獨、封閉、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加強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交往。

(二)提高自身的人際魅力

每個個體都有其內在的人際魅力,他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社交生活中的體現。這就要求在校的大學生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隨著交往的深入,學識更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大學生的個性培養,拓展自己的內涵。

(三)善用交際技巧

第一,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經常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和處理問題,一切就會變得簡單多了。一般而言,善於交往的人,往往善於發現他人的價值,懂得新生他人,願意信任他人,對人寬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觀點和行為,不斤斤計較他人的過失,在可能的範圍內幫助他人而不是指責他人。第二,善用讚揚和批評。心理學家認為,讚揚能釋放一個人身上的能量調動人的積極性。與讚揚相對的是批評。一般情況下,應多作讚揚,少用批評,批評是負性刺激。通常只有當用意善良、符合事實、方法得當時,才有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才能促進對方的進步。

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與積極的社會功能。大學生需要面臨學習、戀愛及就業等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不能較好地處理,就可能會產生一些的心理問題。陳鍾舜通過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常規者佔34%,有心理疾患的約20%,心理輕度障礙者約14%。王建中等人和劉慶武等人的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者分別佔16。51%和57%。這說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不容忽視。鑑於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以及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二是情緒健康。其標誌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反應方式。

人際交往心理8

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就要做個地道的關係人,在人際交往中多多發揮積極作用,留下好印象。那麼如何做好人際交往呢,讀心術這種專業的東西咱學不來,但是瞭解一下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運用這些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打好關係,也是不錯的入門。那麼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有哪些呢?

1、首因效應

第一次交往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就不那麼容易了,即使後來的印象與最初的印象有差距,第一印象常常影響著我們對他人以後的評價和看法,很多時候我們還會自然地服從於最初的印象。首因效應對人的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由於首因效應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與人交往時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表,衣服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其次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鍛鍊和提高自己的交談技巧,掌握恰當的社交禮儀。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可以利用這種效應,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為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人與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不過在社交活動中要進行深層次的交往,光具備首因效應是不行的,還需要您的硬體完備,即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

2、刻板效應

商人常被認為奸詐,有“無奸不商”之說。教授常常被認為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認為是聰明伶俐、隨機應變的,北方人則被認為是性情豪爽、膽大正直的……我們在認識和判斷他人時,並不是把個體作為孤立的物件來認識,而總是把他看成是某一類人中的一員,使得他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認為他具有某一類所有的品質。因而當我們把人籠統地劃為固定、概括的型別來加以認識時,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積極作用在於它簡化了我們的認識過程。因為當我們知道他人的一些資訊時,常根據該人所屬的人群特徵來推測他的其他典型特徵。這樣雖然不一定能形成對他人的正確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簡化認識過程。但刻板效應帶來的更多是負面效應。如種族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它常使人以點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產生判斷上的偏差和認識上的錯覺。

3、投射效應

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喜歡吃芹菜,於是一到公眾場合就向別人推薦芹菜,成為笑話。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犯類似以己度人的錯誤,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的行為違反常規。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如果別人對他稍不恭敬,他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做到嚴於律己,客觀待人,儘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

4、近因效應

即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存留時間最長。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友分別時,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這種美化有可能會影響你以後的生活。

如果前後兩次得到資訊不同,但中間有無關工作把它們分隔開,那麼後面的資訊在形成總印象中起作用更大。這種現象是由於近因效應的作用。前後資訊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在交往過程中,可以用近因效應提升自身的形象。例如,雙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時候,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甚至將以往的恩怨化解。

5、光環效應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情人在相戀的時候,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所有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對方看來也是無所謂,這就是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你很難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們在社交過程中要具備一定的設防意識。

光環效應是指我們在對別人作評價的時候,常喜歡從或好或壞的區域性印象出發,擴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壞的整體印象,就像月暈(或光環)一樣,從一箇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所以有時也稱為暈輪效應或月暈效應。多數情況下,光環效應常使人犯“以偏概全”、“愛屋及烏”的錯誤,產生一個人一好百好的錯覺。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男女朋友之間也經常會出現光環效應。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便會覺得雙方身上都是優點,沒有一點點缺點。這就是在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只是喜歡上了對方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的優點,然後經過暈輪效應的擴大,才使自己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要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防備光環效應的負作用。同時也可以利用光環效應的影響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與人交往時,可以採用先入為主的策略,讓對方瞭解我們的優勢,以獲得積極的評價。

