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計劃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工作計劃/列表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穫著,何不趕緊為即將開展的教學工作做一個計劃呢?那麼一份同事都拍手稱讚的教學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時間匆匆而逝,揮手間我們又迎來了新的學年,為了在新學期裡有計劃、有步驟完成教學任務,特制定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二、教學條件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學生40多人。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三、教學任務目標:

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我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而感到驕傲,進一步理解“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

3、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4、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教學方法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4、經常開展與課堂有關的活動。

5、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第1周至第5周

第二單元我們愛和平第6周至第

8周

第三單元只有一個地球第9周至第11周

第四單元我們一起走過第12周至第15周

期末複習第16周—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特別關注水資源的利用問題,確定本學期的環保主題:節水,愛水、節水,建立節水班級,節水校園;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路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結合班級節水這一環保主題,辦一期節水小報,有效整合課程資源;瞭解通訊的發展,知道現代通訊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訊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五、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暇道德觀。並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瞭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滲透節水教育)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訊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訊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訊聯絡。培養他們運用現代通訊工具的能力。品德,國小,教學計劃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新課程標準要求

1、《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標準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群)、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這種主題式框架是各國設計綜合課時常採用的,也被稱為“同心圓擴大”的框架。

2、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多樣的教學活動,既將學生的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同時也將形成新的經驗作為學習的目標。

3、按照綜合主題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為體現課程的綜合性,有機整合各門課程內容的構建思路,內容標準的各部分和各條均不是按照學科體系和知識點呈現的。每一條標準中,都儘可能地體現出知識學習,情感態度和行為能力養成融為一體的課程理念。

4、倡導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的意義。只有根據具體的學生背景、區域、學校特點和條件,將多種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5、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思想。為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內容標準基本上採用了主體表述的方式,並以行為化的表述呈現。

二、教材設計思路

1、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展開,每一個人都在與自我、自然和社會的互動中謀求成長和發展,自我、自然和社會在每一個人身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對關係。其核心是兒童,側重與兒童發展的課程設計則關注兒童的身心特徵,設計出的課程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充分貫徹了兒童設計課程的理念。

2、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設計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積極愉快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品德與社會是集思品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於一身的課程,這四種教育需要在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中有明確而具體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側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側重反映了社會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側重地反映了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三、教學理念及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充實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五)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活動設計

我在成長:

1、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說說自己的感想”等活動。設計自己的學習時間表。

2、結合例項,舉行把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收入自己的錦囊的活動。

3、試著每天把自己的新發現記下來。

4、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

我與家庭:

1、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勞,選擇一些自己可以承擔的家務勞動,堅持去做。

2、學會認識安全標誌,保護自己。

3、模擬情境,和同學、老師一起演習生活中遇到過危險時應該怎樣自護自救。看誰反應快,辦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與同學:

1、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歡的朋友設計小卡片,向他表達你的情誼。

2、可以講述同學們互相關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針對同學中常出現的磨擦和衝突,設定情景,討論解決的辦法。

3、把你和朋友之間難忘的事情記錄下來,把你們的紀念物收藏起來,讓友情的芳香留在你們的記憶裡。

我的家鄉:

1、想辦法解開這些謎,找到這些“看不見的手”,瞭解他們是怎樣工作的。

2、幫助鉛筆和米粒找到“媽媽”,看誰編的故事最有趣,說說找媽媽的感想。

3、家鄉的打工者帶著技術、資金回來了,與他們交談,瞭解他們的打算,試著說說你的想法。給在外地打工的親人寫一封信。

4、採訪身邊的打工者,寫下自己的採訪記錄。

5、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績的人物,瞭解他們的事蹟,自己製作一張“狀元榜”。

我與社會: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和特色食品。

2、選擇你喜歡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資料,瞭解各民族的服飾特點。

3、瞭解一些民族的傳統節日、特別的慶祝方式和來歷,把收集的資料與大家一起交流。

五、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一)評價方式:

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二)本課程倡導的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3、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4、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5、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

6、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學生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班級情況分析

五(7)班共有學生46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8人,同學學習認真,基礎掌握比較紮實,同學間能相互合作,共同進步,學習態度比較端正,上課氣氛較活躍,佈置的預習作業完成率較高。還有十多位同學學習習慣較差,上課不專心聽講情況比較嚴重,以致學習效果差,作業馬虎,回答問題舉手發言人不多,自主學習的習慣不夠突出。

教材分析

五、六年級年齡段( 12~ 13歲)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十分迅速的。針對這一年齡特點,本冊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我”“我們”的意識的形成,對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祖國、民族的瞭解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

教材也注意到該年齡段的少兒在自我分化中的具體特點,如他們所意識到的客體我往往來自於他人的評價,特別是同伴們的評價同樣也開始從自己的各種行為表現中認識“我”,注意到了他們在自我形象等方面的敏感性,注意到了他們的自我期待往往投射於所崇拜的偶像等特點,同樣我們也注意到中國的兒童普遍較缺乏自信心的文化心理特點,教材的設計努力從這些特點出發。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正規化。

3)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教學目標

1、引導兒童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並形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關心他人的生活態度。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標籤:九年級政治教學計劃,七年級政治教學計劃,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 能夠 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珍視祖國曆史、文化傳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夠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有開放的國際意識;讓他們瞭解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瞭解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5、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教學措施:

1、以往品德課與社會課分別授課的情況下,由於實施這方面教育的場景被窄化,品德課往往是在純道德的場景中進行的,容易陷於枯燥的道德說理,新的課程為愛祖國的教育開拓了比較廣闊、多面的場景,在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社會的等等多種場景下,愛祖國就可以不再是單純的道德的教育,而可能是發生在多種教育因素影響下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產生單因素影響所不可能有的作用。

2、新課程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過程,強調“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它強調關注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教師的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根據教科書的教學目標,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3、與實際多結合避免空洞的說教。

4、理解教材,用好教材。

課時安排

一週一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踏青、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