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熱點/列表

立秋的增肥方法

秋天增肥 “以肉貼膘”

立秋的增肥方法

立秋知多少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增肥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來增肥。

立秋“貼秋膘” 增肥要講營養均衡

中醫專家提醒立秋過後,防暑和除溼仍是養生保健的主題,同時要注意養護脾胃,別急著貼秋膘。

養護脾胃是關鍵

北京中醫醫院中醫特色科主任李建主任醫師指出,雖然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剛過小暑、大暑,氣溫上還沒進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氣依然較多,天氣悶熱,因此近期還要注意防暑除溼,養護脾胃、預防胃腸疾病。

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上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少吃過涼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比較適合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

吃肉進補要適量

經過一個夏天炎熱天氣的折磨後,在立秋過後,很多“苦夏”、在夏天裡食慾比較差的人,食慾逐漸好轉,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一些老人更講究主動貼秋膘。不過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著貼秋膘。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再多增加肉食。

多食瓜果蔬菜也可“貼秋膘”

所謂“貼秋膘,是指人體在夏季因為缺覺、出汗、食慾不高等原因,引起身體消瘦(不是因為疾病而引起的消瘦),因此立秋後要把原來失去的脂肪和肌肉,通過食療來增肥。不過,當前豐富的餐桌使人們在營養攝取上比較豐富,現今的“貼秋膘”更應被視為科學地進行膳食調理,多吃瓜果蔬菜少吃肉照樣可以“貼秋膘”。

中醫認為“貼秋膘”一定要因人而異、因人而補,特別是一些老年人,患有高血壓、胃腸疾病就不宜進行秋補(熱性補),更不宜吃涮羊肉、鹿肉等益陽之品,要採取平補、慢補的方式。

如果確有氣血虧虛之象,也應該以五穀為主、五畜為輔,慢慢平補,從而達到體內健康態。年輕人更不應該進入秋季就大吃大喝,這樣會把體內的溼邪、熱邪關留在體內。

一般人可從日常飲食中得到足夠的營養,不用刻意進補。而且,中醫認為,立秋後是生津養陰的好時節,高脂肪並不利於養生,倒是豆芽、菠菜、胡蘿蔔、芹菜、小白菜、萵筍等蔬菜,營養豐富又不容易讓人發胖,秋季可以多吃一點。

此外,貼秋膘增肥要注意體內的酸鹼平衡。正常人血液的PH值應呈弱鹼性,但是,如果大魚大肉等酸性食物吃多了,超過了機體的耐受程度,就可使血液發生酸性偏移,容易使人患上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脂肪肝等。所以吃些時令蔬菜、水果,以及茶葉、豆製品、杏仁、栗子等鹼性食物,也可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

從立秋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養生膳食注意事項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在營養膳食方面,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養生膳食選要

生地粥

配方: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生地黃(鮮品洗淨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後,潷出藥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藥液合併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黃精煨肘

配方:黃精9克,黨蔘9克,大棗5枚,豬肘750克,生薑15克,蔥適量。

做法:黃精切薄片,黨蔘切短節,裝紗布袋內,扎口;大棗洗淨待用。豬肘刮洗乾淨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待用。姜、蔥洗淨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燒沸,撇盡浮沫,改文火繼續煨至汁濃肘粘,去除藥包,肘、湯、大棗同時裝入碗內即成。

功效:補脾潤肺。對脾胃虛弱,飲食不振,肺虛咳嗽,病後體弱者由為適宜。

五彩蜜珠果

配料:蘋果1個,梨1個,菠蘿半個,楊梅10粒,荸薺1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蘋果、鴨梨、菠蘿洗淨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荸薺洗淨去皮,楊梅洗淨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後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醋椒魚

配料:黃魚1條,香菜、蔥、姜、胡椒粉、黃酒、麻油、味精、鮮湯、白醋、鹽、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黃魚洗淨後剞成花刀紋備用,蔥、姜洗淨切絲。油鍋燒熱,魚下鍋兩面煎至見黃,撈出淋幹油;鍋內放少量油,熱後,將胡椒粉、薑絲入鍋略加煸炒,隨即加入鮮湯、酒、鹽、魚,燒至魚熟,撈起放入深盤內,散上蔥絲、香菜;鍋內湯汁燒開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攪勻倒入魚盤內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填精,益氣。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時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氣清肅,金風送爽,萬物成熟,正是收穫的季節。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溼氣較重,天氣以溼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

“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被稱為“多事之秋”。

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相適應,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面進行調攝時,應注重一個“和”字。

調和情志遠離悲秋

進入秋天之後,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淒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鬱情緒。

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過:“秋時悽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可見,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正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因此,對中老年人來說,應有“心無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養成不以物喜,不為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可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所以,中老年人要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鬱、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秋凍有節和用強身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科學領悟其中真髓。

自“立秋”節氣以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從

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禦寒鍛鍊,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陰雨霏霏,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等病,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一旦受涼感冒,極易導致舊病復發。

寒冷刺激可致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周圍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易發生腦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還能使血液纖維蛋白濃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因此,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

TAG標籤:立秋 增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