6、定勢效應

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盜,於是觀察他走路的樣子、臉上的表情,感到言行舉止沒有一點不像偷斧頭的賊。後來農夫在深山裡找到了丟失的斧頭,他再看鄰居的兒子,竟覺得言行舉止中沒有一點偷斧頭的跡象了。這則故事描述了農夫在心理定勢作用下的心理活動過程。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問題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也叫思維定勢或心向。

在人際交往中,定勢效應表現在人們用一種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例如:與老年人交往中,我們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守成規,跟不上時代。而他們則會認為我們年紀輕輕,缺乏經驗,“嘴巴無毛,辦事不牢”。與同學相處時,我們會認為誠實的人始終不會說謊。而一旦我們認為某個人老奸巨猾,即使他對你表示好感,你也會認為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心理定勢效應常常會導致偏見和成見,阻礙我們正確地認知他人。所以我們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來看人處事。

7、設防心理

可能大多數都會有種感覺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擔心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怕別人奪走你的祕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設防心理在交往過程中會起到一種負面作用,它會阻礙正常的交流。

由上可知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只有正確地認識、瞭解、掌握心理效應,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心理效應做好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心理9

精彩八卦:最挑逗男人的五種女人

社會心理學家經過跟蹤調查發現,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心理狀態不健康者,往往無法擁有和諧、友好和可信賴的人際關係,在與人相處中,既無法得到快樂滿足,也無法給予別人有益的幫助。為了擁有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家歸納出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心理狀態,請女性朋友在與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

有些女性朋友因為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FDPageBreak}

精彩貼圖:裸模各種姿勢的X光照

2、自私心理。

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著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裡得點實惠,要麼為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人際交往心理10

在一次幼兒園郊遊中,小朋友們都圍坐著有說有笑地吃零食,但有個藍色衣服的小男孩,卻孤零零地坐在一邊。原來,他媽媽忘了給他準備零食。

而同時,另一個白衣小男孩,帶了很多零食,興沖沖地分享給老師和自己的好朋友。老師發現藍衣小男孩沒帶零食後,就笑著跟白衣小男孩說:“你看,××沒帶零食呢,你是不是該分享一點給他呀!”

白衣男孩聽完,就拿了一袋零食給藍衣男孩。藍衣男孩眼裡閃過一絲驚喜的神色,但隨即卻漲紅了臉。不過,他也沒有拒絕,跟白衣說了謝謝。

接下來,藍衣男孩便是悶聲吃零食,而白衣男孩卻表現得更加自信活躍,快樂地跟更多小朋友分享了。巨大反差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到底是什麼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主場優勢效應」,怎麼理解這個概念呢?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有沒有曾經出現這樣的感覺——

聚餐吃飯別人買單會感覺不太舒服,自己買單卻很舒坦;你坐別人的車容易感覺不自在,開自己的車載別人卻很坦然……

在運動場上,這一點也很普遍,在「主場」比賽的一方,取勝的概率往往高於處於「客場」的一方……

心理學家發現,其實「主場優勢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今天粒粒媽就從兒童心理髮展的角度,給大家一點提醒,因為「主場優勢效應」對孩子自信的影響真的很大!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利用「主場優勢效應」,增加孩子的自信,讓他在人際交往中佔據優勢呢?

讓孩子多“請客”而不是“做客”

比起到其他小朋友家玩,讓孩子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玩,孩子會更放鬆。雖然確實有些孩子喜歡到別人家做客,但也難免有所拘束。

而掌握了「主場優勢」的孩子,不僅能學會待人接物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很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次孩子用自己的玩具、零食“招待”小客人後,自信水平值都有所提升。當然,這種“招待”不能是強迫孩子分享的。

集體活動要先到

如果孩子要參加的是和鄰居、同學一起組織的郊遊等集體活動,先到更容易獲得「主場優勢」。

比如野營,如果孩子能提前參與到場地的安排、佈置中,「主場優勢效應」不僅會大大提升孩子在活動中的參與度,還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信與自豪感,以及提高孩子的組織能力和責任心。

鼓勵孩子分享

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出去郊遊時,爸媽最好鼓勵孩子跟他人分享自己的零食;相對的,分量也要準備到孩子能分享給他人。

不要以為這是小事,消磨自信還是提升自信,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孩子。因為在這樣的活動中,“吃人嘴軟”會充分體現。

隨著次數的增多,「主場優勢效應」會越來越明顯:失去「主場優勢」的孩子,會越來越擔憂別人的看法;而那些經常在活動中分享的孩子,會在一次次正面反饋中,變得越來越積極自信。

