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熱點/列表

最新勞模先進事蹟材料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那麼相關的事蹟材料到底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勞模先進事蹟材料,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勞模先進事蹟材料
  電工勞模先進事蹟材料1

李海濤是北京市普仁醫院的內科主任。從踏上醫生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做一個有真才實學、有赤誠愛心、能為患者解除病痛的白衣天使。

在2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他潛心研究醫療技術,曾先後在北京協和醫院、韓國仁川吉病院心臟中心學習。期間,他不放棄任何一個參與實踐的機會,掌握了心血管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技術。回國後,作為心血管專業學科帶頭人,他開始了冠心病介入檢查及治療,至今已獨立完成冠狀動脈造影2000多例,介入治療近1000例,平均每年收治心血管患者600餘人次,並多次指導完成危重病人的搶救。

一所醫院,病人門診量的多寡取決於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信譽度等品牌效應。李海濤任內科主任的6年,也是普仁醫院內科發展壯大的6年。以病人數量為例,2009年的內科門診量是14萬人次,而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已達22萬人次,增長幅度為64%。

生命之託,重於泰山。李海濤的.病人經常對他說:“看到你就如同吃了定心丸,心裡踏實。”曾有一名患者來京做手術,術後出現了嚴重心血管併發症。那幾天,李海濤始終沒回家,困了就在病人床前打個盹,餓了就吃包方便麵,對患者進行全天候觀察,找準病因,對症治療。雖然很累,但當他看到患者的病情日漸平穩,最終康復出院,他覺得再辛苦也值。

學無止境。多年來,李海濤在先後在市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運動實驗與冠脈造影臨床結果對比》,《超聲心動與冠脈造影結果臨床分析》等很多專業論文,還參與完成了《經皮冠脈腔內成形術及冠脈內支架置入治療冠心病》的科研課題。李海濤從不唱高調,他只知道,作為一名醫生,只要時刻把患者放在心上,就無愧於白衣天使的稱號。

  電工勞模先進事蹟材料2

何昌淑,女,四川華鎣人,中共黨員,1963年11月出生,1982年9月參加工作,現於華鎣市觀音溪初級中學田壩子村小任教。

1982年秋天,年僅18歲的何昌淑,懷著滿腔的熱情,走進大山,走進華鎣市觀音溪初級中學李子埡村小任教。當時那裡的辦學條件極差:海拔1500多米,四面環著高山,終年山風呼嘯,周圍雜草叢生,人煙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嶇難行,從山上到山下的鎮上,來回至少也要6個小時;教學環境簡陋不堪:一間破房屋當教室,講臺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臺子,黑板坑坑窪窪,早已泛白,加上幾張缺胳膊少腿的桌凳,這便是學校所有的教學設施。對剛步入教壇的何昌淑來說,除了要克服這些困難外,還要面對學生讀書熱情不高、學生家長不願送孩子上學的現實。山裡人不覺得教育很重要。他們認為“讀不讀書都一樣,看著太陽出來,揹著太陽下山,讀書還不如挖山種地”,所以失學兒童很多。這樣的條件,要留住教師,留住教師的心,談何容易!來這裡的老師總是來了即思走,難以安心,呆得最長的不過一年半載,短的只有一兩個月,甚至一個學期會換好幾位老師。缺教師,工作任務當然就重,一個老師常常要教兩三個班——複式教學。

要教書,首先要有學生教。何老師將動員失學兒童復學作為自己的第一項任務,她走社串戶,逐個宣傳動員,儘管道理講了一籮筐,山裡人總是陰沉著臉不理不睬,何老師就軟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兩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村裡老劉的女兒嬌嬌已經十歲了,早過了入學的年齡,但一直沒有上學。何老師三番五次到她家裡去動員,但老劉始終不鬆口。老劉那“女娃家上不上學無所謂”的觀念甚深,再加上家太窮了,負擔嬌嬌上學的費用很困難,所以何老師總也做不通他的工作,幾次都無功而返。一個星期天,何老師又翻過兩座山樑,到老劉家去動員,老劉遠遠看到何老師來了,趕緊把門關上。何老師敲門很久,不見開門,乾脆就在門口蹲了下來。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三個小時過去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門終於開了,何老師的誠心終於感動了老劉,答應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學校去。萬事開頭難,在何老師的不懈努力下,村民們陸續將學生送回到學校,空寂的山谷裡又響起了久違的讀書聲。

孩子們返校了,但實際困難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爛不堪,屋頂年久失修,睛天抬頭透過破洞可以看見藍天白雲,雨天水珠穿過漏瓦灑向學生課桌,師生只好戴著斗笠上課。一個個斗笠,匯成了山村教育最獨特的風景線,可這風景不但不能令人興奮,卻只有心酸!

孩子們總不能一直這樣上課吧?何老師暗暗打定主意,要迅速改變這個情形。於是,她多方求援,找來材料,請來工匠,發動學生和家長充當幫手,自己也挽上袖子,與大家一起動手修桌凳,上房補屋頂。一個星期後,桌凳修好了,屋頂漏洞補上了,操場平整了,孩子們終於可以正常上課了,何老師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卻開心地笑了。

李子埡村幅員面積廣,學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讀書,大都需要翻過一座座山嶺,淌過一條條大大小小的溪河。每當春夏時節,山洪咆哮,河水暴漲。學生的安全揪緊了何昌淑老師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邊,將學生一個一個背過河,背了這個社的學生,又步行很遠去背那個社的,直到把所有學生都背過河,才安心上課。放學後,又將他們背過去,常常累得腰痠背痛,甚至有幾次,她自己差點被急流沖走。但看到孩子們快快樂樂學習、健健康康成長,她打心眼裡覺得高興。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風凜冽,教室四壁透風,孩子們凍得直打哆嗦。何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當時她的工資每月只有幾十元錢),買來比較厚的透明薄膜,將牆壁透風處一一釘上。課餘,她組織孩子們從山裡拾來乾柴,上課前,讓孩子們將柴禾燒一下,待濃煙過後,將火炭放進準備好的爛瓷盅裡,吊在課桌下取暖。

TAG標籤:事蹟材料 先進 勞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