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元宵節吃什麼8篇

元宵節吃什麼1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xx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吃什麼8篇

元宵節該吃什麼

湯圓。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元宵。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油錘。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餃子。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棗糕。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面燈。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麵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麵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麵條。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元宵節吃什麼2

元宵節南方吃什麼

元宵南方吃什麼?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不過南北差異不同,那麼元宵南方吃什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南方吃什麼

中國農曆新年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節日,過春節有一整套的食俗,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食品元宵則是過年食俗的壓軸戲。不過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元宵名稱不一樣,南方人管元宵叫“湯圓”,而湯圓和元宵的製作方法也不一樣。

南方人在元宵節更願意自己動手包湯圓,他們用熱水和上糯米粉揉成麵糰,再把核桃、花生、芝麻、棗泥、豆沙攪拌成餡,然後揪小麵糰包餡,雙手揉搓,團成光溜溜的圓團。

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都是用水煮熟而食,咬一口香甜軟滑,非常好吃。據民間說法,元宵節吃元宵或者湯圓,取漢語中的諧音,圖一個“團團圓圓”的意思。

湯圓的做法

1、黑芝麻湯圓

材料:糯米粉300克,黑芝麻300克,白砂糖150克。

做法:

(1)黑芝麻炒熟,碾碎,拌上豬油、白砂糖,三者比例大致為2:1:2。

(2)適量糯米粉加水和成團,以軟硬適中、不粘手為好,揉搓成長條,用刀成小塊。

(3)將小塊糯米糰逐一在掌心揉成球狀,用拇指在球頂壓一小窩,拿筷子挑適量芝麻餡放入。

(4)用手指將窩口逐漸捏攏,再放在掌心中輕輕搓圓,然後下水煮就行了。

2、花生湯圓

材料:糯米粉,花生,蜂蜜。

做法:

(1)將熟花生仁打成粉,加入蜂蜜,搓成小劑子備用。

(2)取五分之一的糯米粉用溫水和成麵糰,用手壓扁,水燒開後放鍋內煮至浮起。

(3)將煮好的麵糰取出與剩餘的糯米粉混合,慢慢加入鍋內的水,揉成新的麵糰。

(4)將麵糰分成若干小份,壓成麵皮狀,包入餡料。將餡料包住收口,滾圓,放入煮開的水中,就可以了。

3、紫薯湯圓

材料:水磨糯米粉100g,紫薯25g,紅豆沙粉40g,椰蓉20g,綿白糖20g,豬油10g。

做法:

(1)用溫水把水磨糯米粉和成麵糰,加入紫薯揉勻,靜置20分鐘。

(2)紅豆沙粉用溫水混合,加入椰蓉、綿白糖製成餡料。

(3)和好的麵糰搓條,分劑子,包成湯圓。燒水至沸,包好的湯圓下鍋煮至浮起即可食用。

4、棗泥湯圓

材料: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麵粉1250克,棗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將白糖摻上大油、棗泥和1000克熟麵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麵粉加水打成漿糊,加入餡內揉勻,用刀拍緊,切成400克餡塊備用。

(3)糯米粉放入筐內,將餡塊浸水,倒入糯米粉內滾動,反覆6一8次即成。

(4)鍋內加水燒開,下入元宵,邊下邊用手勺將開水推轉,煮至湯圓浮起即可。

5、油炸湯圓

材料:糯米粉二兩、麵粉一大匙、豆沙餡約半兩、蜜瓜條二至三根、白糖二兩、清水三兩、熟芝麻一大匙。

做法:

(1)將水中放鍋中,再放入白糖,用小火慢慢熬至剛變微黃色成糖汁,盛碗裡晾涼。

(2)將糯米粉和麵粉放一個碗裡,加適量清水(這次的清水不在所列的三兩之內),揉成粉團;蜜瓜條切碎。

(3)取適量粉團捏成碗狀,取指頭大一塊豆沙捏扁放在粉“碗”裡,再放一點熟芝麻、幾粒蜜瓜條粒。收攏“碗”口,然後搓圓。

(4)全部做完後,將置中火上,放油燒至三成熱,用牙籤在湯圓上逐一紮幾個孔,放入油中慢慢炸呈微黃色。撈出瀝乾油分,擺盤中,淋上糖汁即可食用。

面對熱滾滾、香噴噴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別注意,吃湯圓切記緩慢、小口,避免湯圓哽住喉頭或氣管。由於湯圓含高量“糖分”,加上花生、芝麻、鮮肉餡含“高油脂”及“高熱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元宵節吃什麼3

  元宵節食物

1、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過,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將做好的餡料切成塊,沾上水,放入裝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滾出來的,與南方的湯圓有一定的區別。

2、湯圓

南湯圓,北元宵。與北方不同,南方人過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湯圓的做法較元宵簡單,與包餃子類似,是將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放置1小時,揪一小團面捏成片,包入餡料搓圓即可。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10、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麵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麵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11、豆麵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2、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3、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4、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元宵節歷史傳說

