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計劃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工作計劃/列表

工業設計未來展望

學號:1208011004 姓名:呂亞平 班級:工設一班

工業設計未來展望

摘要: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中國面臨的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基於工業設計在企業競爭中的重要作用,對我國工業設計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應對策略。 關 鍵 詞:工業設計 中國 綠色

一、工業設計行業的現狀

工業設計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可

以說,近年來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的,從模式方面來看,第一是政府支援的設計機構模式,比如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等,是專門的從事創意產業發展、承擔設計產業政策規劃研究、提供企業設計諮詢指導和開展交流合作、各項展覽會議和專業培訓的機構。第二是專業的工業設計公司,如北京旭啟工業設計公司、上海廣辰工業設計公司等,雲集設計高手,專業提供各類創意設計。第三是院校和企業設計部門模式,主要從事本部門的科技轉化。從地域方面分析,目前在廣東、上海,北京,深圳及浙江地區工業設計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面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並且有向全國各地發展的趨勢,從從業人員方面來看,工業設計行業從業人員大多數為近年從個大高校畢業的,數量每年都在巨增,並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人員分佈也理所當然的和行業分佈呈相輔相成關係,創意設計人才主要分佈在華北、華東、華南等經濟較發達區域。總體來說,工業設計行業在我國發展還是非常迅速的,這將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促進企業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提高我國工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二、工業設計行業存在的問題

1.外部環境與市場因素。

任何一個行業的興起都是和外部的環境與市場密切相關的,核心技術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工業設計的發展,大量的代工生產和仿製也使相當一部分企業逐漸喪失創新設計能力。引進外資的過程中,我國相當

一部分企業都在迴圈走引進—模仿—生產的道路,並且有好多核心技術都是從國外購買的,設計水平也和有原始技術的廠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儘管大多數產品都仿製的比較相似,但含金量是遠遠不夠的。 2.設計人才的缺乏,培訓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工業設計從業人員與日俱增,可是真正有較高水平的設計師相當匱乏,當前有相當多的年輕設計師只是掌握產品設計的基本理論,他們缺乏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缺乏對材料加工的相關知識,缺乏應用新技術的技巧和知識。他們都需要進行專業的培訓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勝任工作,可是目前我們缺乏這方面的培訓機制,導致部分設計師長期只是停留在很表面的階段,不能很深入的進行正直的設計。 3.設計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

有相當多的設計公司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有一部分設計公司不是專注於提高自身競爭力,不是專注於為客戶提供優秀的設計服務,而是大打價格戰,進行惡性競爭。專案週期短、資金投入嚴重短缺、資深設計師缺乏,可想而知將設計出什麼樣的產品來,並且有部分設計公司誇大其辭,針對部分客戶不是很瞭解產品加工的相關知識,蒙客戶騙客戶現象嚴重,這些都將嚴重製約工業設計整個行業的發展。3.設計產權保護

蘋果公司總裁斯蒂芬.喬布斯(STEVE JOBS)在一項宣告中指出:“為設計我們獲得嘉獎的計算機外觀設計並使其投放市場,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我們要利用智慧財產權的法律來保護這些設計。” 4.一是設計維權制度不完善,影響創新設計的積極性

當設計獨特的產品風靡競爭激烈的國

內外市場時,工業設計的作用已無須多言,許多企業開始在新品開發時,依靠產品造型設計提升附加值,依靠智慧財產權保護設計成果,正當產品暢銷時,侵權仿冒產品企業不僅分享成功的果實,而且為正當的維權行動製造障礙,各地區的地方保護、黑惡勢力的阻擾,加上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的不盡完善等因素,許多企業在經歷過維權行動之後大有雖勝尤敗的感覺。贏了官司、獲得的賠償與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持平。執法力度不夠挫傷了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產品設計的企業和專利權人的積極性,所以許多企業不得不採取緊跟暢銷品牌產品的設計策略。筆者曾多次遇到自己的設計作品被仿製或抄襲。

三、改革發展探討

1.加大力度改革設計教育,提高專業設計人才綜合素質

產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特別是設計這類行業,設計人才的培養在整個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的設計教育工作者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討與改革,可是這些還並不能完全滿足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和工業設計行業新的發展趨勢和國際競爭狀況對設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設計師不能僅僅要掌握設計的基本的理論,還要掌握加工的相關知識,並且還要有很好的前瞻性和市場洞察力,以及大膽應用新材料新技術的能力。可以說,當前設計教育業的發展關係到將來我們整個設計產業的發展,我們整個社會特別是業界都應當給予關注和支援。

《工業設計未來展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

TAG標籤:展望 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