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除夕的習俗 (集合15篇)

除夕的習俗 1

等啊等,盼啊盼,終於等到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除夕,也就是大年二十九,今年沒有三十。滿溢著喜慶和溫暖的春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

除夕的習俗 (集合15篇)

早上,我剛起床,就聽見廚房裡鍋碗瓢盆唱起了交響樂,原來是爸爸在殺雞,準備祭祖宗。我快快洗漱完畢,來祭祖宗。首先,擺上一隻雞、一大塊豬肉、兩碗飯,舀飯時,爸爸特地交代我:“ZZ啊,舀飯時要一勺舀,不要添勺啊,記住啊。”我點點頭。舀好飯後,燒上三柱香、兩根蠟燭就行了。然後,我們一家人陸續向祖宗拜了三拜,求他們保佑我們全家幸福安康、團圓和睦、和和美美,保佑我學習進步。

中午,開始貼“福”字和換對聯了。首先,先貼對聯,對聯有什麼“一帆風順”啊、什麼“橫財就手”啊等等,在每個房間的門上都貼。然後,就貼“福”字了。因為我不夠高,所以由媽媽來貼。媽媽告訴我:“這個‘福’字必須反過來貼,看見了的人都會說福倒了,討人家說句‘福到了’的吉利話,寓意福到了的意思。”我點點頭,原來,新年之始盼的就是“春滿人間福滿門”。

晚上,我們全家換上新衣後,就到奶奶家準備吃年夜飯。吃飯時,豐盛的菜餚擺滿一桌但這幾年來,閤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享受滿桌的佳看盛撰,也享受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冷盆、熱炒、點心……還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有雞有魚,雞和“吉”諧音,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效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桌上有羊肉,表示“吉祥”、“祥和”;還有生菜,寓意“生財有道”;最後是一碗湯圓,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當--當”鐘聲響了“拜年了,拜年了!”吃罷團圓飯,孩子們都會守在長輩旁邊,等待著長輩們發壓歲錢。我祝奶奶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奶奶祝我健康成長,祝爸爸媽媽事業有成,恭喜發財,紅包拿出來。爸爸媽媽哈哈大笑,他們祝我學業進步,我笑嘻嘻的收下壓歲錢。我心滿意足地接過壓歲錢......

除夕的習俗 2

守歲是漢族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基本含義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習俗介紹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守歲風俗

年夜飯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壓歲錢

守歲之際,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象徵著一年到頭都有錢。

踩歲

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娛樂

古時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等。現代的中國人們更多的是一家人觀看電視節目,如春節聯歡晚會,等待新年到來。

守歲的意思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的意義

傳說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就要從海里爬出來毀壞田園,傷害人畜,降災人間。

人們為了躲避“年”,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趕緊關閉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驅困壯膽,他們就邊聊天 喝酒。等七年級早晨“年”不再出來,才敢出門。

人們見面後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就演變成今天大年七年級互相拜年的風俗。

而今,對於守歲,其意義則為:歲數大的人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除夕的習俗 3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8、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9、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10、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除夕的習俗 4

窗花題材

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博,舉凡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動物、喜慶吉祥紋樣,常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連年有餘”、“貴花祥鳥”等為主體。

“龍鳳成祥”永遠是民間藝術的主題,龍鳳造型優美,刻畫細緻、準確的表達了人們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的表現題材也有故事、人物、戲曲、習俗等,多流行於黃河流域及北方農村,常見的有三國戲、水滸戲、西遊戲、民間故事以及地方戲的人物造型和戲曲情節。就連民間故事“老鼠娶親”也成為窗花表現的題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數量最大。

窗花形式

窗花都選用適合紋樣,山東的窗花多直條式,是適合該地直櫺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將完整的剪紙分成四大塊,也是適合該地窗戶中心有一個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貼雙喜團花,四角貼蝴蝶角花,團花兩旁再配一對喜燭和花籃、盤花。為了不影響室內採光,窗花多為陽剪,以求得較多鏤空的面積。窗花的外輪廓和窗架之間要求舒密有致、構圖格局均衡,除裝飾美好的因素外,還能起到防寒和透風流通的實用作用。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內裝飾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細線造型,達到鏤空玲瓏的視覺效果。