漢明帝劉莊信奉佛教,下令皇宮寺廟、民間百姓要在正月十五這天點燈敬佛。後來,這一禮儀逐漸演變為民間盛大節日。元宵節初興於隋唐年間,得到百姓的普遍歡迎,到了宋代、明代已經很盛了,清代達到極致。

正月十五鬧花燈。“正月十五,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鋪無不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樂不完。宮燈、紗燈、魚燈、龍燈、鴨子燈、樓船燈、跑馬燈、蒺藜燈,光彩耀眼;靜的,動的,跑畫面的,目不暇接。”由國慶說,“燈火象徵著希望,中國傳統節日中賞燈,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

若將元宵節看作春節的一部分,那麼元宵節就是春節的高潮。民俗專家表示,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閤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熱烈,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不同之處。這一晚,觀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爭奇鬥巧,鑼鼓喧天,滿街鼎沸,遊人摩肩接踵,笑逐顏開。所以元宵節也堪稱中國人的狂歡節。

元宵節吃什麼4

1、元宵節吃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2、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小提示: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元宵節吃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4、元宵節喝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元宵節吃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6、元宵節吃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7、元宵節吃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8、元宵節吃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9、元宵節吃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10、元宵節吃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元宵節吃什麼5

元宵節吃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元宵節吃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元宵節吃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元宵節吃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元宵節吃麵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麵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麵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元宵節吃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元宵節吃什麼6

元宵節的由來介紹

介紹一

有一隻神鳥被獵人射死。天帝知道震怒,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通知人間,有個老人家出法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天兵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介紹二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介紹三

元宵節的由來有兩種,一是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另一個說法是漢文帝登基以後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介紹四

元宵節,想必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並不陌生,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民間過元宵的習俗有很多種,元宵節的那天,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不同地區的人都會齊歡樂,慶元宵。元宵必不可少的當然就是吃元宵(湯圓)了,還有就是各種各樣有趣的慶祝方式,不同的民族過元宵的方式也會有所不一。

元宵節吃什麼

1、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過,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將做好的餡料切成塊,沾上水,放入裝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滾出來的,與南方的湯圓有一定的區別。

2、湯圓

南湯圓,北元宵。與北方不同,南方人過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湯圓的做法較元宵簡單,與包餃子類似,是將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放置1小時,揪一小團面捏成片,包入餡料搓圓即可。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10、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麵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麵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11、豆麵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2、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3、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4、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元宵節吃什麼7

1、烤“元宵”

將“元宵”擺入抹有底油的金屬盤內,連盤放進烤箱,烤至色呈金黃、熟透,取出裝盤,以綿白糖佐食,口味清香甘甜。

元宵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吃元宵時不能整個地吃,要小口小口的吃,吃完一口再吃第二口,一定要細嚼慢嚥哦。

2、油炸“元宵”

如果是生“元宵”,可將“元宵”先粘上雞蛋清,再放進鍋裡炸。這樣炸出來的“元宵”有雞蛋香味。炸時要不斷翻動,以免炸得不透不勻。另外,炸時要用小火溫油,這樣炸出的“元宵”香甜可口,皮酥裡糯。

3、拔絲“元宵”

將“元宵”炸好備用。用食油滑鍋底,放入白糖和適量清水,用文火熬成糖稀,當糖稀冒大泡呈黃色時,放入炸好的“元宵”,與糖稀攪拌,迅速出鍋,趁熱食用,宛如金珠纏絲,別有情趣。

4、蒸“元宵”

將“元宵”擺入抹了一層油的恣盤或金屬盤裡,入鍋蒸熟,取出後撒上綿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做法方便易行

元宵節的起源和來歷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朝代沿革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節吃什麼8

1、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桂花元宵做法

原料:

溼糯米麵500克,水50克左右(水溫:四季均用冷水),白糖150克,桂花30克,玫瑰15克,芝麻50克,桃仁50克,青紅絲30克,飴糖15克。

輔料

製法:將白糖用擀杖軋碎,放入盆內,加上桂花、玫瑰、芝麻、桃仁、青紅絲,調拌均勻成餡。另把飴糖上火熬開後澆入餡內,用手搓勻,上模(模子系鐵皮製成的四方框,長、寬約57釐米,高約1、5釐米)攤開用擀杖軋緊,密度均勻後將模子取下,一手用尺逼住軋緊的餡,一手用刀劃成縱橫約1、5釐米見方的塊。倒入笸籮內,用手拉住笸籮前後推拉,翻滾成圓形後,放笊籬內(澆)上一次涼水,再倒入笸籮內加上50克糯米麵,前後推滾7——8下,使糯米麵均粘在糖餡上,再放入笊籬過一次水,倒入笸籮內加糯米麵再推拉滾粘,如此反覆數次,直至糯米麵粘完,滾圓,即成元宵。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北方“滾”元宵

元宵在製作上要比湯圓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然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覆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由於製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後,湯會比較濃,跟糯米麵粥似的,表皮鬆軟,餡料硬實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

南方“包”湯圓

湯圓的做法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麵一樣),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

TAG標籤:元宵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