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河南中元節的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河南中元節的習俗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麵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牲口節的起源,據說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後,生活貧困,被-迫去給財主放牛。這天,財主想起“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說法,硬逼幹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裡去放牛。朱元璋和夥伴們又累又餓,而財主卻在家裡花天酒地。朱元璋氣憤不過,指揮夥伴們偷來殺牛刀,大家一齊動手,殺牛的殺牛,燒火的燒火,不一會兒,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時,打著飽嗝的'夥伴們發愁了,牛少了一頭,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後讓一個小夥伴回去報信,謊說牛鑽到地底下了。待財主隨著小長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發現黃牛真是鑽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見牛身,只露牛尾。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誰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兩聲,財主只拉出一條牛尾巴。後來,財主又命人挖地,結果什麼都沒有挖出來。他垂頭喪氣,自認倒黴。事後,夥伴們慶幸沒有受罰,一邊吃著剩下的牛肉,一邊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響。從此以後,人們為感謝耕牛,就把農曆七月十五當作“牲口節”,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希望它重新轉世。 中原是農耕地區,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曆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河南中元節的習俗 [篇2]

自古以來,“中元節”、“盂蘭盆節”、“農曆七月十五”這三天都被我們的先輩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既然是鬼節,那肯定是祭鬼的。可是祭鬼都有哪些習俗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講講關於河南中元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希望大家看了之後能夠喜歡。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河南仍有許多地方,保持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TAG標籤:習俗 中元節 河南 #