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熱點/列表

2023年立秋節氣之後還需要熱多久

一年立秋節氣來了,秋天,花木凋零,沒有了春天的活力,夏天的興奮。秋天也是古代的詩人詩詞中的“常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年立秋節氣之後還需要熱多久,歡迎大家收藏和閱讀

2023年立秋節氣之後還需要熱多久

立秋之後還需要熱多久?

立秋後還會熱15天~30天左右,一般到處暑才算是涼快了。立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秋老虎,在氣象學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後短期回熱後的35℃以上的天氣。

秋老虎發生在24節氣當中的立秋之後,佔據了處暑的大部分地區,就像一隻老虎一樣蠻橫霸道,所以民間稱這段時間為“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兩個月不等。秋老虎出現的原因是南退後的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區,形成連日晴朗、日照強烈,重新出現暑熱天氣。

立秋節氣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

1、立秋吃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在這個季節吃茄子能降“火氣”,除秋燥。並且秋天剛收成的茄子被稱為“秋茄”,帶有獨特的清香,口感細嫩,風味比普通茄子更勝一籌。

立秋吃茄子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後,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的茄子。於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立秋貼秋膘

“貼秋膘”是立秋時節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在北方。這一天,北方的老百姓都會排隊買肉,回家燉上一鍋,來補補入夏之後身體的虧空。夏天天氣熱人們不想吃飯,很多人都會“掉膘”。進入秋天之後,天氣涼爽,人們食慾增強,於是就想吃點肉把膘補回來,於是就有了“貼秋膘”的說法。

3、杭州吃西瓜

杭州等地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4、山東吃“渣”

山東一些地方有立秋吃“渣”的習俗,這裡的渣是“豆渣”的意思。立秋吃豆渣是源於豆渣的養生作用,因為吃豆渣對於秋季預防腹瀉是有好處,正所謂“立秋吃渣,不嘔不拉。”

5、天津“咬秋”

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天津等地流行立秋時節“咬秋”。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在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在立秋時節,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南京“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節氣時,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後十八盆”,表示立秋後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於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8、浙江吃秋桃

浙江一帶流行在立秋這一天吃秋桃,桃子營養豐富,而且寓意吉祥。立秋這一天,大人小孩每個人都要吃桃子,吃完以後把桃核保留起來。等到除夕這一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去除瘟疫,給大家帶來好運。

9、臺灣吃龍眼

立秋時節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當地人認為“龍眼”就是“福圓”,食用龍眼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10、金華吃清涼糕

吃清涼糕在金華市民的心裡,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什麼是清涼糕呢?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2023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今年是早立秋。

立秋早晚的劃分方法:

劃分方法一:立秋多在陰曆六、七月之交,因此立秋在陰曆六月為早,陰曆七月為晚。

劃分方法二:按照時間點來劃分,0點-12點為早立秋,12點-24點為晚立秋。

根據劃分方法一,看農曆時間,2023年立秋是農曆六月廿二,所以是早立秋。

根據劃分方法二,看公曆時間,2023年立秋是凌晨2點,所以是早立秋。

所以2023年立秋是早立秋。

立秋三候分別是哪些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之後刮的風不再像之前那樣熱浪撲面,早晚溫差較大,秋雨也逐漸增多。隨著“一場秋雨一場寒”,天地逐漸肅殺,立秋響雷,百日見霜,早晨的田地裡會有霧氣產生。蟬生在伏天,立秋之後基本上就快到了生命盡頭,所以叫聲會更加的淒涼悲苦,在人們的耳中,可以是豐收的讚歌,亦可以是悲涼的離歌。

立秋習俗分別有哪些

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立秋習俗吃什麼好

與立春的“咬春”相類,京津等地區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說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詩讚:下嚥頓除焰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西北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採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嚐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立秋時臺灣周圍海域的水溫仍然偏高,所以此時的漁獲還是多屬於暖水魚,如東部的海域可以捕獲到鮮美的立翅旗魚,在高雄外海有小串、烏賊、澎湖附近則有鰆、蝦可以捕獲。這個節氣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經過了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東北立秋要吃黃瓜。杭州一帶立秋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時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老皇曆中都標有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民間對節氣多數講究與吃和防病有關,說明自古就非常關注生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