剪紙技術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出於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

刀法的運用

“鋸齒”是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紙和刀的切割移動而自然產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它的質感、量感、結構等。

刻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

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刻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活動的眉毛,鬍子,頭髮,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

“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型別。

“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

從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剪紙技法中的鋸齒和月牙兒的萌芽出現,經過於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

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準確。在剪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準,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線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

除夕的習俗 5

魚:年年有餘

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雞:有計

夕一桌豐盛的團年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隻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蠔豉:好市

華南的年夜飯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蠔豉,也稱“蠣幹”,牡蠣(也稱蠔)肉的乾製品,是廣東人民春節必食的`菜餚。蠔豉是補鈣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豐富,由於鈣被體內吸收時需要磷的幫助,所以有利於鈣的吸收。

長年菜:長壽

我國臺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在除夕當天,人們切菜時,將蔬菜切得比平時長,因而得名,寓意長長久久,來年收益更多。而在除夕夜吃長年菜表示有剩餘留到第二年,代表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新年生活的期待。

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除夕的習俗 6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年祭祖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3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4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5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三十守歲有什麼講究

1、在傳統說法中,守歲要將房子的燈火全都點亮,照得亮堂堂的,有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的說法,在民間這被稱之為“照虛耗”,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2、有部分地區將通宵守夜(熬年夜)稱為守歲,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大年三十沒守歲會怎樣

守歲是傳統文化,守歲是繼承傳統文化,不守歲也不會怎麼樣。

守歲是中華民族在大年三十會進行的一項傳統習俗,以前守歲是為了祈求財富和健康,隨著科學文明的深入人心,現代人的守歲更多的是在傳承一種傳統文化,守歲是傳統和弘揚傳統習俗,沒守歲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守歲有什麼含義

年三十守歲有兩層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惜時間的含義;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護佑父母身體健康的含義。

自漢朝以來,就有除夕夜裡守歲的傳統了,人們在除夕夜的晚上把酒言歡、共享天倫,在新年到來之際為舊的一年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守歲守到幾點

傳統的守歲是通宵不睡,直至第二日天亮。現在一般過了12點就可以睡了。

守歲是表達了對舊年的不捨和對來年的美好期望,守歲要守到幾點還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定,如果體質較差,或者是白天忙碌了一天的話,建議還是按照正常的休息時間入睡,這樣才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除夕的習俗 7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20xx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xx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歷史記載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風俗習慣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儲存了。

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節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汙水、燈油於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1、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

2、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吃完年夜飯後,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於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譁,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除夕的習俗 8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0_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春節和除夕的區別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七年級,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從有關資料查詢,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線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大年七年級又是農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為過年,也就是“除夕”。由於公曆的引進,將正月七年級的“元旦”移為公曆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後,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檯曆、掛曆、日曆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年”,是否讓“春節”代替,真的說不好。

除夕吃什麼魚最好

除夕夜吃鯽魚寓意好,鯽同吉諧音,過年吃鯽魚大吉大利。

鯽魚,味甘、性溫。有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和清熱解毒的作用。肉中含蛋白質氨基酸很高,對促進智力發育、降低膽固醇和血液粘稠度、預防心腦血管病具有明顯的作用。

除夕夜吃鰱魚寓意好,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餘。

鰱魚俗稱白鰱,入肺脾經,有利水、止咳,祛除脾胃寒氣的作用。常用於脾胃虛弱,水腫、咳嗽、氣喘等病的治療。尤其適用於胃寒疼痛或因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除夕夜吃鯉魚寓意好,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

鯉魚味甘,性平。除和鯽魚有同樣的食療作用以外,還具有消除黃疸、鎮驚的作用。適用於水腫、咳嗽、氣喘、胎動不安、小兒驚風、癲癇等病症。此外,鯉魚的視網膜上含有大量維生素A,常食對明目有極佳效果。