我們總是容易擔心孩子會吃虧,但真正的吃虧並不在於表面上的“分給別人的多”、“做的比別人多”,而在於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權」。

就像英國文學家培爾辛說的那樣:“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損傷,莫過於失去自信心了。”如果我們做家長的,忽視了「主場優勢效應」,很可能給孩子的人生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失。

人際交往心理11

自負──這種人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目中無人。高興時海闊天空,不高興時則不分場合亂髮脾氣,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另外,與別人初識時往往過於親密,講一些不該講的話,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衛與之疏遠。——

孤僻──這種人孤芳自賞,只是認為別人世俗淺薄。克服孤僻的關鍵在於打破自己設定的心理障礙,敞開心扉,用坦蕩、真摯的感情去贏得別人的理解和友誼。——

多疑──這種人應拋棄成見,多與朋友開誠佈公地交流感情,樹立正確的認識能力,才能克服交往中的“無端愁緒”。

靦腆──靦腆有三種情況:一是生性內向、沉靜;二是由於過於自愛,過於重視自己的言行;三是在生活中曾遭受某種挫折,而變得消極被動。對第一種情況,要加強性格鍛鍊,對第二、第三種情況,要改變觀念,樹立生活的信心,並培養交際技巧。

自卑──自卑的人並不一定表現為能力差,相反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因此必然容易導致失敗。

干涉──這種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專門愛詢問、打聽、傳播、干涉他人的私事。這種人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只是以刺探別人的隱私而沾沾自喜。

角色固執──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種角色,不知道適時變通自己,就會形成社會角色固執。比如,有人在單位是領導,習慣向下屬發號施令,可把這個社會角色用在對待妻子上,妻子就不會買他的賬;用它來對待朋友,朋友更會認為他盛氣凌人,不值得交往。

人際交往心理12

自卑心理影響人際交往,女人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多的優勢,同時也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對於有的女性朋友來說,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存在以下的心理的話,那麼就會對大家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有些女性朋友因為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有人說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與人的來往過程中,這點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來往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中對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著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為,給予別人溫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朋友之間最忌諱猜疑,無端懷疑別人。有些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沒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風捉影,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這樣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會讓朋友們覺得她是搗亂分子避之不及。

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著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裡得點實惠,要麼為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女人如果想要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好的話,那麼就應該注意上述的幾種心理,這些I心理會妨礙大家的人際交往,如果你想要讓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話,就應該注意避免粗線上述的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心理13

1、私人距離

私人距離一般在45~120釐米之間,表現為伸手可以握到對方的手,但不易接觸到對方身體,這一距離對討論個人問題是很合適的,一般的朋友交談多采用這一距離。

2、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在45釐米以內,屬於私下情境。多用於情侶,也可以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或知心朋友間。兩位成年男子一般不採用此距離,但兩位女性知己間往往喜歡以這種距離交往。親密距離屬於很敏感的領域,交往時要特別注意不能輕易採用這種距離。

3、公共距離

公共距離指大於360釐米的空間距離,一般適用於演講者與聽眾、彼此極為生硬的交談及非正式的場合。在商務活動中,根據其活動的物件和目的,選擇和保持合適的距離是極為重要的。

4、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大約在120~360釐米之間,屬於禮節上較為正式的交往關係。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采用這種距離交談,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採用此距離。

人際交往心理14

一、人際交往心理效應有哪些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只有正確地認識、瞭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首因效應

在人與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不過在社交活動中要進行深層次的交往,光具備首因效應是不行的,還需要您的硬體完備,即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

2、近因效應

即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存留時間最長。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友分別時,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這種美化有可能會影響你以後的生活。

3、光環效應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情人在相戀的時候,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所有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對方看來也是無所謂,這就是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你很難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們在社交過程中要具備一定的設防意識。

4、設防心理

可能大多數都會有種感覺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擔心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怕別人奪走你的祕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設防心理在交往過程中會起到一種負面作用,它會阻礙正常的交流。

二、人際交往的的四大誤區

1、言而無信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流,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言而無信的人,在社會交往中最終是找不到他們自己的位置的。

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也常見這種不守信用的人,他今天答應給你辦這個事,結果到時候連他的影子都找不到;明天他又答應辦那個事情,其結果還是讓人空歡喜一場。時間長了,誰都不會和這樣的人交的。

2、自我為中心

在人際交往中,有的人在與別人交往時事事處處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作自己達到目的、滿足私慾的工具。他們不尊重他人的價值和人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在交往中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時,不顧場合,也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高談闊論,手舞足蹈;不高興時,抑鬱寡歡或亂髮脾氣。這種人在交往中,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無論他們多麼精明,永遠也不會與人建立牢固、持久、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誠、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能獲得好朋友。