除夕的習俗 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新年的前一天——除夕,在我們這兒可是個熱鬧的日子。

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忙得喘不過氣來:趕做年飯,買年花、年吉,貼對聯,貼年畫hellip;hellip;除夕是個象徵著團圓的日子,當然就少不了一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飯啦!奶奶和媽媽早就做好了一頓美味又豐盛的大餐,我們團團圍坐在圓桌前,準備開吃。我看著眼前香噴噴的雞肉、新鮮的.魚肉、青翠的芹菜hellip;hellip;這些比平常豐盛的多的飯菜,不禁垂涎欲滴。我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邊向對方祝福,奶奶也開始禱告,都在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有好運。在吃飯的時候,我打開了電視,全家都沉浸在春節聯歡晚會的歡樂之中。

除夕最好玩的地方就莫過於守歲了。剛吃完團圓飯,外面就噼裡啪啦地響了起來。我和姐姐來到窗前,看著那些漂亮的火花若隱若現。心裡不知有多興奮。媽媽告訴我們,守歲以前有個傳說,說年是一種獸,每到這個時候就出來吃人,人們這天夜裡就不睡覺,放鞭炮來趕走年獸。現在也有說是祝願老者長命百歲。終於,指標指向了12點,外面就像是爆炸一樣震撼,一串串鞭炮在這一刻一齊爆炸,有人還射發出一朵朵巨大美麗的煙花!嘭嘭聲、噼裡啪啦聲響成一片,人們都在歡呼著:新的一天到來了!新的一年到來了!!我也激動極了。爆竹聲中一歲除好一派辭舊迎新的景象!接著,我們伴著快樂祥和的響聲慢慢進入夢鄉。

我永遠也忘不了這除夕之夜。

除夕的習俗 10

除夕守歲

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東京夢華錄》第十卷《除夕》說:士庶之家,圍爐團座,達旦不寐,謂之守歲。除夕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關於除夕守歲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日守歲。

隋唐時期,守歲之風極為盛行,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范成大在《賣痴呆詞》中吟道: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蘇東坡也有詩云: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歲的熱鬧景象躍然紙上。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現代守歲時,全家歡聚,開懷暢飲,同時還要舉行一系列的娛樂活動,如老人給孩子講故事猜燈謎,大家一起行酒令、打麻將、打撲克、觀看電視節目,夜半時分還要煮餃子迎新年。

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公供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衝雲端,時而入海破浪。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七年級,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除夕的習俗 11

原因

腐竹是中國人很喜愛的一種傳統食品,具有濃郁的豆香味,同時還有著其他豆製品所不具備的獨特口感。從營養的角度來說,腐竹也有著別的豆製品無法取代的特殊優點。能量配比均衡和一般的豆製品相比,腐竹的營養素密度更高。

腐竹寓意著“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專家指出,腐竹與黃豆相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做法黑木耳炒腐竹

材料:

腐竹200克,黑木耳5朵,蒜2瓣,姜4片,調味料:鹽,生抽醬油,糖,胡椒粉,雞精。

做法:

1、黑木耳泡發,腐竹用水泡軟切段,蒜切片,腐竹放入開水鍋煮一分鐘,撈出控水。

2、炒鍋加油燒熱,下蒜和薑片爆香,加腐竹翻炒一會,加黑木耳、鹽、糖、生抽、胡椒粉、雞精炒勻即可。

腐竹蛋花糖水

腐竹蛋花糖水是很普遍的廣式甜品。清潤有益,製作簡單,不妨多喝。

材料:

剪碎的'腐竹,約1杯,冰糖適量,大蛋1只,打勻,水3杯,奶4湯匙(可選)。

做法:

1、先將腐竹在冷水裡泡30分鐘備用,同時,大火燒開水。

2、腐竹瀝乾水,然後放入開水中,水再燒開時轉中火煮20分鐘,加入冰糖調味。熄火,一邊攪拌一面加入蛋漿成蛋花即成。如果喜歡,還可以加一點奶,這樣口感會更滑,樣子也更漂亮。

食用效果

1、預防心血管疾病

腐竹中含有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

2、促進生長髮育

防止因缺鈣引起的骨質疏鬆,促進骨骼發育,對小兒、老人的骨骼生長極為有利。

3、預防老年痴呆

腐竹具有良好的健腦作用,它能預防老年痴呆症的發生。這是因為,腐竹中谷氨酸含量很高,為其他豆類或動物性食物的2~5倍,而穀氨酸在大腦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禁忌

1、腐竹的營養價值雖高,但有些人如腎炎、腎功能不全者最好少吃,否則會加重病情。

2、糖尿病,酸中毒病人以及痛風患者或正在服用四環素、優降靈等藥的病人也應慎食。

3、需要控制體重的人最好別經常吃腐竹,或在吃腐竹的時候適當減少主食的攝入,因為腐竹的熱量相對較高。

除夕的習俗 12

汕頭的除夕習俗有哪些

年前理髮“挽面”

在除夕前,大家都會忙碌張羅置辦年貨,潮汕人的年貨清單可是相當豐富。除了雞、鵝、鴨、魚肉外,還必須要有柑橘、青橄欖等各式水果,作為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在舊俗中,過年前男人必須理髮,女人必須“挽面”,如今大家都是以剪髮美容代替。

除夕“拜公祖”吃團年飯

除夕到了,團年飯是這一天的“重頭戲”,是一家團圓歡聚的象徵。在潮汕地區,吃團年飯前必須“拜公祖”,傳承潮汕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拜完畢後,人們將飯菜擺放好在桌上,一家人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多是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另外,吃團年飯也有講究。比如飯後不得先行離桌,意為團團圓圓。飯菜也必須有剩,且不能倒掉,意為年年有餘;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長輩分發“壓歲錢”,而且必須在飯桌上發。

七年級拜年八年級回孃家

正月七年級,大家都要用紅色盤子裝滿象徵“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廳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這一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過後,一家大小相互串門拜年,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主客之間互致吉祥話,共品工夫茶。正月八年級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初七愛吃“七樣羹”

傳說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稱“人日”。潮汕地區每家每戶都要在這一天製作用七種蔬菜組合而成的“七樣羹”,潮汕有句俗語說:“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後生(年輕),奴仔(孩子)吃了臉紅潤,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七種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話的諧音來說,白蘿蔔為“菜頭”,取其“彩頭”之意,韭菜取其“長長久久”,春菜取其“萬物回春”,蔥也就是“聰,聰明”的意思,芹菜的諧音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諸事合算”之意。而且,過年期間吃慣了大魚大肉,在正月初七這天吃一頓健康營養的“七樣羹”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除夕的習俗 13

廣州除夕乾的事情

廣州人在除夕一大早,就會去買一條有葉有根的甘蔗回家,寄寓“有頭有尾”的意思。

年三十晚,廣東許多地方都有“賣懶”風俗。以往,除夕之夜,廣州市各家各戶的小孩一人提一個燈籠,拿一個紅雞蛋和一個慈菇,三五成群地在街頭巷尾走來走去,邊走邊唱:“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不懶。”其他小孩看見“賣懶”隊伍來了,也跟在後,一起唱那童謠,只見處處燭光閃閃,童謠四起,是除夕的老羊城一景。小孩賣完懶回家,把紅雞蛋分給家中的長輩,分吃的越多越好,表示自己的懶賣得很多,來年就越勤快。

廣州人除夕的團年飯可以說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廣州人的團年飯十分講究,飯桌上有雞、鴨、鵝、燒肉,還要有魚,惟獨沒有“炒魷魚”這道菜。廣州話“炒魷魚”是被老闆辭退的意思。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過年才團聚一起,因此特別重視除夕的團圓。廣州煮團年飯,還喜歡煎一兩條土鯪魚放在米缸上,過了年才吃,稱作“責年”(廣州話“責”是壓的意思),寄寓“年年有餘,豐衣足食”。