3、發怒

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但是隨便發怒就會傷人害己,就會失去朋友之間的信任。隨意發怒,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或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別人,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能平等對待自己和別人的不良心理,是一種不尊重別人和不講文明禮貌的行為。能夠抑制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人的理智戰勝感性的過程;而理智,則恰好是一個成功人士的特有標誌。

4、孤僻、冷淡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喜歡玩酷、玩深沉,在與別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在他們看來,人世間的一切事情是那麼無聊,令人厭倦、平淡、無意義。他們往往持有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內心的體驗,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有時令人難以理解。導致這種人交往失敗根源在於他們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閉起來,沒有辦法和別人溝通。因此,他們只有增加自我的“透明度”,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熱情、坦誠去贏得別人的理解,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

人際交往心理15

【摘 要】大學生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需要,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應該在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中發揮主導作用。本文從高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近些年,大學生就業總是新聞媒體的熱門話題。他們能否順利地走上社會,的確為全社會所關注。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除去巨集觀形勢、大學生擇業心態等因素外,大學生的交際與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的能力則成為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涵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絡和對外界資訊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為三種:表達理解能力:表達理解能力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人際融合能力: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有極大的關係,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交往能力不盡如人意。

2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別力,受到不良思想、行為的侵蝕。如:抽菸、酗酒、打架、賭博、沉迷網路等等。現代大學生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等,沒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沒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和渠道,就無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撐系統,這可能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和加重;二是由於長期情緒、壓力無法排解,沒有形成正確的疏導渠道,而使心理疾病產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團體,不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小團體一般都具有封閉性和排外性,思維固化性。在團體內的人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習慣和方式,對外來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牴觸性,直接導致了思維的固化性。關心團體內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無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溝通交流渠道。這種小團體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如老鄉會。人際交往的複雜性。人際交往具有泛指意義,它不僅僅指學校、同學之間的交往。我們的校園同樣不是封閉的,人際交往還包括與社會人員的交往和網路交往。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容易被社會人員利用,陷入網路陷阱。

3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3.1年級不同表現不同

大一是適應階段,也是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有著不同於中學生又有別於大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剛剛從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中掙脫出來,滿腔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特別是面對來自五湖四海、個性迥異的同齡人,更讓他們興奮、好奇。交往的範圍比較廣,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二年級經歷了一年級的大學生活,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轉變,通過一年的接觸大家逐漸相互瞭解,交往範圍縮小,學習開始繁忙起來,大都有針對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學習壓力相對小一些,並已習慣了大學及所在城市的生活,這個時期會更多地接觸與瞭解社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社交範圍。而進入大四,面臨就業、考研等各種壓力,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將來而忙碌,人際交往的意願和行動會少一些。

3.2性別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性別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有顯著性差異。在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對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維度上,在對交往的自我評估、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坦誠性等特徵上存在顯著差異,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於男生。這表明,男性大學生在交往上可能顯得更封閉些。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和特徵的比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問題要多於女生。這種性別間的差異原因有很多,出現這一結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礎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還與男女生回答問卷的真實性程度有關係。在使用問卷法時,當問卷觸及到的敏感問題,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誠,少一些掩蓋性。此外,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期望不同,社會與傳統文化對兩性性別角色及行為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看法或觀念,認為男性應當堅強,要有責任、敢擔當。這種性別角色偏見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時,常常選擇壓抑自己的內心痛苦,不願意敞開心扉與他人談論自己的情感問題,更不願意向他人尋求幫助,以維護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則被容許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時,往往會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並善於通過傾訴等方式來宣洩被壓抑的情緒,來緩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3.3專業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專業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王軍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互助性、對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異,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於文科生。應當說,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和所學專業特點有關。理科學生平時得到的大多屬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會比文科生更明確,更理性,對於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就會主動去追求,因此,也表現出一定的外傾性。由於理科專業的性質,有很多實踐性的知識(比如實驗)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現了較好的互助性。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緒失調上存在差異,文科生的問題要多於理科生。文科生由於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對生活、文化的體悟比較深刻,與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緒體驗,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緒更容易失調。

4結束語

很多專家都把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看作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滿意程度與穩定程度狀況,除了受其人格的影響外,直接由人際交往能力制約。但是以往研究都是關於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人際的作用、原則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這個角度對心理健康進行研究。可見,探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否影響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巧香.論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

[2]周曉虹.大學教育與管理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

TAG標籤:人際交往 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