逛花市是廣州人的一大特色。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19世紀初形成的。那時在市中心藩署前(今北京路財廳前)一帶成為花市。到了20世紀初,老城拆除,藩署前一帶成為大道,逛花市的人逐漸多起來,以後成了習俗。從上世紀60年代始,廣州的花市設在教育路、西湖路,以後,又在4個老城區各自設花市。每年花市在除夕前3天舉行,到了除夕,廣州人由通宵達旦守歲的習俗,漸漸變成逛花市。到現在,每逢春節,廣州的每個區都設定特定的區域舉辦花市。

廣州人流行守歲,到除夕夜零晨,家家戶戶都開門燃放爆竹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爆竹聲持續一個多小時,全城都被硝煙籠罩,震耳欲聾,遍地都是紅紙。

現在過節,許多舊內容已被新內容代替,有的習俗也已不復存在,例如“賣懶”、“燒炮仗”,但除夕習俗體現的一種廣州人嚮往新生活的`願望,在現代生活中依然不能缺少。

廣州人除夕食俗

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廣東人喜歡把年糕切成片,放進鍋裡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氣撲鼻,裡面則是黏稠軟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歡極了。

糖環

以前未有現代的水龍頭,水喉上只有一個尖尖的突起。每家每戶總有一箇中空的鐵環,要取水時,將中間的小洞對準突起按下一扭,自來水便嘩嘩地流出來。這鐵環被稱為糖環。廣東人過年也愛吃糖環,此糖環當然不同彼糖環,糖環由糯米粉做成,兩個糖環唯一相似之處是形狀,兩個都像一個一個扣起來的環狀物。

煎堆

在廣州過年,一定要吃煎堆,黃蹬蹬的煎堆像個大胖小子,稍微觸動一下,隨即滾動到老遠。因此廣東有句俗語:“煎堆轆轆,金銀滿屋”,意思就是吃煎堆能夠為家裡人帶來財氣。

蛋散

蛋散也是煎炸食品的一種,用薄條麵皮旋扭後,丟進油鍋中炸成。常見的蛋散有兩種,一種是鹹味,常常在麵皮中揉進芝麻,吃起來又香又脆。另一種則是甜味,口感沒有鹹味的脆,卻多了一份酥感,蘸了蜜糖丟進口,一咬下去就化掉了。

蛋散不像其他傳統煎炸食品厚重,由於是用薄面條炸成,往往一碰就散掉。因此,廣州人又喜歡把膽小怕事或不成氣候沒出息的小人物稱之為蛋散。

廣州除夕好去處

白雲山

每年過年白雲山都是人頭湧湧,作為廣州市區內的最高最大的山,新年爬白雲山既可以登高遠眺感受節日氣氛,也有很多當地人是衝著新年“行大運”來白雲山遊賞的。

荔灣湖公園

荔灣湖公園融合了許多西關風情:西關大屋、小橋流水、風車、燈籠、食肆、歡聲笑語,在這裡遇見熟悉都是一句新年好問候,讓人感覺非常溫馨。

越秀公園

這裡有越秀山、體育場、鎮海樓、五羊雕像,過年出門爬爬山呼吸新鮮空氣,這裡是很好的選擇。

大夫山

處於番禺區的大夫山,近來越來越多的廣州人過年選擇來這裡玩,這裡的一大特色是騎自行車,圍繞面積廣闊的大夫山環遊,每一處都是不同的風景。

除夕的習俗 14

傳統節日的到來我們都會選擇吃一些進補的東西,春節同樣如此。我們都知道,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傳統美食。北京的傳統美食都特別的多,但是老北京除夕吃的美食跟其他地方都有一些與眾不同,也有一些傳統的美食。

那麼,老北京除夕吃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連,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吃餃子的程式也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還要打“豆兒醬”——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製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麼引人注目。至於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麼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裡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除夕的習俗 15

1、除夕來源於先秦時期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3]。

2、除夕夜要吃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3、除夕當晚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4、除夕當天要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

5、除夕夜當晚要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

TAG標籤:除夕 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